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任何书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的态度

    受到主观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或者研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佛学往往会形成相当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各有殊异。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各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完全一样。盲人摸象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教训就是:佛学广泛而复杂,任何人面对它时都必须慎之又慎,切勿只是根据自己对局部的一知半解便轻下断言。尤其是一些动辄便以 “佛教徒认为……” 或者 “佛学教导说……” 开头的说法,实在应该谨慎对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佛教入门介绍

      本书对西方人介绍佛教,只能说是入门,文明源流不同,西方人还是很难理解佛教。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真正融入社会是在亚洲,特别是和中华文明的融合,最终佛教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因为正如孔子说的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文化负责人间的事,是此生的权威指导,而超自然的关于死亡和死后的问题,来生的问题正好佛教来解答。对一神论的西方人来说,他们会被 “禅定”“业与轮回” 这些感兴趣,但很难理解佛教最重要 “缘起性空”“空” 的概念,因为佛教 “乐观厌世” 的世界观和世俗的政教合一的一神教相背,而这种出世的疏离感,正好和中国儒学契合,儒学负责实干,佛学负责精神抚慰。本书也对佛教的几种教派源流的发展做了介绍,“小乘” 教派主要在东南亚,南亚发展,东亚汉地的 “大乘” 和西藏的 “密宗”,都没有深入,只是简介。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除四谛,行善养智,证如来

        这本《佛学概论》真的是了解佛教的入门书籍,开头中作者就引用了尼尼安・斯马特对宗教的定义跟解释。他并不勉强给出定义,而是试着将宗教现象条分缕析,归纳为七个主要方面。如其所说,则所谓宗教就有如下维度:(一)实用性和仪式性,(二)经验性和情感性,(三)叙述性和神话性,(四)教条化和哲学性,(五)伦理性和律法性,(六)社会性和组织性,以及(七)物质性。这种方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它没有将宗教削减为简单化的教条或者信仰,也不暗示所有宗教信仰者必有某种共同之处。受到主观态度、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或者研究方法等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对佛学往往会形成相当不同的看法,得出的结论也常常各有殊异。应该说,这种现象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各个人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佛教,得出的结论自然不会完全一样,例如,仅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 “以佛学研究佛学” 的方法之外,还有诸如哲学诠释方法、历史考据学方法、宗教社会学方法、宗教心理学方法,乃至于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方法等等。不同的方法对于揭示佛教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思想特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它们之间并非一定就是情同楚汉、相互矛盾与对立,而往往可以相互发明、相得益彰,如果人们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研究佛教,那么,对于佛教的了解和认识就会更全面和具体,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要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作者对禅定(三摩地,泛指修习)的说明相当清楚明白。他指出禅定是八正道之关键步骤,是佛教所有部派都认定的通往证悟的正途,通向善与智的手段,主要体现了作为宗教所具有的 “经验” 维度。解脱源自探索自我,秉持、修正瑜伽的灵肉双修法。(西方视角定义)本质是在受控方式诱导下进入的意识的改变状态。集中注意力、高度定力、内心祥和平静,需日复一日苦练。内观心法,具有穿透力和批判性的明慧之心,仔细反思身、觉、意、识;配合止寂之法集中精神。意识转瞬即逝,并非实相。并没有主体存在掌控情感、感觉、情绪、意念等等,一切存在皆为各自的体验。这应该目前我看过的最佳解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别只摸象腿就下结论,不偏不倚才能看清真相。就像盲人摸象,别凭自己摸到的一小块就争对错。佛学像拼图,得把不同角度拼起来,不极端、不钻牛角尖,才能接近完整答案。2. 因果轮回的本质是动态的自我锻造,禅定非逃离尘世,而是以清醒觉知为熔炉,将贪嗔痴炼为慈悲与智慧。别瞎折腾也别硬憋着,学会静下来观察念头,像擦镜子一样看清自己,烦恼自然消。3. 无我方有大慈悲,一花一木皆众生。别老想着我我我,放下小算盘,才能真心对别人好。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在每一念对生命的深切共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佛教在西方人眼中的解读

            从西方学者的观点来对佛教进行分析研究,没有钻牛角尖式的批判,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剖析佛教的历史和演变,是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佛教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科学方法研究佛学

              从前看的一些讲佛教的书,大都是局中人(活佛,信众)所写,难免会陷入用佛教概念解释佛教概念的套娃之中。牛津通识这本,以科学,至少是社会科学的语境来描述和解释佛教以及一些概念,看得是停不下来。这种方式让晦涩以及只可意会的那些禅语佛偈变得简单通明了很多。非常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新视角看待佛教

                《牛津大学佛学概述》(*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非常简短导论”(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中的一本,由著名佛教学者 **Damien Keown** 撰写。该书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佛教核心思想、历史发展和现代影响的简明介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津通识读本

                  佛学确实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人类思想宝库,不同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例如,对于那些喜欢思辨哲学的人来说,佛学应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栖身之所。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有微词,认为她的思辨性不强。实际上,要么黑格尔不了解佛学,要么他没把中国佛学纳入中国古代哲学范围。实际上,佛学的思辨性绝对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哲学体系,而中国佛学不但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甚至把它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干所在!而对于那些较多着眼于现实人生,希望探寻某种人生智慧或者某种调适身心法门的人们,佛教中的思想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研究一个思想,基础概念的澄清很重要

                    这本书很简短,但是对理解佛法的必要基础概念解读的很到位,很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家小书,增进对佛学的概括性了解,尤其是佛学在西方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方面,有提纲挈领的介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了解佛学的一本书,方便阅读也很客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西方思想之间依然存在着可能产生冲突的其他方面,现代主义的阐释者往往掩盖两者之间的许多差异,而不是正视它们。故此所谓 “佛教启蒙” 就是要对佛教的智慧基础进行系统的现代化,以便针对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发展出一套清晰而能够自圆其说的教义。十年来,一场基础广泛的 “献身社会佛教” 的运动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社会、政治以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基于越南僧人一行禅师的教义,这个运动想方设法利用古代的教义来回应现代生活的挑战。这决非易事,因为佛教产生于现代时期之前,没有经历过时下西方社会所面对的问题。半个世纪之前,佛教文化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中国西藏,曾经政教合一,几乎与世隔绝。亚洲其余地区的佛教大体上适应村庄和寺庙共生的农业社区的需要。在那种环境里产生的问题与西方社会城市居民所面对的问题不同,西方城市里不存在宗教和道德的一致,个体像独立原子单位一样我行我素,而非血缘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点。佛教如果能自我创新以适应西方社会,就能成为一股主流的宗教势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两千年佛教领略

                            浮光掠影扫描佛教创生至今的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佛学概论》关大眠

                              本书主要讲述了佛学的基本概念。1. 七个维度:(一)实用性和仪式性;(二)经验性和情感性;(三)叙述性和神话性;(四)教条化和哲学性;(五)伦理性和律法性;(六)社会性和组织性;(七)物质性。2. 三藏:(一)经藏;(二)律藏;(三)论藏。3. 集谛:(一)感官愉悦;(二)求生欲;(三)意图毁灭欲。4. 四圣谛:(一)一切皆苦;(二)苦起因于欲望;(三)一切苦皆可得到解脱;(四)存在着一条解脱苦难的途径。5. 八正道:(一)正见;(二)正思;(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勤;(七)正念;(八)正定。6. 禅道:(一)初禅最低阶段,心思散漫无章,充满 "喜乐";(二)二禅放逸之思渐退,代之 "定" 以及高度的知觉感;(三)三禅中的喜乐由清净所代替;(四)四禅中,清净亦让位于 "不苦不乐"。要佛学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解脱需从内心求之,只可以通过对自我本质深刻了解来获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普及知识

                                对于我这个水平,还是挺难的,不过还是看完了。需要再看一遍。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