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加班是美德?!

    动荡残酷的竞争环境,让雇主将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无意识地转化成对员工的严格考勤和长时间工作。而大部分打工者哪怕不认同 996 是福报,也别无选择地需要用主动或被动加班来获得职场安全感。于是,所有人都嘴上抱怨,却身体服从,一起维系甚至强化着现代社会的 “忙碌美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 年 1 月 31 日《哈佛商业评论(月刊 2023 年 04 期)》我感受最深的主要还是有两个,那就是加班和微压力。在加班这件事情上,我刚开始是觉得习以为常的,但后面我就发现了加班对于我的影响较大。当团队同事们不断磨洋工,以弥补加班带来的不悦时,我也受到了不良影响。我也会感到十分消极、枯燥,久而久之,我对夜幕和周末的来临感到十分疲倦,甚至生活中好像少了许多盼头,那种无力感实在难受。一个公司,一家企业,为什么需要经常让员工免费加班呢?我想,就算是有加班费,这家经常需要员工加班的公司,也是在运作上存在问题的,也是在公司制度和氛围建设上存在问题的。长期加班只会提高员工的不良情绪,只会加大员工的流动率,只会让整个公司死气沉沉,又何必呢?对于微压力,我我也真正意识到其中的特别之处。为什么每次明明已经下班,明明已经完成了任务和许多指标,却还是 “惶惶不可终日”,这还是因为周围各种各样的微压力造成的。他人的妄加评判,团队的人员流动,家庭的琐碎,行业的竞争,能力的更新迭代,这一切,都会让我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就会耗尽了前进的动力,眼里失去了光芒。如何应对加班和微压力呢?我想,心态是第一位的。首先,延迟满足。每天的自我满足时间可以往后移 2 小时,让自己的快乐延迟 2 小时。其次,就是要每天制定一个放松计划。可以下班后让自己找一个宁静的地方,深呼吸,冥想 10 分钟。最后,就是花半小时的时间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读读书,写写文章,录制短视频,听听音乐,这都是可行的。创作是可以带来乐趣的。而将兴趣爱好与创作相结合,便足以抵消加班和微压力带来的不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勇气再生勇气。它就像一块肌肉,无论动作有多小,每用一次,这种力量都会变得更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职场篇更精彩

          比看书还快,还好消化,关键是内容聚焦,无一句废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塑组织文化

            重塑组织文化不是一项小任务,但是建议首先重申与分析方法相关的组织价值观。具体来说,领导者可以带领开展一场内部运动,强调分析方法旨在增强决策者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他们。培养一种文化,让员工因理解分析工具做出的预测和解决方案而获得奖励,而不仅是执行建议和奖励服从。总的来说,打开算法的黑匣子,认识到当管理者具备基本方法的一手知识时,更有可能用到分析方法解决方案,这样就可以消除广泛采用分析方法的内部阻力。目标就是让循证决策成为公司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从结构上看,我们观察了处于利用分析工具前沿的公司,它们用成功的组织设计补充了这种实验文化。许多公司采用轴辐式结构,将一些专业知识嵌入特定的业务职能中,另一些则位于致力于分析方法的卓越中心。这种组织设计有许多好处。卓越中心可以为从事分析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个社区,既方便监督,促进知识共享,还能汇集资源。通过将团队的一些成员安排在业务部门,公司避免了卓越中心独立工作的风险 —— 特别是团队处理在技术上有吸引力,而非与实际相关的问题的风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求职者需要从零开始,把面试作为了解这份工作实际情况的机会。招聘企业高管时,招聘人员会把职位描述写得很长。求职者需要明白,这只不过是营销手段,目的是吸引人们对这个职位感兴趣,但这些描述未必是高管上任后将要面对的职责和绩效标准的准确反映。为了克服这种文件描述与现实情况的不符,求职者需要从零开始,把面试作为了解这份工作实际情况的机会,写下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在接受工作之前,确保自己的理解已被公司 CEO 认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AGI 已然呼啸而来,所有既有的、知识型的、非创造性的工作,都可以移交给机器,打工人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将被深刻地重塑。未来职场,不带来真正创造性、突破性、独特价值的工作,都将是无效的、可笑的。这意味着,雇主和打工者,都要认真去分析自己工作当中真正有价值的、无可取代的部分,而这些部分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必然与工作时长无关。虽然暂时我们还无法特别细致准确地描述未来,但已足够让我们看到 “加班美德” 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已经在破碎。所有雇主和打工人们,与其有一天突然发现加班可笑或者无班可加,不如早一点主动思考自己公司与工作中真正的价值来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哈佛商学评论

                  明天再试一次。这是伊丽莎白・奥黛(Elizabeth ODay)博士使用的策略,她是精密诊断公司 Olaris, Inc. 的创始人,该公司致力于改变疾病的治疗方式。奥黛每天都会坚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即便有时候会遇到阻力。已过而立之年的奥黛担任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生物科技理事会(World Economic Forums Global Future Council on Biotechnology)的联席主席,同时也是《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十大新兴技术” 榜单管理委员会的成员。然而,她令人印象深刻的简历并未完全展现她曾克服的各种挑战。她说:“作为生物科技领域一名年轻的女性科学家和 CEO,每天都会遇到挑战,而且需要很大勇气面对这些挑战。” 在公司的初创期间,奥黛经常遇到投资者问一些 “荒唐或带有侮辱性的” 问题,甚至挑战其专长和成就。“每当有人要我推导数学方程或列举十几个代谢途径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时,我都能毫无差错地完成。然而,与提供更少数据或学历低得多的男性相比,女性很少会因此得到投资。” 奥黛的经历与众多研究不谋而合,这些研究发现,女性受到的审查比男性同僚更多,包括引发质疑的陈述。奥黛是否始终都自信满满?并非如此。她表示:“我经常记得玛丽・安妮・拉德马赫(Mary Anne Radmacher)说的那句话‘勇气并不总是咆哮。有时勇气是一天结束时出现的平静声音,它说,我明天会再试一次’。”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