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不爱我”,谁告诉你的?

    作为发问人,我们掌控了她对那个信息的权重分配,她的判断也因此受到影响。她到底幸不幸福?答案取决于哪个信息率先最先出现在她的思维过程中。心理学把这叫作 “启动”。而这实际上也是化数据为武器的方法:你研究出哪些重要的信息必须先传递,借此影响一个人的感受、信念和行为。美国白人产生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的一个根本原因使他们感到了威胁,而这种威胁感又得到了福克斯新闻等信息来源发出的持续又高调的 “警告” 的强化。社交媒体极度倚重参与度的提升,所以他们经常侵害大脑的适应机制。社交媒体上最抓人眼球的内容往往不是恐怖的令人发指,就是让人一看就怒火中烧。新闻推送页面可以无限滚动,用户不断刷屏、浏览内容,跟赌徒一次又一次的扳动老虎机并没有多大差别。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被操控的小人物哉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 政治家更会表演了,性工作者更懂撩拔了,商人比你的老婆或老公更了解你,知识工作者打着知识的小旗子贩卖着从未有过的焦虑…… 操控无处不在,只要有数据,再加点儿耐心,你就要或正在或巳经被操控,只是你浑然不觉,心理启动如春风拂面和阳暖心… 啊啊…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被操控的小人物哉…(石木翻书每天翻木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群体性Bug

        通过传播操纵舆论的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阅读这本书,带给我的是愤怒与绝望,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吹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真相大白,却无人受到严惩的故事。这件事涉及到了 2016 年的两大黑天鹅,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也许是作者过分强调了舆论洗脑的能力,可能即使没有这家龌龊公司做的事情,还是会发生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但就书中展示出来的技术展示和东窗事发后,脸书与小札的反应,仍然让大家脊背发凉。在阅读本书之前,我是处于无知者无畏的状态。我知道自己的隐私会被这些科技巨头使用,也知道自己的利益会受到伤害,但我总觉得这是互联网便利性带来的副作用。就跟吃药就需要内脏消化毒性一样,是无可避免的。甚至一度我还觉得欧洲对这些事看的过重了,有些小题大做,对互联网对个人用户操纵驱使的方法还颇不以为然的。而读了这本书后,虽然有人在你耳边吹哨,可又能怎样呢。这就像有人站在村口喊了一嗓子,土匪来了,你是能跑,还是能躲,还是能和土匪同流合污不被伤害?都做不到。我们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只能被动的接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无知者无畏呢。其实,我以前对小札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他每年做成一件事的那股劲,一度还是我努力的原动力之一呢。甚至多次被谴责和制裁,我还对他的遭遇颇为不平,觉得不应该对一个互联网科技公司过于严厉。然而,读完本书后,对这家公司的无耻行径实在是难以承受,羞于启齿。先声明一下,这本书里的真正反派并不是脸书,而是所谓的《剑桥分析公司》,但就像看电影或者经历一些不好的事件一样,对那个真正的恶徒,我们其实没有那么仇恨,因为他本身就是坏蛋,我们相信他一定会受到惩罚,而且敌我泾渭分明,没有感情牵挂。而真的让我们悲愤莫名的是那些平时看起来是朋友,是死党、是闺蜜的友人,在关键时刻的冷漠无情,甚至背后插刀。还记得刘鑫江歌一案吗?那个凶手陈世峰虽然是罪大恶极之徒,但是大家最生气的,是事后刘鑫的反应。而这本书里揭露的这件事,那个剑桥分析公司就像陈世峰,而脸书扮演的就是刘鑫这样的角色。在他又能力谴责对方盗窃数据时,他置之不理,甚至还好奇,对方是怎样做到盗窃他们的数据的,是如何用他们的数据进行对网民的驱使驾驭的。而当吹哨人准备公布事件时,原本是拿他当做一样的受害者,事先通知的,却没想到脸书不但没有同仇敌忾,感恩戴德,反而反咬一口,甚至要销毁证据。而最为无耻的是针对于吹哨人本身的恶毒攻击、造谣诽谤,非法监视。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当年佩奇和布林那句:“不作恶” 是怎样的善良和敦厚。虽然无论是剑桥分析公司也好,还是脸书也好,都离我们似乎很遥远。可国内的这些巨头们的行为就真的干净吗?真的不存在对网络舆论的驾驭吗?百度贴吧那样的地方,腾讯所谓的 “网友举报” 和到现在各种孤岛不能互通的现状,说他们没问题,谁信啊。尤其,控制舆论本身就是我们文化骨子里的东西,作为一个 “不明真相” 的平民,我只能如此猜测和臆断了。一个上海防控,光 “官方辟谣” 都多少次了。我们还能相信些什么。这本书读的我真个人都有点不好了。那个感受很像当年读紫金陈的《长夜难明》,整个过程你知道是难受的,是痛苦的。所以更期望收尾时能有个大团圆的结局,虽然知道受害者人死不能复生,可总期望正义可以得到昭雪。然而,紫金陈就是给你一些不疼不痒的结果。就好像,你这边都被满门抄斩了,而陷害你的人,只是被申斥了几句,或者罚了一点俸禄,讲了半级官职后,就风平浪静了。而这件事也是,造成了那么多危害,结果当事人只是将公司破产了事,而脸书仅仅是被罚款 50 亿而已。这些人该当富翁当富翁,该开公司开公司,丝毫不受影响。而吹哨人本身不单被造谣抹黑,还受到各种人身攻击。借用无间道里黄警官的那句话:“阿琛,世界不应该是这样,做人不应该是这样” 可无奈的是,这个世界可能就是这样的,甚至比我们相像的还不堪。而想到这,发现自己根本无能为力,这才是最让人绝望的。所以整个人都不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不起,我操控了你的大脑

            信息通过传媒润物细无声地操控受者的选择。手段被错误地用在政治上就会造成公共事业上的火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的作者叫克里斯托弗・怀利。2013 年,他参与创办了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名叫剑桥分析。他担任研发总监。不久后,他因为无法容忍公司的龌龊行为就退出了。后来,怀利跟记者合作揭露了公司做的事:剑桥分析利用数据,干扰了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的投票;利用开发出来的心理战工具,操控数百万民众的意见。媒体曝光后,客户跑光了,剑桥分析公司宣布启动破产程序。用工具操控民众的意见?听起来有点儿玄乎。但在一定程度上,人都会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很难有人是纯粹的理性思考者。举个例子,假设有一天上班路上,有人拦住你,问,“你幸福吗?” 你可能会回答说,“幸福”。但如果他拦住你,先问 “你最近两年是不是长胖了”,或者 “你的大学同学是不是比你挣钱多”,然后再问你,“你幸福吗?” 这个时候,你回答说 “幸福” 的概率就会降低。这个人用体重和金钱影响了你对自己人生的认知,尽管你什么都没有改变。你幸福还是不幸福,答案取决于哪个信息最先出现在你的思维过程中。在心理学中,这个现象叫作 “启动”,就是说,先前的信息对你随后的认知,产生了影响,正向的或者负向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突然有一个想法,未来的世界,会不会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 IPV6,电子产品就是实时发给 “最终大脑” 的传输设备,我们像是被圈养起来,给你的总是最好的(至少是你当时认为是最好的),让你做出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行动(别人想要的),站在背后的还能是人类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逃不掉的大数据心理操控

                  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重新审视你脑海中所有的观念,因为你要弄清楚哪些观念是被植入的,你可能不拥有所谓的自由意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交媒体时代,吹牛犯太多,吹哨人太少!

                    第一是对于脸书的崛起,吹牛犯太多,吹哨人太少,为本文作者以及译者点赞。第二是知道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但却不知道它的邪恶一面如此阴暗。第三是终于理解国家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监管社交媒体,原来它太容易被利用,太容易作恶。第四是通过本书看到,对社交媒体的管控,将是未来的大趋势。第五是对物联网时代,是否有人借助网络,通过智能家居进行作恶,又或者智能家居能否通过自身的学习能力,获得作恶的手段,无论哪种情况,都会令人担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动进步的,不见得就是那一个正派角色

                      作为底层人,一直以局限的寸光扫视这个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当然,这个前沿也是我的寸光以为的),不明所以。就拿元宇宙来说,连它的皮毛都不触及,但从这一本书中,我似乎看到了些什么,却又无以将这些凝缩成文字,只感叹,前瞻性是建立在足够高的基础上的。“剑桥分析的故事表明,我们的身份和行为已经成为高风险数据交易中的商品。控制信息流动的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企业,它们秘密设计出来的算法正在以过去无法想象的方式操控人的思想。” 技术创新有阴暗面,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阴暗面,我们倡导好的,压制阴暗的,而阴暗的却也实实在在地就在那里。我突然感觉我们这个世界就如仙侠小说,大 boss 永远不会死亡,上古恶兽总是蠢蠢欲动,总有天赋异禀的大仙为了众生一轮又一轮地囚困恶兽。他们口中描幕的那个美好世界永远是转瞬即逝的,暗流涌动才是世间万物运转的本能。但是,在这样的博弈中,我们人类建造的这个大背景一直在进步。书中的有一段话让我细读了很多遍,但是越细读越恐惧,我把他摘录出来:“设计信息武器时,不妨参考任何一个常规武器系统的基本方面:有效载荷、运载系统和瞄准系统。对导弹来说,它的有效载荷是炸药,运载系统是用火箭推进的弹身,而瞄准系统就是卫星或热追踪激光。信息武器的组成与此类同,不过它和常规武器有一个重大差别:你利用的不是动能。换句话说,你不会炸飞什么东西。在信息战里,有效载荷往往是一个故事 —— 一个用来蒙骗某位将军的谣言或者一种用来安抚某村村民的文化叙事。正如军方投资化学研究以造出更强大的炸弹,它也努力钻研什么样的叙事能造成最大的影响。” 我对书中描述运用信息瓦解意志的感觉就像是看《星际穿越》中,男主能在一排排类似于书架上书的时间面前,可以像抽一本书一样,轻松的选取下自己想看到某一片时间。我们的行为习惯、思想、爱好、性格都如时间是摸不见的,但信息侵入就好像翻取我们的某一段思想、观念、爱好等等并加工利用,我们作为人的本身的一些无形的高级的东西被有预谋地肢解了。就像书中写到 “最有效的洗脑方式是直接改变自我的概念,即操控者试图从目标那里 “窃取” 自我的概念,并用他自己的概念替代。这个做法的第一步一般是抑制对方的叙事,然后主导目标周围的信息环境…… 目标接收到暗示后就开始对一些小事或臆想的事件小题大做…… 当你心中浮起一个念头,认为自己被人以某种不公平的方式利用,或者当某些事件看似毫无意义或目的,那么你就会很难忠于某个现有的等级制度或群体…… 终极目的是激发跟冲动型、反常型或强迫型行为相关的负面情绪和思维过程。这样一来,目标的行为就会从轻微或消极抵抗(如降低劳动生产率、少冒险、散布谣言等)上升到更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争论、不服从命令、叛乱等)。…… 我们可以持续追踪他们并向他们传播定向信息,一点一点地削弱他们的外向人格。换句话说,文化改变可以被视作轻微地上移或下移文化分布曲线。有了数据,我们就能把文化分解成个体,而个体就是其所在社会的可移动单位。” 这本书看到最后,我的那种恐惧又在逐渐消散,因为太相似了。抛开信息的阴暗面被利用外,信息善的一面我已一直是浸润其中,拉的再远一些,从古时候的宗教仪式或者各种集体意识中就已经存在这种被植入信息的手段,这并不惊讶,也不算新奇,旧糖换新衣而已。最后想说,这个世界华丽的聪明人太多,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甚至要远隔一个宇宙,而我能做的是,保持自己的进步,并时时学会保护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操控的世界

                        一个人在这个技术时代,稍不留心你就不知道你的思维是自己的还是技术在操控的。时刻留心到底是自己自发的思维还是被操控的思维。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