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5.0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造物者的智慧

    我不精深此领域。但我被这样的讨论与发现而折服。摘抄如下发现镜像神经元之后,有关这些发现的解释是镜像神经元让观察者得以直接理解他人的动作目的:观察其他个体执行动作会引起观察者的大脑产生运动激活,这种运动激活与观察者自己计划执行动作时所产生的激活相似,而两种激活的相似性使观察者无需进行推断性加工就能够理解他人的动作 50。这是一种经典的具身观表述方式:一般认为 “推断加工” 属于认知系统;现在,不需要进行任何像 “推断加工” 这样的复杂过程,就能够 “直接” 实现复杂的认知操作,即理解。但这并不能告诉我们太多信息:镜像神经元理论学者:“我们确定,当自己执行动作时我们能理解动作的意义。当观察其他人的动作时,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运动系统中模仿这个动作,那就能理解这个动作了。” 怀疑者:“是的,但是在一开始,我们是怎样理解自己动作的意义的呢?” 镜像神经元理论学者:“不知道,但我们知道模仿这种加工就可以了。” 计算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阿尔比卜曾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回忆一下,阿尔比卜早期与里佐拉蒂一起撰写过文章,想要将镜像神经元理论延伸到人类认知领域。他们 1998 年发表的文章《抓握中的语言》阐述了镜像神经元对人类语言的作用(见第 3 章),并引发了关于这个话题长达 10 年的研究。作为一名计算神经科学家,阿尔比卜的研究聚焦于开发神经系统功能的计算机模型,因此,关于系统所采用的模仿、直接匹配、共鸣,或者映射,从计算的角度来看它们的意义是什么,阿尔比卜不得不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而建立概念模型并不需要那么详尽地将理论阐释清楚,就像我们在本书中处理其他理论那样。在最近的一篇综述里 51,阿尔比卜和同事们这样写道:在建立概念模型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困难是,叙述时随口提到的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说法,可能就会使模型丧失可行性,或者从计算机的角度来说,使模型失去价值,将问题真正的难点隐藏起来。例如,在使用 “直接匹配”“共鸣” 这样的术语时,它们似乎是加工过程的基本粒子,使人们得以构筑关于镜像神经元的高级认知功能的假设。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我们介绍了镜像神经元是猴子的一种脑细胞,具有镜像模仿机制,后来,科学家把它扩展到人脑研究领域,提出了镜像神经元理论。这个理论由于简单清晰的特点,在科学界和媒体中风行一时。其次,我们说到了本书作者对这种理论提出的怀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认知功能。他从人类对动作的理解、对语言的感知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等方面,一一分析并举出反例。最后,我们提到,从本书的科学交锋中,我们可以获得两层启示:一是从作者身上学习科学精神,保持怀疑和谨慎;再就是在生活中,警惕科学的时尚化和消费化,一颗盲从的头脑,会成为我们的致命弱点。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秘的镜像神经元》

        首先,本书介绍了镜像神经元是猴子的一种脑细胞,具有镜像模仿机制,后来,科学家把它扩展到人脑研究领域,提出了镜像神经元理论。这个理论由于简单清晰的特点,在科学界和媒体中风行一时。其次,本书说到了本书作者对这种理论提出的怀疑和批评,认为它不能用来解释人类认知功能。他从人类对动作的理解、对语言的感知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等方面,一一分析并举出反例。最后,从本书的科学交锋中,我们可以获得两层启示:一是从作者身上学习科学精神,保持怀疑和谨慎;再就是在生活中,警惕科学的时尚化和消费化,一颗盲从的头脑,会成为我们的致命弱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过度解读的镜像神经元

          作者思路清晰地讲清楚了 “镜像神经元” 的前世今生,以及横向相关理论。像 “镜像神经元” 这样比较基础的理论(或者说被当做基础性理论的理论),一旦被过度解读、过度应用和过度拓展,后面形成的学术大厦将会面临一种不牢固的结构,由本书所剖析的细节来看,镜像神经元已经被过度赋予了并不存在的意义,大脑的原理和工作机制依然充满着谜题,哪怕是那些以为被 “镜像神经元” 解释了的 “机制” 其实也是充满了附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