评分及书评

4.7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136 本)#2023 年精读作家(5)史铁生《务虚笔记》大家好!今天阅读史铁生的第六本作品《务虚笔记》,这是史铁生半自传式长篇小说。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隔着咫尺的空问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作品叙述了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嬗变对残疾人 C、画家 Z、女教师 O、诗人 L、医生 F、女导演 N 等一代人的种种影响、冲击、规范和梦想。作品充溢着神秘的美,现代的美、善意的美。2、阅读难度:3 颗星史铁生的文章读多了,读久了,会有一种自我剖析的反思出来,有待于我们深刻领悟自己的经历和故事。务虚笔记,虚实结合,在文字中既有对人生各阶段会面临挑战的阐述,也会有直抵灵魂式的叩问,难度在于我们这个时代节奏快得吓人,很难有人有时间精力认认真真阅读这样的文学。3、精彩段落:①时间长河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他们将不记得那个秋天的夜晚,在一座古园中,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一盏路灯在夜色里画出一块明亮的圆区,有老柏树飘漫均匀的脂香,有满地铺撒的杨树落叶浓厚的气味,有一个独坐路边读书的男人曾经跟他们玩过一会儿,跟他们说东道西。甚至现在他们就已忘记,那些事在他们记忆中已是不复存在,如同从未发生。但也有可能记得。那个落叶飘零的夜晚,和那盏路灯下一个孤单的身影,说不定会使他们之中的一个牢记终生。他的谦逊和自信都令我感动,他既不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也不为刚才的胡猜乱想而尴尬,仿佛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无知和猜想都是理所当然的。两个孩子依然以发问的目光望着我。我说:“可能是因为它生了病。” 男孩儿说:“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 我说:“也可能是因为它太老了。” 男孩儿还是问:“可它到底怎么死的呢?” 我说:“具体怎么死的我也不知道。” 男孩儿不问了,望着那棵老柏树意犹未尽。就是当时听懂了他的意思我也无法回答他。我现在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你知道吗?死是什么?你也不知道。对于这件事我们就跟那两个孩子一样,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的多 —— 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以及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做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已经没有了。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 “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②写作与真实令我迷惑和激动的不单是死亡与结束,更是生存与开始。没法证明绝对的虚无是存在的,不是吗?没法证明绝对的无可以有,况且这不是人的智力的过错。那么,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他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那两个孩子的故事已经开始了,或者正在开始,正在展开。也许就从那个偶然的游戏开始,以仰望那棵死去的老树为开始,借意犹未尽来展开。但无论如何,必有一天他们的故事也要结束,那时候他们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并感受结束和开始的神秘。在秋雨敲着铁皮棚顶的时节,在风雪旋卷过街巷的日子,在晴朗而干旱的早晨而且忘记了今天要干什么,或在一个慵懒的午睡之后听见隐约的琴声,或在寂寥的晚上独自喝着酒,在一年四季,暮鼓晨钟昼夜轮回,它随时可能被翻开被合起,作为结束和开始,成为诸多无法预见的生命早已被预见的迷茫。那智慧的老人他说: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 / 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 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那个从童年走过来的老人,他说:如果你到这里来,/ 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 那都是一样 /……/ 激怒的灵魂从错误走向错误 / 除非得到炼火的匡救,因为像一个舞蹈家 / 你必然要随着节拍向那儿 “跳去”。那么我们真实地占有现在吗?如果占有,是多久?“现在” 你说是多久?一分钟?一秒钟?百分之一秒抑或万分之一秒?这样下去 “现在” 岂不是要趋于零了?也许,“现在” 仅仅是我们意识到一种意义所必要的时间?但是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现在是趋于零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灭,便是虚空。那么未来呢?未来是真实的吗?噢是的,未来的真实在于它是未来,在于它的不曾到来,在于它仅仅是一片梦想。过去在走向未来,意义追随着梦想,在意义与梦想之间,在它们的重叠之处就是现在。在它们的重叠之处,我们在途中,我们在现在。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见他们,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像他们,依靠那些飘转进明亮中的去想像那些逃遁进黑暗里的。我无法看到黑暗里他们的真实,只能看到想像中他们的样子 —— 随着我的想像他们飘转进另一种明亮。这另一种明亮,是不真实的么?当黑暗隐藏了某些落叶,你仍然能够想像它们,因为你的想像可以照亮黑暗可以照亮它们,但想像照亮的它们并不就是黑暗隐藏起的它们,可这是我所能得到的唯一的真实。即便是那些明亮中的,我看着它们,它们的真实又是什么呢?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真实,有时候是一个传说甚至一个谣言,有时候是一种猜测,有时候是一片梦想,它们在心灵里鬼斧神工地雕铸我的印象。而且,它们在雕铸我的印象时,顺便雕铸了我。否则我的真实又是什么呢,又能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印象。这些印象的累积和编织,那便是我了。4、春幸启发: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因而过去和未来都刮着现在的风。往事,过去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它们都已无影无踪,甚至谈论它们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种被意识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来成为意义的载体。现在” 仅仅是我们意识到一种意义所必要的时间?但是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现在是趋于零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灭,便是虚空。那么未来呢?未来是真实的吗?噢是的,未来的真实在于它是未来,在于它的不曾到来,在于它仅仅是一片梦想。过去在走向未来,意义追随着梦想,在意义与梦想之间,在它们的重叠之处就是现在。在它们的重叠之处,我们在途中,我们在现在。决定我们现在的,是过去的我们;决定我们未来的,是现在的我们。要改变当下,就要从过去开始,要改变未来,就要从现在开始。从这个意义来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没有十年前,永远都是现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务虚笔记》这本书看完了,有种不甚了了的感觉。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学生看,这也算是读完这本书的收获之一吧。​ 这本书我真没怎么看懂,虽然它是一部小说。我想主要是因为:        1.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不是很静,专注度不够。​ 2. 这本书不是以情节取胜,我阅读的时候,经常出现前后衔接不上的感觉,作者的写作跳跃性比较大。​ 3.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较多的字母来为人物命名,譬如 CZNLOWR 等,一会儿又是诗人一会儿又是画家,一会儿又是残疾人一会儿又是教师,恕我直言,把整本书看完了,我都没完全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只大约感受到,这些字母指的是某个确定的人,又指的是某一类人。​ 4. 作者在文中有大量的对现实对命运对自由对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往往在叙述剧情的过程中,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大段大段的以议论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时也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唯一我能略懂的是,作者的心理描写很细腻有真实感。​ 5. 作者在这本书中的叙述角度我有点犯迷糊,一会儿是第三人称一会儿是第一人称,一会儿似乎又把真实的写作时的自己融入到这个小说中去,一会儿以小说中当下的 “我” 来叙述,一会儿以小说中若干年后的 “我” 来叙述。总之,读起来就是那么不顺畅,有种增加认知负担的感觉。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更读不下去了(但奇怪的是我居然没有丢下它不读了)。​ 6. 书中有较多的关于男女情爱方面的描写,有的还比较露骨,我不太能理解。在作者看来,这些描写是确定必要的吗?是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的吗?难道这就是男女之间最人性的底层认识吗?鉴于此,我认为这本书不太适合小学生阅读,中学生也未必适合。​​ 总之,我没有完全理解这本书的主旨,不是因为书不好,可能是我不习惯或者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小说或者作者的这种行文风格。如果有读过这本书的,诚邀您指导一二,帮助我理解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铁生的文笔,绝无仅有

        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都是被意识改造过的,它们只是作为意义的载体才是真实的,而意义乃是现在的赋予。那么我们真实地占有现在吗?如果占有,是多久?“现在” 你说是多久?一分钟?一秒钟?百分之一秒抑或万分之一秒?这样下去 “现在” 岂不是要趋于零了?也许,“现在” 仅仅是我们意识到一种意义所必要的时间?但是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现在是趋于零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灭,便是虚空。那么未来呢?未来是真实的吗?噢是的,未来的真实在于它是未来,在于它的不曾到来,在于它仅仅是一片梦想。过去在走向未来,意义追随着梦想,在意义与梦想之间,在它们的重叠之处就是现在。在它们的重叠之处,我们在途中,我们在现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 年 8 月 11 日,开启本书的阅读。第一小节读下来,是一个好的开头,有读下去的兴趣。【写作之夜】1-3 节喜欢,又开始有了写笔记的欲望,生活中的场景和思考,总是能引起共鸣。【残疾与爱情】C X 的爱情,很坦然、放在现在显得很难得的爱情。作者写的那个年代的东西多么的言之有物、掷地有声,很能清晰的从文字中结合到自己去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死亡序幕】画家妻子的去世带出了新的故事,也引出了 “爱情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童年之门】Z 和 “我” 是什么关系,突然有点发懵。但是 “我” 第一次期盼出去玩的那个下午,被母亲欺骗的故事却深深地勾起了隐藏在情绪之海深处的共鸣。在成人的世界中有太多的客观现实比孩子所想所需重要,毕竟人活在现实世界中,而孩子也在对这一事实的逐步认知中变成一个成人。【恋人】爱情是琢磨不透的,突然就有了,突然就没了。【生日】孩童间的霸凌在哪个年代都有,只是现在的霸凌手段更趋恶劣。【母亲】Z 老家的那片葵林描写得真好,画面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眼前。关于梦想的放弃,自行破灭也好,不得不屈于现实也好,都好呢。【人群】一个人的转变是在一些平常的小细节中引发或者开始的,在幼年时就有奋发的意识,产生的原因可能不那么美好,也应该算一件好事吧。先苦后甜,至少拥有未来的可能性。【夏天的墙】①很勇敢的一本书。②什么年代的妈妈都有相同点,这是为什么呢?以后在意识到这点的未来妈妈们身上会有不一样吗?③写的个人私密的东西需要好好的收藏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有那样的人,没有道德!【白色鸟】“爱,就是对他人的依赖,对自由和平安的依赖,对依赖的依赖。所以那是危险的…… 不知道他人会不会响应。是响应还是蔑视,你没有把握。”【白杨树】①这是一出舞台剧?还是整本书就是一台话剧?②史铁生的比喻真的又形象又意想不到。③医生和导演之间的故事是一个说不清楚对错的故事,有美好,也有遗憾。但是遇到过真爱的 2 个人,也是幸运的吧。【欲望】①诗人的故事好具有现实感,两个人在一起是爱还是性?爱情是什么?婚姻又是什么?②梦想和梦境,醒者和梦者,选择是自己做的,路是自己走的。【葵林故事(上)】①年轻真好。②苦难发生了就是存在过,不能因为结果而判定为未发生,即使那个结果不是大众所认可的。只是经历者对那个结果负责的判定有什么考量吗?【昨天】昨天是青春的故事。读到【昨天】慢慢开始懂【昨天】以前的故事。【小街】有些故事的展现原来也是可以让人正常的看下去,没有带着过多的东西在其中,也没有觉得苦涩难咽。【葵林故事(下)】①“历史只是在他身边奔流,人群只是在他眼前走过,他停留的位置如同停留在一座孤岛”,原来还有这么多人看得见时间的流逝。②牺牲有标准答案吗?作者提出的这个疑问真的很清醒,很有逻辑,也很值得思考。只能说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而不过选择的原因是什么。(紧接着作者给了答案,殃及,真的很洞察人性、很出乎意料的答案)【害怕】①每一段历程或许同某一个人相同,但是这一段段或许与某人相同的历程组合起来形成的却是唯一的我。②C 强大又清醒的内心,有着坚持也有着软弱。对于残疾和爱情而引出放弃的原因是害怕不能成为一个好人,是不是有点像害怕考不好而实质放弃,害怕任务不成功而拖延抗拒。【孤单与孤独】这一章好哲学啊。在读的过程中想到了好多现实的问题,从而抽离出文字营造的环境,回到书外的世界。【差别】①你会知道那个人以前的故事吗?知道 ta 如何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你能知道自己的故事,但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故事是怎样造就了现在的自己。②是怎样才可以和一个不爱的人结婚,原因就是不愿意不结婚。只是这个原因也需要运气,不一定就能如愿。③精神和肉体择其一契合是幸事,双双契合难觅。④资源的分配是动态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点就是一次重新分配的时刻,在慢慢的动态分配中慢慢固化,沉疴积弊,再到新的新旧交替时点,又开始新一轮的分配。【无极之维】开始和前面章节呼应起来了。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这个关于偏爱的标准是如何形成的,何时形成的,不得而知。②书本文字背后的年代背景未曾特别的体验到,但是这一章谈到的气功、特异功能把记忆拉了回去,隐约中记得气功可以发功救人治病。能感受到写作之夜里那两人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中言语着,人都是活着当下的这个时代,不管意识得到或否,不管眼界极远或近。【猜测】关于 O 的主动寻死在写作之夜定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时刻到来,她是活明白了还是没活明白呢?【结束或开始】①那些隐隐约约的相似画面或者感受通过角色的回忆将自己的回忆带出,在写作之夜跃然纸上,有点开始明白为什么角色会重叠,再在后来的发展中分离。②久违相见的人再见大部分除了追忆往昔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所以相见不如怀念。①整本书中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概念在里面,也回让人假象在当初的某个时刻自己或者其他人的做了不一样的选择,会是怎么样呢?②在书店里看到了务虚的纸质书,体验了一下纸书阅读,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更慢更容易代入那个年代中,那些故事里。阅读结束了,读得有点懵懵懂懂,书中的角色关系恍若一张网,悄无声息的铺展开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程故事在发生,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就像水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来相互影响。在结尾处把铺开的网提拉起来,串在上面的角色之间的关系立刻清晰起来,串联起来,原来每一圈独立又相互重叠的水波纹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这样的,好似必然这样的结果又好似具有莫大的随机性。在未知的未来,会重新来到写作之夜,寻找新的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命运并不是合情合理的

            读完之后,便又一次无比嫉妒史铁生。如果我有这样那样的才华,如果我会去写小说,那么这部小说就是我想写的样子。写作之夜写作之夜里,作者捧着 T.S. 艾略特的诗集,看着玩耍的孩童,开始拼凑和编织记忆和印象,寻找着真实的历史,也找到了一个悖论:我是我的印象的一部分,而我的全部印象才是我。艾略特的诗像是一个隐喻,一个故事已经结束,另一个故事似乎即将开始。生活中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美好事物,它们最终的消逝。这种消逝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消失,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失落。这种失落感贯穿了整部小说。他的诗就是一个预言:如果你到这里来,/ 不论走哪条路,从哪里出发,/ 那都是一样…… 历史在不同人的不同视角下是变幻莫测的,真实是一个伪命题,它是一个一个零散的碎片。有人试图收集所有信息,无论如何拼接重组却总也不能拼出全貌。有人将仅有的信息融化后捏和成另一个新的故事,竟以为这就是真实。有人不关心全部的真相,所见即所知。C X,残疾与爱情 C 是一个残疾人,史铁生也是个残疾人,那么 C 是史铁生吗?史铁生与陈希米的爱情,不仅仅局限于肉体的吸引,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和支持。C X 的爱情也超越了肉体的层面。史铁生与陈希米的爱情故事引发了一些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和态度。C X 的爱情故事也触及了社会对残疾人问题的思考,这些,都是史铁生经历过的吗。C 曾在残疾与爱情之间犹豫不决,最终为了做一个 “好人” 而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被众人看做好人” 的 “好人”。在 C 面对残疾和爱情的抉择时,X 始终陪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慰藉。她的存在让 C 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选择。史铁生在《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中写道:"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那便活下去试试!" 那么,爱情是什么?O Z,平等与自由 O 勇敢且热爱自由。爱上了画家 Z,并且根本不知道画家可不可能爱上她的时候,她就离开了她当时无辜的窝囊的丈夫。她渴望在爱情中得到平等对待,不愿成为 Z 的附属品或战利品。画家 Z 的生命开始于九岁时的一个下午,在那个冬天的下午,他遇到了一根括在瓷瓶中的大鸟羽毛,因为这只羽毛,便是命运之神发挥它巨大想像力的起点。自此,他沉浸于描绘那只在 O 家中惊鸿一瞥的孤傲羽毛,那个《冬夜》。他认为,由于人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不平等,爱情也不可能是平等的,爱是功利的。Z O 的邂逅是美妙的,他们彼此找到了灵魂的共鸣。Z 重新点燃了 O 内心深处对爱情的热切向往;O Z 带来了久违的归属感、尊重以及无条件的信赖。而人总是有差别的。Z O 的差别在于无法调和的对爱情的看法。Z 追求高贵与征服,将爱情视为一种功利性的择优而取;而 O 则坚持爱情至上和理想主义,认为爱情应该是纯洁无价的。这种分歧逐渐撕裂了他们,也撕裂了 O。明白这些的时候,O 已经不爱 Z 了。但她不愿意承认。她仍然要去爱他,虽然她已经不爱他了,她不愿意承认她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爱情不过是自己的虚拟,她无法接受与 Z 之间的爱情消逝。所以她宁愿选择死亡,也是要在爱他的。对于她,否定爱情就是在否定自己。“此生此世,我唯一深爱的就是你。倘若我有能力再爱一次,我依然会选择你,无怨无悔。” 但是在真实的梦里,已经不爱了。Z 叔叔与 “叛徒”,忠诚与背叛 Z 叔叔与 Z 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只是多年后在葵林里一撇。葵林里的女人是 Z 叔叔的初恋,她在敌人威逼利诱下选择投降,背负 “叛徒” 之名。 因为爱情成为叛徒,因为成为叛徒而失去爱情。断章取义说不定是历史的本性。F N,命运与选择 F N 在是一对青梅竹马,N 的父亲被打成右派并被发配到大西北后,F 父母以死相逼,F N 断绝关系。F 一夜白头。此后,F 医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医学研究中,特别是对人脑的研究,他希望能找到灵魂的存在。虽然他医术精湛,但无心著书立说,始终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和遗憾中。他们同在一个城市里居住,但自分手后,F 却再没见过 N,非常奇怪二十多年里竟连一次偶然相遇的机会也没有,但他没有一天不想起她。F 不断地想起 N,未必一定是思念,更像一种习惯。二十多年里,F 无数次的设想过与 N 重逢时的情景,设想 N 的样子,设想她的变化,就像设想死亡那样。但 N 见过 FN 最后一次看见 F,是在 F 的婚礼。是见了,不是参加。N 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她希望通过拍电影的方式解构爱情,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样。N 说,对爱情来说,什么年龄都合适。可是啊,错过了动荡的夏天,就是错过了啊。L L,好色之徒与真诚恋人,孤单与孤独,未竟的长诗与放弃的理想自幼年起,诗人 L 便展现出了对女性之美的独特敏感与向往。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吸引,更是心灵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本能追求。在他一岁时,他就能从众多物品中毫不犹豫地选择印有漂亮女人的画片。他是一个好色之徒。十岁的初恋,对 L 而言是个起点,让他开始以诗人的身份审视并记录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会为了看那个女孩一眼,跑很远的路去她的家,甚至以锻炼身体的名义长跑,只为能偷偷地仰望她的窗口,他是个真诚的恋人。那个初恋的夏天,诗人的诗和爱情被人贴在了墙上,这让诗人成为 “流氓”,也让诗人成为真正的诗人。后来他手持地图,游历四方,试图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他对爱的理解似乎始终停留在一个模糊而复杂的层面,既渴望实现,又沉迷于幻想之中。他难以清晰地界定所爱之人与其他女性的界限。他曾遇到养蜂老人,听养蜂老人讲述的葵林故事。老人的话语让 L 开始反思自己的追寻之路,思考何为真正的爱情与幸福。长诗的构想,是 L 对自己情感与经历的深刻总结与升华。然而,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这或许是因为他意识到,有些理想与追求,终究难以完全实现于现实之中。这份放弃,并非是对梦想的妥协与放弃,而是一种更为成熟与深刻的理解 —— 即人生之美,往往在于过程而非结果;爱情之真,亦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与感悟。WR O,权力与爱情 WR O 的初恋,他们的爱情美好而甜蜜。爱情来了,但是恋人还要离开。WR 因父亲的 “海外关系” 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牵连,被发放入狱。WR 入狱期间,O 日日夜夜地思念着 WR,等待他的归来。然而当 WR 出狱时,O 等到的却是 WR 的拒绝。因为 WR 选择了权力,他认为唯有权力可以改变世间的一切不公正。所以 O 选择匆匆嫁人,她对爱情失去了信心。WR 终其一生也未必真能懂得权力之域,权力鞭长莫及。O 终其一生也未必真能懂得爱情之域,爱情波谲云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部无法被定义的小说,根本不是什么狗屁半自传体,而是作者被病痛折磨后全部的哲学全部的思考和对美好爱情的全部追求。爱情,是唯一的主线,所谓务虚,是一切都只存在于虚妄的想象,一切最美好都在那里才能完美。读的过程,我无数次想起某个人,某不止一个人。在平行世界,我和那人或那些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在等着我?虚,才是头脑中谁也拿不走的,唯独陪伴我的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天书

                初读第一遍可能一直搞的糊里糊涂,但起伏不断的感受和情绪是骗不了人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