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借势者智,借“脑”者王
以前朋友说,我这人做不了销售,第一情商低还嘴不甜,第二记不住人名,这样显得极不尊重别人。我是属于笨的那一类人,但我比较勤奋,记不住我就写,写了我还要回头看,重复记忆。奇怪的是,我能记住歌词,但我记不住单词,我的脑子确实也是选择性记忆,想记住的过目不忘,比如爱吃的馆子地址,不想记住的每天说也记不住,比如英语单词。当然记情第一,记仇更第一。我一般不会主动拉黑人,但拉黑的人绝对也不会再出现在我的朋友圈。“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曹雪芹的一句古诗,道出了人类利用 “外物” 获得发展的秘密。有一个好的记忆和理解方法,真的是一个超乎于常人的优势。在万物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借用” 工具智能化,从满足物质追求、提升作业效率、享受便利生活,逐渐发展到满足精神追求、获得更高层次提升,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体力向脑力的转化。这种转化趋势已经来了,你不跟不行,要不然会跟不上节奏,只有如此,才能迅速实现个体的飞跃。书中作者讲述我们要利用信息、存储等技术构建的数字化记忆体,让生物大脑有科技补充,兼具记录、存储、查找的电脑属性和整合、分析、创新的生物属性,解放大脑的重复性不必要劳动,还要补充和延伸大脑的思维,催动产生新的创意,从而破解 “内卷”,帮助我们实现强记、强智、强势 “三强”。有个第二大脑,做事事半功倍,作者有心,写的很好,值得一读。
8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2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自以为是的妄念很垃圾的一本书,作者用 logseq 双链接笔记,剪贴一些图表,蹭 GPT 热点,让读者以为是 AI 的话题,其实和 AI 无关,主题讲的是自我想法的随时记录,电脑插件进行整理,而成书应该是在 ChatGPT 流行之前,作者还自嗨为 “大数据之父 “,在 AI 领域 30 岁以上都应该属于外行,外行能做的是 “听懂 “,如果在吹嘘指导技术方向就属于 “眼球大师 “了,因为如同现代物理,通识教育也就是在牛顿力学阶段,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普通人也就是听懂就不错了。现在 AI 也一样。而为什么这么多大佬推荐呢?是都被个人肉体死亡后,大脑永生(遗传)这个妄念所蛊惑。成住坏空,生住异灭,才是宇宙真理,“第二大脑 “如果是个生前助手已经实现了,如果想永生存续那是妄念。AlphaGo 通过自我机器学习成为一个超级棋手,但不会只继承任何一个单一棋手,任何人的发出的信息(言语,画面)可以记录,但已经就是过去式了,对亲人和家人是纪念,对整个 GPT 来说只是养料(食物),AI 是自我耗能进化的,而人作为个体如果死亡就完成了使命,不需要你的大脑(无论是碳基还是硅基)单独继续进化存续,你的基因是通过生命的孕育来传承,不需要复制你的大脑信息并通过硅基生命去传承。本书用 GPT 自动生成都比作者写的好。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510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做一個1.01的365次方的人我们的生活是由千千万万个决定推动、向前发展演进的,即使每一个决定只有细微的不同,但它们带来的效应却是叠加的、不断迭代的。日积月累,一个小小的不同将会被放大成巨大的差异。最终,拥有第二大脑的我们将会走出完全不同的、崭新的人生,在身后留下和没有第二大脑相比完全不同的成长曲线。这个道理,就像 1.01 法则一样,假设一天做一个决定,当一个决定比另一个决定即使只优化 0.01(即百分之一),一年累积下来的效应也是惊人的:它将是没有优化的 37 倍,而当一个决定比另一个决定优化 0.02 的时候,一年下来其效果是不优化的 5000 多倍。我的个人经验,经由第二大脑做出的决定,常常要比不用第二大脑做出的决定好上 10%、20%、甚至更多!再想想看吧,我们哪会一天只做一个决定呢?我的人生经验,是每 3 个星期,我们就会做出一个影响我们一生的重要决定。你完全应该相信,使用第二大脑,你的人生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数字时代的成功学“我出版了近十部作品,从来没有要求自己的孩子阅读其中任何一本。但这本书例外,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子孙后代都认真阅读,并且尽早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第二大脑。” 这是涂子沛在《第二大脑》的题记写下的一段话。这本书特别在哪儿?它介绍了一种新工具。而掌握新工具的感觉,涂子沛形容说:“我常常感觉我过去拥有的是一把枪,而现在拥有的是一颗原子弹。” 对,就这么厉害!全书共计 17 万字。我整理成了一张清单,前 5 条是认知模型,后 10 条是行动建议。推荐你读完,因为它可能会刷新你对人生的看法,影响你未来每一天的规划。01 书的副标题叫 “脑机协作如何改变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通俗说,就是数字时代,我们该怎样成功?成功包括两个层面:个人发展和家族传承。掌握新工具的人,更容易达成这两个目标,实现圆满的人生。02 这个新工具叫 “第二大脑”。说白了,就是云笔记、在线文档等数字化软件,以及未来基于 ChatGPT 等产品打造的个性化 AI 应用。这些工具你可能已经在用,只不过没把它们按照大脑的方式组织起来。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秩序井然、高效运行的网络。最小结构叫【神经元】,也就是脑细胞;神经元靠【突触】连在一起;许许多多神经元连在一起组成【反射区】;许许多多反射区连在一起组成【神经中枢】,人因此有了记忆、思考、创新的能力。“第二大脑” 也是这样。一条【笔记】就是一个神经元;打在每条笔记上的【标签】,就是连接的突触;许许多多的笔记集合成一个【页面】,这就是反射区;许许多多的页面集合成一个【目录】,这是神经中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外部数字记忆体”,打造一个更强大的你。03 说和写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关键。能说会写的人,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现在写作这件事已经不同了。基于 “第二大脑” 的写作,我愿称之为 “写作革命”。书中有个例子。涂子沛接到一个演讲邀请。他用 40 分钟就完成了演讲的初稿。演讲反响很好,得到了媒体的广泛转载。他回忆说,自己之所以写得又快又好,因为除了生物大脑,还有 “第二大脑”。用 “第二大脑” 写作,你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把想法写出来。只需要打开笔记,找到相关内容,连贯成文字。这些笔记是你日复一日记录下来的,有观点,有例证,有金句,相当于半成品。而在过去,你只能对着空空的屏幕,从标题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你要找素材、组织素材,还要判断每个宇、每句话是不是准确生动。这两件事一起做非常累人,任何人没过多久都会感到巨大的挫折感。“第二大脑” 可以帮助你节省大量的脑力,专注于创新,提出符合演讲情境的新洞见。04 “第二大脑” 的另一个应用场景是交谈。研究表明,家长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最有效的路径,不是买学区房,不是报辅导班,甚至不是陪孩子写作业,而是两点:一、家长本身是什么样的人。二、家长能不能经常跟孩子聊天。最重要的场景是餐桌谈话。谈话内容临时到网上找,不如用好 “第二大脑”。那里有你平时记的笔记,是你经过思考和判断认为好的东西。讲给孩子听,既是巩固自己的学习,也滋养了孩子。我们还可以用 “第二大脑” 完成读书笔记、主题学习、项目方案、年底述职等任务,用数字化工具改进工作和学习。05 拥有 “第二大脑”,是终身学习者的梦想。然而从梦境回到现实,几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笔记系统不满意。我的笔记就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散。笔记散落在 flomo(同步得到 App 笔记)、飞书文档、飞书妙记、印象笔记、公众号、微信收藏、微博收藏、手机相册、云盘等各处。二是乱。笔记没有经过整理,比较混乱,很少回看,以至于挫伤了记笔记的动力。三是碎。碎片化学习,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无法像大脑一样运行。怎么把 “散、乱、碎” 的笔记,升级为 “第二大脑”?我从涂子沛老师的书中整理出了 10 条行动建议。01 坚持随时记录。最值得记录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你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果一个人不去了解、记录、追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你就错过了自己所能拥有的、最好的宝藏。” 就像飞鸟在天空中振动翅膀,没有留下痕迹。达・芬奇一生都在做笔记。他常年在腰间挂一个小本子,看到有意思的事儿就写下来、画出来,因此能有那么多非凡创意。现在有了手机,可以打字、录音、拍照。录音和照片都能很方便地转成文字。没有道理不把每个好想法都记录下来,颗粒归仓。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脑喜欢一致性信息,而倾向于忽略和忘记与固有知识体系不一样的信息,而恰恰是这些信息价值巨大。碰到这样的信息,必须停止手头的工作,在 30 分钟之内完整记录下来,否则很容易遗忘。02 给笔记打上标签。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法是分类,打标签就是给笔记分类。涂子沛建议,每新增一条笔记都要打标签,数量 3 个左右为宜。标签是你调取笔记的快捷键,让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网,形成一张知识图谱。过去,我设置的标签只有一类,即内容标签。其实,还有场景标签、思维模型标签、修辞标签等。①场景标签:这则信息未来可能会在何种场景下被使用。例如,一段话未来可能作为 PPT 素材,就打上 #PPT 的标签。②思维模型标签。最重要的一类标签,建议你必须要有。真正的聪明人并不是什么都知道,而是通过模型扩展来认识和理解新的事物。例如,忒修斯之船的传说,从猿到人的演化,还有鲁提辖圆寂前的话 “今日方知我是我”,都符合 #连续 的思维模型。③修辞标签。例如,# 比喻 #夸张 #双关 #象征等。我们说话、写作、和他人谈心、试图说服他人都离不开修辞手法。④其他标签。非常个性化,可以是你的 “秘密项目”,也可以是你关注的领域。例如,涂子沛认识到,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讲道理,但他们非常欢迎故事,好的家庭教育必须在餐桌上穿插一些故事,所以他的标签体系里就有 #故事 这个标签。03 把日志变成项目,用项目管理的要求来记日志。每增加一条笔记,先考虑能不能归到 #项目 ;再考虑能不能归入学科知识,比如 #商业观察 #个人成长 ;难以归类的笔记,才放到 #日志 或者 #备忘 。项目是临时的,对生活的影响却立竿见影。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事实上是以项目为中心展开的。要在真实世界获得成功,就要做好项目。在 “第二大脑” 中设立项目,可以把目标管理、任务管理和时间管理融合到一起。【怎样用笔记管理人生?】# 个人成长这段话摘自《第二大脑》。它让我意识到:数字时代做事的方法是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就是:连接创造价值,产生 1+1>2 的效果。假设:我这个月定了一个目标,“体重减轻 5 千克”。那我为这个目标做了哪些努力呢?我每天的计划和任务都可以加上标签 #减重 ,所有的日志页面中计划要做的任务都通过标签关联起来了。这就变成一个项目了,有了一个独立的页面。可以看到我每天为这个目标制订的计划、做出的努力,以及计划有没有落实。到了月底,页面可以统计我跑了多少次步、一共多少千米等可以加总的数量。我还可以在页面放置相关的知识和笔记,比如《美国国家体能协会私人教练认证指南》这本书中有关健身的知识。目标、任务、行动与知识在这个页面建立了关联。相比于传统的日记,这无异于把每天的流水记录分门别类地整合起来了。目标不再是孤立静态的东西,而是和行动、知识关联起来,有了不断更新的、动态的细节支撑。04 学会轮作。“轮作” 这个词,是从 flomo 创始人少楠那听来的。世间聪明人的想法都很相似。涂子沛也有一套 “轮作” 心法。他建议:“第二大脑” 可以多线性的发展。就像农夫,既要种瓜也要种豆。今天种瓜不顺利,就转头去伺弄豆,千万不要拔苗助长,不要强迫任何一个瓜或者豆马上结果。种瓜的经验也能用来种豆,相互裨益。时间久了,地里不结出瓜,也会结出豆,也有可能瓜和豆都丰收。“轮作” 是农耕文明的智慧。对应知识经济,就是主题式学习。这本书建议,每个季度可以关注 3-5 个不同的主题。主题确定以后,日常的每一次读书、每一次交谈、每一次会议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听到读到的任何一条信息,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服务于特定目的。涂子沛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记三条笔记,这三条笔记至少有一条与主题相关。如果每个季度你可以关注 3-5 个不同的主题,一年下来,你就可以完善 “第二大脑” 里的 12-20 个主题反射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05 记录我们怎样使用时间。一个人一辈子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时间。你可以给 #重要行程 加上一个标签 ,带着这个标签的笔记将自动汇集成一个页面。月底年底,你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今年参加了哪些重要的活动。这就是一份月志、年志。你还可以设立一个标签 #重要日期 ,提醒自己一年中有哪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比如,重要人物的生日,旅行的假日,还有送出祝福的节日等。一年以后,你有了一份自己的时间表,增进了对生活的预见性和掌控感。06 记录 “三件好事”。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办法,它能显著提高人的幸福感。做法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抽出几分钟,回想一下今天发生的三件好事。比如,读了一本好书,吃了一顿好饭,听到一个好消息,等等。记下来以后,再多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件好事会发生?持续做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特质。人一旦陷入沮丧,世界就变成灰色,我们会忘了自己曾经获得的荣誉和对生活有过的感恩。记录 “三件好事”,还可以对抗遗忘。07 管理知识资产。任正非说,企业最大的浪费是经验的浪费。经验是怎么浪费掉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员工离职。好不容易培养出熟手,被挖走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客户可能就流失了。现代企业的特征,就是人员持续流动,而非终身雇佣。为了应对这种流动,每个企业都需要稳定的知识管理架构来作为支撑。办公软件的 “客户继承” 功能,就是组织的 “第二大脑”。员工 A 离职了,就把他联系的客户、客户群、聊天记录,一键转让给员工 B。员工 B 可以根据前人留下的各种记录,继续提供符合客户要求和偏好的服务。当员工 B 接到新任务的时候,这个任务前人早就处理过,他只需要调用前人的经验。08 家庭传承。过去谈家庭传承,想的都是房子、票子这些物质遗产。其实,数字遗产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林则徐说过一段精彩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若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我们最应该把什么留给孩子呢?你一生经历的总结,也就是知识和精神。这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是最好的遗产。曾国藩非常勤于记录,行军打仗、骑马坐船,也每天保持至少三条笔记。《曾国藩家书》收录了近 1500 封信,大到国家大事,小到修身读书交友,无所不谈。正因如此,毕生财富才能在家族繁衍中存续。曾国藩不仅带出了三位大将之才的弟弟,还培养出两个优秀的儿子。有人考证过他的后代,9 代近 300 人,竟然有一批都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都有名有姓,分别在数学、化学、艺术、医学、科技、农业等各个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再看当年跟着曾国藩一起出将拜相、升官发财的众多同僚,其后人却乏善可陈,鲜有名人大家。09 数字生命。今天几万块就可以创建一个数字人。你可以把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止谈吐、知识经验赋予给他,让他在云端永存。保存一个人毕生留下的数字信息,费用跟买一块墓地差不多。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图书馆。藏品不是书,而是数字文件。假设只有 1% 的人在百年之后上传自己的 “第二大脑”,这都将是一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庞大数据库。就算你拒绝上传意识,你也无法阻挡一个事实,就是:未来是一个人机协同的时代。机器就像眼镜一样,成为人的一部分。不管你去到哪里,做什么工作,参加什么考试或者比赛,你都可以带着机器 “外挂”,成为增强人类。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花时间建设了你的 “第二大脑”。这颗大脑的质量,决定你享受到的人工智能服务的质量和个性化水平。10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人生就像一条河流。源头只有碗口那么小。奔流的过程中,不断地接纳细流。不因其小而拒之,终成其大。如果一个人从 10 岁开始,用 50-70 年来完成自己 “第二大脑” 的建设和打磨,那么他会拥有一个涵盖自己一生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完整数据库,这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可惜我不是 10 岁而是 35 岁才遇到这本书。他已经领先了我那么多。我从现在开始,来得及吗?来得及。不信你读一读这本书的后记。涂子沛说,他是 2021 年 8 月启用这套笔记系统的。在此之前,他和我一样用的是笔记本和传统的云笔记。后来,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把重要笔记转移到了新的笔记平台上。现在这个新平台完全取代了他原来分散在各处的笔记本。你看,这是一个早用早受益的方法。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你就可以行动起来,用这 10 个习惯通往自己想要的人生。
1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强介入+勤训练說也湊巧,读这本的时候,正好赶上 Chat GPT 成为热搜,赶上了当下的最热点。涂子沛老师的书总能给人带来独特的角度,这本也一样,干货满满。人的第一大脑与生俱来,而第二大脑就要后天培养。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造就我们的第二大脑,甚至建设第二大脑可以长达 50 年之久。而使我受益匪浅的则是作者提到的懂了≠不值得记录。从上学起,我们开始写日记,学着做笔记,但是慢慢我们笔记本的文字量越来越少,我们逐渐认为会了的可以记住,记住的就不需要记录。但是书中讲懂得分为了四个层次,前三个层次我们都可以经常做到。唯独第四层,“知行合一” 很难。王阳明也曾提出并且研究了一生,懂了并不是你的财富,懂了且做到,且实用起来才是你的财富。 书中还有很多先进理念,现代且先进,想要理解并使用还需要一读再读!毫无疑问,脑机协作将会充分扩展和增强人类生物大脑的能力,彻底改变人类的记忆和思考,而拥有并使用第二大脑的人,则会成为超强的智能增强人。 或者也可以说,人类不会被 AI 取代,但是不会脑机协作的人,将会被拥有第二大脑的人淘汰。因为,高质量的脑机协作,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未来。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5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脑建立第二大脑的最大困难还是在于行动,因为愿意持续记录地人不多。究其原因,记录是一个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成果的事情。如果没有以终为始的目的感,又或者延迟满足的自律力,再或者获得了记录的成就感,普通人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而最重要的还是进行记录,并使用更加优秀的工具进行记录,这本书介绍了一个新的工具 logseq,并在这个基础上展示了如何使用新工具展开记录和联想,对于需要持续从事写作工作的人来说一定是非常有用的。最后,对第二大脑也做出了很多畅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AIGC 让我们能够更轻松地使用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但是缺少个性化,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基于自己数据训练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就需要我们个性化的数据。所以,归根到底,我们需要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并利用上更好的工具,这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最底层的道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记录的意义本书的所有方法内容全部认同,且已经践行十一年,亲身担保极其有效。大脑可以存储天量的信息,难的是提取,记录就是简单却极其有效的黑客手段,把信息记录在案作为检索和复盘的硬证据,回看的时候直接勾连深藏在脑海深处的信息,比如现在翻开 2013 年的时间记录和反省日志,任意一天陪妻儿、洗尿布、初为人父手忙脚乱的场景以及当时的情绪都历历在目;翻开 2017 年的记录、反省日志和文章,其时正处于转型期,迷茫、焦虑、不甘、奋争,那里有成就如今人生的万般因缘。这种感觉极为美妙,有记录的人生不白过。记录是整个科学的基础手段,针对时间、反省、冥想等都是针对大脑的黑客行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头顶冥冥中多了第三只眼,就好像举头三尺有神明一样,时刻监测、审查、提点着我的思维言行举止,就这一只冷眼,对我的成长迭代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人是过往所有经历的集合,而记录就是过往的客观存在,是我这个人曾经活过的痕迹。像我这样一个曾祖辈还是文盲、祖辈才开始识字、算有文化的普通草根阶层,资质愚笨,完全借助国家发展和不停折腾的禀赋,改变命运、并开始筹谋在全新的时代破阶晋升,而每一份哪怕是点滴的记录都会成为漫长但坚定的进阶之路上的草灰蛇线。个人成长、家族崛起须以百年的时间跨度、放眼全球的空间尺度来谋划,需要有宏阔的视野以及极致的耐心,不计一身荣辱、一时得失,想要以愚笨草根攀上顶层自然需要与之匹配的付出和牺牲。极致的耐心本就意味着孤独,而记录便是唯一相伴且可以传承的益友。人生有去向,亦有归处。这世上很多人随泼逐流、得过且过,有的人只在茶余饭后幻想一下,有的人左右摇摆、不曾坚定,有的人让生活的残酷磨灭了年轻的激情,但总有那么一小撮人,始终不曾放弃,牙关紧咬、蹒跚前行,哪怕是孑然一身。盛世太平之时,咖啡茶室之内,太多人臆想着自己可以纵横商场,也以为自己可以吃苦受累、渡劫成功,且不说真的向死而生,真到了压力临身、众人犹疑的时候,又有几个人可以不彷徨、不退缩、不害怕呢?口口声声的成长、心心念念的破阶真到了需要拿代价献祭的时候,有几个人还有勇气咬牙坚持?一将功成万骨枯,鲤鱼跃龙门过去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森森白骨和累累浮尸,真以为这世界的惨烈就是一碗浓郁的鸡汤?人生总有波折,每个人都会遇上坎儿,所谓困难、打击不过是难度远超我们可以驾驭的能力,有的坎儿容易过,有的不容易,有的即便是付出巨大代价也不见得能过,这个时候就需要向死而生的决绝,这往往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机遇,迈过去了就是新生生,另一重天地。阶层就是这样的大坎儿,毫不客气的说,很多人一辈子也迈不过。没经历贫穷,没见过底层的黑暗,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没有如狼似虎的欲望驱动,怎么可能有待己如仇的狠厉?怎么能有不动如山的坚忍?又怎么能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耐心?记录既是复盘的证据,更是前行的希望。我家族从沟里出来历经血火,三代累积才有了我现在筑造高台的机会。每天的记录、枯燥冰冷的数据便是最坚实的根基。冥想以二十年计,八段锦时间记录以十年计,瑜伽、反省日志九年,写作七年,不间断的持续便是技能的累积、精神的传承,一点点、一点点加高通天的高台,破阶如渡劫,能不能过得去在天数,但即便不能胜天半子,代代积累总有希望。记录就是家族传承的底层,就是有这么大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智能時代最重要的準備在年度書單中看到這本《第二大腦》就趕緊翻閱起來了,原本以為是講述筆記管理的工具書,沒想到是一本在智能時代中腦機協作的重要工具書!聽完解讀之後,對全書的架構有更深的理解,從認識第二大腦需由「分類」「聚類」等方式構成,再更新以下認知,最後由數位人與遺產作為未來的展望。完善建構後的第二大腦不僅能搭建信息間的聯繫,更能發現信息間意想不到的連結,讓新想法的產生不再倚靠靈光一閃第二大腦與 ChatGPT 相互融合可以獲得客製化的人工智能助理,大幅提高生產力第二大腦的信息能夠成為建構數位人的原料,可以作為公共財或是數位遺產(目前已有算法建立的數位人技術了,評測者甚至認為比本人的回答還要本人)總結來說,在更新完認知之後,就是實操的時候了!目前我自己是使用 One Note 作為筆記與思考紀錄的工具,但就僅限於數位筆記本的範疇,還需要按書中指導來逐步搭建自己的第二大腦。每當認知被更新的時候,總是感到酣暢淋漓,接下來就帶著這份動力來動工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你有一个好办法,也只是你有一个好办法。说实话,这要不是涂子沛先生的作品,我一定当做是某位大师,想趁着这波人工智能热,编了个由头入场割韭菜的行为来看待了。不过大数据、数据巅峰、数商这些著作的光环还在,那么静下心来,细品品涂子沛先生这次想和我们聊点啥吧。其实,从以往作品的选题和表述风格来看,不难猜出子沛先生是一个严谨的理工思维男。他是用很理想、充满逻辑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基于逻辑和数据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梳理、调整、推演的内容成为了他最关注的点,也正是因为这些,才写出了《大数据》《数据之巅》和《数商》、《数文明》等作品,而大多数喜欢理性思考的读者,都会对他的这一系列作品趋之若鹜。然而,当他把这样的思考,带入到个体的发展和生存时,就稍显有些机械和冰冷了。首先声明我不反对子沛先生的观点,我也仔细研读了先生的作品,我承认在理想状态下,子沛先生在书里提到的方法和想要实现的目的可以实现,可那也仅仅是在理想状态下而已。提一下另外一位已故的大神:柳比歇夫。如果你关注和自律、微习惯、时间管理等主题的阅读和学习,那么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你一定接触过。这位记录自己时间经历五十年,把时间颗粒度细化到五分钟的大神,已经成为了高效管理时间的一段神话。就算是在前苏联的高压环境下,你觉得他会忍住不把自己时间记录的方法与亲友分享吗?不会的,否则我们现在也不可能知道他的传奇人生。可如此简单高效的时间记录方法,普及了吗?从操作上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吧。而且进入数字化时代的我们,想要准确清晰的记录自己一天内所有的时间消耗,更是容易至极。我之前推荐过两本书《福格行为模型》和《时间记录》,都详细的讲解了柳比歇夫的这个方法,也在群里认真分享了这些书对自律能力的养成,对于好习惯的养成有着怎样的帮助,甚至我还帮群友找到了一款名为 aTimeLogger 的 APP,降低时间记录的难度,可又如何呢?大多数人都是浅尝辄止。一方面是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另一方面是很难想起来进行记录,尤其是有些记录即消耗精力思考,又要消耗意志力执行的时候,更是难以为继。那像如此简单的操作,都很难养成好的习惯的时候,子沛先生书里提到的那个方法,那个操作的门槛比这难了可不止一个数量级。在大多数人连日常的思考都不愿意尝试,能不动脑就不动脑的日常状态下,且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时代,像先生提到的那些还要自己往软件内输入,自己构建逻辑,自己事无巨细去记录,还要随时随地检索的复杂流程,究竟能有几个人做到呢?柳比歇夫只有一个,其他学他的人都是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存在,而能够构建起《第二大脑》的恐怕也只有涂子沛先生自己才能做到。因为要实现这些操作,需要的不是方法与技巧,而是近乎于痴狂的笃信,这样才会拥有持久的自驱力,在未来的日子中,才能坚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操作与坚持,而这,恰恰是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的能力,如果他真有这样的能力,相信也不需要这个第二大脑的方法了。所以,你有一个好方法(重音在好方法),也只是你有一个好方法。(重音在你字上)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做笔记的价值书名虽有点标题党嫌疑,但还是有收获为什么要做笔记,这两年自己养成写反思日记和做笔记的习惯的心得:做笔记不但有解放大脑带宽的作用,还是重要一点我们大脑记忆是高度主观的、所以是会自我过滤也会自我曲解变形的,是不完整的、带有情感色彩的,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在用客观冷静的角度记录事实,就容易抛掉偏差和假想,自只要对自己足够诚实就有三省吾身的作用。普通摘录和拷贝其实是最无效的,对思考没有用处,不益于大脑调用就是死知识。本书有讲解怎么建立高效笔记的方法,有需要可以翻开看看,书不厚一个小时左右就能读完了。可能是第二大脑书名把期望拉的过高看差评还是有点多,还是有收获,特别是电子墓地这个这个构想,如果在那个行业的创业小伙伴以此做个延伸感觉还是有挖掘价值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建立属于自己的脑机协作有启发 7 句话 1. 我们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取决于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2. 真正的第二大脑不仅是你生理大脑的一个复制品、副本,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3. 第二大脑日记模式相比于传统日记最大的不同:可以实现动态的整合和动态的分析 4. 人和人区别的三个层次:感觉→理性→创新性 5. 摘录和拷贝是思考的敌人,也是第二大脑的敌人 6. 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 7. 所有的人脑,都会在脑机协作的面前失去优势。基于人脑的思考和分析,将无法和脑机协作相提并论重点整理 1. 卡夫卡: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过错均从其中衍生,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 2. 互联网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更不是一个好的思考工具 3. 我们会度过怎样的一生,取决于我们会获得什么样的信息 4. 第一大脑,当然指的就是我们头顶的生物大脑。第二大脑,指的是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建立的一个外部大脑 5. 真正的第二大脑不仅是你生理大脑的一个复制品、副本,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6. 数字和词语之所以能够被精准地记忆,是因为数字是由 0—9 这 10 个数字的排列组合,词语也是由常见的字组成,人脑很容易对数字和词语的特点进行 "编码"7. 创新只是将事物连接起来,这个连接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 8. 标签:为块建立人工突触:标签设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标签选用的关键词要准确、统一、有代表性不要试图一次性打好每个块的标签。标签也可以随时修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树状结构里打标签,子块会继承父块的标签,即自动拥有这个标签;但子块也可以有自己新的属性,即独立的、新的标签。所以要思考哪些标签应该放在父块,哪些应该放在子块,要不然在我们的分类和搜索中,会出现大量重复臃肿的现象 9.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记录的信息块分成四个大类:关于各个领域的知识需要完成的项目日志,即个人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备忘信息 10. 第二大脑中所有的信息划分为三大类:信息,即那些不需要任何整理、只需要记录的备忘信息知识,知识需要整理,是那些经过不断整理的信息智慧,智慧是那些已经经过深度整理,并和其他的记录深度联结的知识 11. 第二大脑日记模式相比于传统日记最大的不同:可以实现动态的整合和动态的分析 12. 定义标签的时候固然要首先考虑信息的内容,但和内容不相关的标签也同等重要场景标签:即想象一下这则信息未来可能会在何种场景下被使用,用场景的关键词来定义标签。常见的场景有:地点、事由、时间、重要程度、完成情况、责任人、截止日期等思维模式标签:有 "平衡"" 对比 ""连续"" 能动 ""悖论" 修辞标签:例如比喻、夸张、双关、象征、模糊(模棱两可)其他个性化的标签: "# 神话""# 故事 ""# 寓言" 这 3 个标签 13. 我们的目标是要为一个信息块创造精准的、多维的联结,这种联结不仅仅是内容的,还可以是思维方式的、修辞手法的 14. 人和人区别的三个层次:感觉→理性→创新性 15. 史蒂夫・乔布斯:人类创造的本质,只是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这个联系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越有意思 16 必须学会写 Query,掌握查询搜索的技巧 {{Query (and [[比喻]][[孤独]]}}:本语句可查询出同时打有 "# 比喻" 和 "# 孤独" 两个标签的块 {{Query (and [[比喻]]"孤独")}}:本语句可查询出打有 "# 比喻" 的标签,同时包含有 "孤独" 两个字符的块 {{Query (and"比喻"" 孤独 ")}}:本语句可查询出同时包含有" 比喻 "和" 孤独 "两组字符的块 {{Query (and [[project]] (task NOW LATER))}}:查询和某个项目相关但还没有完成的任务 {{Query (and (between -7d +7d) (task DONE))}}:查询 7 天之内已经完成的任务 17. 试着娴熟掌握这些搜索技能把关键词和一个特定的数字结合起来搜索,即把数字也当作关键词来搜索。包含一个关键词的结果会有很多,但同时包含一个特定数字的结果就会少很多很多,这意味着更快更准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把争议的关键词和" 数据 ""回归分析"" 因果 ""关联" 这些词放在一起搜索,结果中可能会有一些高质量的实证分析如果你想同时搜索两个关键词,但这两个关键词并不连贯,这时候你就可以用并行搜索,格式是:A | B。比如,搜索两个关键词:大数据 | 社会治理把关键词放在双引号中,代表完全匹配搜索,也就是说,搜索结果返回的页面包含双引号中出现的所有词,连顺序也完全匹配,这样可以提高搜索的精准度当你想要搜索出来的结果只含关键词 A 而不含关键词 B 时,只要输入:关键词 A(空格)–关键词 B,例如:大数据–保险找到包含一些关键词的标题,可以用 "intitle" 这个指令,例如:intitle:大数据。这样出现的是标题含有 "大数据" 三个字的文件有一些专题文件特别有用,例如 pdf 格式的论文。我们可以快速找到这样的文件类型,例如在搜索框中输入 "陸 f",表示含有 "大数据" 的类型为 pdf 的文件指定来源搜索,例如:在搜索框中输入 "大数据 site: zhihu.com",表示在知乎站内搜索 "大数据";还可以指定网站类型搜索,比如 edu、gov 等;如果需要搜索一篇学术论文,可以输入 "大数据 edu filetype: pdf",这样就能找到大学网站的 pdf 格式的学术论文;如果需要政府文件,就输入 "大数据 gov filetype: pdf"18. 摘录和拷贝是思考的敌人,也是第二大脑的敌人 19. 说和写,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个人成功的主要手段。能说会写的人生,已经成功了一大半。第二大脑可以帮助你成功!20. 误区:记忆力好≠不需要记录 懂了≠不值得记录 21."懂" 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认为 "听懂了、看懂了" 就满足了第二个层次是不仅听懂、看懂了,还能说出来、复述第三个层次是不仅能讲出来,还能准确地写出来,能对自己提出这种要求、做出这种尝试的人第四个层次是最高的境界,能够把听懂、看懂的内容变成行动,所谓 "知行合一",这不仅要勤于记录,还需要悟性和智慧 22. 记录本身,就是思考的工具,也是第二大脑最关键、最基础的工作 23. 记录最少有三大功能:保存记忆,为思考积累素材人脑借助记录展开思考,完整的记录本身就是系统化的思考,也可以说记录本身就是思考记录塑造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们记录什么,我们才可能成为什么,记录帮助我们一点一滴地打造自我、成为自我,建立价值体系 24. 未来将没有墓地,但人类却可能记得更多的祖先,更好地纪念他们的祖先,以数据遗产为基础,通过算法的机制产生一个虚拟人,投射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数字化身 25. 即使你与世长辞,你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行为和个性留给后人去纪念、分析和继承。你的形象、思想和个性将如岩石一般留存在人间。这就是新的不朽,也是前所未有的不朽。具体要如何实现,我在这里勾勒出 4 个步骤:第一步:把一个人留下的所有资料全部数字化第二步:为这些数字化的资料加上元数据,并让它们结构化第三步:在这些结构化的数据之上,开发一个特定的算法,在这个算法的主导下,一个新的数字虚拟人产生了。它可以利用现有的结构化数据回答后代的问题,和后代聊天对话。你的后代可能会问出 "你" 完全不懂的问题,但算法会根据现有的结构化数据给出猜测和推断性的回答。也就是说,算法不仅要模拟 "你" 的大脑,也要学习,即使这个问题在 "你" 所有的知识之外,算法也可以进行回答第四步:开放这个算法的逻辑和参数,让听到回答的人知道哪些是源于算法的学习,哪些是基于 "你" 一生的事实和逻辑 26. 脑机协作是真正的未来 27. 简单地说,只要你给它一个提示词或者句子,生成式人工智能就可以自动生成一个相关的回答、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故事、一首诗歌。28. 但 ChatGPT 也有一个问题:无论任何人,只要在相近的时间内给它一个相同的提示词,或者问它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个机器人必然给你一个相同的文本或者高度类似的回答。这是因为它所使用的训练数据是一样的 —— 它们来自同一个互联网 29. 建设第二大脑的路径和方法手勤免脑记,多用视觉化的方法去重温记录实行量化分析,保持个体生活的高度清晰凭借脑机协作,成为智能增强人 30. 所有的人脑,都会在脑机协作的面前失去优势。基于人脑的思考和分析,将无法和脑机协作相提并论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