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时候的课文现在看来感触颇深,鲁迅先生辛辣刻薄的文字依旧没有唤醒全部国人。若干年票是这样,现在也依旧。不用闹革命,不用吃血馒头,但阿 Q 可能依旧坚持精神胜利,孔乙己也只能继续写茴字,越来越多的九斤老太感叹一代不如一代,闰土也只能继续叫着老爷。而赵家的狗依旧在狂吠。我们继续装睡,做着那些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的小说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直到今天仍不过时。

      《狂人日记:鲁迅小说全集》完整收录了鲁迅的全部小说,均选自《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小说集。鲁小说的主题多是反封建、反礼教、反传统、反迷信,善于创造典型形象,讽刺人物的阴暗面,用笔深刻、冷隽而富幽默,句法简洁峭拔,故事多以故乡为背景。小说主人公阿 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在中国妇孺皆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狂人日记——浅谈《伤逝——涓生的手记》

        ・《伤逝 —— 涓生的手记》“这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 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终究成为悲剧。何也?表面观之,大抵是二人性格的分歧、热情的消逝与家庭经济的日益式微,然,其背后,是否亦是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的矛盾造成的社会压迫?表面上,涓生与子君婚后为生活琐事的一地鸡毛所困,子君不再向上野蛮生长,而局囿于生火做饭,饲鸡喂狗;涓生则遭革职而事业,家庭经济日渐衰微。落魄的生活与热情的消弭,一点一点吞噬了二人之间的爱情,终于葬送了本该冲破世俗之海牢的情谊。从前,子君与涓生自由恋爱和建立小家庭,而封建势力则视他们自由恋爱、结婚为伤风败俗。子君回到她曾勇敢地走出的那个封建旧家庭,却终了,在无爱的人间,在父亲烈日般的威严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中,不到一年便寂寞地死去。然深入其背后,涓生和子君的个性解放思想大抵同样是造成其悲剧的思想原因。他们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及其剧本《娜拉》、《海的女人》…… 而这一切皆从个性解放的思想出发,因而,他们只追求恋爱与婚姻自由。因此,在奋斗目标实现之后,他们便把狭窄的小天地当作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的意义 —— 子君在建立起小家庭后,就安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再无别的追求目标和生活理想,思想流于庸俗空虚,性格则变得胆怯虚弱。涓生则虽知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且在失业后也认识到人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还有奋斗的勇气。然他的种种努力都只是个人奋斗,同时又把子君看作是自己的累赘,认为在求生的道路上子君只知道拖着自己的衣角,而 “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没有了夫妻的惺惺相惜与同甘共苦,携手共进的野蛮生长与不囿于旧制,他们从前的自由,成了新的禁锢。于是,涓生单方向的新希望,便是和子君分离,甚至是子君死去 —— 他认为这是 “真实”,并把这 “真实” 告诉了子君。于是,曾经的爱情破灭。终竟他悔悟,面对子君之死道出自己的心绪独白,却终于为时已晚。亡羊过后的补牢,没有任何意义。二人的悲剧,映射出一系列诘问 —— 封建礼教千百年来钳制着社会上一星半点的反对之声,沉重如镣铐,压制人之为人的发展。涓生的失业,如何不是触动了封建卫道士的蛋糕?涓生与子君的未经家长同意而同居,怎能不是踩在了一个 “伤风败俗” 的界限?社会的心底,藏着对自以为的 “反叛者” 渗入骨髓的轻蔑与敌意,长着血淋淋的 “礼教” 二字!观之于鲁迅先生自身,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与许广平的爱情,同样以离京为代价 —— 以作为斗士的鲁迅的离京为代价,又何况是涓生与子君这般的平凡人物?沉滞的社会不会给任何人向前一步的空间,社会尚未进步的时代,这样冲破牢笼的爱情,注定成为避无可避的悲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名著啊

          初读《狂人日记》还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哪有智商去理解鲁迅的文章。纵使老师在前面讲得慷慨激昂,自己在底下却听得糊里糊涂。倒是看到满篇的 “吃人”,吓了一跳,心想,这是什么文章?这么恐怖!十年后再读《狂人日记》,虽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但还是会记起年幼的那份 “惊恐”。想想也觉得有趣。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当时的中国,混乱成了主色调。以清廷和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大众灵魂的洗涤和冲击。然而能够接受新思潮的主要人群还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占中国大半的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 “新的” 都是错的,因此在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和畏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先生

              先生是我极为敬重的一位文人,中学时就喜欢他的文章,先生的思想超前,意识清醒,忧国忧民,是一个负责任的文人和学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鲁迅的小说具有很高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如果把鲁迅小说和他的杂文散文对应起来读,效果就会更好。例如当我们读过《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祝福》等小说后再去看鲁迅的杂文《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等杂文,就知道鲁迅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多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内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先生的文章打败了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末鲁迅一生履历,推荐详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品读完《狂人日记》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读书时有幸学过先生的几篇文章,后来也慢慢了解到先生。近期也是看了《觉醒年代》后更想进一步了解先生,那一幕幕的岁月时光仿佛我与先生一同见识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