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老相识口中缓缓道来的,才是最接近真实的木心

    作家和普通人一样的无一不希望被看见,被理解嘴上说着不屑,内心又待盼相知不轻易见人,但凡所见,都能缓缓而谈一个对人和蔼,只对艺术势力的可爱老头暮年,独身流浪、孤寂决绝他那优雅的、和蔼的、势力的、孤傲的都是从老相识口中缓缓道来的越是旧相知,越只叙事,不论评价只此一生相识、陪伴、送别你的都可以不是至亲只愿都是生命中灵魂攸关的挚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会心疼的

      标题想了很久,真不是标题党。
      刚才正好看到罗老师推荐这本书,看了一下评论有点儿少,评分有点低,所以打了个 5 分。很不客观,其实是先打个了四分又删了,因为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
      个人对丹青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情结,二三十分钟看完了前几十页,到木心先生的葬礼。说实话,丹青先生写过很多书,但是,文字功力不是特别好,但是这本书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写的都好,太真实,给了我太大的冲击力,用了很久才能平复心情。
      原谅我絮絮叨叨也没啥逻辑,因为真的很希望你能好好阅读,不要刷。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神奇的组合

        木心与陈丹青,神奇的组合,亦父亦兄,亦师亦友。这两位年轻时都长得高大好看,眉目舒朗,器宇轩昂。
        《张茀与木心》开篇一句就写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得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读着悲伤而深情。2011 年 12 月 21 日木心去世,此后每到忌日,陈丹青便会写点文字,八年后集成了这本书。
        陈先生在书里事无巨细的叙述着有关木心的每个细节,不遗漏每一个关于木心的场景。就这样絮絮叨叨,平静的絮絮叨叨。奇怪我读着却不觉得琐碎,陈先生是画画的,他用画画的眼睛去描述文字,因此画面感极强。筹备葬礼这么嘈杂的场面被他叙述得及有条理,他知道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仿佛你跟着他的镜头走进了现场,你屏住呼吸,身临其境。
        他就这样絮絮叨叨,深情的絮絮叨叨,缓缓的跟你讲。讲他们评述库尔贝、柯罗,讲他们争论卡拉瓦乔特,然后他八卦完了近代美术史,然后他讲了木心一路的艺术创作,他果然是最了解木心的。
        木心生前总撺掇陈丹青写他 “你看高尔基写托尔斯泰,写契科夫,写的多好啊!” 老先生果然目光犀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看不大明白

          其实可能是东西太多了,消化不良~毕竟自己看得太少,啥都不知道…… 猛得这样倒下来还是有点吓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读到了陈丹青对木心的情感,我也能理解陈丹青为何会出这个集子。
            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什么呢,前言中说 “此后每近他的忌日,我便为当时发行的纪念专号写篇回忆的稿子。” 即陈丹青各处已发表过文章的合集,这几年,他竟写了这么多篇关于木心的文。
            但我只喜欢守护与送别两篇。前篇描摹了守护,后篇记录着送别。我喜欢这两篇是因为,其中有的场景我是曾经幻想过和经历过,它令我感同身受。
            死者不同,悲伤自亦不同。消失不是死亡,人死了,消失感于是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风流而快活

              风流而快活不好吗,我觉得挺好的,细密而有才华的世界,属于木心。不知怎么的,为什么如此喜欢细密这个词,想来包括了一点感伤,一点自信,一点洒脱,走过人生的岁月,没有遗憾多难得,木心的人生会有遗憾吗,但愿没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陈丹青:没有期待。能回常态就不错。不要拿了木心当 “有用”“有为”。无为地读他,反倒或者有用的。他讲课说,文艺有什么好处呢:写着写着,作者自己好起来。《新周刊》:他对他自己这辈子是个中国人有说法吗?陈丹青:从来没有。他说,我是一个翻了脸的爱国主义者,我是一个转了背的理想主义者。翻了脸,是指走了,因为爱国,我才走。他讲起屈原、陶渊明、曹雪芹,表情马上变,那是什么感情啊。爱国人士知道他们爱中国的什么吗?什么是中国,他们懂吗?转了背的理想主义,是说,我往回看,我的理想是在古代。他说人类不会好的,没有进化这件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才而能毕生甘于无闻者,或许有吧;庸才而汲汲于名,则遍地皆是。木心渴望声誉,但不肯阿世,他的不安与自守,一动一静,盖出于此,而生前名、身后名,实在是两回事。木心自信来世会有惊动,但生前的寂寞,毕竟是一种苦。苦中作乐,是他的老把戏,而作乐之际,他时刻守度。无限羡慕陈丹青和木心的情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热泪盈眶

                    作为看《文学回忆录》的 “预习”;没有想到会以好几次潸然泪下来开启对木心先生的了解。  在守护与送别的那两章,那怀念的文字如此真切:  1: 就是他:缩的那么小,小得像是婴孩 - 那确知那个人死了,和你寻到他,亲眼见他死在那里,是两种感觉,两种感觉,都无法描述啊!  2: 仿佛那里是亲切的场所,便是一具遗体,也终究是他。仲青说,守候他的三天他时时走去冰柜边看看木心。(是啊,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最后抚摸奶奶那冰冷的手,整宿徘徊在棺前,只为了那盖棺前的最后一面。可是如今,却只剩一堆朽骨;逝去的人,哪怕是在记忆里,也愈发的模糊了!)  3: 那是我与先生的最后一面么?我提前目击了我们全体的下场。他们要我戴上墨镜,然后打开炉膛的小小铁门,如赐特许的礼遇,让我正视熊熊烈燃。  4: 人为死者哀哭,是自伤,也是亲昵的幸福。有时我会蛰伏般地等着,不晓得是怕这袭击,还是期盼痛哭。  17 年去的乌镇,只保留有矛盾故居的照片;对木心先生一无所知,再次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是啊!你有什么理由,为你的无知和懒惰寻找借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张茀与木心

                      看木心似是看到了几个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惊奇日记木心的回忆

                        初看题目并不认识张弗,只知道木心。原谅我吧弗字打错了,但是在输入法里真的不好找这个字,特意查了一下这个字同弗音。艺术家喜欢搞一些偏僻的字作为名字,现在用输入法拼音打字,真的太难找了,并非对他们不敬。我最初认识木心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陈丹青是一个画家。没想到二人认识并且有很深的交情。好到陈丹青为木心准备后事,写回忆等等。文中很有启发的地方就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的艺术感。最近忙于工作,项目,和生活的琐碎。从一线城市回到家乡,感触最深的就是可看的展和艺术品少了许多。生活中多了烟火和人情事故,少了美和艺术传承。生活不应该缺少美和艺术的培养。这是我们平凡生命里的光。这也是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各种艺术大师们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种出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和吸引我们的地方。记得自己在北京生活的很大原因是因为那里的中国电影资料馆,而现在回到家乡,自己几乎不怎么欣赏到电影之美了。我应该反思在为什么在家乡我们少了美的感觉,我现在还没找到。因为所谓的艺术不现实,融于大众或者泯然于众人了吗。我觉得并不是。我觉得我之前所追求的艺术之美总是不扎根于土地不扎根于人民的。没有很好的从生活从土地从人民中提炼和抽象出共性的美。即使读完本书,我自己依然觉得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木心是谁?他重要吗?

                          少小离家时,总会和家人呛绊一番,两边都不开心。如此这般,似乎才能硬心离开。倏然人老,听到噩耗,总添几句恶语讥讽,徒增自己的烦恼和懊悔。如此这般,似乎才能淡化生离死别的至痛。人本至轻至贱,唯有离别,才让生命多了几分重量。作为悼念之书,有前两章就足够了。书厚了,念想反而薄了。艺术家,有的在时代中翻涌搏击,赢得名声利禄,也不为过;有的避世而遁,躲着时代的锋芒,不媚时代的俗,也是出路。世界本是矛盾,矛盾争驳间才见得万千气象,不必挤着喊出结论。历史想要消灭一个人轻而易举,但要完全湮灭一个人,那就难了。此刻窗外阴云笼罩,几声云雀鸟鸣,叫得人心惊颤。明天有雨,不去散步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