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反思才是
作者以精彩的故事串联起这些失败的尝试,让我们了解到科学史上的伟大进步往往源于这些被遮蔽的星光,这些暗角。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伽利略的潮汐成因推断,从西芒托学院无法测量光速到勒威耶找不到祝融星,这些故事展示了天文学家们在探索宇宙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星空的暗角》这本书为天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揭示这些失败的故事,让我们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 它提醒我们,科学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经历失败和挫折,失败本身就是成功的一部分,它们推动着科学的探索和前进。这些失败不代表个人的挫折,反而是天文学发展进步的关键启示。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天文学的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学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并不断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哥白尼幼年丧父,在舅舅的照顾下成长。他的舅舅是一名主教,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哥白尼一家,还送哥白尼上学,帮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哥白尼接受的教育让他成为一位忠诚的古希腊主义者。他痴迷于古希腊的辉煌文明,相信古希腊学者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和宇宙规则,相信天界完美,圆周运动是最简单和最美的运行方式,整个宇宙和谐而永恒。古希腊人想象的天球完美地旋转,让天上的众星各安其位,容易被预测和测量,只有那么几颗特立独行的行星破坏了整体规则。如果我们把东升西落的群星看作整体的大背景,那么,总有几颗行星会在背景上游移不定。它们有时候和恒星的运动方向一致,有时候却突然停下来,然后逆行,几天或者几十天后再恢复原来的方向。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都会发生逆行的现象。水星最频繁,在一年之内会逆行 3~4 次。面对统一的规则和个别害群之马,怎么办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败者群星闪耀时还在读书的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读完了茨威格的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那些故事有一种基调: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是需要 “斗争” 的,只有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去斗争,历史才能够推进,人类文明才能够延续;反之,错误的人用错误的方法去做了同样的事,历史就停滞了,人类文明也 “黑暗” 下去了。我很爱读英雄故事,也承认英雄主义在某些时刻对社会确实很重要。但这种 “胜者为王” 的世界观很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人类历史遍布了失败,我们现在的文明是不是早就不值得存续?假如我们的一生注定无法建立伟业,是否人生从开端就是毫无意义?在很长时间以来,上面的结论似乎都被我们认为是常识,于是我们的社会总是在无力绝望的犬儒主义和焦虑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间来回摇摆。我们虽然不知道成功是什么,但没人愿意去直视失败。如本书副标题所示,这是一本讲述 “垂直细分领域里天文学家失败” 的书。当然,对于像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只是讲述 “一群人失败” 的书。这本书中的失败者们既包括大名鼎鼎的哥白尼、伽利略,也包括安德鲁・莱恩、艾伦・斯特恩这样在大众传媒中并不显眼的 “小人物”。拼尽全力做事而失败给人挫败感,往往是因为失败会暴露出我们面对巨大存在的无力感,若是如此,天文学界的失败恐怕是最给人挫败感的,因为没有任何人能够自信能够掌控广阔深邃的太空。从十六世纪哥白尼《天球运行论》的出版,到 2016 年 “新视野号” 完成对冥王星的观察,人类文明似乎经历了许多,但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却还是不见尽头。细看书中那些天文学者的失败,其实与我等凡人之苦并无差异:最初开创事业的人,会因为社会不认同,举步维艰而毫无成果,这是第一种失败。等到事业初步成形,冒险的计划会因为客观的条件限制与偶然的意外的半途而废,这是第二种失败。等到事业有继而时势有变,基于旧有经验的人会因为保守的思想和落后的工具而无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功绩,这是第三种失败。而即使是头脑活跃而资源丰富的新一代冒险者,他们有时候也会因为研究方向的错误而无功而返 —— 甚至,他们的失败反倒成为后人成功的 “垫脚石”,这又是第四种失败。在这本书中,我们能见到无数 “壮志未酬身先死” 的个人悲剧,但有趣的是天文学不仅没有因为这些人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反而是在这些失败之中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天文学的发展又确确实实影响了人类认知与科学发展,成为了现代科学中的 “无冕之王”。为什么政治与军事领域的失败是落幕,而天文学领域的失败却只是序幕?按照作者在后记的总结,这是因为 “天文学家就是热衷思想交流的群体。通过交流,错误被甄别,误解被澄清,新的可能性被关注,竞争与合作都成为可能”。而天文学家这种互通有无的相互成就,恰是因为他们有一条宽敞的大道和一个诱人的目标。宽敞的大道,指的是基于科学思想与专业主义的竞争方式:天文学研究不是互相伤害与挤兑的零和博弈,而是各显神通、充分博弈的学术生态系统。诱人的目标,指的是那片浮于全天下人类上方的浩瀚宇宙,如美国作家美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在所说:从太空看向地球轨道,我们只能看到一两处人造结构,而其他一切可以分割我们的东西 —— 国界、政治、语言、肤色、你崇拜的人,都是看不见的。对于宇宙的敬畏与好奇,能让天文学家超越个人偏见与短暂利益。欣然进入 “人生是为了探索天空的月亮,不是与人争夺地上的钱币” 这种近乎老子所说 “道” 的境界。对于我们这些只能通过肉眼和朴素的情感观察天空的普通人而言,天文学家们的失败至少能带给我们一个相对更大维度的宇宙观:我们所谓的失败,可能只是我们视野之内的小瑕疵;我们向往的成功,可能反而是一个时代的偏见和陈词滥调。开头所提到的那位写出《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茨威格,他坚信人类的历史是由少数群星般的 “成功者” 塑造的神话,而没有勇气去直视那些在二战期间明知自己不一定成功,却依旧抗争不息的普通人,因此失去希望的他最终自绝于异国他乡。假如茨威格见到如今的马斯克,他一定会厌恶这个男人的独断和庸俗,他不会想到,眼前这个满身毛病的中年人,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天文学史上的名人,这何尝不是成功主义者们看不到的 “星空的暗角”?(公众号:lit_zhu1999)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是天文领域里的群星闪耀时是因为好听的书名才打开这本书的,看这本书需要边查专业词汇帮助理解边阅读推进。且价值远超直接翻译外文科普书籍,在语言上没有任何损失或者误解或者歧异。阅读壁垒是一些简单的天文学常识,读完知识暴涨。通过大量阅读查看资料采访纪录片电影的方式,收集整理资料重新编辑成书。但这本书的作者高爽老师,是有写作能力。不是因为自己是得到老师,有了些声誉,就通过写书的方式来让这波流量变现。从后记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文笔。这里对比的是去南极然后写了本书根本没有文笔的另一个得到老师。是不同领域不同思维方式导致的。那个老师的工作不需要文笔。书里写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单独为其写一本传记,然后再拍成电影的,像奥本海默那样。虽然是这些人在天文领域里的一些不算成功或者方向错误的坚持,书中只是没有强调这些人做来的大贡献,而不是他们没有,以及这些被称为失败的坚持或者方向,也是有价值的。所以想起了群星闪耀时,这本书展示的是一整个闪烁的星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人的失败,在几代人之间促成了科学的进步。因为科学从来都不是科学家个人的隐私活动,科学是科学共同体社群中的流动的思想网络。可穿戴计算机之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彭特兰提出:一个群体的共同智力与单个成员的智力无关,而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有关。在本书的 21 个故事之间的连续发展中,你会看到:天文学家个人的错误和失败,成为科学家群体网络中的知识盛宴。天文学家群体通过交流和交往,错误被甄别,误解被澄清,新的可能性被关注,竞争与合作都成为可能。在知识网络中犯错误,错误又成为群体智慧更新的机会。个人的失败呈现于知识的群体,失败成为想象力、技术更新和颠覆式创新的机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