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尔德:婚姻的枷锁如此沉重,要两个人承担才行,有时得要三个人

    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无涯的洪荒中,能遇见我们能遇见的人,已经是生命的恩赐,已经是命运的巧合。而在遇到的人之中,却有人甘愿默默无声地爱着我们,知我们冷暖,懂我们悲欢,则是我们一生的福分,是我们累世的修行。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我们结婚,却又为何不忠?

      当代的婚姻规律是文化和个性战胜人类自然倾向的一个明证。女性独立,社交性微笑引起注意,互诉衷肠,身体接触,繁衍…… 这些都是结婚的原因。但是三年至四年之痒也许会让我们产生不忠的想法。那么为什么会有三年至四年之痒呢?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适合长期单一的伴侣关系。但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意识到爱情需要不断地拓展自我。当我们陷入日常生活中时,很容易感到无聊和压抑。而这种情况下,寻找新鲜感和刺激就成了一种出路。那么该怎样避免三年至四年之痒呢?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积极地去寻找新鲜感和刺激。可以尝试一些新事物,比如旅行、学习新技能、参加社交活动等等。同时,在婚姻中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互诉衷肠、身体接触等方式都可以让彼此更加了解对方,增强感情。最后,真正的爱是一种拓展自我的体验。只有在不断地拓展自我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所以,在婚姻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拓展自我,才能让爱情更加长久和美好。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趣味知识科普书

        终于偷偷摸摸一个人看完了…… 看的我是老脸通红,小鹿乱撞啊…… 这简直就是披着文艺外表的两性学术书啊书中从生物学,人类学角度介绍一些现象,由最原始的狩猎采集型社会一步步进化倾向于一夫一妻制,以前的农耕文化,犁,战争使一夫一妻制的女性地位低下,但现如今大部分女性经济的独立,有了更多自主的权利,开始让两性关系有些推回了狩猎采集型的远古社会,狩猎采集型远古社会认可的婚姻方式是,多个配偶与地下情。由此可见,一夫一妻制不会消失,婚外情也永远在。是真的爱你,也是真的会出轨。矛盾也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吧。我们为什么结婚,因为生儿育女,我们为何不忠,书上好像没有说。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跳出人类的有限性,但是追求无限可能的乐趣,又如此引人入胜。其实这本书的作者文化背景和我们也是有差异的,我们仅是作为读者去阅读本书,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读书,也会不一样的发现哦!最后留一个分享讨论的话题:如果你发现你朋友的另一半(无论男生女生)出轨了,你会怎么办?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名着实有些劲爆,若不是顾衡老师在好书榜里的推荐,我想,我肯定不会主动点进去看的。其实,本书就是从生物、特别是灵长类生物的本能说起,通过演化聚焦到人类社会,道出了性、繁衍、爱情、婚姻、协作的来龙去脉、博弈平衡。性是生物的本能,它的直接目的是繁衍与基因的延续。在此过程中,“尤其是” 人类及其祖先得到了奇妙的愉悦,而这种愉悦最大的问题在于 “追求多样性”;说白了,就是会 “喜新厌旧”。当今的婚姻,已不再只有性和繁衍,它还包括了爱情和协作;更因为还有背后更深层次的博弈与平衡,所以,现代人类社会不仅讲究家庭的和谐,更加会强调忠诚。“在《非洲皇后》一片中,凯瑟琳・赫本对着亨弗莱・鲍嘉说过这样一句台词:“奥尔耐特先生,我们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克服天性。” 我们真能超越这一大自然赋予的天性吗?当然可以。当代的婚姻规律是文化和个性战胜人类自然倾向的一个明证。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的婚姻可以持续一生,许多婚姻中的一方对配偶忠贞不贰。这个世界上有的是终身只结一次婚、从不花心的人。”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相信些什么(《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读书笔记)

            这本书读完了已经快一个月了,迟迟没有写点什么,是因为确实不太确定到底在这本书里,重新认识论了什么,或者说重新确认了什么。从整本书的线索来说,简单讲起来,就是无论是结婚还是不不忠,无论是依恋还是家庭,这一切我们以为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和追求,其实都是可以从人类的演化中找到痕迹。换句话说,我们不对爱情、婚姻、家庭,甚至是出轨这件事,都是因为人类这个物种在百万年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刻在大脑皮层中的 “自动系统”。也许,许多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只不过是我们的一中物种的竞争优势,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得不说,这样的结论总归让人有一些失望。毕竟,爱情这件事是人类文学艺术里面的永恒主题。只是当这种我们本以为是那种心灵上的东西,成为了生理上的可确认的东西的时候,那岂不是一种无妄的追求。“我们读的情诗、听的情歌、感受到的爱情魔力,我们听过的关于爱情的神话和传说,观看过的世上的伟大戏剧、话剧和芭蕾剧,还有我们读的小说、看的文章、发的博客、看的电视节目,以及关于爱情的励志类书籍,为纪念爱人而建的宫殿和庙宇,甚至是掩藏在互联网表情符号和表情包背后的甜蜜爱情信息:所有这些都在人类祖先逐渐进化出巨大的大脑皮层(也就是思考问题时用的脑外壳)上留下痕迹。” 多少有些奇怪的感觉,好像哪里不对。只是,这些 “好像哪里不对” 的事情,经常是我们日常并不自知的事情,就好像空气、阳光和地心引力。所以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可能是我们并不要自视甚高,毕竟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只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路痕,我们不过是在他们留下的好走的路上延续着我们的本能。但同样它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进化的结果,但所幸的是留给我们的还有选择。我们总能够自己去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者说怎样看待、对待我们即将、已经或者已经失去的关系。书里有两段话很有意思:“我坚信,人类进化出了三种引导求偶和繁衍的基本脑系统:一种控制性欲,一种反射浪漫爱情,另一种掌管深深依恋的情绪。这三种最基本的神经系统之间有互动(也会与其他脑组织勾连),产生了大量灵活的组合,并酝酿了一系列调控复杂的人类繁衍策略所必需的动力、感情和行为。”“我相信,我们之所以形成这三种强大的脑组织,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繁衍行为。性冲动驱使我们寻找一群求爱对象。浪漫爱情则促使我们将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在一个人身上。另外,深深依恋的情绪也会起到作用,使我们与这位特殊的另一半相守相伴,至少等到第一个孩子脱离婴儿期之后。” 至于我们最终要形成什么样的婚姻生活,书里说 “在过去的一万多年,婚姻是共同生活的开始;如今却成了结局。” 我们经过了万千年的努力,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让每个人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社会。是的,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现代社会不论有少问题,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只要一个人想生存还是能够得到保障的。这里说的一个人生存,是说我们并不完全需要和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形成一个有机体,并在此中间获得生存的机会和空间。单独的个人,就是这个时代生存的基本单元。也正是因为如此,婚姻或许已经和我们曾经以为的并不完全相同了。原来的婚姻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容易地生存,而现在的婚姻则视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许可以极端一点说,过去是为了实然的底线,现在是为了应然的美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婚姻仿佛在现代人的心里,少了那么一些责任,多了那么一些浪漫,而这之间的距离,则是日子本来的样子。书里说,“远古的男女彼此并没有财产束缚,关系不好可以立刻结束,所以我们的祖先大部分婚姻幸福。我们也正在回归这样的生活。” 毕竟,婚姻可以选择,爱却不然。不过同样我们可以确认的事情是,无论如何,我们仍然是在一种男人和女人这种类似两只脚相互彼此配合才在往前走的物种,“如果我们这个物种能够延续,一百万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是会相亲相爱。” 在巴西有这样一句话:“爱情始于惊鸿一瞥,并在微笑中走向成熟。” 婚姻,或许也差不多的,始于美好的追求,并在日子的磨合中走向成熟。我喜欢作者的结论:“对将来爱情婚姻的任何预测,都要考虑将来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人类对爱情百折不挠的、适应性强的和原始的渴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名提出了问题,最后却没正面回答问题。“因为我们是人类。” 这种回答可以是文字上的小游戏,也可以说是从进化和生物学的层面回答了问题。作用相当于只是科普了一把,或者说换个层面把问题本身解决掉了。人类并不是全靠理性和逻辑生存繁衍的,还有一部分说不清道不明,你可以不断循证,不断摆弄各种数据,但是仍然接触不到那些秘密的核心。这种书的意义仅仅在于让我们对身处现实感到释然,因为从来都是如此。从来如此,便不需要再问为什么了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情的形式千变万化,终将注满我们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婚姻法同样震撼人心的一本婚前必看书

                  强烈推荐想步入婚姻生活的男女,用心研读这本书。       这本书从生物进化学、人文社会主义、基因遗传、社会利益重组以及再分配等诸多维度和多视角,扒了婚姻的 “底裤”。狠现实,狠残酷的揭示,从古到今不同时代,男女对待结婚的看法和意图。       我们对现实生活还是了解的太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已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收获不大

                      我来了,我不一般,我没有恶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女性的霰弹枪模式

                        顾衡:“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实在是男人对女人最大的误解。女人从来都是为想象中的追求者而打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的推荐这本书。

                          从人类进化史的角度来解剖婚姻的前世今生。非常的有启发,这本书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婚姻的历史,也了解我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确实是不同于一般的婚姻书籍,本书从人类学、生物学视角提供给我们很多有趣的启发,理解了人类婚姻制度的本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更理解了现代的种种令人困惑的问题…… 现在的人类很多吸引伴侣的手段,无论是原始的野外还是现代社会,吸引伴侣,结成一个共同生活体等选择都是很久以前就刻在基因里的东西,看完书后我觉得婚姻制度的产生是一种必然或者可以说是一种选择,就算没有婚姻,人们也会尽自己所能找到能够生活在一起的人的,无论是出于性还是陪伴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涵盖了原始人、现代人,人类、动物的爱与欲,探讨了从相遇、分手、结婚、离婚等各个阶段的具体表现和心理变化,分析了不同的婚姻制度和产生的原因。着重探讨了 “花心”,作者提醒我们,花心是最初的本能,出轨是对 “一夫一妻” 制的补充。此外,作者对和爱欲相关激素的研究颇多,她提醒我们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可以很有效的维系双方的关系,产生依恋。作者强调了 “爱瘾” 的概念,即爱和毒品一样,会调动相关脑区的活动,让我们欲罢不能,本质就是一种成瘾现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爱。当然,对于原始人的一些观点和材料过于陈旧,缺少全新的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俗话说得 “七年之痒”,其实只有三年或者四年,全世界的离婚高峰期,而三到四年与人类传统的生育间隔期是相吻合的。我们爱的时候对痛苦最不设防,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再婚姻里,再花三年到四年的时间走出来进行下一段连续的关系。关于未来家庭,作者:家庭是人类社会适应性最强的一个单元,应社会的需求而改变。家庭不像暴风雨中的橡树和松树,一有风吹草动就分崩离析,而是像东方故事中的竹子,遇风让步,风过又挺直了腰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太旧,没有新意,不推荐

                                  我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涉猎过一些相关书籍。如果,阅读过其他书籍,再来评价这本书,可能对它稍稍有点不公平。总的来说,内容不深入,面面俱到又都蜻蜓点水。很多都是描述性的,不触及背后的原因。比如,作者提到了严格一夫一妻制在所有文化中其实是罕见的。大多数文化都容纳一夫多妻。而一妻多夫和多夫多妻非常罕见。这当然是正确的常识,但这背后有深刻的性心理原因和男女基因博弈的缘由,作者一句都没提。还有,作者前言里也说了,这是十年的书再版,再翻译过来,可见有多老。从书里的注释就可以看出,引用的科研成果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最晚的也是九十年代,至少最新的研究成果没有反映。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用进化心理学作为关键词搜索。无论是入门科普的,还是深入点的,有很多比这本书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婚姻可以选择,爱却不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天性,一部分是艺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靠谱

                                        没有过分拘泥于现代主流价值导向,从历史,生理,情感,社会,宗教等多个维度,全面展示了有关两性吸引与异化的林林种种,有理有据,具体详实,可读性强,作者的很多观点也相当有独特性,读来很受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四星

                                          我们的很多行为,习惯,甚至于思考方式,都可以从对那片丛林,那片大草原的追溯得到答案。这真的是值得思考的逻辑链条。通过阅读,让我们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更深刻的理解,从而给予更多的包容。阅读使人增智,或者说理解我自己。感谢!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