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启迪心灵的著作
这本书是 “写给门外汉的心理学”,将重点放在人人都能阅读,并且能够启迪人心灵的著作,或者特意为一般大众写的书籍。这本书的主要焦点并不是精神医学,本书的宗旨不在解决问题,而是针对人们为何如此思考、如此行动,提供整体洞察。一门科学的兴起心理学是精神生活的科学。—— 威廉・詹姆斯在第一架飞机撞上北楼时,玛丽莎・帕尼格罗索(Marissa Panigrosso)在纽约世贸中心南楼第 98 层的办公室工作。她立刻从安全门紧急撤离,甚至没有停步去拿皮包。然而,正在跟她讲话的女士并没有离开,其他人继续讲电话,还有些人真的去开会了,有一位同事下了几层楼梯又回去拿小宝宝的照片。这些人都没有活着出来。在重述这则故事时,格罗斯评论:“成为精神分析师 25 年之后,我得说这件事并不让我惊讶。” 人们不喜欢改变,即使改变只是意味着做一些相当小的事情,而且这些小事显然符合他们的最佳利益。我们是如此惧怕改变,即使有明显的危险也不行动。我们更关切的是弄清楚行动的后果。事后回顾,帕尼格罗索无法相信面对这么明显的紧急状况,每个人就只是站在那里不行动。但是格罗斯指出,他们的反应事实上是常态。为什么我们竭尽所能避免改变?在我们的眼里,改变就是失去,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失去其中一些,那么有可能我们会失去一切,如同那位女士和她小宝宝照片的例子。我们只看到眼前失去的,而且似乎无法理解改变但也可能带来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心理学书概况#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38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心理学 - 心理学通俗读物《50:伟大的心理学书》(282)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心理学的领域开始,选择心理学通俗读物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50:伟大的心理学书》,一次读懂 50 本心理学经典。本书囊括 50 本心理学领域的书籍和数百种相关观念,时间跨越一世纪,介绍极吸引人的心理学问题。作者提及的每一本著作都附有格言、理论重点、评论及专家小传,同时提供与该理论相关的人物和运动脉络。从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古典大师,到当前仍在影响世人的科学家如卡尼曼、塞利格曼、萨克斯,本书通通收录。2、精彩内容:①动机心理学洛伊德试着说明,梦不只是无意义的幻觉,而是进入潜意识的门户,可能透露出一个人压抑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就 “动机” 来说,意识到的部分就像冰山一角,而沉没在水下的庞大部分才是重心。荣格更进一步指出独立存在于个人之外的整个非理性结构(也就是 “集体无意识”),不断制造出习俗、艺术、神话和文化的文本。对弗洛伊德和荣格来说,深入觉察 “底下藏着什么”,意味着更加不容易被生活绊倒而跌跌撞撞。潜意识里储藏着智力和智慧,如果我们知道方法就可以取用,而获得这些宝藏的伟大任务就是让我们与更深刻的自我重新联结。物理学家伦纳德・蒙洛迪诺论证道:“潜意识不是精神上的现实,反而具有坚实的生理基础,远在文明出现之前,人类为了生存就在大脑中发展出来了。” 事实上,如丹尼尔・卡尼曼阐明的,我们演化出来保护我们免受伤害的直觉,在某些情境和背景下表现优异,然而在其他情境和背景下则表现不好。我们是 “跳到结论的机器”,但那些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卡尼曼揭示了我们思考时使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快思”(系统一)和 “慢想”(系统二)。②自我心理学人类有时候必须处理仿佛互相竞争的自我。安娜・弗洛伊德接手父亲留下的问题,把研究焦点放在自我(ego)心理学上,她指出,人们会尽可能做任何事来回避痛苦,并且保存自我意识,而这种强迫性的驱动力往往导致人们创造出心理防御。新弗洛伊德学派的卡伦・霍妮相信,童年经历会决定我们创造的自性(self)是 “接近人” 还是 “躲开人”。阿尔伯特・班杜拉谈到 “自我系统”,包括一个人的态度、才能和认知技巧。我们在生活中最终表现出什么样子,不单单是我们拥有的技巧或是四周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取决于我们发展出来的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是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塑造这个世界,让事情发生。③性格如何形成?阿德勒的基本原则是,我们的心灵不是由遗传因素而是社会影响塑造的。性格源自两股相反力量之间独特的交互作用。这两股力量是:对权力或者个人扩张的需求,以及对 “社会情感” 与和谐共融的需求。两股力量互相对立,而我们之所以独一无二,是因为我们会以不同方式来接纳或排斥这两股力量。例如正常状况下,人们对支配地位的追求会因为意识到社群期待而收敛,虚荣或骄傲会有所节制。不过,当野心或虚荣占据主导地位时,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就会突然停止。如阿德勒戏剧性地陈述:“对权力饥渴的人会走向自己的毁灭。” 阿德勒想弄清楚,伟大的成就只是虚荣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吗?想要改变世界,“自我扩张” 当然是必要动机。要正面看待虚荣吗?他的答案是否定的。在真正的天才身上,虚荣心起不了什么作用,事实上只会降低成就的价值。真正造福人类的伟大功业都不是受虚荣心激发的,与之对立的 “社会情感” 才是原动力。阿德勒心理学中的一项核心观念是:个人永远努力朝目标前进。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受过往种种所驱动,而阿德勒抱持目的论的观点,认为目标是我们的驱动力,无论你是否意识到这些目标。我们的心灵不是静态的,而是必须通过目标(无论是为私或为公)来激活,并且会持续朝着实现目标前行。我们 “编造” 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会变成什么样的人,活在这种虚构之中。本质上,这些编造不会总符合事实,不过可以让我们充满能量地活着,让我们永远朝向某个目标前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