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反科学人士告诉你“什么是科学”

    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科学史系教授,被方舟子定性为” 反科学人士 “。说到作者引起很大争论的观点: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本书第二章)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只有博物学)(本书第六章),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不理解《三体》会被人追捧,金庸小说才是中国版科幻小说。攻击《战狼》,“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挨打,国虽大,民虽众,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从以上言论就知道作者的争议性了。首先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科学,本身就是个很不科学的说法。什么是科学?我认为科学首先是可逻辑推导,任何人都可证明并证伪的,有严格的定义。欧洲的精英们继承了古希腊的逻辑推理方式(所以才遵苏格拉底为始),最典型的就是数学,一切都可从公理进行推导,有严格的定义,正因为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基督教下的欧洲精英因为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在殚精竭虑的进行研究,基督教并不是对科学助益,而是阻碍,作者忘记了哥白尼和伽利略的遭遇了。而西方科学发展的最大助力恰恰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让知识得以传播和积累。早期中文象形文字便于信息交流,但在拼音文字 + 古登堡活字印刷对信息的处理就明显优于象形文字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同样火药也让欧洲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更不要说指南针让大航海发现新大陆,带来了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金。只此一点就可看出作者书中硬伤累累,其他观点的争论性属于立场问题,本身就不科学。科学无国界,没有中西之分,正如卓克老师所说,医学只有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而不是什么西医和中医,科学也一样。如果有人说我奶奶没文化不懂科学我也不会生气,她孙子强就行了。作者比我年龄小(64 年),可因为南方人上学早,反而是 79 年入学(15 岁)比我高一届,当年中国百废待兴,大学毕业首先是向外润,不得已也是下海经商,留在学校和当公务员每个月才 56 元薪水,还不如开出租的。留校的都是各种不得已,40 年后风水轮流转,清华教授现在成为金字招牌了,但因为基础不行,60 后如果是留在国内的,注定会被淘汰,看一下航天航空,军工,挑大梁的都是 70-80 后了,我们这一代,注定是过渡的一代。

      2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离科学还有多远?

      书摘:中国文化有很强大的 “学以致用” 传统,强调学术、知识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读书的价值在于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学问 “本身” 没有价值。在中国人看来,学问是敲门砖,是进身之阶,“学而优则仕”。总的来讲,中国的读书人、学者、士人并未视学术有着自身独立的价值,因而士人阶层从来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总是依属他人而存在。今天人们批评中国学者缺乏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其实这个局面的深层原因是,中国文化中缺乏 “为学术而学术、为知识而知识” 的精神,学以致用的传统太过强大。我们嘲笑无用的学问是 “屠龙之术”,我们的学生总是问老师我们学习的东西有什么用,而我们的教师、学者也总是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向管理者、向科研经费的拨发者强调他们从事的学术是有用的。这个学以致用传统,严重地妨碍了我们去理解科学精神的真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是什么?

        在本书中,吴国盛教授先是梳理当代中国人的科学观念,然后阐述现代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科学,并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接着又从两个方面讨论现代科学的产生:第一,宗教直接助力现代科学产生;第二,数理实验科学塑造了现代科学的标准。此外,吴国盛教授还讨论另一科学传统 —— 博物学(自然志),并由此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坦言虽然在数理实验科学意义上中国没有科学,但是在博物学的意义上,中国有科学,并由此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嚼过一千遍的馒头

          对吴国盛教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对刘慈欣不加掩饰的嫉妒和贬低。但实际上,把吴所有的学术搬运的工作都加起来可能都没有大刘的一部中篇的意义更大。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李约瑟难题?不存在的

            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角度来定义 “科学”,这正是本书写作的出发点。“科学” 作为一个舶来词汇,源自古希腊文明,并随着基督教唯名论、近代实验科学和经验论的发展,并综合了博物学的知识,逐步成长为现在的样式。科学的研究,其核心就是对自由、理性和真理的追寻。作者吴国盛教授在书中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科学” 做了评述,做到了 “既从西方语境,又从中国人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出发”,极具现实精神。吴教授多次强调要区分 “科学” 和 “科技” 的不同点,同时也表达出了对现代科学发展的担忧。他对于近代西方博物学 (自然史) 的介绍,使我颇有感触。当下西方人文科普的写作,应该就继承自博物志写作的传统。吴教授认为国内的类似作品或流于表面形式,或高深莫测如论文,此中差别值得反思。对此我也认同,但是我感觉无需过虑,因为凡事都需要一个过程,且量变会带来质变。当这方面的文章充斥于世,代表着有其相应的市场需求。不管内容良莠不齐,先普及开来,让广大受众先有一个基础的相关知识量,自然能倒逼市场产出更高质量,更有深度的文章。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这问题有点不科学啊!书名 “什么是科学” 是疑问号,是发出疑问、唤起警醒,不是提供标准的哲学答案。按照现在的说法,科学是可证伪的,可目前还没有谁把科学这个概念给确实证伪了呀!一直都在存在争议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只是阐述了他个人对科学的定义?同时又对读者发出了灵魂拷问,什么是科学?你真的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吗?什么是科学?“科学” 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 1874 年用来翻译法文 science 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在西方历史上,科学有两个前后相继的形态,第一是希腊科学,第二是现代科学。希腊科学是无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中国文化以仁爱精神作为人性的最高追求,因此从一开始就与科学精神错失。现代科学继承了希腊科学的确定性理想,但添加了主体性、力量性诉求,成为今天具有显著的实际用途,从而支配着人类社会发展、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导力量。现代科学的主要代表是数理实验科学。它通过实验取得科学知识的实际效果,通过数学取得科学知识的普遍有效性。数理实验科学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学中取得成功,以牛顿力学为标志,后来相继在化学和生命科学中大展宏图。从 19 世纪开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陆续转化为相应的技术、引发相关的产业革命,兑现了数理科学早期的求力理想。中国古代缺少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以自然志(博物学)的眼光重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和启示。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出于面子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如果科学是知识,按照希腊人的回答更加特别:一切真知识都必定是出自自身的内在性知识,来自外部经验的不算真知识(episteme),只能算意见(doxa)。这样说的话,不就是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 了嘛!知道而不行动,本就不是你的知识,不过是占据大脑的冗余而已。所以,为何非要用西方的名词来解释中国的传统呢?源于希腊的三段论是最基本的保真推理。它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既然大前提的出发点都不同,何不让中西方的理念就像 DNA 双螺旋结构那样,共同存在,各自编码,为生命的延续而存在呢?就像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纯粹知识,包括形而上学、自然哲学、数学;第二类是实践知识,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等;第三类是制作的知识,包括技术、诗歌、绘画等。手工艺无法为确定性知识的追求作出什么贡献,因而受到贬低。这其实在中国古代不也如此,至少第三类是这样的。相似是起源地一样都是地球,不同是环境不同 —— 地球很大。所以,什么是科学?是一个哲理问题!没有答案!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把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讲的清清楚楚。值得一读。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要选文理科了,看完后很有收获

                  孩子准备选文理科了,作为家长其实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文理科背后的逻辑,就买了这本书看。看完后很有收获!原来科学和人类文化的分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也是文化建构的一种,只不过使用了一种更加符号化和逻辑话的语言。书的文字很流畅,孩子看了后收获很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什么总是误解科学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启发科学认识,明白科学的源流问题,中国和西方,不要厚此薄彼,都有各自的特色,科学不一定是个普世的东西,看到现代科学的厉害之处,也要看到可怕之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作为思想底层逻辑的提醒,还是很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自己 学习他人

                      ​ 如果说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你会不会感到惊讶,甚至有点埋怨 “我泱泱华夏文明传承从未间断,怎么可能中国古代就没有科学呢?” 然而吴国盛教授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前述这一 “论断” 是对但也不对。​ 这里就牵涉到本书的论述主题 “什么是科学” 了。如果大家都是望文生义去理解 “科学” 这个词的概念,那么就会出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局面,因为大家口中的 “科学” 虽然都写为汉字 “科学” 二字,但其每个人口中的 “科学” 定义不同,边界不同,自然其包含的意义也就不同。​ 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误会就是因为彼此对双方话语中的一些共用词语指代的内容理解各不相同而造成的,小到人与人,大到公司甚至国家之间。所以在一些严肃的文本如法律文书、学术论文等甚至包括课题研究的表述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相关名词进行定义或者界定。​ 还是回到 “什么是科学” 这个话题,书中详细地论述了 “科学” 一词的源来及演变 ——“科学” 是日本学者西周时懋 1874 年用来翻译法文 science 时生造的一个词。随着西学东渐,这个词连同相应的知识、观念、制度一起传入中国。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学。像这样经由日本翻译再传到中国的词语还有很多,它们已经成为了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已经 “日用而不知” 了。所以说,科学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要理解科学就必须回到西方的语境中。        在厘清了 “科学” 一词的来历后,吴国盛教授用了大量篇幅来 “描述西方科学之历史实情”,从狭义的科学定义来看,西方科学史大体按 “西方理性科学(主要是希腊科学)—— 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现代科学)” 的线索发展,但作者特别强调这一线索也只是西方科学史的主线而不是全部。       值得一提的是,希腊科学是无功利的、内在的、确定性的知识,源自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这一科学形态的典型代表是演绎数学、形式逻辑和体系哲学。中国文化以仁爱精神作为人性的最高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一开始就与科学精神错失,因此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在主线之外,西方科学史还应包括 “博物学(自然志”)。同样的,博物学也是来自西方,是日本学者对 natural history 一词的汉译。它是与希腊以来的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传统相对应的另一种知识(科学)类型,即着眼于事物的具体性(而非抽象概念)、探讨事物的直接经验特征(而非一般本质)的科学。natural history 译成 “自然志” 也许更加合适。        中国古代缺少数理实验科学,但不缺少自然志。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大成的明末四大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徐霞客游记》均是自然志作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有科学”。​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的强大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此我们更应该有宽广的胸怀、更求实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历史,去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才能在未来引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这也是本书的写作用意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有人能做出chatgpt,而有人只能做ppt

                        最近 chat gpt 大火,某度的文心也跟着火,不过是朝着另一个方向火。读完此书,作者说科学精神就是自由精神,就是理性精神,也是理解这种差别的一个角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晰、严谨、充满洞见的好书

                          非常好读,有理有据。作者对科学的理解就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学习如何有效地、理性地看待世界,看待自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清醒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事关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和复兴大业。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具有现代意义,哪些方面需要发扬光大,我们就不能将传统与现实进行有机整合。就科学而言,中国传统的优长之处在技术、在博物学(自然志),不在数理科学。如果一味出于面子需要,挖空心思去寻找数理科学方面的世界第一,那是自欺欺人,也不能真正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世界的交汇点。重写中国古代科技史,不仅是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需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收获

                              孩子准备选文理科了,作为家长其实一直想深入了解一下文理科背后的逻辑,就买了这本书看。看完后很有收获!原来科学和人类文化的分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也是文化建构的一种,只不过使用了一种更加符号化和逻辑话的语言。书的文字很流畅,孩子看了后收获很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历来没有希腊式的科学

                                科学在现代的语境里面的含义大多接近于不言自明的正确,它的反面则是不科学,属于错误的或者不好的范畴。翻完这本书大概了解(因为很多内容也没有理解正确)到现代科学来源于希腊时代的理性的自由的科学传统。非功利性,非实用性,好像纯粹是一种精神的信仰,一种追求。历史自有证明,不敢说哪种一定走到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

                                  读了一遍,书是好书,作者不辞辛苦写作了本书,但是以我的文化水平大部分都看不懂,真是惭愧!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造成了近代史百年的落后挨打,不但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也对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了致命的打击,甚至到了现在,还有很多人对中华文化不自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逻辑链条很清晰

                                    作者一再的强调科学来源于西方长于西方,这是一个事实,整本书也是在说明为什么这是事实,不过我想有些人就算讲的再多也不愿意承认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科学

                                      好书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科学有了更深层次一些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学是长出来的

                                          建立了更完善的科学发展史认知,对东西方文化基因母体有了更清晰的体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