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有一款思维模型适合你

    读沙恩・帕里什撰写《思考的框架》,尚书译。实话实说,这本书读起来有点头大。其实这种学术类型的书考研翻译人员的水平,我觉得基本上是把概念翻译清楚了,但是想有些深层次的理解显然很难。《思考的框架》讲了九种思维模型。有些我也没有理解透彻,只能说通过这个分享的过程再进行一轮思考。第一个思维模型是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这句话表面意思是,地图一定是会有偏差的,我们既要依靠地图,也要依靠自己的判断。我认为这是在提醒我们避免纸上谈兵,要能够理论结合实际,能把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自己判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第二个思维模型是能力圈。这个词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范围。比如有些人擅长音乐,有些人擅长数学,你不能让擅长音乐的人搞数学。这就突破了音乐人的能力圈。我们就是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面扩大自己的范围。第三个思维模型是第一性原理。这个词的意思是溯本求源,找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也可以说是底层逻辑。怎么获得?书里推荐了苏格拉底提问法,就是有 6 个固定结构问题。另外推荐了 “五个为什么” 儿童提问法,也就是连续问五个为什么,就有机会找到这个事情的第一性原理。第四个思维模型是思想实验。就是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用假设的力量帮助我们思考。这个方法主要可以用在我们复盘的过程中。尤其是当我们经历了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我们没有这么做、那么做,结果或许会不一样。第五个思维模型是二阶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多想一步。我们最容易获得的结论就是我们所做所得。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这么做可能会产生的其他影响、长远影响。譬如说蝴蝶效应。这个就是我们流行说的 “卷”。我们提前上班抢座位,只会导致上班时间不断提前。第六个思维模型是概率思维。这个在我们工作生活里用的最多,比如二八法则、小概率事件等等。通过概率的评估,帮助我们确定可能出现的结果。第七个思维模型是逆向思维。这个模型其实是告诉我们从可能产生的结果倒退我们该怎么做。如果这么说还是比较抽象的话,其实我觉得就是避免什么结果,采取什么措施。我记得六顶思考帽里面,就需要这样逆向思维的人,发表不同的观点。第八个思维模型是奥卡姆剃刀定律。简单来说剃刀斩断那些不必要的解释和猜测,切中要害说出结论。这个和第一性原理是不同的,但是我觉得正好是相关的。第一性原理解决了听众的问题。奥卡姆剃刀定律解决了表达者的问题。第九个思维模型是汉隆剃刀定律。书里这句话较好的诠释了这个定律的真谛,不要做最坏的打算,真正的坏人比你想象的要少。这种情况在职场里面十分常见,别人可能无心一句话,但是听者有意,然后开始恶意揣测,从而结下了深仇大恨。职场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大家靠工作纽带联系在一起,工作本来就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要素,然后再加上这种猜忌,很容易就会发酵成为不安分因素。综上,是我对书中九个模型的粗浅的理解,书里还有些精彩的案例比如公地悲剧、火车变道选择等等,是让人受益匪浅的,这本书很薄,但是读起来比较费劲,有些方法和描述也比较抽象,比较偏西式,但是这些大量案例研究之后的思维模型,对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还是大有裨益的。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盖楼要有脚手架,思考要有框架

      作者提出了 9 个思考框架:- 地图不等于疆域 - 能力圈 - 第一性原理 - 概率思维 - 思想实验 - 逆向思维 - 二阶思维 - 奥卡姆剃刀定律 - 汉隆剃刀定律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基本都讲过。适合用作每次思考的脚手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考的捷径

        这本书的作者是沙恩帕里什,是华尔街颇有影响力的知识博主,学习社区法纳姆街的创始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有用且长用的 9 个思维模型,分别是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能力圈,第一性原理,思想实验,二阶思维,概率思维,逆向思维,奥卡姆剃刀和汉隆剃刀。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思维模型是前人根据过往经验,抽象和总结出的工具,用其可以快速理解相似的知识,解决相似的问题,数学中的定理,物理中的定律都是模型,可以解决与其类似的问题。但这些模型是高度抽象和归纳出来的,不能完全适用所有的情况,因此,需要了解模型的局限性,才能更好的使用模型,对于一个问题,也需要拿多个相关的模型去进行思考,才能更完整的理解和解决该问题,所以芒格一直都很推崇多元思维模型,从不同的模型和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经过交叉验证,提升多问题的理解程度,更好的看到问题的本质。因此,在使用模型前,需要认知到模型的局限,正是本书第一章的内容 —— 地图不是等于疆域本身。能力圈也是芒格推崇的模型之一,需要认识到自身的能力边界,在边界内做事,在边界外的事,不知道的事,一概不做。准确的自我认知是非常难的,因为很多知识和认知,我们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对于自我来说,知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或者状态: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真正的能力圈是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在这部分知识上,自我和外界的认知是一致的。对于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起码自我认知是清晰的,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将这部分知识转化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来扩大自身的能力圈。对于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往往是因为在过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只是按照老师和领导的要求,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并没有理解这些要求背后的逻辑,就跟鱼不在水的存在一样。只有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到了新的环境,有了对比以后,才能逐步的认知到这些知识,才能了解到这些要求背后的逻辑,进而通过学习,来将这部分知识转化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来扩大自身的能力圈。对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恰恰是自身认知的关键,自认为对一个问题或事物非常了解和精通,但实际上只是了解了皮毛。对事情错误的认知,导致错误的行动,产生很差的结果,比如,在某件事取得成功以后,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没有看到大环境的作用或者是运气好,恰好小概率事件发生了,才使得这件事成功了,当以后做类似的事时,认为只用像之前那么多就可以成功,但是大环境已经改变或者这次出现的是大概率事件,该事就失败了,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是自身能力强取得了成功,殊不知是自己不知道的因素才取得了成功。这也是人们狂妄自大的来源。也是最难转化的一部分知识,只有有谦卑的态度,空杯心态,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在错误行动前,才能发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将其转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认知圈。第一性原理:像小孩一样,多问几次为什么,找到问题的本质,找成最根本的需求,避免路径依赖。比如,当一个公司从小成长到大时,会沉淀很多管理动作,有些管理动作在公司小的时候,是很有用的。公司规模扩大以后,引入了更先进的管理工具,原来的管理动作就会不适用,但此时的管理层不会轻易的减少管理动作,会一直保留这些管理动作,导致管理工作原来越大,公司的效率也越来越低。因此,我们需要定期去回顾和反思这些管理动作是否还适用公司当前的环境和管理要求,如果已经不适用了,应该简化这些管理动作,让公司避免大企业病。二阶思维:大部分系统都是复杂系统,系统会根据条件的改变为随之改变,产生无法直观预计的效果。比如:经济体就是一个复杂系统,当决策层退出一项经济政策时,经济体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演变出不同的结果。比如 21 年,在房地产行业内部推行的 “三道红线” 的政策,本意是为了防止房地产企业杠杆率过高,产生经营风险,逐年降低杠杆率,达到房地产企业去杠杆的初衷,保障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政策推出以后,伴随着经济下行,预期转弱,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被卡住,反而造成了房地产企业现金流困难,纷纷暴雷。所以在面对复杂系统时,我们需有二阶思维,尽量预料到决策产生的其他后果以及后果的后果,留足冗余,灵活调整决策。逆向思维:从想要的结果去倒推需要达到的条件和需要的步骤。从初始条件顺推经过哪些步骤才能达到目标比较难时,就需要运用逆向思维去从结果出发倒推步骤。在刘澜老师的《领导力 30 讲》中,讲到的 “死前验尸” 也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项目做计划的阶段,就考虑如何这个项目失败了,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失败,在实际操作中就避开这些原因,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概率思维: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在安妮杜克的《对赌》这本书中就详细讲述了概率思维在德扑中的运用。当我们在做决策前,我们需要先分析出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再根据当时的环境,估算出各种可能情况发生的概率,选择概率最大的一种情况做出决策。当小概率的可能发生以后,我们不一定认为自己的决策做错了,而应该认知到是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当时的决策还是正确的。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仍有要选择大概率能赢的决策,而不要以 “结果为导向” 去否定掉之前做的正确的决策,而在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选择了一个小概率事件,造成 “凭运气赢得的资金,凭实力输掉”。思想实验:二阶思维,逆向思维,概率思维都是思想实验。推理,分析和预测都是思想实验。思想实验可以提高我们对事件的认知,梳理逻辑,有效决策。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能简单的就不要复杂。化繁为简,简化的反而是高质量的。比如,真正的学术大师是能用简洁且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讲明白的。如果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解释理论,定理,大概率是因为解释者没能真正的理解这些理论。在公司的管理上也是一样,越是简单易执行的管理要求,越容易执行的到位,复杂的规定,往往是难以执行,并且效果不佳。汉隆剃刀:能够理解为愚蠢的,不要理解为故意。我认为这个模型是这本书里面最有用的模型,要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邪恶的人是非常少的。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理解为对方的愚蠢,而不是故意,就可以把注意力从对方的人品问题,转移到对事情的关注少,能够避免 “窄化效应”,提高自己在当时的判断能力,避免做成不理性的动作。“窄化效应” 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大意是当负面情绪占主导时,人的判断能力就会收窄,只能接受支撑自己认同观点的证据,自动屏蔽其他的证据,造成认知上的狭窄,进而做出错误的动作。我认为很能提高认知的模型:点线面体: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上,当体高速移动时,点、线和面就算自身不动,其在体上,也是高速移动的。过去 40 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就是体,带动了这个体内部的行业,公司和个人,快速增长。如果个人没有认知到这个模型,个人会认为是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今天的成果,殊不知是搭上了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个人努力可能占到 20%,中国经济占到了 80%。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个人很有可能就会变得狂妄自大,不可一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会觉得人定胜天,依然按照原来的认知和策略行事,然而就没法获得原来的成功,甚至会导致失败。因此,学习到这个模型,会让曾经成功的人更加谦卑,对人更友好,对事更从容,留足足够的冗余,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加速度、速度、位移:加速度与外力相关,速度与加速度和时间相关,位移与速度和时间相关,因此,物体被施加外力以后,加速度会瞬间增大,但速度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提升,位移提升的更慢,需要速度加起来以后,经过一定的时间,位移才会有明显的提升。类似的,在工作中,加速度类似于努力,速度类似于工作成果,位移类似于职位和薪酬。持续努力一段时间后,才能有一定的工作成果,持续的输出工作成果后,才能有职位和薪酬的提升,需要有时间的沉淀,因此,不要期望努力工作以后,马上就有工作成果,马上就有职位和薪酬的提升,需要有耐心,需要延迟满足,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获职位和薪酬的提升。模型是对事物的抽象,是我们了解事物本质的捷径,模型有其局限性,对于同一事物,需要用多种模型从多角度去观察,才能更好的了解事物的本质,理解事物的运行规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需要拥有多个经典思维模型

          如果你的手里只有锤子这一把工具,那你看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像是一颗钉子!决策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深浅;而思考的质量和高度,往往取决于我们日常使用的思维模型!当我们能够运用多种思维模型思考并推理出事物背后的原理,我们就会对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探索胸有成竹。怎样才能从开始就把事情做对?首先我们须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然后再相应地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为什么我们无法通过接触现实来修正观念?①缺乏准确视角,让我们很难看清自身所处的系统:要想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就必须接受不同观点②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不愿意承认自身的局限性:太在乎自我评价,以至于看不到外部世界的反馈③负责做决策的人,往往并不是直接承担后果的人: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代价,才能促使我们做出改变系统思考的逻辑:看到全貌而非局部;看透结构而非表象看到变化而非静止;条理清晰而非杂乱如何突破并改善自己的思维方式?1 快速推理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看透事物的本质 2 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灵活切换看待问题的角度 3 在杂乱信息流中保持思维能力,锻炼可视化思维 4 宏观分析问题,认知事物的生态特性及长期趋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聪明决策?学习并拥有 9 个经典的思维模型:1 地图不等于疆域本身:帮你理解周遭世界 2 能力圈:在有限领域内培养做决策的能力 3 第①性原理:将基础理念从假设中剥离开 4 思想实验:厘清已知信息边界和尝试范围 5 二阶思维:利用你所掌握的信息思考问题 6 概率思维:帮你确定蕞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7 逆向思维:把问题倒过来,从后往前思考 8 奥卡姆剃刀: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化处理 9 汉隆剃刀定律:永远都不要做蕞坏的打算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前人发现的有用的知识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 查理・芒格结构化思考,系统化做事!在复杂、多变、模糊和不确定的时代,唯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才是长期主义的竞争优势。本次阅读分享就到这里读书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修行关注大大,娱乐过后也不忘读点好书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实用

            九大模型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各种事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推荐仔细阅读的一本书

              这本书很有趣的点在于,讲的都是看上去都懂的废话。但是仔细读他的分析角度,就会发现这个在引导你和把你之前学到的,读到的知识或者信息碎片组合起来。你要指望读了这本书,就能得到几个现成的 “思考框架” 那的确是不可能,但是他的确又协助你在构建你自己的思考框架。慢慢读是很有收获的。唯一拖后腿的就是翻译…… 不少地方的翻译是直翻,没有 get 到上下文的逻辑… 的确也是造成读不进去的障碍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且奇怪

                23 年 3 月 5 日读完,很有启发,带着问题阅读的过程中帮助我理清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奇怪的是,此刻电子书的价格竟然还在比纸质书贵。无奈,等免费的时候再来复看电子书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