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中国美食简史

    扶霞以一个类似于上帝视角来书写中国美食历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英国人详讲中华美食

      自从 单向 144 小时免签给西方等国家,几百万的普通民众来中国旅游,亲身体会中国是什么样,在现在媒体完全普及下沉的时代,信息会汇聚出真相。虽然本地人并不需要外国人的评判,但他们的评判很多是本地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忽视的地方,作者扶霞是难得对中国饮食文化热爱,并有很深研究,并且有实操和对比品尝的英国人,早期的作品写的生动有趣,这部书写的专业。对比过中外饮食才能明白中华饮食的可贵和未来可能式微,游牧民族的饮食已经工业化,在食品工业发达的情况下,个体家庭因为不用考虑浪费,因为任何原材料已经被分门别类的处理好了,边角料不用自己想办法处理,现代人最稀缺的是时间,节省时间的烹调方式越来越受欢迎,这样西方和日本的饮食方式会更受欢迎,普及的冷藏设备和全球快捷的冷链运输,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很容易拿到和负担完整和新鲜的食材,简便快捷 “健康” 的饮食方式越来越受欢迎,全球的身材焦虑,也让 “饕餮” 吃货不受欢迎,现在短视频流行,为了出镜,油腻要被淘汰了。中餐和西餐最大的区别是更多的复合味道,而这些复合味道是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属于农业社会的手艺活,属于不惜工本的繁复,本书有很好很专业的介绍,传统中华饮食如同中文书法,可以不会做(写)要懂得欣赏,从这点出发,本书值得一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君幸食: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

        本书作者扶霞・邓洛普,这位深谙中国饮食之美的英国友人,其饮食观念的转变堪称一段佳话。初抵中国留学,20 世纪 90 年代的扶霞曾对松花皮蛋心生嫌恶,甚至戏谑 “中国人啥都吃”,然而,这份初时的偏见很快便在中国美食的魔力下烟消云散。她被中餐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不仅投身烹饪学校,接受专业厨师培训,更化身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情传播者。我对作者的了解,始于其畅销作品《鱼翅与花椒》。这部充满温情与趣味的书籍,以一位英国女性的独特视角,细腻记录了她在中国的饮食探索之旅,从初识的陌生与排斥,到后来的热爱与推崇,最终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坚定推广者。作者的笔触不仅限于味蕾的享受,更延伸至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她陆续出版了包括《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在内的多部力作,而最新作品《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更是其深耕细作的结晶。与《鱼翅与花椒》相比,《君幸食》在保留对美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探讨 “怎样吃” 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一转变,恰似个人兴趣发展的自然轨迹:从初识的感官震撼,到深入骨髓的文化探究,作者以笔为媒,引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中餐盛宴。谈及 “吃”,作者的文字总能精准捕捉那份令人垂涎的感官体验。无论是 “笃笃笃” 的切菜声中鸭子被精细分割的场景,还是五花肉烤至金黄酥脆、整鸡铜光闪耀的诱人画面,她的描述细腻入微,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回味无穷。这些细腻的描绘,无不见证了扶霞作为资深吃货与美食探索者的深厚功底。历经三十余载,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爱与理解已远非当初。如今,她的兴趣已转向那些更具 “中国特色”、对 “外国胃” 而言或许更为挑战的食物。她乐于深挖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享受每一次味蕾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展现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无限热忱与深刻理解。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似是而非的中国菜:糖醋肉球 1994 年,我拿到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奖学金,赴中国旅居。表面上看,我是去成都追求学术深造的,但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对美食和烹饪产生了比其他一切都要浓厚的兴趣。到川大之后,我很快 “放弃” 了学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当地美食轻松闲适的探索中。完成大学学习的一年后,我留在了成都,当地著名的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四川 “烹专”)邀我入学 —— 我欣然接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致也可以很简单

            好几年前,下班后请一朋友陪买衣服,一个专门销售男士服装的专卖店,当朋友还在为是不是给家里人买件衣服准备挑选一下的时候,我已经让店员打包好衣服准备付款了,朋友看到我的付款小票上两件一模一样的衬衫的时候笑得不行,衣服在我的身上纯粹是保暖御寒或者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遮盖作用。 我曾经以此为自豪,在穿衣服上奉行极致的简单化,之所以同样的衣服买两件是夏天的时候刚好可以穿一件洗一件,我似乎不需要考虑阴天下雨衣服不干或者恰好出差了,不过这样的状况似乎也没出现。自豪的原因是网上关于一帮大佬的穿戴,以及某些号称为精英的饮食,总之一句话就是能怎么简单就怎么简单,仿佛这样才算是对得起自己头脑里所接受的一切。同样的对于饮食,我也经常自诩为好养,只要是吃到嘴里毒不死的都可以是我合适的饮食,一碗面或者一碗肉,都是填饱肚子的良好食材,一百块钱一斤的鱼和五块钱一斤的鱼端到我面前估计也没什么区别,至于哪种食物或者烹饪中蕴含了哪种高深的道理,呃,对不起不懂,陶安梦忆的精致总是不能引起我的共鸣,虽然出于某种追风,案头上有一本,且借助着电子词典读完了,治大国如烹小鲜,好吧。 直到读了扶霞的鱼池与花椒以及本书,忽然想起一句调侃马云的话,有的人穿布鞋是朴素,有的人穿布鞋是寒酸,每天吃着中国饭却对中华美食了解甚少的我显然是那个寒酸的穿布鞋的。 吃分很多个层次,能窥探到其中奥妙再返璞归真是一种境界,也只有高级的食客能品味到其中的差异。 不过我似乎没把吃这事儿说清楚,面对旁征博引的作者只能感叹我们对自己文化饮食了解以及理解的浅薄,所以,还是强烈建议读一读原书,借助他山这个石,看一看自己身边的那个玉,或许有更不一样的感觉。 精致也可以很简单的,不先得精致。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扶霞的这本 “君幸食” 不仅有视觉的享受,更有味蕾的冲动…… 上周末去广东珠海和中心,细心地品味粤菜的精髓。头一次把菜名,过去未曾吃过的珍稀菜肴一一记录在手机里,待日后慢慢地回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一本书都很棒 看得人无比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字盛宴 一部精彩纷呈的美食史诗

                  扶霞表示,这本书可以说是花了 3 年,也可以说是花了 30 年的时间写完的。说到扶霞的其他两部作品:《鱼翅与花椒》更多的是关于扶霞作为一个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从而开始研究中餐的经历,里面描述了她在中国各地吃来吃去的个人经验;之后的《寻味东西》是多年来扶霞为各大报刊杂志供稿的文章合集。而《君幸食》则既有个人的故事,又有非常深度的思考,还有很多学术研究的专业内容,更是扶霞 “写给中国美食的情书”。如果硬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 —— 那一定是太 “下饭” 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

                    用一本书邀请读者来赴宴。太棒了这本书,哪怕身为一个中国人,了解到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如作者这么多。通过作者的文字,又让我对咱们中国的饮食又了新的感受,甚至新的尊重。从厨具到厨师,从烹饪手法到各种食物的味道及口感,还有各种菜系、以及中国几千年来对饮食的创造,等等等等,作者娓娓道来,太好看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本书是由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所著的一本深入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书籍。书名 “君幸食” 来源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 “君幸食”,意为劝君进食、“吃好喝好”。书中分为 “灶火”、“天地”、“庖厨” 和 “餐桌” 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如食材的选择、烹饪技艺、食物与思想的关系等。扶霞通过对中国各地经典菜肴的考察,追溯了中国美食的历史变迁和地区差异,展现了中餐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本书对中国饮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餐的精髓,体验到一场跨越时空的中餐盛宴。书摘:“中国人赋予了食物很多含义:可以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庄严祭祀,是连接我们与神灵世界的供品;也可以是等级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是治国之道的隐喻。食物是滋养身心、治疗疾病的良药。它体现了风土和时令、永不停歇的阴阳消长、我们与宇宙的联系。食物标志着地区和文化之间、文明世界和蛮夷荒野之间的界限…… 食物是艺术、是工艺、是魔法;是厨师刀下霜雪般飘落的鱼片、是升腾的锅气中舞动的肉丝、是在蒸笼中膨胀的小米 / 大米粒、是酱缸酒罐中训练有素的微生物大军、是小小厨房中百味的幻化、是原材料的七十二变…… 最重要的是,食物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 如果生活泛若不系之舟,食物可以成为锚,在遭遇幻灭时成为避难所,在承受压迫时提供自由与创造的方寸之地,成为人生的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实话有些惭愧,一开始我很不屑,我去过英国,那个美食荒漠的国家来的人写中国美食,开玩笑吧,带着戏谑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傲慢和无知,发现自己的性格缺点,一个蓝眼睛的扶霞,有个深邃的 “中国胃”。写得真好,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文字功底扎实,知识储备丰富,观点很深刻,而且去亲自品尝了那么多的美食,很令人羡慕,但是没有妒忌,因为我去吃那些美味,不会写出如此美好且深刻的文字,会很词穷且尴尬,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热爱美食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 书名一词来源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狸龟纹漆盘,食盘内云纹间隙处朱书 “君幸食”,即劝君进食,吃好喝好的意思。作者是扶霞,一个英国姑娘,也是《鱼翅与花椒》的作者。书里面讲了很多中国有意思的食物。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完这个书都觉得很惭愧,我没有这么认真的研究过这些中国的美食。一个英国人,花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中国的美食,还专门去成都的一家烹饪学校学做中国菜。这本书既是陌生视角,又是内行视角。我们平时天天吃的觉得再普通不过的中国菜,在一个外国人的眼里,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享受美食的快乐

                            中国广袤融合的疆域,多姿多彩的历史孕育了各地别具风格,滋味各异的美食。在扶霞的笔下,一种种美食的滋味,文化与历史做到了自然的融合,让人读来颇为愉悦。译者的后记读来也颇具共鸣,看这本书真的让人有想要立即去吃这些美食的冲动。无论是做出美食,还是享受美食,都是件令人快乐的事呀,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着实有趣,冲动之下看似微小的决定竟能最终塑造生活与命运。我接受中餐厨师培训的最初动机单纯是对烹饪的热爱,同时也想在这座城市多盘桓一段时日,毕竟它对我的吸引力仿佛香饵钓鱼。然而,对于川菜,乃至更广阔范围的中餐的探索,让我深深着迷陷落。如果站在起点处看,的确不太可能,但这项探索最终变成了长久的事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赋予了食物很多含义:可以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庄严祭祀,是连接我们与神灵世界的供品;也可以是等级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是治国之道的隐喻。食物是滋养身心、治疗疾病的良药。它体现了风土和时令、永不停歇的阴阳消长、我们与宇宙的联系。食物标志着地区和文化之间、文明世界与野蛮荒野之间的界限。…… 最重要的是,食物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 如果生活泛若不系之舟,食物可以成为锚,在遭遇幻灭时成为避难所…… 成为人生的慰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

                                  被书名吸引,读完蓝眼睛中国通扶霞视角的《君幸食》,满满的幸福感扑面而来。本书所述的中国美食,不同的视角,多维度的旁征博引,让一样的食材和熟悉的配方的美食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和滋味。作者四方探寻,发自内心对中国美食的热爱,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融合,兼容并蓄,娓娓道来。译者《译后记》深有所感,扶霞之声,真诚且热爱…… 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外国吃货眼中的中国美食

                                    民以食为天,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留下了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美食。中国美食千百年来早已征服了许多人的胃,早就远销海内外,如今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欢迎。《君幸食:一场贯穿古今的中餐盛宴》是英国女作家扶霞・邓洛普的新作。作者在书里以十几道具有代表性的美食来为读者描绘她眼中的中国以及其中丰富的文化。1. 吃好喝好本书标题来自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器 “君幸食狸龟纹漆盘”,“君幸食” 用本书译者的话来说就是 “请你来吃饭,吃好喝好啊”。这听起来有点像我们在招待客人时说的话。作者邀请我们共赴盛宴,不光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有精神世界里的饕餮盛宴。食物以及其所带来的感受和记忆更是本书中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当然这其中难免有太多私人的体验。作者本来是拿了四川大学的留学生奖金,却没想到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进入了四川高等烹饪专科学校,成为了一名做中餐的厨子。这其中有对中国美食的喜爱,也是个人兴趣爱好使然。看似充满偶然性的人生经历,背后却也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如今出本谈论中餐的书,说起来也是比较合理的。不过即便如此,有如此特殊经历的外国人也是少见。从标题到内容,不敢说作者对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但至少对和美食相关的部分有超乎常人的认识。这一点不只是兴趣爱好那么简单,更有着多年的积累。2. 中餐故事外国吃货分享中国美食,作者选取每一道菜并对其进行介绍比网络上大多数的美食博主更有文化底蕴。对于一些古典诗文的引用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围绕着特色中餐的介绍更是融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相关思考,让读者能够更为全面去了解中国美食。对于中餐的辟谣和纠正,更是让她不同于大多数的外国人。如今大量的外国人变得越来越喜爱真正的中餐,而不再是那些针对外国人改良的。作者在中国多年生活和探访的经历更是让她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奥秘。了解美食以及制作者,制作过程和相关文化也不落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俨然是中国美食文化的推广大使。经过她的介绍,更多的外国人可以了解到真正的中餐。即便如此,限于篇幅和个人经验,作者的一些介绍也难免有些瑕疵。比如在提到面食时说山西的最负盛名,我想陕西人肯定不会认同,更会以当地随处可见的各种面食来挑战作者的观点。3. 素食生活在本书中作者用了不少的篇幅讨论了有关素食的内容。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气候危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虐待动物以及过度捕捞的行为,人们对于素食的需求更为强烈。《吃动物》一书更是较为深刻严肃对此问题加以讨论。作者提到的人造肉内容和《人造肉》一书颇为相似,但还是有所欠缺。有趣的是作者提到了中国人善于用素食制造出可以和肉食相媲美的食物。根据书中介绍,这很多时候是出于人们的宗教信仰。当然也要归功于人们对于蔬菜等食材的细致严谨。在外国人看似单调乏味的食材被中国人做出了花,甚至还带有较为浓厚的哲学意味。素食被视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得到了西方人的推崇,在中国也变得更有吸引力。要是考虑到书中与此相关的文化和哲学内容,也让其在可实行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几分魅力。作为一个老饕,除非信仰的限制,往往也会探索素食之外的美食。毕竟人类本身就是杂食者,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否则也不会有本书中这么多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出现。4. 文化差异《单词的历史》里提到了不少从汉语世界演变过来的英语单词,本书经常出现的杂碎就是一例。在此之外,作者更试图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来加以展示。看似不同的词句的背后所体现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很多时候,就像英文无法精确表达汉语的含义一样,中餐也常常会因此遭受误解和偏见。有些选择主动迎合客人需求,有些则等待有心人的邂逅。中餐里刀往往是留在厨房里对食材进行处理,外国人则选择将其带上餐桌。不同的饮食和行为习惯的背后依然体现出彼此之间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些简单的行为或许可以改变,可背后那些差异却很难加以弥补。尽管在作者的笔下,其明显比外国人更了解中餐,但其依然是一个外国吃货。旁征博引或许会让其丰富的知识储备而让中国读者自惭形秽,可若稍加深入就会发现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就像是《剑桥中国秦汉史》一样,哪怕依据相同的材料,在表达和理解方面依然带有较为明显的外国人视角。对于细节的深入,更是让其明显有别于真正的中国人。5. 美食生活全书虽然说是围绕着中国美食展开的,可在此过程中对于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也有不少涉及。在其独特视角下,中国人还可以看到一种别样的生活。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早已对身边的一切习以为常。作者虽然在中国生活多年,至今仍然有着较为不同的外国人视角。在了解美食的同时,我们也会对于中国社会里的一些细节有更多新的了解。美食是一扇窗口。作者通过它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生动的中国,读者通过它也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尽管作者的记载有些单薄,但这种浮光掠影的记录依然会给人带来不少启发。作者的观点基于其多年的生活和经历,故而在叙述中难免会带有个人特色。读者未必要完全理解,但至少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不妨和书中的加以比照,从而更加全面详实。美食不光会改变一个人的物质生活,也会对精神生活产生影响。在作者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容易看到的,那些意犹未尽的地方仍需要读者做进一步了解。6. 写在最后坦白来说,对于作者的名号早已有所耳闻,只是迟迟没有兴趣打开阅读。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并不在于那些美食,而是有关美食文化方面的内容。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作者的书,想必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再阅读其他的书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作者的独特做法,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认真选择。外国人的光环可能会让读者变得更为宽容,然而实事求是的准则还是不能松懈。考虑到读者面之光,其中出现的重要内容还是应该做充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在阅读之外,我想每一个眼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美食世界。作者给出了她的参考答案,我们也可以试着给出自己的。看似简单的美食最慰凡人心,却也包揽万象。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美食有些时候也难免会引起争议。有些是宗教信仰的缘故,有些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有些则是受到个人体质的限制,当然还有受到财力的影响。相比于吃什么,和什么人吃、在什么地方吃这些问题在很多时候显得更为重要。同样的一道食物经过记忆和感情的加工之后又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让有些人终生都念念不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无伊尹调鼎手,却有孟尝饱客心。

                                      的确是一部集大成之作,看着这些文字,很难想象是抱着怎样的情感和经历浓度凝炼而成,由衷敬佩。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纠正了我的一个观念,我一直认为沉湎于美食是一种堕落和有失尊严。也一直对人们讲到 “人活着就是为了吃点好的” 之类的陈词滥调感到不耐,但当我回首三千年,中国的文化根基,我想食物的那种意味绝不仅仅是高尚二字所能代表的。我对食物又多了些敬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君幸食》

                                        看得越多,越能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当它从一个外国人的笔下写出来。每一次看扶霞的书都是这种感觉。“食色,性也。” 古代君王皇帝会追求奢华珍贵的食材,吃这些东西不一定是因为美味,更多是来彰显身份和权力。文人墨客也爱吃,但是通常不得志,于是就从简单平常的食物中,研究出很多门道。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人都写过很多有关食物的诗,只是从来不会出现在课本里。看完这些才能感受到,原来他们也不是天天都抱着家国情怀、时时都郁郁不得志、为国忧为民愁,课本里出现的人物形象都太单一了、太有目的性了。文人们无法追求食材的奢华,转为赞美一些朴实粗糙的食物,品尝本味,返璞归真。但是他们也非常讲究,“割不正,不食”,其实他们要求还蛮高嘞哈哈哈。看完才能意识到,饮食文化原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此重要,不仅经常用厨艺来比喻治理国家的方法,做饭方法中包含的哲思、技术、审美甚至思想道德观其实都在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意外之喜是关于阿戴的龙井草堂,和之前陈其钢老师住在躬耕书院联系在了一起,真是对这个地方充满了好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此书浸透了对中国饮食、中国人民、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历史的渊博知识和深厚情感。幸会幸会!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