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澈的读者是浓郁的朋友

    虔诚的阅读是深沉的纪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5🌟这套书是木心先生晚年随手写下的手稿,拿到之后急于读下去,又怕很快看完了,就是这种心情下有节制的多陪伴了几日。褪去礼帽和手杖而更真实的木心,我更爱他了。那个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那个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尽原谅” 的人,那个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的人,不惊不怒,温柔谅解,赤诚慈悲;而在这套书里透过平静清冷的气质下,他是一个真真实实的普通人,随意写下的俳句、自由诗、杂记…… 有可爱俏皮,有戾气愤怒,有清澈明亮,有痛苦矛盾…… 小开本,软封皮,牛皮纸色,金句妙语布满全书,随书附有木心的手稿笔记和木心笔迹珍藏卡。爱他,一定要拥有这套书,读它,就是对木心最好的纪念!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念悲剧,一时闹剧

        在文学的意义上,木心在读者心目中更像一个美文作家或者 “历史的受害者”。和其他作家一样,木心应也能算是一个思想家、书评家、文学研究者和画家,但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作品于身后留给读者的时候,他的身份就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了了。我们可以说,大众眼界中的 “木心” 是木心,但只是一部分的木心,或者说是时代想象和制造的 “木心”。假如想要获得一个大众版本的木心,只要去读木心的其他作品就可以;《木心遗稿》则不是这样的作品 —— 准确来说,这三小册子里只是木心随手记下的箴言、感悟和日用笔记,根本不能称为作品。但恰是这种不完整而散乱的文字,最能够反映一个真实的人。譬如木心推崇尼采和卡夫卡,这两位德语写作者的文字也是私密乃至不可读的,然而正是因为他们的表述不清,才让他们多了一丝魅力。我认为木心很多的诗作与散文受追捧,也正是因为他的 “欲说还休”。而读木心的遗稿,我们更能知道木心的沉默背后其实是他的迷茫 —— 他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他想象中的 “实” 和新世界的 “名” 已经完全脱离。木心曾记他怀念的是十九世纪,这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一个人年轻时阅读和接受到的思潮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但一个人若有很多机遇,他在后半生也可以从其他的文化与经验中汲取能量而发展出更丰富的自我。而木心那一代人恰被剥夺了最重要的青春岁月,失去了获得知识和见闻的机会,而让自己的思维被仇恨与不甘填满。因此木心怀念的十九世纪欧洲古典主义,其实并非因为他是个 “西化派”,而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接受新思潮的能力(他直言自己看不起美国年轻人,也不喜欢电子技术),假如他还不抓住那旧时代的文学观和绅士道德,他就无法给自己过去的苦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木心出名的一句话就是评价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个人物其实代表了木心脑中矛盾的两种思潮。鲁迅代表了木心年轻人的一面,是 “五四精神” 所带来的打倒一切的激情和动力,木心经历了特殊时期的政治浪潮,因此他对于鲁迅的批判很多时候是对于自己年轻时代的否定;而张爱玲代表了木心知识分子的一面,是 “民国风范” 的优雅和文化自觉,而张爱玲在移居美国后晚年陷入物质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双重失败,木心评价张爱玲其实是抒发自己居于海外的寂寞与忧苦。但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否决自己的过去,也无法完全肯定现实的合理性。因此木心也要说鲁迅是 “迫不得已”,张爱玲的晚年也另有某种 “意义”,这其实是木心尝试与自己的过去和自己的学识和解,试图捡起他那个破碎的对于世界的想象。但是这样的和解是很难的,不仅是因为人很难说服自己,更是因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想会反过来影响这个世界。木心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因为历史原因,都要标榜自己的思想是 “去政治化” 的,但木心在自己的随笔中还是忍不住要谈中国人的国民性、民间社会、民主自由、个人主义等等政治用词,这是因为他知识分子的身份终不能让他脱离社会孤芳自赏。木心一边说 “予庸碌无作为,人们却像对付天才那样地追杀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但当一位学者说:“你的读者都可以集起一支军队” 的时候,木心又突然变得很惶恐乃至否定。这其实也是木心潜意识对于自己的保护:凡是作文艺、写评论,必然要与社会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但木心认定 “政治” 是邪恶反人性的东西,因此必须说服自己的作品与政治是无关的。但当木心开始用 “小市民” 概念讨论中国民间社会,当木心开始以 9.11 为契机捍卫美国文化中的 “个人主义” 时,他不也是主动涉入政治之中了吗?木心作品在中国大陆出版,以及后来木心纪念馆和某某研究中心的建成,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转折如何把悲剧变成闹剧。比如木心说:没有 “启蒙”,倒有 “洗脑”;而木心的作品反而被一些读者披上了 “启蒙” 的道德外衣。比如木心写:其实在男人中,最有魅力的是流亡作家,已经快绝版了,不再版的;那么木心的魅力其实是被 “好心” 给降低了的;又比如木心指示说:不可拿 “木心” 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来作宣传,我也只能设想木心身后的那些事都是他学生的僭越之举。借用木心的一句式:鲁迅先生铸炼了木心,张爱玲女士激越了木心,自恋的读者埋没了木心。至于这一切是否木心早已预料,我从木心的作品中难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当然,正如木心在解读与误读鲁迅和张爱玲,我也在解读和误读木心。木心对过去的那个时代没有好眼色,我也不会去向往那个年代;木心对后现代的解构颇有微词,而我们正受其害。从木心的作品里,我们能够收获到文艺观、世界观和另一种视角,只是看不见那个真正的木心而已。最公正的判决者只有时间,我们读者只是天地中的一两只蜉蝣罢了。但纵是蜉蝣于天地,总还得有自己的一些偏见,比如我喜爱木心的文学评论和箴言,不喜爱木心的散文和诗歌,这不代表我反对启蒙和自由,更不代表我要给木心扣上什么政治的高帽。当一部悲剧预料到有观众会无感时,它是悲剧;但当一部悲剧指控无感的观众才是悲剧时,它就是闹剧。我不得不在文末补充这两句声明,因为我正看到无数人在把木心的悲剧演成一坨闹剧。(公众号:lit_zhu1999)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得意须尽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想起了这首诗,尤其第一句,很符合我现在的心境,木心的文字,自我,潇洒,细密,敏感,忽然远处听到了火车的鸣笛声,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很神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读了贾行家的推荐,对于初始木心先生的读者来说不推荐是同意的,担心对木心先生有所悟解,对于先生的我理论体系及思想无从旁证这句是客观的,我只谈自己的想法,一位毫无所求的老人倾其毕生所学、所知、所感,毫无保留坦白的阐述给你他的偏好他的厌恶他的批判他的警醒,你怀疑他什么呢?一位不知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的老先生就是这样倔强这样可爱这样真实这样可敬的站在你前面,好像你生活在他被时间拖长的身影里,我回想起我姥爷跟我讲他想要做一个院落,有前门,有前院有东西耳房,有影壁,有前厅,有后院,有东西仓房,我在读他的书的时候就是想起了了这段……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