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短小精悍的经典

    关于一国的民族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并最终影响了它的价值观和命运呢?可能有时候,一个外人的眼光,更接近上帝。推荐与贾雷德・戴蒙德的 “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同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

      本书作者是一位从未踏足过日本的人类学家,但却写出了让日本人民都信服的观点,据说是日本人想了解本国民族特性,都会看这本书。虽然很多人都说这本书的观点写的不全面,有些偏颇,但人性何其复杂,在读完本书后,我也发表一下我对日本人的一些见解(可能是偏见)。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主观想法美与丑当樱花盛开时节,粉红的世界映入眼帘,高耸入云的富士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郁郁葱葱,樱花树下的石凳上,坐着安逸的人们,石桌上摆放着精致的黑铁茶壶,美景,香茗…… 和歌山县太地町,面朝太平洋,三面悬崖高耸,形成了一个海湾,此时整个海湾的海面,都已被鲜血染红…… 当地的渔民拿着鱼叉,正在肆意的捕杀者过往的海豚,那些聪明的海豚被捕捞,用于表演,增加收入,而那些看起来不聪明的海豚,只能被屠杀。最讽刺的是 —— 每一个渔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忠诚每个日本人,从孩童时代就被灌输了要忠诚于天皇,天皇就扮演了 kami(神)这样的角色,不容任何人践踏和指责。当麦克阿瑟进驻日本时,曾考虑废掉天皇,但他发现这是不可能的。麦克阿瑟并不知道,日本人对天皇的忠诚已经达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最著名的就是那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 乃木希典,当时和俄国争夺旅顺的时候,带上了三口棺材(还有他两个儿子),就在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当需愈加奋力” 的口号中打赢了这场仗,这也是第一次黄种人打败白种人的战役,但是他的两个儿子也战死了。当天皇死了的时候,他竟然自杀殉葬,只是怕天皇陛下孤单…… 当麦克阿瑟想要废掉天皇的消息传出,就有一位孕妇自杀,说是为天皇陛下赎罪……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通过美国人看日本人

        《菊与刀》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创作的文化人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946 年。全书并不长,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 “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日本皇室家纹 “菊” 和象征武士身份的 “刀” 作为一组对比鲜明的矛盾的意象,从他者的角度对日本文化中看似矛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释和解说,指出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了解不一样的日本

          收获:1. 日本的尊卑礼仪制度非常严格且很普遍的存在,无论在外还是在家中 2. 森严的等级制度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他们也渴望把这个等级带到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大日本帝国体系,所以这是发动战争的底层原因,但是我们是不会接受的 3. 日本人忠于报恩,无论无限的黄恩父母养育之恩,还是有限的知遇之恩 师恩等,这帮人还特别有仇必报 4. 日本是耻辱文化,很在意外在的评价,面子,所以他们对于失败和难堪难以接受,所以他们失败了会极端的选择自杀,维护声誉 5. 压抑天性,高度服从,这个的同时会坚持身体放松自由,泡澡 睡眠 寻欢作乐等 6. 日本的女孩相对弱于男孩,选择权和自由度差异很大,社会地位差异很大,女弱于男 7. 自我修行的两层:培养自我能力,不断地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断的在修行中体会这个过程的乐趣,这成了一种习惯;培养圆润境界,其实就是做到知行合一,有点像阳明哲学,知行合一 8. 一个人没有自主的思想,会像浮萍一样被外界推着走 9. 大和民族有他们的优势,更有他们的认知不足,和认知在特定文化环境下被扭曲的情况发生,所以扩张是不会成功的,西方人是乐观和积极主动 日本人则是耻辱文化,这有点太大了差异用时 40min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符号反应社会

            菊花与刀,这是日本的两种意象或者说两个符号,作者本尼迪克特用这两个符号切入日本社会的研究。这本书是不是一本优秀的人类学著作,其实是存在争议的,不过这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在研究日本社会方面,这本书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 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 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写于 1946 年的人类大作确实是如雷贯耳,之前也曾翻过几页,这次读完感觉还是有些启发的。用一种总结概括群体特征的方法,如今随着环境的变化有些东西看起来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但是日本人某些骨子里的东西确实也没啥变化,我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很迷的国度,我每年都想读点跟这个它有关的地方。之所以迷,就是因为无法用我的世界观去理解。这本书名就点出了主题,这个民族是个矛盾体,而且是两个极端的矛盾体。极度保守同时极度渴望创新,极度守秩序,有极度叛逆。看完本书也许能够对一些日本小说里人物的想法和做法有所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与刀

                  耻感不是来自绝对道德,而是来自外部制约,是需要观众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社会、政府和他人见证,恶行没有被揭露,人们不会感到羞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群体画像不代表个人

                    译后记升华了这本书。日本的 “耻感文化” 是需要观众和外部制约的,既然日本的社会环境一直在变,那么道德观念也应该改变。日本人事实上有一个和外部制约分离的自我,那跟中国人还是哪国人没有什么区别。《菊与刀》就是预测在外部制约下的日本人的行为,并非对个体的具体阐述。西方人的 “罪感文化” 则是表里如一的代表,因为西方人不需要对外部负责,真正的虔诚的人认为 “上帝就在自己的心里。”“人在做,天在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日的日本?

                      这本书早有耳闻,但是一直没看。总的来说,能看到日本的大致轮廓。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日本。现代日本社会在集体主义和个人的自由主义中间徘徊:作为个体的人,要追求自由,作为集体一员,要强调规则。平衡这两者必然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和明治维新应该不无关系。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封建岛国,接受了西方的影响,几乎以和平的方式转变成现代国家。这让旧的社会秩序得以延续,但是西方的自由主义也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一点我们国家其实有更多甚至夸张的体现,其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失序了,还不止一次。)。这就像是在一坛酒缸里加过一次果汁后,又加了一次碳酸。社会的变化是持续的,不建议用书中的观点去看现在的日本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面性统一于“阳奉阴违”,表现为主动道歉坚决不改

                        “两面性” 看似矛盾,在日本这里其实是统一的,统一于 “阳奉阴违”。一面是别人对我的期望,我就鞠躬给你们看。(阳奉)一面是自己 “真心”,我拼命不改。(阴违)日本把 “阳奉” 推行到极限 “讨好” 所有人,但是 “阴违” 才是我的本心💔。这种表现已经引发了一个新词 “预防性道歉”👻。仁和义在日本都被毁了,拿什么劝人向善呢?只能靠硬性约束了。封建统治者要的是 “顺民”,而这些都是人们 “内心不想干的”。自然全是 “阳奉阴违”🤣人活的心累。日本不管人民累,因为日本心里一直有 4 个字 “卧薪尝胆”。这和我们中国的 “韬光养晦” 绝对是两回事。中国想的是 “复兴”,日本想的是 “复仇”🧐。日本让 “种姓” 隐藏在 “天皇” 背后,“低等生物” 才是是真相,覆盖上 “正义”“爱国”“爱天皇”,我就能 “名正言顺” 的踩 “低等生物”。印度没有 “统一的最高活神”,等级制度只能把 “种姓” 推到台前挨骂了。韩国任何 “资格” 都没有,完全是 “低等” 之间的互相踩踏而已🤣不服就会继续挨打,所以快速服气,成为自保的手段🤣。养成了学套路的习惯,得了面子丢了里子。这叫 “驴粪蛋子” 表面光💩。面子与里子的违背于是产生了两面性。具体表现就是 “只道歉,绝不改”。为啥不改?因为不在乎了。日本人本来就不被日本社会当人看,只有 “废物” 和 “还没废的物”,没废的,就用废为止🤣。一个不把人当人只当符号的社会,一个就是要踩踏 “低等生物” 的社会,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认真,都没有 “真心”。日本人投降以后都无比 “忠诚”,这就是不止是日本政府和天皇不把人民当人看,而是日本社会培养下所有人都不把别人当人看。所以太宰治害怕人类想要逃避,这又对 “只讨好,不服务” 形成了增强服务。所谓 “忠诚” 不过是 “讨好” 不是 “服务”。人既然不重要,表达就要靠 “物语”;不服务于人只好服务于物,就是 “匠人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不,日本人不是这样的。” 她拿给我看她的两本书,“他们一样很怕死,和美国、中国的士兵没有区别。他们被迫冲锋陷阵,不然指挥官就会开枪打死他们。没人会快快乐乐地去为天皇赴死。他们视死如归的形象只是日本领袖们的期待罢了。我的这两本书研究了大量神风特攻队士兵的日记和书信,有的士兵甚至在信中埋怨:‘日本政府这么做是在谋杀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菊” 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 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作者以 “菊” 与 “刀” 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人们只有自己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会有不寻常的宽容。 每个人的心灵本来都闪耀着道德的光辉,犹如一把新刀,但如果不勤于磨炼就会生锈。这种 “自身的锈”,如他们所说的,象刀上的锈一样,都不是好东西。因此,人必须像磨刀那样注意磨砺本性。但即使生了锈,心灵仍在锈的下边发光,只需加以研磨,使之脱锈生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不光是针对日本国,日本人,对于研究其他国家,民族都具有参考意义。每个个体都是矛盾的,每个民族以及国际都有各自的特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日本人理想中的自我,但作者想的过于理想化,现实中的日本人完全做不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二刷菊与刀

                                  在国外跟外国友人在日料店吃饭,聊起日本人,向他推荐了《菊与刀》结果自己又看了一遍。当一个严肃的观察家在描述其他民族 “特别礼貌” 时,不太可能再加上一句 “但同时又很傲慢、专横”。当他说有些民族的行为非常死板时,不会补充道:“他们又特别适应激烈的创新。” 当他说一个民族特别恭顺时,不会同时说 “他们不轻易服从上级的控制”。或者说他们忠诚、宽厚时,不会同时声称他们 “但是又叛逆、狡诈”。当他说他们生性勇敢,不会再去详述他们是如何胆小。当他指出他们总是基于他人的意见行事,不会接着告诉你他们同时具有真诚的良知。当他描述军队里机器人一样的纪律时,不会接着描述士兵们如何不服管教,甚至作乱犯上。当他描述一个民族如何富有激情地效仿西方,不会同时又渲染他们顽固的保守主义。他如果写一本书,讲述一个民族是如何崇尚唯美主义、如何尊敬演员和艺术家、如何热衷于菊花栽培艺术,他不会同时写这个民族如何崇尚刀剑和给予武士们最高威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各安其位与耻文化的结合

                                    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底层了解日本

                                      之前就被顾老师推荐过这本书,加在电子书架里一直没机会看,这两天一口气读完感触还是很深的。此书出版于二战后,但是对日本民族底层的理解入木三分。之前一直难以理解一个弹丸之地(其实不小)如何能以举国之力抗衡美国并持续多年,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当日本连战连捷的时候,其国内的政客、指挥官和士兵们无不反复强调这场战争并非军备竞争,而是 "信仰物质" 和 "信仰精神" 之间的较量。当美国人打胜仗的时候,日本人又再三宣扬:在这场较量中,物质注定会失败。当他们在塞班岛和硫磺岛溃败的时候,这个信条无疑发挥了自我安慰的作用,尽管它最初并不是作为战败的借口出现的。日本并非像它说的那样不在乎军事装备。它和其他各国的区别之处在于,其军舰和枪炮只是不朽的 "日本精神" 的外在表现和象征符号,如同武士佩带的刀,最终象征的是道德品行。等级制度为何贯彻的如此彻底,书中也给出部分答案:尽管日本并没有像其他经历过铁腕等级政权的民族那样变得温良恭顺,但是重要的是,日本的每个阶层都得到了某种保障。就连贱民阶层也得到保障,不仅被允许从事特种行业,连自治组织也受到了政府认可。对每个阶层的限制当然也很多,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安全和秩序。对日本文化(义理)、等级制度、为何天皇未像中国一样经历多次改朝换代感兴趣的朋友建议一读。在此罗列本书开篇的排比,对日本矛盾的特性总结如此到位和精辟: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日本民族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最终回答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     最终给我的感觉就一个:扭曲。     精神决定论。     如果说日本人对待自己的同胞都是采取这种 “伤损弃之” 的态度,那么对待美国战俘必定也一样。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日本人无论是对待同胞还是对待战俘,都犯下了虐待罪。     无论为谁服务,他们都无比忠诚。     对秩序等级的依赖。日本对于儒家那种等级分明的秩序的继承了开拓。     日本封建时期的特殊国情孕育的低等武士和商人的 “特殊联盟” 主导的明治维新的改革政策。     日本奉行的格言是:万物各就其位。日本人看重的是各安其位,而缺少一种普世的道德规范。     事实上,日本人不断地把他们的信念当作自己的生活观。     日本人没有罪恶观,只有羞耻观。日本人没有普世的道德观。他们拓展了儒家的那种关系思维,整个社会都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中,由各个不同等级的圈子组成,各个圈子中行使不同的规则。     日本人缺少内在约束,更强调社会的整体约束。他们没有赎罪仪式,只有祈福仪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是邻国,但真的不一样

                                          《菊与刀》是我听完得到 app 人类学课程后,相关阅读的一本书。也算是了解到人类学的著作内容原来是从这样的角度来撰写的。读这本书给我一个比较大的收获是,虽然同样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同样是在东半球非常相邻的国家,日本和我们可能有更多我们之前没有发现的不同之处。当然,这本书更准确来讲,是美国人视角里的日本文化。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一度觉得有些词汇翻译可能不是很准确。有些观点翻来覆去,来回讲述。一度觉得这本书最多值得三星。但反而是后记,把这本书阐释得更加清晰。后记提到,本书中很多是脸谱化的,刻板的日本形象,但真是的日本不完全是这个样子。这个观点反而让我觉得它盘活了这本书。先去认识刻板印象中的日本,再去理解鲜活的日本,反而可以理解得更为深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