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仰望星空,让我们从容

    有钱才能从容吗?很多人以为有钱才能从容,其实不 然。从容是建立在对未来有预期, 对所有的结果和逻辑很清楚的基础 上的。你只要对内心、对事物的规律有把握,就能变得很从容。 对未来的东西越有掌握,越理性,你就会变得越从容。王德峰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B 站上很多视频,他是少有的能把中西哲学讲得融汇贯通的人,特点是上课一定要抽烟,现在值得退休了,本书是演讲集合,值得阅读,工业化社会解决了温饱,但也带来不确定性,科学让人失去宗教信仰,城市化让传统宗族原子化,东方哲学,成为克服现代抑郁的良药。西方警惕和惧怕 AI 成为超人,而东方修炼内心,外物永远是工具。以下是我询问 GPT 等到的回答:王德峰教授所著的《寻觅意义》书中关于中西哲学的对比:1.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西方哲学强调的是改造世界,“现实世界的缺陷来自它跟理念之间的差距,所以世界应当被改造。” 这个怎么理解呢?就比方说一个工具 —— 锤子,有时候我们需要大锤,有时候需要小锤,有时候需要长锤,有时候需要短锤。虽然都是锤子,但其使用范围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现实世界总是存在缺陷,作为概念的锤子是完美的,但我们终究造不出一个完美的锤子,所以,需要改造,改造才能进步。“西方一定提出历史进步论:世界应当被改造,因为它只是不完善地模仿了理念,要克服它的缺陷,而每一次克服都带来一次进步。” 而中国哲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我们从来没有说世界不完美,我们的至高的真理是 “道”,这个 “道” 包含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我们没有要改造 “道”,我们只是去感受它,接近它,最后融入它。所以,中国人发展不出来科学技术,因为我们的真理不是逻辑的真理,而是生命感情的真理。2. 人的心是无限的,生命内部的问题是如何安顿心灵的问题。人虽然渺小,但我们可以容纳地球,乃至宇宙。心是无限宽广的,所以,现实世界很难承载,而如果心没有安顿好,那我们必然会有空虚,无意义感等产生。“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有时候失败,有时候成功,每一项具体的成功都不足以安顿我们心的无限的一面。假定我们达到了我们曾有过的所有的目标,结果会怎样呢?结果就是陷入空虚。” 那么,中国哲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先出世,再入世。就是说,我们先出去,把心安顿好以后,再回来处理现实的问题,过现实的生活。对此,儒释道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儒家讲,要无所为而为。就是做事情没有原因,没有目的,只因这件事本来就该做,是良知和道德要求我这样做的。其实说到头来,儒家还是讲一个 “诚” 字,“至诚无息,纯诚不贰”,至诚才能至强,这样的人将永不失败。 道家讲,要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要做任何事情,遵循自然的本性,不要人为干预。

      5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不读书,大不同

      书摘:读好的、真正的书,主旨在于脱俗。为什么要脱俗?不读书的人,面目可憎(生活态度往往媚俗),语言无味(说话毫无情趣,更乏幽默,说话的内容总离不了功利的东西或逻辑的东西)。读以文字写下的书,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但不是人生非要有的经历。一个文盲不识字,自然读不了文字的书,但他仍有很多 “读书” 的机会:他可以与君子、与脱俗的君子交谈,所以,有一句格言说,“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讲的就是这种情况。不过,能否读文字的书,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一个不读文字的书的人,是否能遇到各类君子,每晚都和他一起共进晚餐?这就只能碰运气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向内观寻找自己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如何通过哲学的视角来理解和探寻生活的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话题中。      书中还包含了一些深刻的洞见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将理想比作星辰,虽然遥不可及,但可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仁” 是儒家内核,没法翻译成欧洲语言。仁不是慈悲,也不是无私的博爱,而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没有余力的时候照顾好自己就可以了,有了余力你再照顾一下旁人,这就是 “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生命路上寻觅意义

              这本书里不止一次提到资本的逻辑,资本要求增值,今年的 100 块应该是明年的 110 块,这种自我增殖的 “意志” 构成了资本主义的底层逻辑。然而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要求资本增值的不还是人的 “意志” 吗。人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着这个世界发展。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只认可资本的逻辑,进而产生了绩优主义,以效率和效益至上。在这层逻辑的推动下,我们变得疲惫,进而缺少了精神上的充盈感,感受到了虚无。马克思作为哲学家,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觉察到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我们想寻觅意义,但是生命本身就只是一段体验而已。我们想找寻的东西,本身就没有答案。哲学家手里没有答案,答案实际在寻找的过程中被慢慢体悟,感悟的过程就是答案。不要指望哲学家能够给我们答案,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自己去寻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版内容调整与时代精神之转变

                大概在 2012 年我就读过王德峰老师的《寻觅意义》一书,2022 年的这一版是增补删减后的新版,加入了几篇新文章(《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渊源》,《中国哲学的人生境界》,《哲学与大学精神》,《做我们时代的民族脊梁》),但也删去了几篇旧文章(《网络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我所理解的鲁迅》,《谈谈雅斯贝斯的〈时代的精神状况〉》,《〈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悲剧》,《“五四” 意义再思》,《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荣辱出自良知》,《述说智慧 —— 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你口袋里的财富是什么?》,《当代富豪的社会角色》,《20 世纪档案中的未来时态》)。随着作者的创作,书的内容作出调整在所难免,但希望只是增补,尽量不要删减,毕竟哲学思考也不必考虑所谓的时效性,即便有些话题已经脱离了当下的时代语境,但是在今天能够通过一些旧文章去回看十多年前的一些社会话题,依然会非常有收获。看到这本书的再版,也让我一下回忆起了当年旁听王德峰老师哲学课的日子,真的是受益良多。印象最深的是他讲的艺术哲学课,你能想象把海德格尔、梵高和《红楼梦》放在一起的奇妙感受吗?曾经的 “哲学王子” 已步入暮年,曾经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也已被新时代伟大的中国梦所替代。很怀念那个时候王德峰老师讲台上的烟雾缭绕,更怀念当年在新生典礼上他给我们讲 “自由而无用” 时的那份快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意义——透过迷雾看生活

                  老实说,这本书真的没有读懂,尤其是在读完几天后写书评,感觉是学了太极拳 —— 全忘了。感觉有佛家的缘起性空的影子,也有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成分,或许,还有我 (暂时) 不能理解的哲学吧…… 我的体会是,不要耽迷于表面的物质享乐,寻找能让你自己内心宁静的 —— 意义吧。他在你的生活中,就像一座遥远灯塔上发出的光,微弱的,时不时又隐于迷雾,但你心中要相信,他一直存在,并且,在你需要的时候,在你努力吹散迷雾后,你会找到他,而他,会为你的生活指引方向。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背上行囊,寻觅意义

                    书读完了,远没有读完,这样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人生的这本大书也才刚刚开始读。王德峰先生是我十分敬佩的大学教授,与他结缘是在 B 站的一次演讲中,讲中华民族当代的精神危机,被教授旁征博引的学识、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自带喜剧效果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哈哈😃严重了,不过老师的哲学思想确实对我今后的人生规划和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所启发。借着《寻觅意义》这本书来谈谈我的几点启发:1. 这个时代需要 “书呆子” 在我们的认知里,书呆子给人一种书生气,只知道无病呻吟,缺乏实干精神。这仅仅是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给他们贴上的标签,在资本横行的社会里,书呆子一无是处。可是,我想问问: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对现在的现状满意吗?我们的心灵充实吗?诚然,资本给我们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支持,然而,人的心灵却逐渐异化,我们总是用头脑中的概念去做判断和选择,我们何尝又问过自己的心,殊不知?这是真理的缺失,因为真理就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在这里,我也必须同老师一样为和我一样的 “书呆子” 发声,我也要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描述的自己一样,像一只黎明的雄鸡一样,站在墙上呐喊:我们这个时代需要 “书呆子”,因为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他们就像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筑起厚厚的围墙,守护人类心灵的净土,守护真理。2. 我们所面临的意义危机曾几何时?房子,车子,票子,妹子与名利成了我们的目标。又曾几何时?像是什么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又诸如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早被抛在一边,流逝在岁月中。不是说诸如房子车子此类东西不好,而是不应该把它当作我们人生的目标,这些东西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工具而已。我们本末倒置的以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意义,理所当然的追求这些我们所心心念念的东西,这样的追求成为我们的金科玉律,成为我们的人生导师,我们就这样成为了新时代的奴隶,在一场又一场空虚之中过完这短暂的一生!又何曾问过自己的内心,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不曾追问,因为我们就这样活在资本所给我们画好的圈圈里不停的打转,我们理所应当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3. 背上行囊,寻觅意义意义的寻找是值得且必要的事情,因为我们是唯一拥有智慧的物种,我们不会停留在物质上的满足,物质上的满足后便是不尽的空虚,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关照自己的心灵,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寻觅意义就是探究真理的过程,因为真理就藏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心灵之中。寻觅的方式很多,不外乎艺术,哲学等途径。但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寻觅方式。路一直在那里,就看你愿不愿意走过去,背上行囊,走在时代的荒野上,为自己的一生代言,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第十九本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这样的词句,她难道不美吗?书中对如何读书,如何听音乐,如何认识世界都有耳目一新的阐述。最得意的是他讲大世界,小道理,能让人听懂,听进去,不呕吐,哲学界的书里,这样的书不多。在阅读过程中,查阅 “王德峰” 先生的其他书籍时候,蹦出了万维钢先生对别人咨询回复之 “不学无术,民科” 这么低的评价,很突兀地晃了我一下。物理科精英代表,何必用文科的杀器去刺一下文科代表?所以对此书,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如果读出了共鸣,读出了对这个乱象丛生时代的悲悯,能够自得其乐,足够了。本来嘛,王德峰教授从来没有自诩为 “哲学王子”,是读者的崇拜封号。这个读书平台能让各类书籍林立做的很好,允许我鼓掌叫好,就应该允许站在另外角度的人们喝倒彩。这才是一个斑驳灿烂的环境。但是戾气有点重。王德峰先生叼着烟卷,旁征博引的演讲,让我心向往之,对哲学这个 “偏门” 也好奇起来。但是也有人说他为师不尊,举报他抽烟有害学生健康。我说:你往他跟前凑合什么呢?!书中自有黄金贵,此言不虚用在本书。谁占了便宜谁知道。顺便提一句,得到小编提高觉悟了,不方便公开的言辞都锁住了,不再一删除了事,这是个进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想如星辰,虽无法触摸,但可借为引导

                        王德峰教授在这本书中想要阐明的,应该是东西方中心思想在发端上的差别。若要再简要一点的表达,那就是中国文化精神是感性生命的精神,西方文化精神是理性规范的精神。这一差别,非同小可,是对道德不同的领会,影响了后来中西文化精神发展之不同的原则。今天中国人的生存状况是一整套从西方移植的规则所造成,这套规则在中国的展开方式与西方又大不相同,这就构成一对矛盾,一方面我们不是西方人,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用西方规则,我们在这种矛盾中感到痛苦,才想到要追寻痛苦的来历。对于中国文化,我当然是绝对认同的。不过还好我的中国文化底子差,现在仍然处于吸收期。所以对于东西方文化精神的碰撞,我是乐于吃瓜看热闹的,这种碰撞对我来说,肯定是多多益善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sir说王德峰不学无术,纯属民科。你还愿意看吗?

                          学习王阳明,从得到听书,傅佩荣老师演说,一路走到华杉,叶圣陶到熊逸,最后走到油管、B 站,看到王德峰,听了一段演讲:关于王阳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来龙去脉。 感觉有几个观点还是可用的,虽然一搜得到就看万 sir 说王德峰不学无术,纯属民科。上一次看到万 sir 这么重的语气还是王东岳,感觉有时候哲学和 "大师" 只是一线之隔,学着学着就成了 "民间大师",出来讲一堆命理学。 不过这本书讲人生意义,还是可以了解一下,遇到 "大师",还是可以拿走一些他们的毕生研究,还可以反过来看他们的理论研究,往往反过来看,得到的结果惊人,只不过要会分辨这二者的区别,需要极高的智慧,一不留神就陷进去了,拿着谬误当真理。 不过有一个看问题的办法,就是上升一个层面,再来重新审视原有的问题,如果那个问题随之上升到更高层面,那就真的是大师,我遇到王阳明心学所讲到的 "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 就是这样上升一个层面处理的,不然我根本过不去这个点,压根想不通为什么我根本没做坏事,只是动念就代表我做了;民科往往经不起推敲,再上一个层面就完全说不通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取其上者得其中

                            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是王德峰对大学生的文字演讲稿。所谓演讲,就是要让听众感到共鸣,受到触动的观点与文字;因此这些文字不仅好读,更是好懂。当然,对于任何形式的公开演讲,有心者都能从中发觉一些逻辑漏洞和论证错误,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还是应当反道行之,捡拾那些能够解答我们心中疑惑之片段。王德峰在这本书中聊中国古典、西方哲学、音乐、艺术和大学生教育。但这些话题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 “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我很喜欢书中的一个断言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 试想一下,一个社会将具体的人抽象为 “资源”,将人生的意义抽象为个体给社会带来的 “价值”,但对于什么是 “资源”、“价值” 却给出不了基于人本身的定义,这不是唯心主义是什么呢?正如《刘擎西方现代思想》中所介绍的那样,自马克斯・韦伯以降,西方思想界都在揭示与批判 “科学主义” 对于社会与个体的异化。身为一个人,选学校要 “科学”,选专业要 “科学”,选职业要 “科学”,其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变成了 “科学标准” 的载体,至于那些人文精神、个人幸福与远大远景,都已经被我们以 “科学主义” 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与社会分类给 “优化” 掉了。人文教育 —— 或者狭义的 “通识教育”,到底能给人什么价值?王德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总结成两句话:人文教育将个体置于连续性的历史中,给人安全感;哲学思考将个体置于社会的中心,鼓励人自我探索。有一句话说得好 “假如你不知自由的价值,不妨尝试一下失去自由的痛苦”,我们的社会如今就在经历缺失人文教育的痛苦 —— 年轻人将自己比作 “祥子”、“孔乙己”,莫非真的是因为厚古薄今吗?高校毕业生选择去考公躺平,难道真是因为 “觉醒” 了吗?回顾网络上那些层出不穷的相似议题,和那些低质量相互攻击的网络争端,我们不觉得这些争论与古典精神渐行渐远吗?而当我们知道,其中许多 “垃圾” 都是由我们社会生产出的 “高知分子” 炮制之时,我们是否应该做一点反思呢?一个缺乏了哲学思辨与古典传承的民族,是很容易 “大惊小怪” 的,这里的 “大惊小怪”,指的不是普通人对社会议题的关心,而是普通人对社会议题的健忘 ——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像是邻里吵架,谁都觉得自己有道理,最后不欢而散。这种 “大惊小怪” 的毛病,如今也成了国际病,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用经济发展暂时压制了思想的匮乏,而如今,这些问题愈演愈烈;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精神危机已经早于经济危机在整个国度中蔓延,身份政治与 “取消文化”,将整个社会割裂成互不妥协的小部落,而这背后的原因,恐怕也与其霸主地位的衰落有关。回到 “人文教育” 这件事上,我们也应该抱着不要 “大惊小怪” 这一原则来看待它。改革开放前后,国内的思想界贫瘠十分,人文教育于是被寄托了过度的哲学乃至政治价值,所以一旦社会出现了问题,人们就把所有的错误怪罪到 “人文教育” 上。近几十年,人文教育仿佛又到了另一个极端,人们都渴望大学生有崇高的理想、超越专业知识的智慧,但却对 “人文教育” 这个词避之而不及,唯恐一说这个词,就变成崇洋媚外的 “卖国贼”。而这前后的转折,全是因为我们对 “人文教育” 这个词神圣化得过分。试想,假如人文教育像刷牙一样普遍,我们的社会又怎会因为 “该不该刷牙” 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呢?如果在那样的社会,有人将自己的人生失败怪罪于 “每天刷牙”,恐怕我们连正眼看那个人都不肯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产阶级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是工人而伟大,而是作为未来时代的新的社会原则的发现者而伟大。无产阶级最有可能发现未来社会的原则,因为它一无所有。资本对它来说,只是一种统治的力量,而不是生活的幸福的源泉。所以,这个阶级是最有希望的,马克思寄托希望于这个阶级。新的社会原则将从哪里被发现?将从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里被发现,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感性的 “心”。所以,未来真正的艺术,应当属于无产阶级,而不是资产阶级 —— 这就是马克思的思想。尼采说:“我们通过科学从事物中发现的东西是先已被我们塞到事物中去的东西,塞进去叫艺术、宗教,重新把它捡出来,那叫科学。” 我读到尼采的这一段话时,觉得他是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准确地说出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的人。我们没有多元的物理学,没有德国的物理学和中国的物理学的区别。至于哲学,就有这个区别。哲学学说的多元性,根源在哪里?是因为意义的阐发可以有种种,目的在于建构人类生命的价值。假如我们人类的精神只满足于,也只需要关于外部世界因果关系的说明,我们的心灵实际上有另外一半没有得到满足。这另一半是什么?是对我们生活的意义的理解。这一半的满足,有几种方式。一种是艺术的方式,一种是宗教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哲学的方式。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标是抽象劳动的积累,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这种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权。资本就是这种统治权。在这种统治权下,我们每个个人的生命活动都必须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奉献自己,也就是为一般交换价值的增长(即资本的增殖)奉献自己。这就是把人类的全部感性财富的感性特质抽象掉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感性劳动,我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命表现,我们赢得的每一份感性财富,都被抽象为 “交换价值”。物质生产被理解为一种出自理性的自我规定的活动。而自然界,包括我们人类的感性生命,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就是有待它去处理的抽象的质料。所以,我们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合适地称为 “人才资源”,我们是 “资源” 而不是 “有感性生命和生命理想的人”!我们怎样看待感性财富,我们也就怎样看我们人自身,我们无可避免地被物化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原初的、亲密的感性关联,我们在自然界中如同在自己家里的那种感觉,统统被抽象掉了。在资本主义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统治关系,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具体劳动的统治。正因为如此,这种统治获得了一种 “市场平等” 的隐秘形式,这就是奴役的当代文明形式。有两种劳动:当下的现实的活劳动,和积累起来的死劳动。这两种劳动不结合,就没有生产,但现在是以这种方式结合的:积累起来的死劳动支配活劳动,而不是活劳动支配死劳动。马克思所主张的社会主义革命,正好是要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让活劳动支配死劳动,即支配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本一旦停止增殖,就变成了消费资金,作为消费资金,它将慢慢消耗殆尽,这个文明就会垮台。所以,资本是一列没有制动装置的火车,它必须不断高速运行。这就是我们时代的进步强制。我们今天所能谈论的进步,统统都与资本增殖的效率联系在一起。尽管我们仍然能够谈论文化的进步、精神财富的创造,但是这些活动如果不能为资本带来效益,就一天也维持不下去。凡是与资本增殖无关的人类活动与人类爱好,统统都是个人琐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时代是一个意义空场的时代。有三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暂时地摆脱欲望、意志对我们的支配,那就是艺术、哲学和最高的道德。不过,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摆脱,就像我们在音乐中陶醉着,只是暂时远离着现实世界的苦恼。彻底的解脱是什么?涅槃。切勿以为它是指死。佛教讲的涅槃,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揭示了在资本原则中的虚无主义,他揭示了抽象劳动对于感性的活劳动的支配权,他把这看成是现代贫困的根源。在现代资本所规定的生存条件下,我们必须把我们的感性生命投入到抽象劳动的积累中去。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我们没办法触摸到灿烂的未来,但我们希望它能够呈现。这星辰其实并非远在天上,而是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的无数的小叙事放射出它们的光芒时,星辰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时代的荒野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时代的荒野上,我们背负着小小的行囊,走在这广阔的世界中,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在《寻觅意义》这本书中,作者王德峰带给我们一段深刻且细腻的哲学之旅,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生命价值与意义。在这本书中,王德峰描绘了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他所阐述的观点深入浅出,让人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在王德峰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与周围世界相互关联的存在。这些不起眼的、但又真切的生命意义的实现,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努力。这些努力或许并不符合时代的标尺,或许并不起眼,但它们却是真实存在的,真切地符合人性的原则。作者独特的见解和深邃的思考给予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相信这本书也会让你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愉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格局小叙事

                                  感谢王德峰老师的指引。生命的意义在于利用这次活着的机会去丰富生命情感的体验。但要训练自己的大视野大格局,才不至于被苟且遮蔽诗意的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德峰很喜欢《聊斋志异》的一个故事。故事主人公叫阿宝,他天性很痴,最后得了一个好结局。在故事的结尾,蒲松龄有一段精彩的评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以是知慧黠而过,乃是真痴。” 王德峰希望用蒲松龄这段话鼓舞你。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很值得一读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让我觉得能够滋养心灵,一定程度上消除内耗,也适合我这种没有哲学基础的人阅读,寻觅人生的意义是我们永远的人生课题,希望自己也能越来越清晰的感知到这些意义和方向,让自己在这喧嚣的时代中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片净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觅意义:人文演讲录

                                        第二遍阅读了,读的时候思绪万千,读完以后却依然不知道从何下笔。哲学这东西,真是奇妙啊!天道不在彼岸世界里,天道就在人民生活中。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这话说得真好。现在,我们没办法触摸到灿烂的未来,但我们希望它能够呈现。这星辰其实并非远在天上,而是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的无数的小叙事放射出它们的光芒时,星辰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有三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暂时地摆脱欲望、意志对我们的支配,那就是艺术、哲学和最高的道德。不过,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摆脱,就像我们在音乐中陶醉着,只是暂时远离着现实世界的苦恼。我们不可能没完没了地处在音乐之中,我们还得返回现实世界。一旦返回现实世界,我们原先在音乐欣赏中对现实世界的那种优越感就消失了。那么,彻底的解脱是什么?涅槃。切勿以为它是指死。佛教讲的涅槃,是超越生死,不生不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编织生命的意义

                                          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摸到它,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航行。让我们背上一个小小的行囊,去做一些并不起眼的小事情。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