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牛天赐啊,老舍先生的寓言故事。
读完《四世同堂》后,我开始陆续的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先选了一本小书,《牛天赐传》当时看介绍说是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看到了很多现在父母的影子,感叹老舍作品穿越时代的能力。读完之后发现,它不仅仅讲了教育问题,他依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历史背景,并且老舍似乎在作品中建立了自己的宇宙,这里的很多人物在四世同堂中都似曾相识,那个月牙太太是不是和那本《月牙儿》里的主人公有什么关联?为什么这个精明的王老师,如此任意厚道,怎么消失了这么久才出现?他当年为了得到牛老者的钱,很像四世同堂里的那个医生。当然,读了 2 本小说就开始妄言是我不对,先把问题搁着,继续读下去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六分嘲,三分谐,一分怜悯老舍写人物向来极细致,极有趣。个个鲜活立体,为人熟知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典例。《牛天赐传》同样如此,下笔诙谐,读来不能不叫人捧腹,人物刻画活灵活现,不能不叫人印象深刻,不自觉地对书中人物代入个人感情,也哭也笑,不忍卒读。全文围绕牛天赐 —— 一个被捡来收养在牛老太太家的孩子来写,天赐小名福官,由此可见牛家人对小孩的喜爱。但老舍对于天赐着墨并非最多,在天赐的成长过程中夹杂着大量对于牛老太太(当家人物),牛老者(丈夫),老刘妈(保姆仆人)和纪妈(奶妈)以及街坊四邻与亲戚的记录和描写。小说有趣之处不胜枚举,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借主要人物之口表达了许多对人生,对命运,对世态人情,社会境况的观念和看法。或透彻,或犀利,或叹恨,或谐趣。从中也可以明显看出老舍先生对于笔下人物的感情态度和自身的处事哲学。我印象最深,最为感触的便是纪妈。乡下女子,因家里缺钱不得不抛弃家中嗷嗷待哺的婴儿,来给天赐喂养,后来自家孩子夭折(多半是营养跟不上,又缺乏母亲照料,谁也不能否认母亲相较于父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只回家安葬了孩子又回来给牛家当佣人。“在家中看,她的离开家庭是种高贵的牺牲,可是他们真需要那点钱。” 这是原文老舍对纪妈内心想法的描述。这些描写背后包含着老舍对特殊时期 —— 从清朝灭亡后的社会风气、世态人情、国民教育、贫富差距、官宦、商绅、地主等等的细致观察和钻尖似的讽刺。由此也奠定了《牛天赐传》的文学厚重性。之所以写书评的缘由也全都在此:趣味性和厚重性。小说趣味性既是作者写作风格,也是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的 “利器”(难懂的书固然有其难懂的价值,可和尚坐定似地读不下去又有什么意思呢)。厚重性其实不必多说,不言自明的,单论有趣好读而忽略厚重性,那么如今诸多 “爽文” 必定 “大行其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学者赵园曾指出,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绝不是一座孤岛,而是与整个时代的声息相通。
与《四世同堂》《离婚》等名作的视角不同,《牛天赐传》的主角是一个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 “私孩子” 牛天赐,老舍以 “传” 这一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文体书写了牛天赐的成长史,讲述了牛天赐如何在 “官本位” 和 “钱本位” 的双重成长环境下,一步步从一个满心欢喜的孩童变成了不会哭也不会笑的 “诗人”。
某种程度上来说,《牛天赐传》正是老舍童年的文学性书写。在《牛天赐传》的自序中,老舍曾提到了他创作此文的目的:“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人,其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们呼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的,就是那打扮的马褂冒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 而牛天赐正是属于后者。
《牛天赐传》的故事虽已过去多年,而 “救救孩子” 仍是当下中国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阅读《牛天赐传》既是旧中国的缩影,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痼疾的隐喻,映照着我们自身。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