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教出乐观的孩子》
【格式引文】[美] 马丁・塞利格曼著。湛庐文化.2017: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6xZOfHUcmpmaCME 如果有人问我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我会说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门新学问:马丁・塞利格曼和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前主席,我本人之所以对他深怀敬意,是因为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 “习得性无助” 到 “习得性乐观” 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而他的经典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更是儿童心理与教育领域罕见的开创性佳作,是广大儿童的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为人父母,总是会对很孩子有很多期许,希望他健康、平安、快乐,希望他拥有良好的性格品质,我想,乐观肯定是大多数父母期望孩子拥有的性格特质。乐观的孩子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周围世界,更容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也是育儿中的一个重要功课。《教出乐观的孩子》可以说是一本培养孩子乐观品质的实用指南,这本书告诉我们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没有艰深的理论,只有简单的原则和技巧,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乐观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习得,即使已经成人,也可以通过这套乐观养成指南习得乐观,这对为人父母的我们更为重要,因为父母的性格品质会影响孩子。为什么孩子需要乐观?需要先了解悲观的负面影响,悲观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方式,会产生巨大的毁灭性后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而乐观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让孩子保持阳光向上的状态,面对困难不容易沮丧,面对挑战不退缩,从长远来说,乐观的孩子会造就积极的国家,影响国家的前途。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快乐?父母是有责任的,在教养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过度关注孩子的自尊,用廉价的鼓励迷惑孩子,让孩子体验不到悲哀、焦虑等情绪,这其实让孩子丧失了掌控感,容易陷入抑郁情绪。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基础就是改变孩子的解释风格,所谓解释风格,就是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比如看到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是半满,悲观者则说是半空。当孩子解释为何某一件好事或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三个重要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坏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会把其认为是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的,会说一些诸如 “总是”,“永远”,会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个性和能力问题,当好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的解释风格又完全相反,认为好事是暂时的、偶然的,倾向于外部归因。乐观的孩子在坏事发生时会认为是偶尔的、特定的,倾向于外部归因,好事发生时,他们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来解释好事,他们将原因归为自身具有的特性与能力,比如努力工作或讨人喜欢,他们会用 “总是” 来形容好事的原因,认为好事的发生有普遍性。捕捉自动思维、寻找证据、找出其他的选择和化解灾难性思维是四项乐观的基本技能,我们要教孩子了解他们的思维是可证实且可改变的,不必相信进入脑中的第一个想法。建立孩子乐观风格有三个基本原则:掌控感、积极情绪、解释风格。掌控感会增加孩子的喜悦和行动,作为父母要尽可能给孩子多的选择,给予孩子自主做事的机会。积极情绪是为孩子创造愉快温暖的环境。在掌控感和积极情绪的基础上,建立乐观的解释风格就很容易了。三项原则共同促成孩子乐观品质的养成。书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教孩子乐观的本质:当你教导孩子乐观,你就是教他认识自己,并对自己及世界所形成的理论感到好奇。你教他对自己的世界及塑造自己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要消极地等待、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教孩子乐观,其实是教孩子不要消极地面对这个世界,要主动地、积极地面对世界,这种态度可以帮我们赢得更多可能。整本书的目的是教会儿童习得乐观,但作者并没有夸大乐观的作用,作者认为乐观不是万灵丹,它只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乐观发挥作用需要结合好教养、正确的道德观,如此才能实现个人成就与社会正义。这是本书另一个价值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342 本)#2023 年精读作家(36)马丁塞利格曼《教出乐观的孩子》大家好!今天阅读马丁 塞利格曼的第五本作品《教出乐观的孩子》,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用科学、理性的 ABCDE 法则教会儿童习得乐观。本书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 30 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大量研究表明,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本书目的在于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教会儿童习得乐观。这本书与其他育儿及自我提升类书籍不同的是,它不仅有理论与实验,还有一些关于育儿问题的重要建议。当下,一些自称专家的人,提出的很多轻率的意见令许多父母如获救命稻草,他们基于脆弱的证明、原理和临床的假设,来改变自己抚养孩子的方式。本书彻底改变了这一点,特别反驳了纯粹的正向教育、纯粹的鼓励式教育和自尊教育,倡导用科学、理性的 ABCDE 法则教出乐观的孩子。2、核心观点:①悲观在流行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习惯,这种习惯会带来多方面的恶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一个悲观的国家难以把握 21 世纪提供的机会,对外会被更乐观的国家抢去经济优势,对内会因缺乏主动而无法实现正义。对我来说,动物被动的行为并没使我愁眉紧锁,反而成为我后来研究的现象,这就是人类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的反应:经常试都不试就放弃了。如果心理学能够了解这一点,那人类无助感的治疗(甚至预防)就有可能了。一个人患了抑郁症,他会觉得很抑郁,这并非病人唯一的损失,抑郁症还会严重损害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或学习能力,甚至危害他的身体健康。从更大范围来说,抑郁症的流行还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如果索尔克的看法是正确的话,那心理学家就可以通过心理免疫来对抗这种流行疾病了。悲观的定义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目前悲观已经快速成为孩子们对世界的一种典型看法。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孩子们对世界的悲观认识的盛行。这本书的目的也在于教导你如何抚养孩子,使他们享受乐观的人生。②乐观需要从小培养当青春期所带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受冒头时,家长应注意抑郁的产生。如今,13 岁的青少年中几乎 1/3 有抑郁的症状,等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几乎有 15% 的人经历过一次抑郁症状。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在父母的协助下,孩子有可能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一旦孩子进入学校,让孩子拥有了乐观,就可以使他从掌控行为移转到各种思想上,尤其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他们也发展了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基础。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你的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会具体化,他可能会悲观、被动和内向。当发育成长过程所带来的失败与被排斥的感受开始时,家长应注意抑郁的发生。现在 13 岁的青少年中几乎有 1/3 的人都有抑郁的症状,等到他们高中毕业时,几乎有 15% 的人已经经历过一次抑郁症。培养自尊不仅本身是一个矛盾(如果每一个人都很特别,就没有人是特别的了),而且会导致孩子很快就学会不去理睬这种无诚意的恭维。自尊运动导致了一系列有趣的行为,比如废除竞赛,以免使落后儿童自尊受损;放弃智商测验,以免使低分数者的自尊受损;对考试成绩进行处理,以免使那些得到 D 的儿童难过;降低教学目标,以免学习慢的学生伤心(反正现在已经不比赛了);将竞争视为坏事,不再背诵重要的学习资料,不再有大量繁重的作业。一旦抑郁的孩子变得积极主动,他的价值感就自然提升了。仅仅提倡自尊的感受层面而不打断悲观和消极的枷锁,则不会有任何成果。如果你的孩子感受自己无价值、憎恨自己或缺乏自信心,那就反映出他相信自己与现实世界的交往存在困难,一旦他与世界或社会的交往得到改进,并且察觉到自己的进步,他的情绪就会有所改善。③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快乐刻意缓和恶劣心情,会使孩子更难体会满意的感觉。吓阻失败的感受会使孩子更难得到掌控的感受。减少必要的悲哀及焦虑会使孩子处于罹患抑郁的风险中。鼓励廉价的成功,会造就出未来以失败为昂贵代价的下一代。每个人讲述他的整个生活史,尤其是他一生中是否有过精神问题,如果有,是什么时候。这项研究让我们多年来第一次了解到精神疾病的概况,看到了 20 世纪精神疾病数目的变化。变化中最令人吃惊的一项就是:抑郁在人的一生中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人的一生中至少都发生过一次抑郁。在 “感觉满意” 时代以及自尊运动开始推行之后出生的人,比 20 世纪 30 年代出生的人,患抑郁症的比例要高出 10 倍!你可能会说,也许抑郁的剧增只是命名的关系。我们的祖母可能也和我们一样抑郁,但不曾把它叫作 “抑郁”,而称它为 “生活”。也许我们称之为抑郁的这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在以前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在它变成 “不正常”,却是可治疗的,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摆脱它。抑郁不仅更加普遍,并且开始困扰年轻人。从统计数据上看,如果你出生在 20 世纪 30 年代,并且有亲戚患过抑郁症,那么你首次患上抑郁(如果你曾有过的话)的平均年龄普遍在 30~35 岁之间。如果你出生于 1956 年,你的首次患症年龄平均在 20~25 岁之间,提早了 10 年。抑郁症的趋势仍在加速 —— 更多人患上了抑郁症,而且首次发病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太少的挑战造成厌烦,太多的挑战或太少的方法造成无助与抑郁。没有挫折,心流就无法获得。没有被失败、重新振作、继续尝试等打断过的连续成功也不会产生心流。奖励、自尊、自信和热情也不会产生心流。缓和挫折、未到时机就解除焦虑和学习逃避巨大的挑战都会妨碍心流的产生。没有焦虑、挫折、竞争和挑战的生活,不是美好的生活,是没有心流的生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乐观是孩子实现幸福人生的性格工具《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 —— 马丁・塞里格曼在育儿领域的代表作。书中大部分观点都有坚实的实证研究做支撑,总结了很多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还有很多测验量表、情景练习,而且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总之,这是一本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兼备的育儿好书。本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人们需要乐观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培养乐观的具体方法,第三部分描绘乐观孩子的性格画像。第一部分,没有直接谈乐观,而是先从悲观谈起。人之所以会悲观的根本原因在于习得性无助,这是塞利格曼最负盛名的研究。这部分的基本的逻辑是:婴儿天生弱小、无助,依赖大人才能生存。但是,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进一步加重了这种无助感,导致悲观盛行,从反面凸显出来乐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是赛里格曼主持的【宾夕法尼亚预防抑郁研究计划】的主体,研究对象是 8~12 岁儿童,包括认知技能训练和社交技能训练两个模块。认知技能训练是以认知疗法中的 ABCDE 理论为基础,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漫画、故事等学习材料,便于儿童理解和掌握认知改变的技巧。训练中最关键的是两个步骤。一个是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由想法决定的,而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的,这样就可以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法的核心是解释风格,消极的解释风格,即对不好的事作出永久的、普遍的和个人化的解释是产生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原因。第二个关键步骤就是对负面想法的反驳,主要是通过辩论把消极的解释风格转变为积极的解释风格,从而产生正面情绪和适应行为。社交技能训练涉及坚定自信、问题解决和谈判技能等内容,其中坚定的自信心是问题解决和谈判技能的基础。每一种技能也都列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练习材料。最后一部分描绘了真正乐观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对事件有掌控感、有正面的情绪、有积极的解释风格。同时,他们也知道乐观不是万能的,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争取有所作为,让自己更幸福、让世界更美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乐观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来解释好事,他们将原因归为自身作者说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是什么?乐观、兴趣和习惯,并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儿童教育目标。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 失败的悲观解释会使孩子害怕去尝试,在面对失败时,会造成他们无助及消极;而乐观的解释是将失败视为挑战,用行动来反映与制造希望。 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对于我们的事业和成长都极为重要,而塞利格曼的著作恰恰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塞利格曼博士从改变的可能性和生物局限性出发,帮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够改变的特性上。 乐观的孩子以永久性原因的方式来解释好事,他们将原因归为自身具有的特性与能力,比如努力工作或讨人喜欢,他们会用 “总是” 来形容好事的原因。悲观者则将好事归因于过渡性原因,“我那时心情好” 或 “我这次努力练习”,他们对好事的解释限于 “有时候” 和 “今天”,并且时常用过去时和限制次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最近对我冲击最大的一本书一直在寻找好方法鼓励悲观的女儿,一直以为女儿完全不同于我的悲观,应该是天生的,直到读到这一本,才发现自己也常会无意犯文中的两个错误😑书中提醒注意不要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习得性无助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悲观的结束风格,相当与自己画地为牢,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注意这种解释风格形成、发展于童年,如果不管他,就会持续一辈子,对健康危害大,甚至发展为抑郁症。悲观的孩子对生活不会那么热爱,因为他们很难建立成就感,没有信心面对挑战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教给孩子学习乐观的 ABCDE 疗法,就是通过自己对不好的事情的看法,意识到自己这样想的后果,然后反驳自己的消极看法,自己跟自己辩护,找到有力证据驳倒自己,让然后用激发激励自己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决方案。家长常见的两个做法:第一,家长直接把自信附加在孩子身上。我们的自尊就是 “感觉满意” 和 “表现满意”(获得掌控力)。因为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绕过表现满意,直接获得感觉满意。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克服挫折,应对挑战,就无法获得自尊和愉悦,所以家长不要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第二,家长不恰当地指责孩子。如,不要批评懒惰,而要批评不够努力,再孩子面前批评自己是,也要非常注意措辞,不要用永久性的、个人化的、普遍性的原因归罪孩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孩子抑郁的潜在原因这四个因素确实可以成为导致孩子抑郁的潜在原因。它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其自我评价、应对困难的方式和情绪管理,逐步增加抑郁的风险:1. 基因:遗传因素会使某些孩子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焦虑或抑郁倾向。虽然基因不是决定性的,但它可能让孩子更易受环境中负面影响的影响。2. 父母的悲观:孩子在生活中会观察和模仿父母的情绪应对方式。如果父母常以悲观的视角看待生活,孩子可能会习得类似的情绪反应模式。这种家庭氛围缺乏积极支持,容易让孩子感到无力,从而增加抑郁风险。来自重要他人的悲观性批评:来自父母、3. 老师或教练的严厉批评会让孩子产生无价值感或失败感,长期累积的负面自我评价可能导致低自尊,逐渐发展为抑郁。尤其是当批评指向孩子的个性或能力,而非具体行为时,负面效果更为显著。4. 掌控感和无助感的经验:多次经历到挫折、失控或无助感的孩子可能会形成 “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中的负面情况。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更容易放弃,也更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正确的乐观乐观也是有正确之分的。用务实科学的态度诠释乐观和悲观的定义,两者对于孩子的影响,很重要的是介绍很详细的工具怎么刻意练习乐观。很想买回纸质书和孩子练习。同时也介绍了培养乐观和很多教导有关。比如怎么让孩子从小有掌控感,在清楚的安全信号内,提供无条件的爱以及有条件的奖励。如果遇上了坏事,还是要告诉孩子后果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和喂养空洞的毒鸡汤。很受益的一本书,让我体会:家长不仅要学习怎么提供温暖与热情的气氛同时,也要认识到正确的乐观是一个工具,家长要学会怎么运用有条件的奖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让孩子继承乐观《教出乐观的孩子》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集 30 年、千百个成人及儿童研究之精华著成的教育经典。大量研究表明,比起成功,乐观对孩子来说更具有意义、更具有价值。乐观的孩子更容易成功,更有创造力,更容易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传统上追求的财富成功,都可以通过乐观获得。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叫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每个人都有自己认同的人生原则,但是要想时时审视人生,你的原则最好是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苏格拉底→斯多葛主义→康德→阿德勒,再到现代动机心理学的主流自我决定论。是一脉传承,逻辑自洽的体系。《教出乐观的孩子》就是这个体系在儿童教育学方面的运用,目的在于让父母、老师及整个教育系统教会儿童习得乐观。在教育中,有两个错误是父母经常会犯的,第一个是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但这并不能让孩子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反作用。家长需要的不是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而应该教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使孩子获得掌控的能力。第二个错误是,用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解释风格批评孩子,这会使孩子习得悲观模式。当你发现孩子犯错时,要着重于特定和暂时性的原因,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和能力。然后通过行为认知疗法的三个步骤,教会孩子乐观的方法,第一步,教导孩子不要相信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第二步通过记录识别自己的 ABC 模式,然后反驳自己,找出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第三步,化解灾难,根据最坏的情况、最好的情况和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分别制定反攻计划。当孩子把这套反驳自己的技巧学会,并能够熟练运用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自动的思考方式。这会对他一生的成长,都有极大帮助。因为他可以在思想妨碍做事的时候,就立即反击,比如正在考试的时候,在台上演讲的时候,邀请别人约会的时候,他都会把不利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就像获得了一种对悲观的免疫力,用乐观作为武器,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想想看,当你说 “我儿子继承了我的乐观” 时,你会有多骄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