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80后写父母的“人世间”
老北京有 “东富西贵,穷文破武”,白纸坊就在 “破武” 的宣武区,现在合并为西城区了。作者 80 后从小生活在白纸坊,本书是以他父母的身份写他们 “人世间”,写的实在幸苦,可惜写成 50 后的皮,80 后迷茫困惑的心。作者父母 50 后,本书的 “如英” 69 届(69 年初高中毕业 51-55 年生人),那可是共和国 “早晨 8,9 点钟的太阳”,亲历者《走出戈壁》的单伟建,如果看残酷青春应该是老鬼的《血色黄昏》和《血与铁》,看青春浪漫可以看王朔系列,那才是亲身的感受和经历。北京的 50 后确实是历尽磨难的一代(考虑到中国其他城市和北京发展的差距年代顺延 5 年),小时候长身体饭量大的时候遇到三年饥荒,中学毕业赶上插队下乡,好不容易回城了找到工作又赶上企业破产重组被下岗。他们的孩子大多数是 80 后,也都没踩到点,上学时遇到残酷竞争的小升初,中高考系列竞争,上大学开始收费了,毕业不包分配了,毕业后市场上无论是外企还是国企开始内卷,最主要京城的房价开始暴涨,要掏空六个钱包才能上车,还是独生子女,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AI 要来了。所以姜文这个 60 后是” 阳光灿烂的日子 “,冯唐那个 70 后写的 “北京三部曲”,还是万物生长的肆意放纵,到作者这批 80 后,开始” 人世间 “的挣扎求存了。去年爆火的《人世间》我看了前几集不错,可从 76 年以后的就看不下去了,隔代人可以记录上一代,但是不能扮演,时过境迁,以中国的变化速度,相隔 10 年可以切身体会,相距 20 年已经恍如隔世了,一切的经验体会都不相容。全书写的努力,但因为隔代扮演所以失真,比如作者写如英插队路上过桥的故事,我想作者脑子里一定是想着陶然亭公园的那个铁索桥(作者家附近北京陶然亭公园当年有闻名北京的铁索桥),说到过年孩子们想家,这也是比较假,看看王朔和老鬼的书就明白了,根本没人想家。作者写 90 年代的故事就真实很多,如果全书以 80 后的身份写会更生动些,每代人有各自的磨难和快乐,作者还没有放下 “时代造成的错”,而他的父辈已经在忆苦思甜的跳广场舞了。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英》这是一本读完之后让我感到很难过的书命运总在捉弄每一个用力生活的人我讨厌如英的妈妈,讨厌熊家的每一个人。可能我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如英能对自己家里的人一次次的付出。为什么一定要受到熊淑英的制约,为什么还要带妹妹们炒股缺反而欠了她们的钱。冷血的人是不值得原谅的,一点都不值得。其实如英和她的妈妈好像,和那个她最讨厌的人最像。一样的背原生家庭嫌弃被吸血。我一直在想如果如英当年姜老焉跟着那个红裙子的女人带着如英走了就好了,或者是如英没有离开佳木错就好了。我忘记了如英的那个英雄是谁那个解救了集体财产的人。现在想想也很搞笑,就了集体的人不值得褒奖,救了财产献出了生命才值得表扬,这个英雄有点讽刺又有点可笑。如英在她的英雄的墓上跟他说:如英如英我像英雄却终究不是英雄。如英一直在保护背叛她的人像老猫像田蕊像她的三个妹妹又像是她的妈妈。我觉得如英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周笑吧。愿意把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娶她,什么事情都听她的为了她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她是他的主心骨。可我觉得如英这一辈子没有了周笑就什么都不算了。虽然周笑后来变得很穷很懦弱,可他老了的时候当他开不了车的时候,他还愿意骑几十公里的车去带如英去看她的父母去给他们上坟。他也是被他的家庭抛弃了的,他为了如英给他的踏实感活了一辈子。还有很多想说的却也说不出口,书是半个月钱就已经读了半本的后来却读不下去了,因为我觉得如英很傻。现在读完了我却又觉得或许我也是如英。我一直在追着队跑害怕被落下,一直在跑为了别人为了别人的目光。我不想成为如英,但是我希望自己可以遇到我的周笑再有一个我的一飞。如英做了很多人的英雄,这次我只想做我的周笑我的一飞的英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英(常小琥著)~读后终于看完了,忍不住深深叹口气。人生那么难啊。可他们都坚韧地活着。我甚至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知青,没有遭受他们的苦难。真的是苦难啊。看完书,觉得心好冷好冷。为什么善良的人,付出那么多的人,反而更受苦?俗语说的善有善报呢?让人忍不住反问:恶有恶报吗?对人的自私和冷漠,有了新的认识。有些苦难是年代造成的,可无情和冷漠的家庭,兄弟姐妹们的争斗,让人觉得心寒。罢了罢了,我希望只是小说而已,可感觉更像是生活本身。庆幸自己没生在那个年代,虽然也经历过贫穷的日子,可是,比起他们来说,还算是幸运。起码没下过乡,没干过农活,没挨过饿。人,其实也是很有韧性的,能吃很多苦,受很多累,还撑着,往前走。直到走不动,就休息了。死亡,其实有时候是好东西,能不再受苦受累。活着的意义何在?哲学问题,无答案。不论也罢,闭眼瞎活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80 后实力派作家常小琥继《琴腔》《收山》后又一部长篇力作,以醇厚而洒脱的京味笔调,重绘原生城市地图,深情回望母亲颠簸又强悍的人生。主人公姜如英生长于北京南城某大厂厂区,身为长女的她自小性格强韧;在时代浪潮中她离开家庭,远赴东北冰原接受淬炼,十年后返城回京,愕然发现自己已成为家庭的局外人,只能凭借个人力量寻找生存空间;她与同为知青的周笑走到一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彼此支撑,经历家人的疏远、朋友的背叛、事业的起落、命运的捉弄,虽生计艰辛,却未曾磨灭对于家庭责任、生命尊严乃至未来的执拗信念。《如英》以子一辈的视角,讲述一个北京南城女儿的奥德赛之旅,探秘父母一辈被原生家庭放逐后重建生活的历险;更用精准丰沛的细节,为四十余年间人们的衣食住行、歌哭悲喜、牵挂和冀望,留存下一帧帧快照,以此抵抗时间的侵蚀。京字京韵,细节风景深入骨髓。—— 金宇澄就是 “在家走失” 这句话,让我有了阅读《如英》的愿望。这部小说像是当代生活的史记。如果没有这样走心的青年作家,五十年间的许多事有一天会被遗忘。—— 濮存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小说《如英》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时代的背景,生动描述了如英与其好友老猫、田蕊三人的成长为主线。她们三人应该是那一代人的一个缩影。当时响应号召,主动上山下乡去了黑龙江开始了无比艰辛的知青生涯。在知青生涯中,他们的日子过得是无比的艰难,只有如英,因为她敢作敢为的性格以及一点点好运和率真,让她走上了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岗位,农场总部的一粮油主任,这在当时是一肥岗。但是老猫、田蕊并没有去找她。期间如英抢救了一位叫做周笑的知青。当然她心目中的英雄程雄已牺牲。后来随着 “文革” 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开始,很多知青都想方设法回到了原来的城市,如英和老猫、田蕊他们三人也都回到了北京。但是回到北京之后,他们的日子仍然过得并不如意,如英因为和家里的关系,在家里的三个妹妹以及妈妈,对她既怕又恨也看不起她,虽然当年如英在黑龙江插队时所有工资全寄回家,但仍然没有换来对她的尊敬,包括她的妈妈,所以如英也非常懊恼。当然,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觉得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这种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后来我知道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当初妈妈他们并不乐意如英去黑龙江插队,但是如英毅然决然决定要去,如英想逃离这个家里。从而把这个家的负担全都推给了妈妈,以及还没有长大成人的三个妹妹。所以三个妹妹始终认为是有权利来责怪她的大姐。与此同时她的妈妈也认为如英没有履行好当大姐的义务,所以当如英爸爸从印钞厂退休可顶职时,妈妈是把如英撇开了。此后生活总得继续如英和周笑也结婚了并有了儿子,但是如英和周笑在家里同样都是不受待见的。因为贫穷。经过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职工下岗的经历,如英与丈夫周笑:全都下岗了。周笑跑起了出租车生意,如英则承包了厂里的食堂,虽然有了一些生机,但最后还是受了委屈。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初就出现了炒股热,结果如英又是亏了,且将三个妹妹家的存款也亏了进去,姐妹关系更是不好。人情世故一清二楚。更不用说朋友的背叛,但如英都承受下来了。生活刚刚有了起色,如英的老娘也生病了,但在生病期间都是如英在照顾,虽说她还有三个妹妹,但三个妹妹从来没来帮他一天忙,哪怕是到了最后,她的妹妹们在她仂的妈妈还在医院里抢救的时,却在家里商量着要把妈妈的房产不给如英继承。这又反映了人性的恶?总的来说这本小说反映的是底层人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不失人间的亲情、友情和忠贞。这些人的日常也正是我们平凡人的日常片段,大家都需面对贫穷、健康以及背叛,如何应对全看个人,是负重前行?还是躺平?考验的是人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