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学习的本质是技术,它的目的是创新。(⭐⭐⭐)

    🟥🟥《走向自主创新》1,2 两本书都是思想启发非常棒的书,看似指导的是技术,实则对我们个人的学习也有很深的启发。循着何帆老师的推荐书,可以看到其脉络是一步一步具体化的,从国家到企业,想必后面的就是到个人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跳过这段《走向自主创新》看似乏味的技术过程,但很可能丢失了一段承上启下的风景。这里很美。🟠🟠本书提到,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一个共识:如果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产品(和工艺)开发是工业组织把市场需求和技术可能性结合起来并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所以是技术创新的中心过程。基于此,作者提出了 “产品开发平台” 概念模型,就是为了回答中国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技术学习方式的问题。这里提出的产品开发平台指的是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技术活动系统,它的产出是双重的 —— 推向市场的产品和积累于组织内部的技术能力。因此,产品开发平台是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机制:只有进行产品开发并因此建立产品开发平台,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产生、延续并增强技术能力,达到能够不断创新的水平。这个概念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是以模仿还是以引进为起点,只有技术学习过程包括自主的产品(和工艺)开发活动,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生成把握技术变化的能力,也才可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对于个人,“产品开发平台” 应该是我们学习 “学习” 这门技术中,追求创新为目的时的方法论,系统化思维。掌握自己的 “思想(产品)开发平台”,也就能在革命(学习)中锻造出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向自主创新 2:新火》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的续集,风格一脉相承。本书的主题仍然是关于自主创新,虽然这个主题本身也经历了 “沧桑”。当中国领导层在 2006 年 1 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自主创新方针时,它在当时的条件下为鼓舞中国工业界的自主开发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不过,后来在美国的施压以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个方针先是让位于 “救市”,后来被代之以含义中性的 “创新驱动发展”。2013 年以后,虽然党的领导人在视察基层单位时还经常提到自主创新,但没有再以大政方针的形式予以确立。格式引文:路风著.【走向自主创新 2:新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lPpjeOFc6h2LA4B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向自主创新

        开篇上来谈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里主要指的是轿车工业,众所周知,中国的轿车市场充斥着国外的品牌,改革开放之前曾经通过自主研发生产出来的红旗牌和上海牌轿车已经很少出现在中国的道路上。本书指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轿车工业采取了 “以市场换技术” 的策略,希望通过与国外汽车公司合资来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通过提高轿车生产的国产化率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能力,最终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但这种思路更多的是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一厢情愿,因为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它只能来源于组织长期坚持不懈的技术学习。当然,这不是要否定引进技术或者向国外先进技术学习的必要性,但引进的同时应该注意兼顾自身的学习和自主研发。也就是说,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只能是为技术学习提供条件和机会,能否学会,也就是说真正掌握技术能力则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研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标感与状态

          身体与心灵,一个在路上标准,要求,动手一步一步学,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觉得自己进步慢就静下心来专注,在最喜欢的事情上慢下来品味已经熟悉的味道,旋律,诗意,或者,酷寒本身的酷寒,灰尘本身的密度,慢下来,为公,为别人,为集体鞠躬尽瘁,可不是说说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自主创新史

            用了将近 8 个小时,终于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用事实、数据和逻辑等,详细分析了核电、液晶面板、机床和高铁 4 个行业惊心动魄的创新史,并论证了自主创新必须依靠自己干才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底层逻辑。所谓市场换技术一是一厢情愿的梦想,放弃产品开发时不会形成技术能力的。这本书也详细记录了核动力院可歌可泣的默默奉献,一闻到机油味就兴奋的沈阳机床缔造者朱志浩。真是国内成千上万名这样的工程师们,共同铸造了今日中国之自主创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路线并不是固定的,这里有一个路径依赖问题。

              在看第一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有一个问题,我技术总要引进,总是觉得外国人的技术更好,然后,我们花了钱,出让了市场,最终得到了什么呢?学习别人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消化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在开创自己的道路,你原封不动的引进技术,你就只能走别人的老路,但是这个世界恰恰最不喜欢的就是一模一样的复制。技术的突破在于你走出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路在于缺什么学什么,在于自主学习,然后创新,最后成路。华为芯片被卡脖子,好极了,我们终于可以走自己的路了,艰难点没什么,关键是这条路会属于我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观察咱们中国的科技创新,除了看最新的进展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就是看这件事的原点,所谓科技创新,重要的是自主。而自主创新,不是别人发明先进技术后,我们用劳动力优势进行批量复制和制造,而是自己主动发明技术、创新技术,主导自己的创新历程。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主创新,发展到现在,已经从过去的可选项,变为现在的必选项

                  这本书是由几篇大论文够成的,但主题都指向我国的企业、产业在走向自主创新的阶段,走过的弯路,总结的宝贵经验。书里面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产品形式、开发平台、代际技术、产业升级的内生性等看似内含丰富的感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所谓高质量发展

                    《新火》既在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自尊自强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必定依托自主创新,揭示了自主创新与企业能力进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上述逻辑关系,详述新火何以燎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铁

                      高铁替代传统铁路包含着现代意义上的 “互联互通” 含义,这与通信技术领域的 5G 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含义,所以高铁是通向新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之一。国际主流创新文献公认,激进创新带来的大部分经济收益是在漫长的后续改进过程中才得以全部实现的。因此,我们今天对于中国高铁成就的讨论只不过是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高铁的发展对于中国学术界的终极教训就是:中国正在创造历史,大量新的实践层出不穷,它们不断突破已有理论所能够解释的范围。因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 —— 仅仅在几年之前,包括本文作者在内的所有人还都不可能意识到中国高铁的发展是一场激进创新,只是因为实践尚未至此。因此,学术研究应该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不应该是自认为不用做足够的经验研究就可以用现有的(实际上是古老的)理论框架解释一切的 “智力特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路风的这本新书,通过中国高铁、中国核电工程、i5 数码机床及京东方液晶面板四个著名的复杂工程,系统的论述了” 引进技术” 和” 自主创新” 的关系,不同流派认识误区。一针见血地指出 —— 只有自主开发才能创新。本书一开头,提出产品技术平台的概念,作为整体的思想框架。读这本书,不但有利于理解咱们大国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工程背后的逻辑,找到大国工程和中小企业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书中的思想也是技术企业的经营哲学。受益匪浅。国际创新界对于” 技术能力” 有一个经典定义,即技术能力,是” 产生和把握” 技术变化的能力。技术能力的两个构成要素分别是” 产品开发能力” 和” 技术积累”。产品开发能力,指的是能使用技术设计出产品的能力。技术积累,指的是对技术的理解程度,包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技能的熟练程度。回归这个定义看问题,一个技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就是技术能力。企业要思考自身的技术能力,要用什么样的框架(产品技术平台)去表达,也意味着未来的企业要往哪个方向去前进。以我们从事的物联网行业为例。波特和工业 4.0 的提出者,都意识到互联起来的产品,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产品概念,整个工业结构将会发生改变。产品智能和互联的本质,不是网格,而产品事物本身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产品作变成一个智能终端,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从而产生独立于物理产品之外的功能。比如原来只是一部车,是一部交通工具,而现在,它变成了交通信息的提供者,成为街头流动信息的采集者。除了大大的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亦为智慧城市管理手段进行了升级。一台数码机床,不但可以接收网络信息,也可以产生自己的数据,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给用户提供定制化的生产,在企业之间共享机床生产要素等等。技术知识,只有被用于产品创新才体现价值。而其技术变化只有通过产品变化才能体现。把技术优势要素整合成技术平台优势,企业才具有技术能力及其持续发展的基础。产品开发平台,也可以用整个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技术能力为平台。构建自己的框架技术,应用已经成熟的元技术,中小创新企业可以选择的道路是 —— 把对产品平台的技术要素进行应用的能力,对这些技术要素进行组合出新产品创新的能力和经验。这些大工程项目经验表明,产品技术和平台概念所证明的原则 —— 那就是中国工业组织只要进行自主开发,那么不管利用多少外国技术或外部知识,也都属于自主创新。但是,没有自主开发,就永无创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技术共同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 4 篇调研报告和 1 篇关于 “产品开发平台” 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好了!建议请作者路风老师到得到讲座(类似郭建龙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惊掉下巴的书

                                书里讲了四个自主创新的故事: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和高铁,证明了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就是扯蛋。只有坚持自主开发,把引进当作辅助手段才是正道。把生产线和产品当作技术是愚昧的,技术是自己干出来的!震惊之处:我们有自己的核技术(核动力院),却在发展核电的过程中一次次将其排除在外。只有当引进的技术一次次出问题时才会将他再搬出来。40 年来对他的全部投资还不到买一个外国核电站的钱,他却贡献了核潜艇的技术和华龙一号的基础。i5 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居然是完全不懂数控机床的团队撸出来的。他们不懂嵌入式,直接用 Linux 干了。高铁,之前的宣传是刘志军怎么高超谈判手段,把老外的技术拿到手占大便宜。实际上是中国企业自己就有很好的技术,差点被刘志军们像运 10 一样被灭掉。幸亏国家主张自主创新才有了后面的跳跃式发展。引进的技术只是起了辅助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我对中国创新有了充分的信心

                                  路教授的理论与现实认知,着实让人钦佩。第一章从理论上清晰的讲解了创新的来源,而且第一次觉得阅读理论居然有如此畅快的感觉,细想可能只有符合现实的理论才能有这样的魅力。后面几章从几个重点案例出发,更加充分的论证了理论与现实的对应。本书里很多政策建议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也证明了路教授在现实认知上提取的理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创新更有信心了!满分💯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产品开发平台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成长

                                    陆风教授关于企业研发平台是企业能力成长的基础,有助于把企业在产品开发实践中产生的知识用于技术能力的提升,形成技术壁垒。只有自己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才能对引进的技术知识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技术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又一本读完要五星推荐的书,写的非常好。扎实的研究,严谨的推断以及无可争议的结论,我几乎完全赞成作者的观点,并受益匪浅。书中讲了中国工业几个行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他们的发展历史,我觉得甚至不用过多的说明,就能很清楚的得出结论。       按照惯例,简单说书,仔细写想。其实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不断有疑问,也在不断的思考,而这些疑问和思考在继续阅读中不断得到解答或者产生新的问题,然后又继续阅读,终于在阅读完思考完后,结合作者的结论,得到了一个能说服我自己的令人满意的想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有血有肉、跌宕起伏的中国自主创新产业史

                                        涉及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等产业,读起来真得让人头脑冷静、热血沸腾呐!作者路风,“50 后”,北京人,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主创新这两本书结合《置身事内》更好看,从宏观从大局系统的分析问题,非常实际的两本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