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
一本神奇的书,从日常所见的文字发音,揭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如果说,各地发掘的人类骨骸遗迹表明了上古东非古类人猿的迁徙路线,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基因传播。那跟我们日常最息息相关的语音,则表明了各地民族的文化因子的传播和融合。这些或器皿,或食物,或地名,或山河名称,背后无不隐匿着与千里之外的某族的联系。所以说,哪有什么血统一说,哪有什么华夷之别,无非是我们罔顾无知了背后的文化联系。哪一天,如果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听到了熟悉的话音,千万不要惊奇,那就是我们母语的来源或者传播产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密码,也是文化的源头,人类的进化史可能就是一部语言进化史。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大概可以类比为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数学的魅力在于在任何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上都可以趋同,而语言却相反,她可以在两个相对封闭区域内各自进化。或许数学的趋同如天,语言的存异如地,两者相互作用产生了魁魄绚烂的人类文明。本书花了大量的篇幅用来讲文字的读音演变、某个时候某个地区读什么发音、随着人类的迁移又有什么变化。专业性上让人赞叹,但是实话实说,确实是不适合大多数人来进行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一本很难“读”的书2023 年的第一本书,随手选的书架上没看过的实体书。书里各种音标体系,实在难 “读”,才忽然发现中文有好多读不出来的音 [捂脸][捂脸][捂脸]收获了一些奇怪的知识,分享给大家:⭕西藏不产藏红花,全世界 80% 的藏红花是伊朗产的。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以前藏红花都是在西藏加工之后销往中原地区。⭕饺子这种东西叫这个名字是清末的事了,明清时期绝大多数人喊 “扁食”,现在福建和北方的部分老人还会用这个称呼。⭕烧卖这种东西不但名字不统一(烧卖,烧麦,稍卖,烧梅),而且经常指的也不是一样东西,各地的做法都不一样,比如东南亚和越南的没有面皮,像肉丸子… 而印尼的要浇各种酱汁吃…⭕「荼」其实就是以前的「茶」,汉以前大家都觉得「茶」的味道像「荼」(苦菜),非常难喝,所以用荼来指茶这种植物。直到唐朝流行风向变了,才重新给茶起了个和荼差不多字的名字。⭕所谓「五谷不分」其实是应该的。五谷之首的「稷」,自宋朝以来就没啥人知道到底是啥了… 目前大家觉得是更古早一些的某种类似狗尾巴草的植物,早就被稻和麦等其他食物彻底取代了。⭕书里最重要的一句是:汉语的发展逻辑大概是采纳(吸收外来的词语)、驯化(用旧词来称呼新的东西)、忽视(包含到其他意思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群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人群的标识📖书名:中国话✍️作者:郑子宁❓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史家陈寅恪有一句被广为称引的名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在此之前,主持绘制法国方言地图集的瑞士语言学家吉耶隆(Jules Gilliéron)也说过:“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 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对,找出文化交流的隐蔽线索,带给我们对历史的全新认识 — 尤其是对那些无文字社会或文献所缺失难解的历史,语言可以是另一种考古工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工具。🌟 印欧历史语言研究那么发达,原因之一恐怕也是因为史料匮乏,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线索,中国则正因为文献丰富、文字发达,结果反过来阻碍了这一领域 “本应有” 的发展。🌟 人群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人群的标识,人群历史与语言历史间呈现出极其紧密的关系。🌟 语言对于探究人群历史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著名华人语言学家王士元在《观察历史的三个窗口》一文中,就把语言学与考古学、遗传学并列,作为考察人群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各类地名中,尤以大河的地名最为稳固。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的大型河流都称 “某河”,如黄河、海河、辽河、淮河、渭河等;而南方大河的通名则是 “江” 占主导,如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