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刷书攻略
此书我从头看到尾,用时 22 分钟。看介绍作者每年看三千本书,好奇翻看,上当,作者说:想了解中国古典知识,推荐看蔡志忠老师的思想系列,从中可以从孔子学到老子,庄子,孙子,再从韩非子学到佛教,心经,禅学。原来是看漫画,这样看书确实可以看两万多本。开卷有益,我在这里记录一下我在 “得到” 的看书方法,也包括向罗胖学习的心法(他一年看 600 本以上),也听过何帆老师看 300 本的经验。1. 大屏幕显示器是必须的(任何笔记本外接显示器双屏操作),一定不用翻页而是鼠标上下滚动。集中精力 10 分钟看 5 万字,30 分钟看完 200 页 15 万字的书没问题,包括笔记划线。2. 如果不在屏幕前,手机看书效率太低,语音播放 1.5 倍速,在跑步🏃,乘车等候,做家务的时候都可以听,如果听半小时感到不错,标记可以去看文字稿,否则闲听就算了。3. 看完一定要写书评,眉批和划线笔记只是标记不是自我输出,只有写总评才是强迫自己回忆总结看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想法,没看完不想看的书也可以写几句心得。4. 以上属于刷书,一天刷一本把看朋友圈的时间省下来就够了。真正的经典好书,值得反复细看,欣赏文字,写法,对比翻译的版本。读书贵精不贵多,与其囫囵吞枣,不如细读精读,(每章写总结批注)。读书纯私人,是否好众口难调,豆瓣 9 分以上都有看的道理,先搜索 “听书” 解读也是条途径。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9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成为一个会阅读的人?#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81 本(154)#《如何成为一个会阅读的人?》🚢在经营公司的同时,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我每年的阅读量大概在三千册,截至目前总共阅读过两万五千多本书。从商务类、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书籍到小说、散文、画本甚至是杂志,总之任何一种出版物都会成为我的阅读对象。几年前我也开始阅读电子书,在市里的一家书店光买书就花了近八百万日元。在参考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物理学等专业书籍、论文之后,新的阅读方法就此诞生。🚢书籍,可以让读者体验作者的人生。通过阅读,可以体验作者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推导出什么样的答案,又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本书的。阅读,最棒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在学习过去的思考方法、了解过去的思考过程的同时,还能掌握不同于自我的思维和看待事物的观点。🚢阅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理解 “作者的观点、意图”。换句话说就是,从第一页的第一行开始看到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一字不落、直线式地阅读。常规的应试教育下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文章。所以,大家习惯于有条理地、有逻辑地理解作者在书里想表达的意见和观点。碰到小说,就要去享受其体裁、节奏,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另一种,是 “为自己而读”。这种阅读方法是从书里找出一些对自己的人生和日常生活有益的东西,并付诸行动。不用全部读完,只要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内容就可以了,哪怕只是短短的一行。无论是对角线读法、跳跃式读法,还是摘取关键词的阅读方法,任何一种都可以。每天只需要花三分钟左右去看书就足够了,也可以多次反复阅读。当然,如果理解作者的观点也是为了自己的话,那么也完全 OK。🚢阅读七宗罪负罪感一 要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不能有任何遗漏负罪感二 要读书就必须专门腾出时间负罪感三 看完记不住书里的内容负罪感四 必须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见负罪感五 不愿意在书上画线负罪感六 有很严重的藏书不读问题负罪感七 想看得快一点,可是又不愿意速读🚢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不容易理解的,也无妨。正是为了邂逅那些未知的、难懂的文字,才会有书籍存在。“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大脑会不知疲倦地一直去寻找那些未知、难度大、未完成的事情的答案。比起在阅读过程中觉得感动的文字,那些未知的内容才会在将来给你留下更加深刻且余韵悠长的感动。🚢记忆,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进入大脑的信息能否被保存下来,是由大脑中的海马体进行判断的。信息会从海马体被转送到大脑皮层并被保存下来。心情愉悦或是内心放松时,大脑中会释放出 θ 波,此时海马体就会保存相应的信息。所以,与其给自己施加记忆的巨大压力,倒不如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这样更有利于保存记忆。除此之外,如果想牢牢记住,进行回忆练习就可以了。🚢在这种状态下阅读,会让我们具备一些能力。正是以下这五种能力:①具备看清信息 “真相” 的能力,结构性地了解事物的框架②掌握 “深入” 思考事物的能力③具备 “相信” 自己的能力,自我肯定感得到有效提升④通过与作者 “共振”,拥有多元化的 “价值观”⑤使自己 “进步”,创造出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是我不努力,看看人家是咋读书的!用 1 个小时,快速刷完了这本书。基本符合作者的期待,看书要快!虽然看书多年了,也有自己的一套读书方法,但每逢遇到讲阅读方法的书,总忍不住翻一翻,看看别人是如何阅读的。比如大火的《阅读的方法》,启发很大。本书作者,一年读 3000 册,共读过两万五千本书,已经很难用刷书来形容了,刷上加刷,谓之飞刷。书中有些阅读方法,确实匪夷所思,又不无道理。比如对角线读书,比如不看文字,只看页码、目录,再比如用手指头,快速的一页一页滑,这不一指禅嘛!都很绝。心动不如行动,我打算尝试其中一二。很多人在阅读上,都有书中所说的 “七宗罪”。这些罪过,其实都是我们打小从老师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坚信不疑地用了好多年。但到了数字时代,可不能再逐字逐句阅读了,时间不允许,效率也不高。改成连接关键词的阅读方式,有重点的跳跃式阅读,快速抓取,取我所取,试试看?放下执念,是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的关键。不妨,从一年 300 本开始,更加享受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好比相亲每天刷书第 030 本今日刷书《如何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获取知识?很显然不是,我们不是两脚书橱。获取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阅读的目的是应用,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从真个意义上来说,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你不感兴趣的书,就好办了,赶快把它扔掉吧。本书做作者认为,要为了自己而阅读,从书中找到对生活有用的东西,哪怕只有一篇文章或者一段文字对你有帮助,就算完成了阅读。作者强调,阅读的意义,在于能否邂逅足以拨动你心弦的一字一句。是的,阅读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好比相亲。那么,从千万人中去寻找让你心动的那个人吧。2022.11.6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提问式阅读阅读要带着目的与问题不仅仅当个读者,还要当个记者勇于提问… 分享一下本书提到的提问式阅读出自本能的提问式阅读 1. 这本书中哪部分内容对我有用?2. 读完这本书,我最应该立刻付诸实践的是什么?3. 这本书的哪个地方对我的触动最深?4. 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5.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什么心情?脑海中又浮现了什么样的场景?6. 要解决我的烦恼,应该从哪儿读起比较好?7. 能够立刻解决我的烦恼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充满理性的提问式阅读 1. 这本书中,作者的疑问是什么?2. 作者借助这个疑问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或是结论?3. 这本书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结束的?4. 这本书的关键信息、核心概念是什么?5. 创作这本书时,目标受众是什么样的群体?6. 这本书能让读者的 before(烦恼、痛苦)、after(希望)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具体的方法、诀窍又是什么?7. 如果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别人的话,要如何介绍才能打动对方?8. 这本书与其他同类型书籍的相似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阅读邂逅理想人生与其说学到了很多阅读方法方法,不如说这本书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缺点。学知识要勇敢面对,不是欣然接受自己学了多少,而是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学到了多少;不是被动的接受他考,而是主动的设置自考;挑战大脑读与自己理想有关的书籍,而不是浏览愉悦大脑的印刷品。我觉得阅读方法并不重要,对阅读方法看法,想法或者说态度更重要,而这其实就是我人性的组成部分。人只要在 “变性”,对待知识的态度积极了,自然就会去寻找最优的阅读方法,以提高获知效率。感谢作者,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实现人生理想中拥有自己的理想人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最大的收获是晨间三分钟阅读法曾经有一本答案之书很火,说的是你在心中默念,某个问题,然后随机翻开答案之书里面的任何一页,上面会给到一个关键词,就是你心中默念的那个问题的答案比如最搞笑的一个就是 ask mom。那作者讲到了晨间三分钟阅读法也是类似的意思,我觉得挺有创意,利用早上三分钟的时间在心中,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感谢这美好的一天,看看这本书会给我什么样的启发呢?然后就任意翻开书里的某一页,读上三分钟!作者分享说,在脑科学研究里发现,早上看到的事物会对一天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用早上的这样心理暗示,再加上三分钟的随机阅读,就会对一天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我读这本书,学到的新知和打算采取的行动。大约就花了十几分钟翻完这本书,得到一个新知和行动点,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里的一个重要的读书观点:为自己而读;读对自己有用的,就够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有启发刚看完罗老师的《阅读的方法》紧接着就看到了这本书。说句实话,我一直对各种采摘式的,网状式的阅读保持怀疑的态度。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精读,唯有精读方可领会作者的精神。翻开此书后首先看到就是阅读的七大焦虑,那种共鸣感瞬间袭遍全身。原来对阅读困惑的人不止我一个,再往下看,犹如抽丝剥茧般的逐渐明朗起来,其实让我们纠结该如何阅读的很重要的一个点是时代变了。知识的密度变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变了,我们使用知识的节奏也变了。以前阅读是以知识为中心,现在应以自我为中心。我不去过多介绍书中细节方法,我只想说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明理解惑,这些核心的东西往往就是简单的几句话。有时候真的怀疑阅读是不是也讲缘分,缘到了,理通了,心自然就明朗了。当然,有些东西还是需要精读的,只不过不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