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褪去皮囊,放过自己 ——读《皮囊》 蔡崇达【著】
我几乎是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的。它写得太贴切真实,就像是一个个与我擦身而过的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难以启齿,他们与我看似并不相通的悲欢。这本书写得像是黑狗达的自传。一个出生在闽南小镇上的孩子,和他们一家的故事。书的主线离不开他早年就瘫痪重病的父亲,还有那个倔强得撑起整个家的母亲,当然还有不受皮囊之苦的阿太。他们是百千万个中国普通小家庭的缩影,天南地北的习俗可能并不相同,但对亲情、爱情和小城关系的谨慎入微的描写却都雷同。我们从小就听大人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却总纳闷为啥别人家看上去就是比自己过得幸福快乐?随着年岁渐长,别人走过的路,别人吃过的苦,像极了微信设置后的朋友圈,可能是部分可见,也或许是私密。我们都想把自己吃的美食,玩的喜乐,爱的甜蜜一面发圈获赞,就像古代皇帝接受万千臣子顶礼膜拜的期待,少一个某人的赞都会让心空白了一块,那是虚荣吗?是,是虚无的荣光。我真羡慕黑狗达的阿太,说不定哪天也能像她一样,褪去身上的皮囊,放下放过自己。
7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99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见天地,感众生,识自己虎虎 2022 年第 3⃣️本📖上次读这本书,是高中,晚上熄灯后在被窝里拿台灯偷偷地读,最终以书和等全部被没收结尾。我也很清楚的记得,正是因为这本书启发我写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小说(maybe 散文)!再读此书感触早已不同。高中时最大的是被作者的文笔所打动。但现在竟感觉文字语言过于华丽而略显 “矫情”,已然不是我所喜欢的朴实无华之风格。作者在结尾处写到: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这也是我本次读此书最大的感触。让我反思我曾用了多年的座右铭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现在,我想,见天地,感众生,识自己是我目前的正确答案。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7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活一口气我外婆是作者同乡,福建省泉州市晋江东石镇,这本书自述体的短篇,主要写自己的父母和家乡,真情实感。我从小和外婆在北京长大,直到 30 多年后才回到泉州,看作者讲述福建人对房子的执拗,福建女人的坚韧,很有感触。《梦想改造家第 6 期》作者终于将 “母亲的房子” 改造成当地地标性的图书馆,小镇青年终于圆梦,值得祝贺。泉州本地最重视的是建房,生儿子和读书,看来古老的智慧是应该继承的。对这本书评鉴负面的,确实是不了解福建那片土地上,艰苦环境造就的性格,大男子主义,女人的逆来顺受,封建迷信等等,都是为了宗族的繁衍,因为地理上的山峦阻隔,福建保留了中国太多古老的民族特性,从语言到客家土楼,拜各种神,宗族强大,你可以说是落后愚昧,我看到的是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总是被一种忧伤和哀愁笼罩。蔡崇达用冷静、平实的笔墨描绘出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比如说那位狠厉坚强的阿太,那位天才少年文展。阿太说如果你整天伺候这具皮囊,不会有出息的,要会用它。我认为 "会用" 的一个含义,就是会保护它,正确对待它,而不是惯纵它,当然更不是折磨它。虽然这具皮囊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烦恼与不便,诸多束缚与困倦,但也正这具皮囊,见证了我们的苦涩悲欢,承受了我们的痛苦凄凉。人间百岁,生老病死,苦难欣喜,悲欢离合,真正能从头到尾每分每秒陪伴着自己的,也只有这具皮囊了。爱护它,也是在爱护自己。少年时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觉做的恶事,就是发现并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因为人在还没有形成稳定、健康、完整自我的时候,就乐于通过嘲讽、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显得高大强壮,满足自己虚幻自尊的需求,但越是如此,越难长出真正强大的自我而每个小孩一旦意识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总是要战战兢兢地小心隐藏着,生怕被发掘、放大,甚至一辈子就被这个缺陷拖入一个死胡同里。他们内心里会放弃对自己的想象,觉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点的生活,从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只有文展,是唯一一个降伏了缺陷的孩子。文展有宏大的理想,有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他在别人懵懂迷茫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人生目标,详细规划好了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径,从去哪所中专,要考多少分,到进去学校之后的参加哪些社团,担任什么职务等等,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你要找到自己的路," 文展非常笃定,"我会在大城市里等你的,我相信你。" 他,为自己的人生而规划。或许有人会说文展太功利了,但是对他们而言,这是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并没有资格去评头品足。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说过一句话,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人当以鸿鹄之志,畅游星瀚苍穹。无论文展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起码在此时此刻,可以想见他是幸福的、充满成就和希望的。更是令人敬佩或嫉妒的。《皮囊》一书中描绘了许多平常又戳心的故事,许多骨肉相连的亲情。它们隐藏在我们身边,被我们忽视,被我们略过。蔡崇达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理解、体会他们,然后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分享出来,让这些平淡的事变得不平凡,让生活琐事变成精彩故事。活着,就是最好的故事。就像伊壁鸠鲁所言:"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皮囊到灵魂的追问读完这本书我前后花了蛮长时间的,好几次读不下去,搁置下来,然后又重新拿起再次阅读,并不是因为文章不好,没有吸引力,而是因为总是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被那些不经意间的词句,狠狠地击中内心深处隐藏的痛楚。那些关于乡愁,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或轻盈、或沉重,或温暖…… 让我在书里照见自己,也照见他人。皮囊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会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阿太说:“别让肉体再折磨它的灵魂”。都说成年人生活里没有 “容易” 二字。真正在岁月里披荆斩棘的,不是肉身,而是灵魂,我们都是穿着皮囊忙碌于世间的灵魂。内心漂泊无依的人啊,皮囊会崩坏,但心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往事适合尘封还是透气?🦉 要有多少经历的堆积,才能历练成一副皮糙肉厚的皮囊?在这平淡如水的现实世界里,拿着所谓精心制作的通关地图,一步一步进行着自己的打怪升级模式。这是我在看完蔡崇达这本《皮囊》后在键盘上敲击出来的一段字。🌿 《皮囊》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多页,如果你中途不停留下来,一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但我自己却在中途停留了好多次,因为给我的感觉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跟着作者一起沉浮漂流在小镇里,但是带着的,是我自己的地图。🐾 这本书是由十四个小镇故事组合而成的。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经历和个性,却又是那么的类似。或许是因为都在跟同一个叫做生活的怪兽战斗吧。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九十九岁的阿太,信仰神明的母亲,残疾的父亲,重症病房里的人们,小城姑娘张美丽,小镇青年文展、厚朴、阿小,还有香港阿小…… 这些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普通又平凡,扔到人堆里找都找不到。谁家还没有点破事儿。这句话是有次在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他说的。我觉得用在这里很合适。🌾 但这正是作者的魅力,他就是能够让你从这种普通平凡的故事里勾起自己的记忆,沉浸其中,并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去梳理自己的往事,安放当下的心态。作者的笔触很细腻,也很克制,但萦绕在这本书周围的,却是淡淡的忧伤和哀愁。因为要参加共读的原因,每个故事看完后我都需要写一篇笔记。尽管我每天都在看在写,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点。直到昨天,因为感冒的原因,我的思绪稍微平缓了些,暂时把那些纠结我的琐碎事情放一放。因为感冒的原因,精力值还是没有跟上,有点病恹恹和百无聊赖的感觉。尝试着开始写当天的笔记,却发现很有手感,那就是我一直在找的,跟这本书相契合的感觉。🌸 就如我每次在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会去读读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在我感觉生活无趣的时候:会去翻翻《三毛传》在我对关系产生怀疑的时候:会去读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在你感到无力的时候,蔡崇达的这本《皮囊》也很搭。打算加入我的治愈清单里。它有着以毒攻毒的凌乱治愈感,但只要行之有效,体验一下未尝不可。🦉 只是有个提醒,《皮囊》因为容易勾起自己的往事,需要谨慎服用。至少我在看完 “我的神明朋友” 和 “张美丽” 这两个故事后,缓和了好几天,后劲太强了。有些尘封的记忆被提起,你会感叹时光的温暖。而有些尘封的往事被勾起,只会增加当下的不愉快,搅乱你的心绪。就像赵英俊在《守候》里唱的那句歌词:别和往事战斗,我们不是对手。那么,往事究竟是适合被尘封在角落里,还是开坛透气呢?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皮囊》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远远看到这奇怪的房子,总会让我想起珊瑚 —— 一只珊瑚虫拼命往上长,死了变成下一只珊瑚虫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继续往上长。它们的生命堆叠在一起,物化成那层层叠叠的躯壳。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丢不掉的皮囊很多时候看书会关心读到多少页了,好像是一个计划或者一个任务,读到最后一页就是读完了,读过了,第二天已经想不起来到底写了什么,成为一种自我安慰或者吹嘘炫耀的谈资。这应该不是好事吧。 可很多事都是矛盾的,读完了一本书,你为了证明自己学到了什么,就强迫自己刻意的去记录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这不也是一个任务么。渐渐的我发现了一种安慰自己的方式,就是书里的文字和人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缘分的,再怎么努力也会忘记,有些词句你漫不经心,却深深的刻进记忆里,挥之不去,那便安然接受吧。 《皮囊》大概是这样的一本书,和我有缘的书,即使看完我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但我知道那种感觉,因为我也曾有过,或许没那么深刻,但就是有,赶不走,那是我经历过的,融进我血液里的。 文字会变成画面,清晰的画面在我脑海里,虽然我没有见过海,虽然我没有去过泉州,但我懂那种感觉,像是在我梦里出现过很多次一样。 他写妈妈,我就想我的妈妈,写爸爸,我就想我的爸爸,写亲人离开,我就想走了两年但我还是不敢面对的爷爷。我们的轨迹真的好相似。 但又那么不同,他已经获得了某些我想要的现实的东西,而我还在迷茫,还在幻想,我想某种程度上我走了厚朴的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 我又觉得他的那种规划的严丝合缝的生活是我所害怕的,他有过青春么,他不觉得累么,他快乐么,他不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也不想听,因为我只是在问自己。但是你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不会选那种生活,也许是被逼无奈,这一点我无法感同身受。我是佩服他的,他做了我逃避的事,他做了我假装讨厌的事。 我们都在走一条自我解剖的路,他剖的彻底,也许是他的伤口比我多,他也就比我更疼痛,比我更坚强,而我还在退缩,我怕疼,我怕别人嘲笑有伤疤的我。我给自己留了退路,我还没退到深谷。 我们想摆脱肉体的束缚,于是使劲使劲的跳,有一天出去了,却像风筝一样飞得老远,并且没有方向。这个时候你才发现,飞翔远没有那么简单,远方也没那么美丽。你想回来,却回不来了。 这都只是你的假想吧,因为你的肉体还有一部分在父母身上呢,他可以召唤你,把你拉回来,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终究没法战胜肉体,这不可能,就好像壮士不能把自己抱起,也不需要,那个飘着的生命太轻,轻的你不能承受。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向不可能和不需要狂奔而去,想象着它们也会走过来。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活是张答卷这是一本我确实应该好好写读后感的书,因为至今为止我读它已超过三遍。记不清是 2018 年还是 2019 年,我第一次读这本书,那会对它没有任何好感和记忆,隐约有一种模糊的排斥感,觉得这在写什么啊,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荐。后来重读《皮囊》,竟有一种重新活过一遍的感觉。书里的每个字,我都不想错过。作者的每一个文字,都让我看到了自己。作者写他的母亲,父亲,朋友和自己,我会感受到我的母亲,父亲,朋友们和我自己,在作者的文字里,好像我和那些与我有关的人重逢了,重新经历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刻。在这重逢的每一刻,我更清晰的看到了我自己的感受。当然我还看到了我的变化,同一本书,五年多前和现在,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没错,我想我终于开始踏进真实的生活里了。就像书中的厚朴一样,五年多前的我应该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却从来没有做好实践的准备。那时的我没有看到梦想背后芜杂繁琐的要求,没有对待真实世界的务实,谦卑,甚至可怜的隐忍,只有幻想。经过五年多的时间,我终于踏进了真实世界,经历各种微小的重复,不断在各种琐碎之间奔走,依然没找到自己的方向,没有抵达曾经的幻想。时至今日,我发现我甚至无法回答一个问题,一个像幽灵般如影随形的问题,我想要过一个怎么的生活。正如书中的那段话,在生活这张答卷上,我的答案始终一片空白,还被追问的狼狈不堪。【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 —— 理想或者责任。好好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许想说,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或许,生活就是张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生命应该是轻盈的看完《命运》回过头再来看《皮囊》,其实《皮囊》出书更早。《命运》的主角是 “我” 阿太(外婆的母亲),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命运。《皮囊》的主角则是 “我” 父母以及路过 “我” 生命的朋友们,都是灵魂被自己肉身与欲望拽地的紧紧的凡人,他们一段段的经历构成了这本书。还是历经沧桑的 “我” 阿太达观,她说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看看,我们都弄反了😅,为让肉身舒服,灵魂可没少遭罪,被这身臭皮囊拖得喘不上气来。这本书还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生与命运抗争的 “我” 妈说过的一句说:“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是啊,在情感受到巨大冲击的艰难岁月里,如果心里没点信仰,怎么扛过来呢!天无绝人之路,再向前走几步吧!作者又经过八年的沉淀,显然《命运》要比《皮囊》更具故事性,思想表达也更加深刻。如果看书时间有限,只能二选一,那就《命运》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位成功人士回顾人生的感怀之作工作之后看的书相对比较功利,绝大多数都是对工作有帮助的专业类书籍。觉得晦涩的时候就翻翻漫画当调剂,反而工作前最喜欢的小说散文很少涉及了。这次翻《皮囊》的牌子倒是挺意外的。主要是因为推荐人里竟然有我喜欢的刘德华和韩寒。当然真正让我继续读下去的其实是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那篇序里的几句话 ——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有吧?有的吧!可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在荒野中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而已。是吗?是吧!无论灵魂再如何自诩高洁,没有这副可耻的皮囊打包携带又能有多少存在感和价值感呢?一直都很欣赏的一句话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哪一个人不想朝着与众不同的灵魂迈进呢?但那个有趣的灵魂又如何被 “看到”、被 “发现” 呢?又或者说,灵魂是否有趣是否高洁是否与众不同只是灵魂自己的判断,而无关他人的品鉴。但终究再 “藏在深山人未识”,也渴望 “终有时日露峥嵘” 吧!哪怕再有趣的灵魂也得仰仗身上这副臭皮囊啊!皮囊啊皮囊!你又何尝不希望包裹着的也是一颗纯洁剔透的七窍玲珑心呢!单看前言和序,就能引发我诸多的思考与探讨,更遑论蔡崇达在正文中不时冒出的箴言警句和精言妙语,会给我一种 “年少不知曲中意,读懂已是曲中人” 的感慨!所以,推荐给时值中年的你和我,一起读一读、悟一悟!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推荐给带着悲伤好好生活的人“我看见你”,这是影片《阿凡达》最触动我的一句台词,它代表着认可,接纳,理解与爱。在《皮囊》这本 10 多个故事的书里,作者用冷静、克制、坚韧、又略微悲伤的笔力,写了他在童年、青年、中年所看见的,那些影响并塑造着他生命曲线的人。当你与一个人四目相对,认真地听他讲话,体会到纷繁复杂的命运,怎样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包括长相,你才是真正的理解与看见了他。而世界的鲜活与美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活出不同风格的生命,无论长久或是短暂。书中阿太的女儿突然离世,阿太没有流泪,而是认认真真的举办葬礼。年幼时的作者以为阿太无情,然而阿太说,因为我舍得。为什么舍得?长期的卧床重病,已经把女儿折磨得痛不欲生。在阿太看来,以其被这个没用的皮囊拖累,不如让轻盈的灵魂解脱。阿太常说的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2022 真是一个悲伤的年份,我们所敬爱的亲人,猝不及防地离开了我们,甚至来不及给我们留一些嘱托。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反观生死的启发,真心的想念,我们不必克制悲伤,而是用记忆,挂念,带着那份悲伤与不舍,好好生活,只要他还被我们时常提及,他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们心里,我们就能看见他,他就还能和我们在一起。而还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更要用心去理解,去珍惜,去陪伴,去看见,因为他们与我们每一天的幸福快乐,息息相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记录生活,让更多被看见。82 岁的杨本芬老奶奶在母亲去世后感怀道:“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于是就有了感动无数人的女性三部曲。 蔡老师经历了许多事终于明白:写作不仅仅是种技能,是表达,而更是让自己和他人 “看见” 更多人、看见 “世界” 的更多可能、让每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皮囊》用亲人,玩伴,同学等一个个曲折的故事,与我们探讨了人生中的贫穷、厄运、理想乃至命运的诸多命题,这些来自旧时光的往事,为眼前的生活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我们看清真实的生活,本就困难重重,而其间并无捷径可走,只能坚韧地熬过去,这些发自内心的文字,带来了震撼与感动。 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了很多事,接触了很多人,那些身边小小的美好和逆流成河的悲伤,那些离去的亲人和朋友,那些当时不能原谅人,那些当时以为过不去的事,不去记录就会随风飘散在过往的日子里,记录下来,让更多被看见,也是为了永恒的纪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