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无责任的帝国》。克罗齐有句名言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如果历史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力,让他们思考人性并认识世界,那么它就没有生命力。甲午战争结束于 1895 年,清朝败给了日本,这标志着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崩溃和日本霸权的初步确立。之后,经过日俄战争、“一战” 和 “二战”,日本不断扩张其领土和势力范围。从 “满洲” 到朝鲜半岛,从库页岛到南太平洋群岛,从华北、华东到东南亚的广大地域,日本的版图扩张在 1942 年达到了顶峰。但在此之后,日本节节败退,不断收缩其势力范围,直至 1945 年 8 月,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宣布投降。战败后,日本不仅要归还甲午战争之后侵占的所有领土,还要接受盟军的占领,日本的版图又恢复到了 1895 年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日本在 50 年中经历了一个历史轮回。而正是这个历史轮回,为我们理解近代日本的整体面貌提供了极佳的素材。其一,以天皇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其二,由元老和重臣组成的功勋集团;其三,以内阁为首的中央政府;其四,由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构成的军部;其五,政党、议会和财界。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在这些核心力量中还存在不同的势力和派别。在元老之中,有长州阀和萨摩阀的对立;在中央政府之中,有藩阀和政党的对立;在政党之中,先有自由党和改进党的对立,后有政友会和宪政会(民政党)的对立;在军部之中,有陆军和海军的对立;在陆军之中,有统制派和皇道派的对立;在海军之中,又有舰队派和条约派的对立。这 50 年中的日本,正是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斗争与协调中摇摆着前行的。一般来说,对外关系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内政决定外交走向。但与此同时,外交往往也会牵制内政,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 50 年的历史中,最能展示日本兴衰过程的,便是日本的对外关系。19 世纪 90 年代,日本与中国争夺朝鲜半岛。1900 年前后,日本与俄国争夺朝鲜半岛和 “满洲”。相继击败中国和俄国之后,日本成为世界八强之一。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在东亚的扩张,给了日本 “搭便车” 的机会,日本借助 “日英同盟” 壮大自身实力并提高了国际地位。“一战” 的爆发进一步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使其跻身于世界五强之一(海军实力世界第三)。但 “一战” 之后,国际格局再次变动:一方面是美国确立的 “华盛顿体系” 逐步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有国际秩序,另一方面是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崛起,不断挑战西方世界的游戏规则。为摆脱 “华盛顿体系” 的束缚以吞并中国,并应对与苏联和美国可能发生的战争,日本相继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并最终挑起了太平洋战争。我们很难说日本有一以贯之的侵略东亚、称霸亚太的详细蓝图,因为从微观视角来看,这 50 年的历史充满了偶然事件和意外转折。但就宏观视野而言,又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日本的扩张冲动由来已久,有清晰的脉络可循;屡次的侵略战争也都是日本作为整体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的。可以说,日本的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吹气球,气球吹得越大,就越接近破裂。当日本将其版图从区区四岛扩张到半个亚太之时,也就是它行将破裂成碎片的时刻。大正时代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学习欧洲文明的顶峰,在这一期间,出现了政党政治、城市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无论是生活习惯、家居住宅、言谈举止还是衣食住行,大正时代都是日本努力向西方看齐,同时又想融合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阶段。《千本樱》所展现的正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不同文化要素交融的样态。在配乐上,有日本传统音乐,也有西方近代音乐的元素。在服饰上,MV 中的人物有的穿和服,有的穿西装,有的穿 “和洋混杂” 的服装:明明穿的是传统的 “褶裙”,头上却戴着一顶西洋 “制服帽”。在建筑物上,也是既有西式砖瓦洋房,又有日式的石灯笼和神社,以及象征文明开化的路灯、邮箱、咖啡和甜点。所有这些都标示着大正日本在物质和精神上向欧洲文明靠拢,又努力折中东西方文化的时代特征。1、大众崛起值得肯定,但这一趋势及可以构成政治民主化的基础,也可能导向极权主义和民粹主义。2、日本退出国联在国际社会备受孤立,这让日本国民自卑多疑,明明是日本制造的国际紧张气氛,反过来让日本社会更加紧张。3、托尔斯泰:罪犯是由社会培养的,犯罪则是他们对社会施加制裁的唯一方式。4、国家运作是由帝国大学的毕业生来管理,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从未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上。知识分子与国民大众之间存在的知识隔阂,使得政党政治的理念从未真正浸透至国民大众的精神氛围中。二二六事变就是个明证。5、日本的法西 s 化,最初由下级军官和民间右翼激发,但最终却是由上层的统计机关在内部自我完成的。法西 s 的意思是倡导国家主义、极权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6、🎉🎉🎉麦克阿瑟推进日本民主化改革:包括宪法修订(主权在民,保障人权和和平主义)、土地改革、地方自治、解散财阀、保护劳工组织、清除军国主义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脱缰失控的20年

      从 “一战” 结束至 “二战” 爆发的这段期间,是危机四伏的二十年。“一战” 曾被认为是 “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战后的国际秩序安排也曾被期望创造永久和平。然而,“一战” 后的世界非但没有迎来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反而催生出了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并进而诱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对外关系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国内事务与外交事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日本从华盛顿体系的建设者和拥护者转变为破坏者和颠覆者的过程,实际上是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潮等诸多方面危机叠加,且彼此之间不断发生 “化学反应” 的过程。可以想见,“二战” 前的日本也存在一个 “二十年危机”,促使其执政者在国内和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中最终倒向了战争。在这本《“无责任” 的帝国》中,作者商兆琦以日本国内视角为主轴,辅以国际视角,分析日本在这一时期经历的诸多危机的起因、表现和影响,从而深化对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认识。不过,卡尔将 “二十年危机” 设定为 1919 年至 1939 年,而本文则将日本的 “二十年危机” 设定为 1918 年至 1937 年。原敬于 1918 年上台组阁,这标志着日本进入长达十余年的政党政治时代,而政党政治的兴衰起伏恰好与 “二十年危机” 的演化变迁相吻合。1937 年被定为 “二十年危机” 的下限,是因为日本在 1933 年退出 “国联” 后仍在形式上维护既定的国际秩序,但在 1937 年开始全面侵华后,日本将重建亚洲秩序提升为基本国策。这标志着华盛顿体系的完全崩溃,也意味着 “二十年危机” 的总爆发。商老师本书里有段话,正好和之前看的《平成时代》中的话相呼应:我们为什么要了解日本文化、日本历史?“这是因为,成功的经验往往可以被复制,而失败的教训却总是被遗忘。正因人类不愿意吸取教训,历史才经常上演重蹈覆辙的悲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必须珍藏的一本书

        看了两遍,更客观的去理解这个日本人,日本国。也需要承认,日本战后的惩治措施不够,天皇没有被惩罚,这是如今日本政府依然无责任的最大原因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审视这段我们熟悉却陌生的日本历史。4 条线索,全景式呈现日本帝国兴衰起落的 50 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一本历史书很好,但作为一本政治思想论述,我为什么不直接去看丸山真男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东升西落:日本的疯狂与崩溃

              中国老百姓对于日本这个邻国可谓是相当熟悉的。哪怕没有上过学看过书,通过亲身经历和他人讲述以及媒体的传播,大家也多少对其有所了解,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就此高谈阔论指点一二。《“无责任” 的帝国: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 1895-1945》可以说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读者的日本近代史科普读物。在作者的讲述下,我们穿透表面的印象,深入到日本这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去洞察其内在的逻辑和脉络,从而获得更为鲜活的历史经验。说大白话就是,知道日本为啥这么疯狂,搞清楚怎么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1. 中日之间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中日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哪怕只看近代史也会发现双方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可尽管如此,日本对于我们更像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从甲午海战到二战投降,日本从向我们学习的 “学生” 逐渐变成一个疯狂到完全不认识的邻居。时至今日,大多数国人对它的印象仍是相对比较模糊的。课本上的爱国教育很好,但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很难融入到我们大脑中去。本书所做的就是将其最符合事实的一面以更合适的方式介绍给广大的读者,从这一点上来说它是比较成功的,至少对我而言。或许你也对日本这个国家有着一定的了解,甚至会受到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持有一种比较消极敌对的态度,对此我深表理解。可一味如此不仅会妨碍了我们对它的正确认识,还会造成了行为上的失败和结果上的适得其反,浪费了历史给予的宝贵教训。本书作者作为日本历史的资深研究者,讲述的内容相对可靠,经过线上课程的调教,其所展现的内容更为适合当下的普通读者。少了学术的味道,在通俗易懂同时又多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东西。2. 逐步下放本书的讲述以日本的内政、外交、战争和历史人物为线索,从明治维新到战败投降,日本这个国家摆脱了殖民地的身份,一跃跻身列强之列。此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可接下来的发展就越来越荒诞离奇以至于后世不得不引以为戒。通读全书之后,一个比较粗糙的理解是这样,日本这个国家的掌控权在一波又一波的变革中逐步下放。至少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原本拥有话语权的天皇、元老等特权阶层也不得不接受来自底层的呼声,甚至常会被其左右。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是个好事,你可以说民众参与进来。但不好的一面是那些需要智慧和勇气的事务在暴力和民意的影响下难以为继。原本用手术刀完成的精细活如今被大锤的简单粗暴替代了,其结果可想而知。3. 以史为鉴本书虽说讲述的是日本历史,可在理清概念之后我们会发现很多熟悉的东西。除了直接和中国有关的事件之外,我们更能从其中发现不少当下的影子。古人云以史为鉴,本书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日本的历史不仅可以作为当下日本社会的一面镜子,更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面不可或缺的镜子。身为中国读者,我们习惯了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去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很少会切入到其他的视角。本书中作者让我们深入到日本社会的深处去洞察这一切,有一种穿越到历史现场的感觉,带给读者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有些事情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很难理解,可一旦切换到日本人的视角却变得极为合理。本书的讲述带给我的一大感受就是这样,更让津津有味地阅读完全书。哪怕之前对日本有过一定的了解,甚至还看过像《菊与刀》这类书籍,都没有本书给我思想上带来的冲击大。说醍醐灌顶有些夸张,但在深入理解这方面当之无愧,尤其是站在日本的角度上。勿忘国耻,不只是口号,更应该贯彻到行动中去。日本在东方发迹,却在西方的打击下毁于一旦。我们曾经的屈辱历史不曾远去,以另一种的方式活在当下。4. 回顾展望没有耐心和时间阅读完此书的读者,最后两讲的内容也不可错过。我们站在当下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书中在这一部分所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和怎么做。正如书名所说,这是一个无人负责的帝国,看似安排得井井有条可就像抬神轿一样,一路狂奔坠落深渊也没有人对其真正负责。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都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应该问责其他人。根据书中的解释,这很大程度上要追溯到明治维新以来对于宪法的解释和执行。照我的理解来说,这就像是一群失去了领头者的工蚁,看似分工明确,却并没有真正产生所谓的思想,涌现出来的只有最为原始的欲望,还是以最为丑陋的方式显露出来。5. 独立思考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看完本书所能做的可能有限,但这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并不局限于日本,也不只是辐射到中国,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普通公民,我们阅读本书不光是为了避免书中类似的惨剧重演,更是为了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去让世界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独立思考,能做到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就不枉此行。不仅是本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更是面对当下和未来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一个短视频流行的时代,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加迫在眉睫。6. 写在最后不可否认,即便是对日本的历史有所涉猎,我个人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从头到尾也对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好感。在阅读过程中虽说不至于被情绪所蒙蔽,但也是抱着一个极为功利的态度。以本书为例,我阅读的初衷仅仅是意识到了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管是敌还是友,若我们没有一个深刻且正确的认识,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就去行动那结果想必不会太理想。学习和了解是为了以后的反制和超越,最起码也是为了更好打交道。对于那些怀有强烈情绪的读者,我更加建议阅读此书。至少在此过程中不妨暂时搁置这些情绪,你只有更加了解其中的复杂性才会从一个简单抽象的刻板印象切换到深入全面的认知。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本书的篇幅,其中难免有些地方让人生疑。比如在提到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以蒋介石为例,事实上在《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等书中就没有相关记录。据此来看,书中的细节方面依然需要多加留意。作者在书中引用了一些较为可靠的著作,可以作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也可以作为进一步质疑的开始。好的学习开始于模仿,但必将成于突破。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此。看完本书之后,你可能不会像《奥本海默传》里的奥本海默那样对核弹的使用产生伦理上的怀疑,但至少也会遇到现实版电车难题的困惑。为了战争早日结束,让和平早日到来,有些艰难而重大的选择还是要去面对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原了不少历史真相

                过去我们被灌输了太多 “自己多惨”“日本真坏” 真实的历史要复杂的多一个国家不是一个人,甚至都不是由一个人能够掌控的也许悲剧的发生,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或多或少读历史的价值就在于意识到自己微不足道的责任,独立思考,谨慎行事,避免悲剧重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不是小说,它拥有更多的矛盾性和偶然性

                  很多人都惯性将一个国家看成一个个体,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从本书中我们能看到日本战前战后的政策都随着国内的各种山头(元老,重臣,政党,军部)的上台而呈现波动不断,前后不一,混乱不堪的状态。书里面比较震惊我的片段是,松冈洋右的 “四国协约” 政策,当时英法中都只剩一口气,而日苏之间也已经签了《日苏中立条约》,若不是德国背信弃义地攻击苏联,若 “四国协约” 形成,中国将面临绝境。历史就是这样的充满偶然性和矛盾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那种小市民思维根本与现实世界不相符。我们学习历史,真是要学习到这一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