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当下的力量》…不一定要痛苦到找死,才能觉悟到自我…
29 岁的一个晚上,抑郁多年的托利,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自杀冲动。我再也无法忍受我自己了。就在他横下心了结一切时,托利突然想,假如我不能忍受我自己,那么一定有两个我,其中的一个不能忍受另外一个,那么,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我现在要杀那个我呢…… 托列的脑子疆住了,疆了很久,心似乎却慢慢流动起来。后来他知道那是回到当下了…… 酋长告诉荣格,在他的印象中白人表情严肃,眼神呆板并且举止冷酷。他们总在寻找一些东西,可他们在寻找什么呢?白人的欲望通常很强,他们总是需要些东西,他们通常急躁不安。我们不知道他们要什么。我们想他们简直是疯了…。耶稣也经常问他的门徒,难道焦虑会让你活得更久吗…。佛陀则有彻悟,痛苦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无止境的欲望。道理都懂啊,可怎么到了我这里就不灵了呢…… 吾与我,吾是身体,承载情绪的痛苦,是,吾痛苦故我在。我是意识,清醒的知道这些痛苦没有现实依据,是过去的伤害记忆,是对未来的焦虑,是,我思但我不确定我在不在。吾与我,是立志行善由我,但吾行出来却由不得我。我问吾到底痛苦啥呀,吾就停下来想是啊,吾痛苦啥呢?吾的脑子空了,疆了好久,疆了就是一种接纳宽恕,不但宽恕自己的过去,也要宽恕自己的当下,就在当下多疆一会儿,看看莫名的喜悦会不会来…… 时间是一个奇怪的发明,祂成功地让我们拥有了抑郁过去和焦虑未来的能力,却让我们忘记了活在当下的本能。假如你真的被时间缠住,焦虑真的赖着不走,就问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让脑子空在那里,疆一会儿别急着出来…。亲测有效!始终对内心的变化保持兴趣,体会那种臣服于自然的真,臣服于社会的善,臣服于内心的美的妙处…… 看来,真不一定要痛苦到找死,才能觉悟到自我……(石木翻书每天翻本书)
6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44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书|《当下的力量》继《解惑:心智模式决定你的一生》后的进阶阅读材料。在前一本书中描述的 “意识与自我意识”,在这本里被对应表达为 “思维与意识”。明白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未被察觉的思维(即小我,或虚假的自我),源自对现状的不接受、某种无意识的抗拒。认同小我思维,自我感就源于外在(社会角色、财产、外表、成败、信仰……),而这些外在是脆弱和不可永续的,自我就注定不圆满,不平和。明白时间是一种幻象。焦虑、烦躁、恐惧…… 都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过于关注、而忽略当下引起的。解题的关键词是:关注当下、保持临在、学会臣服。关注当下,指不在从过去中寻找认同感,以及不在未来寻找满足感。从心理时间的陷阱中解脱。保持临在,则是通过自省 “此刻我的内心发生了什么?”,观察思维以及情绪,但并不加以评判。学会臣服,指接纳一切而不抗拒。是顺应生命流动、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的智慧,这和《道德经》里的 “无为” 相似,是一种积极的放弃。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活在当下:实现自我理解和精神觉醒1. 意识的重要性:托勒强调意识是连接身体和思维的桥梁,通过提升意识,人们可以超越思维的限制。2. 活在当下:书中提倡活在当下,即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体验,而不是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担忧。3. 思维的局限:托勒指出,人们常常被自己的思维所困扰,这些思维往往是基于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预期。4. 痛苦的循环:当人们无法活在当下时,会陷入一个由过去和未来构成的痛苦循环。5. 观察者的角色:通过成为一个观察者,人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所控制。6. 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意味着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痛苦和快乐,而不是抗拒或逃避。7. 内在的平静:通过活在当下,人们可以实现内在的平静和宁静,这是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的来源。8. 超越自我:托勒认为,通过超越自我,人们可以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存在和连接。9. 冥想和静心:书中推荐通过冥想和其他静心练习来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活在当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关于当下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这本书开始了解。📕 ABC 理论,A 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 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 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 C 的时候,都会去找 A 的碴儿,尤其是与创造 A 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 A 以及与 A 相关的人、事、物。可是我们不知道,B 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 C 的不是 A,而是 B。📕 本体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 “至一生命”(One Life)。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本体不仅超越了所有生命形式,更深深地根植于每种生命形式之中。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 “受苦的终结”(the end of suffering)。在这个定义里没有超人类观念的存在。当然,作为定义,它是不完整的。它仅告诉你开悟的否定性定义:受苦停止。但是,当没有受苦存在时,还剩下什么呢?佛陀对此沉默不语。他的沉默意味着你必须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你在倾听思维时,你不仅意识到了这种思维,而且还意识到了你在观察这种思维。这样,一个新的意识层面就产生了。随着你倾听思维,你会感觉到在这种思维之下或之后的一种有意识的临在,那就是你更深的自我。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小我→临在→本我鸡汤类的文章,放在五年前,我会给四星。不过书中还是有一些不错的点,例如如何倾听。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要只用心智,要用整个身体倾听。倾听的时候,一面感觉我们内在身体的能场。这样做会把注意力从思考移开,而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空间。让我们在不受心智干扰的情况下,真正地聆听。等于给了对方一个空间,当下存在的空间。这是我们能给出的礼物中,最珍贵的一个。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倾听,因为他们注意力的重心,被思考占据了。他们关注在思考的程度多过于对方说话的内容,而且完全疏忽了真正的重点:对方在话语和心智之下的本体(存在)。当然我们只有透过自己的本体(存在),才能感觉到他人的本体(存在)。这就是体现合一,也就是爱的开始。在本体(存在)最深的层面上,我们和万有是合一的(这一段的解释就有点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自具足,且向内求情绪的本质是什么?情绪源于思维,是思维的生理反应。所有的情绪,无论好坏,本质上都来源于自我和外界的割裂。人会强迫性地思考,去构建一个虚假的自我,创造出一系列的概念、标签、好恶和定义,这些定义将自我逐渐孤立成了世界中一个孤零零的碎片,外部世界带来的得与失都会影响我们的存在感,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情绪" 字面上的意思是 "干扰",这个词源于拉丁文 "emovere",是骚扰的意思。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大量的自我消耗,严重降低行动力,强烈的情感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变化。更可怕的是,负面情绪会不断内化成你对事物的看法,当这种看法固化时,真实就离你越来越远,你就越依赖于外部世界所带来的补偿。人就是,越向外求,越得不到满足,进而越觉得飘零。为什么人总是陷入 "自我内耗"?人无法停止思考,一旦我们认同自己的思维就会使自己陷入强迫性思考的过程中。但我们必须知道,人有 80%-90% 的思维是重复且无用的,大部分思维是消极且有害的,会严重地消耗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内耗的本质是过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要知道过去和未来都是虚幻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感知到不同的过去和未来。因此,所有对于过去和未来的评判都是人在每一个当下的思维基础上产生的反应。因此,过去和未来都只是幻象,不具有现实性,只有当下才是真实且永恒的。用观察者心态去面对自我的思维和情绪。思维和情绪无法存在于一个完全进入当下的人的状态中,只能存在于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想象中。当我门觉知到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在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被它控制,也避免了认同思维和情绪下构建的虚假自我。我们生活在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的思维、情绪和感受,都受制于 "对立法则"。简而言之有多少好就有多少坏,今天你拥有一件让你快乐的事物,明天它的消失或离去就会让你感受相应的痛苦。情绪、物质、感受等等都受制于 "对立法则"。大多数人分不清什么是真实而不朽的,什么是虚妄而短暂的,因此花了许多时间在追逐对立法则里的东西,最终都将化为乌有。在对立法则里的东西,都具备一种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存在于本体之外,你能得到就会有失去的风险。只有爱、喜悦和平和是深刻的本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对立,由内而生。存在于你本体之内的,就永远不会失去,而存在于之外的情绪、思维和感受等都有不断变化的风险。深刻理解 "生活情境" 和 "生命" 的区别人生活在有形有相的世界,就生活情境而言还是需要得到和要求一些东西,但是要知道这些东西并不会影响你是否是一个完整的人。人的自我感,一定是来自于一个更深、更真实的地方,那就是本体的生命。理解这层意思之后,无常中的得失便无法影响到快乐和自我感,所有的问题都是当下的本来面目中的一些情境,只需要去在当下采取行动。人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在一个无常的有形有相、有得有失的世界里追求永恒。"宇宙的循环本质与万事万物的无常性紧密相连。佛陀将此作为其教诲的主要部分。所有的情况都是高度不稳定的,都处于不断的流动状态,或者如佛陀所指出的,无常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也是你生活中将会遇到的所有情况的一个特点。它将会改变、消失或不再满足你。只要你的思维将某种情况判定成" 好的 "—— 不管它是一段关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一个地方,或者你的身体 —— 你的思维就会执着并认同它。它会使你开心,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还会变成你的自我认同。但是没有什么可以永远存在。它要么改变,要么终结,要么向事情的对立面发展。" 有时,我们会听说有人由于钱财散尽或名誉不再而自杀。这是一些极端的情况。还有些人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便变得非常不开心或生病。这些人不能将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的生活情境区分开来。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去追求生活情境,也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再去欣赏、享受开心或美好的事物,而是说我们可以尽情去肆意创造我们的生活情境,但不要通过它们去寻找一些它们不能给予的东西 —— 比如身份认同、永恒和满足的感觉,这是挫折和痛苦的成因。你仍然可以积极地、开心地表现和创造新的形式和环境,但是可以不认同它们,更不需要它们给你一种自我感。要知道,它们不是你的生命,只是你的生活情境。你不再依赖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来获得成就或幸福,你还是会享受外在世界,在其中游戏,创造新的形式,感激美丽的一切,但是不会再执着于它们。当你可以很自如地不再依靠这些生活情境去寻找身份认同的时候,你就获得了一种巨大的自由。就是肆意创造你的生活,而不会为生活情境的无常变幻所累。从你创造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开心、愉悦、然后将这种外化的感受和喜悦的生命紧紧相连,所有愉悦都是由于本体具备这种内在属性。"真正的爱和喜悦,是本性的一部分,会受到思维的影响,但是不会受到思维的破坏。本我就像太阳和云层之上遥远蔚蓝的天际,永远不会被天气的变化所影响。" 我们本自具足,且向内求。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未来不迎,过往不恋,当时不杂《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以深邃的洞察和清晰的语言,引导我们进入现在,这个唯一的、真实的、无限的时刻。埃克哈特・托利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如何活在现在,如何充分体验生活、发掘自我以及连接世界的故事。根据托利的理念,只有在当下,我们才能真正地存在,体验到生活的韵律和节奏,真实地面对自我,真实地感受世界。因此我认为曾国藩说的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当时不杂” 这句话,是理解这本书的最佳注解。“未来不迎” 是一种找回生活节奏的秘诀,也是托利主张的一种消除焦虑的生活态度。他认为,我们的大部分焦虑都来源于对未来的过度关注和无尽担忧,这些未知的、无法掌控的事情让我们感到恐惧和压力。但未来是无法预知或掌控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当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当我们将注意力完全投入到现在,享受现在,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过往不恋” 则是托利对于过去的观察和思考,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启示。他认为过去只是一种记忆,我们不能改变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过去的态度和视角。托利引导我们接纳过去,放下过去,因为只有接纳和放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活在当下,体验现在的丰富和美好。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 “当下” 时,我们就能体验到 “当时不杂”。托利指出,生活的全部,就在当下。当下,是我们唯一真实的存在之处,是我们真正体验生活,接触世界的地方。一切过去的经历和未来的焦虑,只不过是我们心灵中的噪音,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现在分散开来。只有活在当下,我们才能真正地感知自我,感受生活的真谛。在《当下的力量》中,托利不仅深入探讨了活在当下的理念,他还给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 “活在当下”。他倡导我们通过冥想,观察呼吸,静心观察自然,来让我们的心灵更专注于现在。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即使我们会被过去的困扰或未来的忧虑所影响,那也是完全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觉察到这些思维模式,接纳它们的存在,并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此刻,这个唯一真实存在的瞬间。当下,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安宁,我们的成功,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和生活在这个瞬间。唯有把握住当下,我们才能真正地生活,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禅宗的有个故事很有意思,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有施主问大师:“您得道之前,做些什么?” 大师说:“砍柴、烧水、做饭。”“那您得道之后呢?”“砍柴、烧水、做饭。”“那您得道前后没啥改变呀?” 大师说:“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时候想着烧水,烧水的时候想着做饭。得道之后,我砍柴的时候只想着砍柴,烧水的时候只想着烧水,做饭的时候只想着做饭。” 与君共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下的力量 8500字精简版这是一本 “内观” 心理学,致力于挖掘个体潜能,如果你想深入了解真实的自己,就一定需要学会 “临在” 意识的唤醒,这本书可以教会你怎样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激发潜能,对你一定有帮助。
以下是我的思考和文本重点概述。
ᐂ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本体是一种一次性生命体的概念,也是一个无限的、无形的东西。
所以从 “思想本体” 这个词到体验你自身的 “身体本体”。这种体验最大的障碍是:过于认同自我思维,就像困在房间里。自我思维使人们进行强迫性的思考,却很难找到出门的钥匙。被困在房间里出不去的这种持续性的思维,会使你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状态。同时,它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不断投射出恐惧和苦难。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是强迫性思考者,想不通再拼命想,总是活在一个精神分裂的状态,这是一个种冲突乱为的大脑状态。另一方面,开悟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回过头来,自我认同的思维能够创造了一连串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和定义,就是这些思维创造了一种独立的幻象,也许真正的连接是概念化标签,标签化意象,意象化词语,词语化判断,判断化的定义,这样的非独立 “合一” 的事实。
从思维中解放出来,站在第三者视角,观察那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思考者。然后跳出来,可以看到你自己的另一面,身上那些美貌、爱情、创造力、欢乐、内在的宁静。
ᐂ如何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自我产生的稀碎思想,很难组成有序的样子。仿佛当你察觉到的时候试图连通它,想和那个思想发生独白或对话时,它却自我消散了。经常想象事情可能会出差错,或产生不利的后果,这就是杞人忧天,以对过去的看法来判断现在的事情,一定会得到一个完全被歪曲的理解。
当你知道适用社会规范的东西,无法跟上未来的变化速度或者受到某种强大的破坏秩序的冲击,从而得到一个被歪曲的理解,导致你需要重新加强并塑造应对压力的新的规范。大脑对秩序规则的初步建立都是粗糙的,需要后天优化的。
举个例子,每当你闭上双眼的时候,进入纯意识 “无念” 的状态后,你一直都会有梦境切入的画面感。想象自己慢慢地从湖面开始下坠或者其他的画面,这个就是重复性的思维模式,过程中不要对你所听到的声音做出判断或进行谴责,因为这样做意味着你会重复性的循环,直到按照原有的顺序继续进行,这是一个类似固定程序的设定,很难更改。很有可能下次闭上双眼的时候,还是从湖面坠入湖底感受水的声音和感觉、手的运动。特别是当你的思想,发散之后,你在深思中似乎飘在旁边,以第三者视角的位置衍生出,临在的体验,产生了一个新的意识,你将会很快地认识到内心更深的自我,仿佛那里有一种声音,而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看着自己的身体,慢慢下坠的样子。这是一种自我存在的感觉而不是思维。
不由自主的脱离身体,体会进入水中的感觉,身体甚至还可以随波纹自由浮动,当你突破浮力的时候,你会自由自在地遨游着,这就是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心智由被动变为主动。它具备突破科学的基本意识并带有想象力的超能力而存在着。
有时心智流(某种思考环节)的暂时停止,这是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然后无意识的感觉到与本体合二为一的灵魂归体感。这种深度是无止境的,就像这湖没有湖底一样,也有可能湖底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洞口。
在这里,意识不会丢失,在这种内在的联结之中,你会比思维认同状态下更为警惕,更为清醒,更为临在。
处于无念无我的状态下,你会如此喜悦地感受你的临在:所有的思维、情绪、身体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在与你的本体比较之下,都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状态还超越了你原先认知的自己(yourself)。这种临在实际上就是你自己创造的,但不可思议的是,你反而会认为梦境中的自己更加伟大。所以,你内在所感觉到的平和的程度越深,你的临在体验就越深。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从对某种思维的基本认同中摆脱出来。能帮助你更好的建立临在体验。
ᐂ超越你的思维
大脑只是一个工具,人们 80%~90% 的思维不仅是重复的,而且是无用的,甚至由于思维的运作障碍和消极的本质,大部分思维都是有害的,容易陷入思维的泥潭,不断地强迫自己去思考,我认为强迫性的思维是一种上瘾症,我们清楚,不加反馈的思考,是危险的,就像靠运气一样,坚持去做一种事情,做着做着很有可能使自己最终变成痛苦者,下次还是有可能受到错误乐趣的干扰,从而继续变成痛苦者。
那为什么人,不聪明点呢?
因为认同思维,所以不假思索的相信,不主动分析以及培养辨别事物的能力就更不可能去质疑。只要你认同你的思维,你就难以找到当下。但在开悟的状态中,主要为实际的目的来运用思维。
在这种方式下,思维才有真正的力量。绝大部分人不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维,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维。因为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求生的机器。攻击、防范其他的思维,收集、储藏和分析信息 —— 这是它所擅长的,不过这些并不具有创造性。
ᐂ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身体对思维的反应叫做情绪反应模式会给人带来无意识的心理和情绪化思维。研究显示,强烈的情感甚至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变化。有意识的切断了与情绪的联系,是一种纯生理的状态。你被你的思维、喜好、判断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说你的观察者意识会越少。你也许还不能把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变成有觉知的,并感受到那个无意识的思考,你可以在体内感觉到它,也可以在外部视角审视它,评判它。我觉得观察我们的情绪像观察我们的思维一样重要,你应该习惯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 能够帮助我们感受本体的存在和本体的特点。
恐惧可能是最贴近的一个答案,但是除了不断地感到威胁之外,它还包括一种深深的被遗弃感和不完整感。我们把它称为 “痛苦” 是很合适的,当你控制思维的时候,越是努力去摆脱这种痛苦,痛苦就会越深。
该怎么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呢。
放大积极的情绪,放弃规则,放纵去爱,放肆自己,放空未来,你就会感受到你内心的宁静,在这种宁静状态中,有一种由内而生的微妙却很强烈的喜悦、爱与平和,也是深刻的本体状态,或是内心与本体联结的状态。
喜悦、爱与平和这几个字之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反而情绪有明显的高涨和低落。每一次的欢乐或情绪的高涨在其内部都隐含着痛苦的种子:痛苦是这些欢乐的不可分割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迟早会显化出来,衍生出怨憎、仇恨、自卑、内疚、愤怒、抑郁、嫉妒等,即使是最为轻微的不快都是痛苦的各种表现。
ᐂ别在当下制造更多的痛苦,了解摆脱痛苦的途径。
痛苦都是源自对现状某种形式的不接受、某种形式的无意识抗拒,以批判的形式又以负面情绪的形式。
为什么思维会习惯性地否认或抗拒当下呢?当思维控制了我们的生活时,大脑几乎对每一条信息都需要思考,繁琐地思考会导致痛苦和悲哀的产生。
人类集体与个人大脑中的积累里,也存在了很多过去的残余痛苦。假设,早期人类是为了培养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促使大脑多思考,越细致越好,是有一定的可能的。
如果你不想再增加你心中过去的痛苦,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只在必要时简单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会让你轻松很多。因为大脑是通过贴标签的识别方法来提高适应能力的,同时也会创造痛苦和不幸。就像,你总是感到痛苦和你总是感到不太开心,这两种说法引发的苦,程度大大不同。所以,标签化规范很重要。面对不顺心的时候,如果一味地抗拒它,将会影响你的整个生活。
怎么避免痛苦之身呢!
对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来说,比如失恋或与过去的痛苦、失落、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等相关联的情况。他的痛苦之身可能会 100% 地处于活跃状态,完全生活在痛苦之身的状态下,一个念头或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导致对生活的想法和感情会变得消极并具有自我毁灭性。
当你遭遇痛苦时,请你观察内心任何痛苦的迹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冲动被激活的那一刻,你就应该注意到这一些情绪以及预想到结果。
施虐者为别人制造痛苦,受虐者自愿承受痛苦的折磨,双方都拥有某种快感。当你观察痛苦时,感觉到它,“靠近” 它时,那种无意识的认同就会被打破,这属于个人解析能力的强弱之差。解析后大脑随即会发出会扪心自问的信号并趋于理性地对待痛苦。这也是临在体验。
当你开始不再认同痛苦之身,而成为观察者时,对 “某种状态” 无意识 —— 对 “某种状态” 无察觉 —— 对 “某种状态” 认同。在这个阶段,它可能还会在你身体的不同部位制造一些疼痛或不适,有可能是某种化学物质的转移现象。
所以,有意识的关注痛苦,会推动大脑的理性转化机制,将痛苦转化成理性的主观意识,似乎会有被治愈的感觉。
很多人没注意到体内的小我会对痛苦之身有所认同,当你不再认同你的痛苦之身时,内心会产生抗拒,是因为内心那个不幸的自我,怕被改变,怕失去自我认同模式下某种恐惧建立的保护罩,这种安全感的失去会导致大脑进行抗拒。比较糟糕的是,“宁愿” 与 “不愿冒风险” 这两个行为,都是在无意识中运行而没有被察觉的。
如果你所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请观察你内心的这种抗拒,并观察你对痛苦的执着,致力于它的转化。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现在汲取力量,并放过自己这本书是对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的颠覆,也是对多任务模式(Multitasks)的反对,但它可以让我们放过自己。这本书里面可以捕捉到几个关键词:做自己思维和情绪的观察者 —— 保持自我觉知作者反复强调自我觉知,无论是选择思维还是选择情绪,都应该抽离一个自我来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并不需要带有批判性,反而是坦然接受当前自我的状态,然后不需要沉迷,而是以此为出发采取行动。这是我们停止无意识模式的最重要一点,停止让思维或者情绪中的任何一项来主导自己,这也是避免过度主观或者过度理智的一个好方法。在稻盛和夫的《活法》一书里,他也提到要保持有意识的觉知。保持有意识的觉知,是要把自己的感官充分地打开。我们很难同时保持五感和思考,让思维暂时退出,帮助我们打开其他感官并保持敏感。如果我们留意乔布斯或者稻盛和夫先生,他们想象一个灵感应该有的样子,是不会用代表理性思维的词语来形容,而往往是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 - 压觉)来形容。因此,我理解这里对应着本体的概念,如果脱离所有虚无的、外在的条件,我们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感受到什么?所以暂时退出思维,是我们与世界产生真实连接的有效方法,并帮助我们放下一些虚无的东西,感受生命的美好。临在 —— 把关注点放在当下这一点是全书最重要的精华,它解决的是为什么我们时而无法保持专注,无法自我关怀;时而深陷忧虑,无法自我超脱。我们把时间分成了三段,过去 - 当下 - 未来。总是在当下过多思考过去或者未来,恰恰是把我们与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切分开,而把全部精力给了不可控制的东西,这是导致我们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身体做出应急反应的主要原因。因为不可控制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和忧虑,而每一个错过的掌控感,又再次把当下变成不可控制的东西,加深这样的压力。所以,不能专注当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燃烧。这让我联系到前段时间听美国 Vanguard 公司 CEO——JackBrennan 的一个访谈,他提到成功的秘诀在于专注地做到我们擅长的事情,并避免轻易地被任何来引诱他们离开所擅长之事的人或事物影响。这个跟临在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做好了某件现在擅长的事,就认为自己必然可以做好别的事情,然后就因为一些诱惑而贸然进入这些领域,这也是在把精力给了一些不可控制的东西。这必然是一件很挑战的事情。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因为这样的行动,最终消耗尽自己的优势。但放到个人身上,我们却忘记了个体可能有更小的力量,而寻求奇迹,这是不合理的。基于此,我们其实应该要认识到,多任务模式是一件多么挑战自我的事情。当我同时在做两件事情时,其实我并不享受,除非其中一件事情完全不占据我的注意力。追求效率的感觉本身在追赶和竞争我们的意识资源。接受已然发生的现实 —— 处理负面情绪最低耗的办法作者甚至用到臣服这样全然放弃抵抗的词,来让大家接受已然发生的现实。这里其实对前两点内容有延伸关系,我们给自己增加压力有两种典型的途径,一是附加时间维度来加强框架的束缚,二是通过定义或赋能对我们的意识或者行动进行处理和加工,使这些意识或行动脱离了本来的样子。这两种过程都是额外的加工过程,给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压力的产生,是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分离,无论太沉迷于过去或太寄希望于未来都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当我们觉知到负面情绪时,认识到它,接纳它。接受已然发生的事实,而不是批判,否认或者逃避,这是最低耗的一种方法。在接纳的基础上,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有意识地觉知。这时候,我们就不用分出额外的心力去对抗情绪,而是可以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充分享受能量的流动以及那个时刻本身带来的高能量,高满足感。当我读过这本书后,我会在自己感受到状态不对劲的时候停下来,无论是有意识地识别是什么带给自己情绪,或是给自己创造一个释放情绪的场,都在帮助自己把这些对专注于当下产生干扰的因素排除掉。《当下的力量》与《潜力量》一起服用,就是帮助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的良方。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破不立《当下的力量》我决定把她评为 2021 年【我的年度好书】。(只能选一本的话)这本体悟深刻、易于实践操作的好书,对于我来说是 “边破边立” 的生命指导书。【破】掉思维的墙【破】除时间和空间的幻象【立】离苦得乐的正知正念【立】力量之源的正知正念【破】掉思维的墙。一直以来我以为破除无明,愚痴就是向智者学习,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比如逻辑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等等。我却没有弄清楚,这些 “所谓” 的思维能力的提升,由思维到智慧,有一个提前是【身心合一】。如若不然,思维是一套,自己行动起来是另一套(想得到,做不到)。或者就是把自己禁锢在【思维】的牢笼中,不但动用大脑去产生无数个想法和念头,却从没停歇下来,感受,感受自己身心合一的生命状态。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学再多,下再多的功夫,生命的品质往往得不到大的提升和进步。【破】除时间和空间的幻象。因为有了时间,所以才会有对过去的不放舍,以及对未来的不安心,唯独没有把自己安住在【当下】。一旦破除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幻象,并时时刻刻警觉和提醒自己,此时此刻的【我】在哪里?才有可能活下当下,才有机会身心合一,而不是身在此时此地,心在过去后悔,在未来不安。【立】离苦得乐。因为破除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幻象,再来 “观苦” 时体悟会大不同,也会更深刻。只要有 “苦受”,马上就要警觉是不是没有安住在当下了?是不是自己身心没有合一?这时的 “观苦”,再也不仅仅只是感受 “苦”,想逃离 “苦” 了,而真的将 “观苦” 转化为修行和做功夫了,就象手里多了一把尺子,随时随地可以衡量自己的生命状态了。只要一安住,哪怕是在 “观苦”,其实观苦的当下就已离苦了。【立】力量之源力量之源就在【当下】,就在我们身心合一的【临在】。什么情绪耗竭、精力耗光、身心疲惫、职场倦怠...... 只要跟内在力量有关的(正常的能量摄入,比如日常的吃饭等这种除外)通常就是要觉察内在的状态了。【活在当下】,听起来真象鸡汤句,只有四个字,似乎人人都能见字就懂,但真正能做到保持觉知,不在过往中纠结,不在未来中不安,能持智慧之本性,过好每一个当下的人,其实并不多。这本书正好可以常常带在身边,指导我的每一个此时此刻和无时无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意识会很自然地从时间转变到当下。那个有着过去和未来思维的人格会立即撤退,被强烈的临在意识代替,同时它会变得非常警惕和宁静。此时任何即时的反应都是从有意识的状态开启的。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性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他们进入当下时刻 —— 在这些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能从时间、从问题、从思维中解放出来。即使一秒钟不活在当下,都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威胁。不幸的是,为了进入这种当下时刻,他们必须依赖一种特殊的活动。其实你不必去攀登艾格尔峰,在当下,你就可以进入那种状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当下的力量》教导我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是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受的苦减到最少。每个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活得更好、过得更开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问题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它的奴隶。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于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都来自大脑的思维。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称之为本体或存在 being),这是我们受苦的元凶。另一个我们受苦的根因:痛苦之身。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表达和适当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他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被唤醒。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解决之道: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唯一拥有的东西。作者很喜欢《老子》,老子说的 “道”,就是在天地万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命的源头,但是它从未诞生,也未曾消失过,而且无所不在。在它之中,没有二元对立的好坏、对错、是非、黑白,是一个 “一” 的境界。“道” 体现在 “空”、“空间” 以及 “静默” 之中。老子的 “无为”,蕴含着强大的行动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也是解决人类烦恼之道,也是作者的 “活在当下” 的另一种说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