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排华偏见的经济基础也会慢慢消退,而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文化翻译和交流的进程中来,因为 “既然判断一个社会的依据可以是看它对待最弱势群体的方式,那么判断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也必须看它如何回应其他文化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帮助外国人理解中国不是在 “抢救” 中国文化,恰恰相反,是西方需要克服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妄自尊大,而中国酒恰好是双方互相理解的一把钥匙。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好看?

      ​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写中国的书好看?因为他们以好奇独特的视角,观察理解我们熟视无睹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带来一种既熟悉又新奇的感受。​而且他们的思维总带一点哲学意味,浅浅的正好,深了咱也不懂,比如何伟(《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扶霞(鱼翅与花椒)、沈恺伟(《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关键还在于他们对异域文化风俗的开放包容和融入式的理解,甚至欣赏,从不带居高临下式的猎奇和批判。忍不住又要鄙视一下印度二鬼子奈保尔!​同时感谢让我听说了广西三花酒、福建龙岩沉缸酒,一定找机会尝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酒是一副眼镜,酒是一面镜子。一个老外把中国的酒文化展现的如此深邃和广阔,描写的如此诙谐,实属不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醉在中国——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本人不喝酒,但不讨厌喝酒,很大程度上跟熟悉酒有关的诗有关。“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而对酒表述和概括最到位的是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这是李白的诗,杜甫称颂 “李白斗酒诗百篇”,大道和自然之间,酒是沟通的媒介,它更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脉络。有这么一位老外能写下这么一本书,很难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白酒

            这是一个探索,从粗暴的好与不好到换一个角度,换许多角度,试图去理解这个传承上千年的东西。白酒是个引子,而或许它会给我带来一段有趣的旅程。我确信我有必要去了解它,一个存在了很久的东西通常会存在更久,从历史里可以看到未来。很高兴看到,白酒里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是杂醇油,而它在劣质白酒里含量高,优质白酒则不然。怪不得茅台喝了不会头疼。重要的不是酒,而是酒揭示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的另一面窗

              不执拗,敢于开放的尝试,人生的基准线就是那么难以把握,热爱才会拥有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观察中国白酒的历史、饮酒文化,并展望白酒国际化的未来及其可能实现的路径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