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看懂

    加缪是著名的,但文学首先通过文字产生画面感,因为不是原文,通过翻译很难进入共同的语境,如果是有故事的还容易理解,但现在这种随笔很难欣赏到精髓,不如看阿城的作品那样心生欢喜。没读出好来。作者的《鼠疫》就精彩多了。翻译作品如果吸取观点无所谓,这种散文随笔需要意境细读,真没时间。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错误的记忆

      看这本书,我记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外婆对外孙女很好。在外婆临终时,为了不让外孙女难过,于是跟外孙女说:“外婆跟你玩一个游戏,外婆装死,你看我装的像不像。” 然后外婆闭上了眼睛。因为要写这本书的书评,所以我又翻了一下这本书,发现原文不是这样的。这本书就是这样,看完了什么也没记住,唯一记住的东西还是虚假的。难道这就是加缪的荒谬吗?理工楠每日荐书 00172021 年 5 月 21 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曾经为了看完一本书又好像啥也没记住而烦恼,直到后来有很多念头儿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跳出来,但一时又想不起来了啥时候经历的,这个时候我就知道,那些读过的书并没有忘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加缪最可爱的篇章《反与正》、《蒂巴萨的婚礼》、《重返蒂巴萨》。他的热爱就像是用鲜嫩多汁的葡萄终于酿成的美酒,随着年岁的流逝,更加馥郁。读加缪的书要心平气和的去体会,去感受,看完后这种似懂非懂的感受就是荒诞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加缪大概就是我心目中最最佩服的作家吧 作品集文学性、哲理性于一身 文字还绚烂夺目经得起咀嚼 长得还很帅.. 如此完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艺术受到了国家政权的威胁是不够的;如此则实际上问题就简单了:艺术家或是战斗,或是投降。然而一旦人们觉察到战斗就在艺术家内心中发起时,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了,也更为致命了。我们的社会不乏憎恨艺术的好例,这种憎恨今天所以有如此的效力,只是因为它受到了艺术家本人的维护。先前的艺术家的怀疑与他们自己的才能有关;今天的艺术家的怀疑却关系到他们的艺术的必要性,因此也关系到他们的存在本身。拉辛写了《贝蕾尼斯》而没有为保卫南特敕令进行斗争,在 1957 年就得请求原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当我似乎感觉到这世界深刻的意义时,总是它的简单震撼了我。” 加缪的心中住着一个老灵魂,他描绘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却带着一种理智、适度、自如、和蔼而不失冷静的气质,唤起人心中的爱意。不过对于经典的翻译总是差强人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拿破仑曾对封塔纳 [14] 说:“您知道世界上我最欣赏什么吗?那就是权力之有所不能。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刀剑和精神。从长远看,刀剑总要败于精神。” 可见,征服者有时也难免伤感。虚妄的荣耀何其多也,总要付出些代价。然而,一百年前刀剑能做的事,今天坦克却不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0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作者写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你用这个问题就可以找到一本书的核心价值观。因为作者写作一本书,他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写的,这也是一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我们曾经说过,阅读的价值在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而作者写书的价值也是同理,也是为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如《影响力》这本书,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想要通过了解提升影响力的原因,从而解决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问题是吧。在我们回答问题之后,还需要再回答一个问题,就是在书名后面加个是什么三个字,那影响力是什么?影响力就是有多少人愿意支持你,支持的人多影响力就大,反之,支持你的人少影响力就小。002、作者想要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既然作者要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根据作者要解决问题找到问题解决方案,一般我们可以在书的封面封底、广告语以及书的序言或目录中去找。那提升影响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从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见提升影响力的 6 个技巧,所以答案就是作者通过使用使用 6 个技巧来提升一个人的影响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这样地回到实际的我,回到我的局限,回到我的债务,回到我的困难的信仰,我才感到更自由地向你们展示你们刚刚给予我的荣誉的广度和慷慨,也更自由地向你们说我愿意把它作为向所有那些人表示的敬意来接受,他们分担了同样的战斗,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权,反而遭受了不幸和折磨。最后,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并且公开地作出那个古老的忠诚的许诺,以此表示我个人的感激之情,而这个许诺,每个真正的艺术家是每天都在无言中向自己作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论如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

                        加缪《反与正》之《讥讽》《讥讽》描写了三位老人,或者说,是三种老人。1 在人们心中,准时到达电影院这件事远远比陪伴一位孤独的老人更重要。老人不去看电影是因为半边的身子瘫痪,行动不便,而且,这位老人也看不懂电影,她无法理解电影的情节和内容。在人们心中,身患病痛、无法行动的老人应该更喜欢安静的环境、喜欢在黑暗中独自祈祷和休息,老人自己也认为本应如此。然而,本能令她开始惧怕孤独,在孤独面前她不再相信祈祷的力量。2 无论多么精彩的故事,在重复了千遍万遍之后也没人在愿意听了,哪怕是暂时给予礼貌的耳朵。如果听众的目光中还能流露出讥讽和嘲弄,在我看来,也要比漠视更值得安慰。老人尽量记住那些曾经能够打动听众的故事情节,“让人听,这是他唯一的毛病。”“他吃过苦。他什么也不说。最好是做出幸福的样子。再说,如果他在这一点上错了,而他又想用不幸来打动别人,他将会犯更愚蠢的错误。”“他说呀,说呀,神魂颠倒地迷失在他沙哑的声音的平淡之中。但是这并不能持久。他的快乐终有结束的时候,听众的注意力也有衰退的时候。他甚至不再有趣了,他老了。” 这晚上,他回家更晚。晚饭上来了,冷的,老妇人睡下了,并不担心,因为她知道他的迟归不可预料。她说 “他疯了”,而一切尽在这句话中了。3 用一切行动来证明自己在这个家庭当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生病的时候要 “炫耀功绩”,如果有人求她睡觉,她会提醒厨房里的事,她在主持家庭事务中的位置:“这里我说了算。” 更有甚者,她会说:“我要是不在了,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子们已经习惯了,并不把她的呕吐、她所说的 “攻击”,也不把她的抱怨当回事。大家都认为她在装病。直到最后,她的小孙子认为这个女人在他面前又演了最后的、最残酷的一场戏。“无论如何,太阳还是温暖着我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也是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的世界。就像对这个世界存在的困惑一样,对这本书也是如此。也许当我们认清现实并继续热爱生活时,我才会更加理解。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