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不同力量入木三分
每日一书:《行善的诱惑》。除了脍炙人口的管理学名作外,德鲁克小说的风格也独树一帜,令人叹服。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凭借其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对人性的细微描写与刻画可谓入木三分。12 年前,美国还没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时,一流的天主教大学的含义是,它首先是一所一流的天主教的机构,而作为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中心,即大学,则要求它不逊于一般的平均水平即可。在珍珠港战役爆发前,我作为大一新生来到圣杰罗姆大学就读,而当时您,瑞特教务处处长,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员,刚刚被任命为讲师。在您的第一堂哲学课上,您告诉我们,天主教徒,至少在美国出生的天主教徒,只能在天主教的教育机构中教书;因为在其他大学中很少有他们的位置。即使一些大学开始录取天主教学生,他们也不太受欢迎。当然,这种情况到 20 世纪 30 年代就开始发生了改变,只不过速度比较缓慢。而现在,这样的限制已经不复存在,只不过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无论是信奉天主教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不一定非要到天主教学校去教书或者求学。的确,越来越多年轻的杰出天主教徒并没有就读于天主教学校,而是就读于无宗派的学校。刚从马萨诸塞州入选参议院的政治新秀约翰 F.肯尼迪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们在美国设立天主教教学机构,是因为美国已经向新教和反天主教的方向发展了。倘若没有天主教的教学机构,天主教徒则没有学习普通的非宗教知识的渠道。天主教的教师将被非天主教大学拒之门外,而天主教学生也很难被非天主教大学录取。所以,我们需要自己的教育机构,这不仅仅是为了保留天主教的价值观,而是为学习现代社会的各种非宗教知识和技能提供一个场所。外行人会觉得只有女性,特别是青春期的女性才会出现歇斯底里的症状,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歇息底里症状的出现与性别和年龄无关。它是一种情感上的流行病,传染性极强。通常它出现在闭塞孤立的小社区,当人们情绪紧张,而冲突又被潜意识压制时,就会表现出来。德鲁克管理学大师的功底和管理学理念的沉淀在小说中时有流露。小说的一些细节体现出德鲁克宽广的视野和恒久的穿透力。例如,“作为行政管理人员,在涉及培训、发展和晋升机会时,必须要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考虑在内”“牧师应该是个多面手,不过同时也需要在某个领域学有专长,达到专业水准。否则干什么都只能浅尝辄止”“真正能够成功的人,都会仔细地反省自己,并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他们心中都有远大的抱负。其中一些人,往往是取得最高成就的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心中的抱负与野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小小的挫败就可能使之功亏一篑”。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管理大师的功力。书中,海因茨・齐默曼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者。20 年间,他唯才是举,大胆创新,广纳能人贤士,将圣杰罗姆大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教区学校打造成为一所声誉斐然的全国知名学府,甚至与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全球领先的研究性大学并驾齐驱,实力相当。他成就斐然,屡获殊荣,曾两度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他的事迹被做成专题报道。他抱负远大,致力于 “一流的天主教大学” 的办学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 “为上帝继续增光”。可是,这样一名叱咤风云的强势领导者,却被一个不称职的教职工搅扰了内心的平静。为了救赎那个可怜的灵魂,将他从自我憎恨的泥潭中拯救出来,齐默曼神父发挥了一个基督徒、一名神父的恻隐之心,给邻校打电话推荐这名员工。原本天经地义的一桩人事任免案,无奈却惹出了万丈狂澜,甚至导致了不可收拾的结局。一切以那名员工的夫人、一个恶女人写的一封诽谤信为导火索,逐步蔓延开来。她写这封黑函的初衷只是想为她丈夫的失败进行报复,却碰触到圣杰罗姆大学一条最敏感的神经。20 年的迅速发展和膨胀,埋下了很多隐患。于是,所有的紧张、矛盾和冲突都渐渐浮出水面,最终一齐爆发。每一件事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小事,微不足道,可是,这些事情反映出来的真正问题并不小,不容忽视。一则无中生有的谣言,竟然将人们的自信、礼貌和凝聚力全部瓦解。大家表现得沮丧消沉,毫无斗志。而曾经强势的齐默曼神父这次没有领导大家走出阴霾,反而没了自信,对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都失去了信念,彻底崩溃。在危机面前,人人都在指责别人,埋怨别人制造了麻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真的好骗吗?小说不长,感叹于彼得德鲁克对人性的了解入木三分,没有任何批判和支持的偏移,却留给读者一直追问的动力。故事里的每一位高知人士和吃瓜群众,在拙劣的谣言面前,变得不明真相,貌似都成了任人摆布的木偶。我边读边生气,满满的非理性在推动着故事发展。气德高望重的齐默曼为什么陷入自我怀疑和臆测的漩涡,而不去处理真正的危机。气周围的人,带着道德和理性思考,却还是站在了谣言一边。读的过程中,心里吐槽着整个群体的愚蠢,可看到最后的结局,又不禁地问,大家是真的蠢吗?万维钢老师解读的《你当我好骗吗:我们相信谁和我们相信什么的科学》,作者梅西尔通过研究德国老百姓相信了纳粹大规模的宣传来欺骗老百姓的行为,没能让老百姓喜欢上纳粹,但却获得了他们的支持。作者的论断是,"人们听你的,并不代表就是真的信了你,也许只不过拿你的宣传当个借口,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而已。" 最初我认为是因为故事主角齐默曼没有守住原则,才造成了后续的种种,但这还是一个事后诸葛的解决方案。当问题已经发生了,该用什么样的指导原则来处理呢?我拿不出好的解决方案。但读完这本小说,我有了想要读一下这位管理学大师其他管理学著作的兴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人生意义的故事掩卷之后,有一点遗憾的感觉,遗憾的是没有领悟到德鲁克老爷子想传达给我们的管理学知识。所以去翻了豆瓣,看了这么一段话:“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个故事确实贯穿着现代管理学的理念、常识、难题,但是,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请忘记管理学、忘记德鲁克吧!去享受一个好故事、去思考其中复杂又深刻的人性谜团吧。无论阅读任何作品,重要的都不是去揣度 “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而是去思考:“我从中获得了什么”。” 是啊,不要纠结于德鲁克拉老爷子要表达什么了,还是想想我从中获得了什么吧。书里讲的这个悲剧故事的源头,是作为校长的神父面对可怜的人,站在神父的角度,做的一件善事。以后我都不要行善了吗?显然不会,但是也的确要吸取教训,要更加稳重才是。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校长失去了信仰的支撑,从来他都是奔着 “为上帝增光” 这一目标行事,但到最后领悟到他做神父以前是为了自己的肉欲之欢,把历任女朋友都当成了 “妓女” 无异,现在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让其他人围在他的身边贡献力量,到头来跟上帝无关。虔诚的信仰崩塌之后,再没有什么能救起他。其他人也一样,不管是信天主教的还是不信天主教的,都存在着信仰缺失。始作俑者的写举报信的女人自不必说,连主教在处理事情时也没把善放在第一位,天主教大学的各个院长教授们一起换上了群体歇斯底里症。这就是人生意义的作用,恰巧也是我最近思考的课题,虽然没有统一的人生意义,每个人的人生意义都不同,正如萨特说的,人生是虚无的,意义是自己描绘的,但人生意义不可或缺,人必得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