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崖山之后还是中国
本书完全是翻故纸堆,除了告诉读者宋朝被蒙古人灭亡了,完全没有讲明为什么。 而且没有任何现代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分析,我借此整理些这段历史背景资料: 1241 年蒙古人占领匈牙利的首都佩斯,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仓皇逃往亚得里亚海,阿拉伯帝国 1258 年被蒙古大军攻陷巴格达灭国,1259 年蒙古元宪宗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山(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死亡,让蒙古各路大军回撤争夺帝位,挽救了欧洲和非洲。 蒙古军能横扫世界,是因为游牧草原有充足的战马(罗胖《文明 1030》),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顶尖军力,蒙古骑兵更是从马匹到装备都异常优秀,蒙古马体型不大,爆发力不强,但是吃苦耐劳,持续作战能力突出,每位骑士配备三到五匹轮换着骑,而且蒙古骑兵披戴的护甲轻便,甚至有不穿甲胄的,使得机动性达到极致。可当时世界上其他军队,都在发展坚固沉重的护具。例如,金朝的精锐军队号称 “铁浮屠”,也就是铁塔的意思,形容甲胄坚不可摧。金朝的重装骑兵,在与宋朝作战时大显神威,但和蒙古骑兵相比,就显得笨重不堪。金朝重装骑兵推进时,蒙古骑兵就像群鸟一样四散开来,金军抓不住要领,屡屡扑空,等到人困马乏准备撤退,突然发现已经陷入蒙古骑兵的包围圈。蒙古骑兵的基本装备是双曲复合弓,射程超过三百米,但通常在一百五十米以内发射,可以轻松射穿锁子甲。弓骑兵的目标往往不是单个敌人,而是集中火力制造 “死亡地带”,直接杀伤敌人,或者打乱敌人阵形。在两军对垒时,蒙古军会派出多拨战士。每一拨都在冲锋的同时射箭,与敌军接触之前退却,此时他们距离敌军大约四十到五十米,这个距离能让箭穿透敌人的护甲,同时又能避开敌人的反冲锋。至于蒙古军的弯刀,则完全是辅助性武器,一般只在追击敌人时才用得到。总之,以弓箭为主要武器,让蒙古军在很多战争中,几乎能做到零伤亡。另外的优势是,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所有战争统帅最大的问题,比如,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处于劣势的曹操,正是因为偷袭粮仓成功,才一举扭转战局,可蒙古军不需要专门的粮草部队,游牧骑士的主要食物就是肉、肉干和奶制品。他们带着三五匹马和几只羊就可以出征,走到哪里就随地补给,这进一步提升蒙古军的机动性。当然,蒙古军也有自己的弱项,那就是攻城。早期他们多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通过野战消灭敌人主力,让城池防御空虚,不战而降。不过,很快蒙古人就学会攻城技术,他们很善于学习,每攻下一城,就从俘虏中挑选工匠,所以军中很快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攻打巴格达时,汉人工匠制造一种巨型弩机,射程可达两千五百步,真是威力惊人,中国的火药就是随着蒙古西征传到西方的。南宋直到 1279 年崖山海战后才灭亡,宋朝的火器和菱形城堡,开启了和骑兵矛与盾的较量,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帝国,也改变了整个欧亚帝国的版图,蒙古人适合争战,但如何管理帝国要依靠当地的知识精英,这就产生出 1299 年的奥斯曼帝国(伊斯兰),而在中原大地的忽必烈(蒙哥的弟弟)(1294 年去世)用中华儒学管理中原帝国(也因此一直想劝降文天祥),逝世后 74 年,1368 年元灭亡,明朝建立,从中原驱赶走的蒙古国后人去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6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崖山之战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崖山之后无中国" ,崖山之战后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如同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在历史大事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和无力。"忠诚与背叛,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人性中的复杂和矛盾,忠诚和背叛有时只是一瞬间的选择。"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英雄,但英雄的命运却常常是悲剧性的。" 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虽然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往往结局并不美好。"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正义和自由而战斗的人们。" 那些在历史上为正义和自由而奋斗的人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写作历史,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充满敬畏,保持开放心态,小心翼翼地为自己心中的所谓 “定见” 和 “常识” 寻找支撑和论证。日本著名蒙古史研究专家杉山正明说,商业文化上高度发达的南宋,其灭亡固然令人哀伤,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把传统的中华帝国融入了一个横跨欧亚,更大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囊括了欧亚大陆上的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甚至海洋世界,三个世界的文明成果与经济生产,被链接在了一起,而元朝带来的生活习俗与政治管理体系,也对此后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崖山的悲剧固然令后人哀伤,深思,但崖山之外,是一个更大的世界,和一个更丰富的中国。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时间从来不语读历史,总是陷入失落伤感和热血沸腾的交替中。公元 1279 年,蒙宋崖山之战,结束了南宋一百多年的统治。蒙宋战争始于 1234 年端平入洛,从那一年开始,我就不断感受着南宋上到皇帝,下到群臣的恐慌不安和无能为力。每一次的败仗都在不断往所有人的心中投下阴霾,可所有人都只能坐视那阴霾越来越重,徒劳的在绝望与侥幸中不停挣扎。也是在这一年,我同样感受着蒙古那新生儿般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也是从皇帝到群臣,这边风景独好。每个人都激情澎湃,对建功立业势在必得。好像上天此时也站在了蒙古一边,对比南宋那边的束手无策,蒙古却人才辈出,不停有人出谋划策,重要的是他们的君主忽必烈也从谏如流。说实话,在这种氛围下,真忍不住热血沸腾,谁不想干一番事业呢!读历史,我从来没有过某种坚定的价值观,也从未站队过任何朝代。就像作者说的,面对历史,单一情绪叙事不是他所追求的,我想,那也从来不是我的追求。正如,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没懂文天祥是怎么成了人人口中的民族英雄?仅仅是他不去元朝做官,我想这最多只是其中很小的因素。就算加上他始终都在抵抗元朝,可是在他看来,那不过是他的本分。他是怎么在之后的历史叙事中一步步成为知名的民族英雄呢?大概只有时间知道,可时间从来都沉默不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两句话,格局小了!读后感:1、本书把南宋王朝末期、大厦将倾时的众生百态,描述的酣畅淋漓。2、作者说:“看历史不能走忠奸史观下的道德万能论”,这点深受启发,很喜欢这样的历史观。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在政治上哪有什么好人必有好报,坏人就一定有恶报,更甚至都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有时候只是政见不同罢了。元朝不是反派,南宋也不是正派,一个王朝的覆灭,如果把原因归咎于奸臣和汉奸,看起来大义凛然,其实是不负责任的推脱。3、读了本书以后,我认识到:南宋没有我印象中的那么弱,一推就倒,它有自己的坚韧;元朝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它也有自己的羁绊。4、书中对于降将的分析,深受启发。攻打南宋的主力是汉人,而汉人打汉人,下手比蒙古人还狠,有这些可能的原因:一是以前在汉人这边受委屈了,要报复回去;二是为了证明自己选择是正确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是自己骨头软;三是恼羞成怒,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妥,那些没投降的同族就成了能照出他们人性卑劣的镜子,看到他们,产生自卑,由此要毁灭他们;四是向新主子邀功,或是表明自己的忠心;五是对新主子既往不咎的感恩。众生百态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