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为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辞“少数派”称谓的不屈斗士
《Ruth Bader Ginsburg : A Life》是一本由美国历史学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学荣休教授,简・谢伦・德哈特(Jane Sherron De Hart)撰写的传记,详细地记录了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鲁思・巴德・金斯伯格的一生。本书是一部经过十五年的深入研究和采访的权威传记,涵盖了金斯伯格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重要经历和事件。作者以时间顺序,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金斯伯格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生涯、婚姻生活、法律理念、社会影响、个人风格和未来展望。以丰富的资料和证据,展示了金斯伯格如何从一个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犹太女孩,成长为一个在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的优秀学生,进而成为一个在美国司法界和女权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杰出法官。本书既有金斯伯格自己的回忆和讲话,也有她的家人、朋友、同事和对手的评价和见证。采用客观而生动的叙事方式,避免了过多的赞美或批评,而是尽量还原金斯伯格的真实人生和思想。如她如何在母亲去世后坚持完成高中学业,如何在男性主导的法学院中取得优异成绩,如何与丈夫马丁・金斯伯格建立了一段平等和支持的婚姻,如何在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中为性别平等而奋斗⁴,如何在最高法院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意见和反对意见⁵等等。金斯伯格大法官非凡的人生经历和在推动性别平等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她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律师、一个法官、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朋友、一个领袖所经历的挑战和成就。在第八部分中写道:“金斯伯格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她也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她有时候也会固执、敏感、冷漠或者犹豫。她也曾经做过一些有争议或者有后悔的决定。” 金斯伯格的法律理念是一种 “渐进式的原教旨主义”,她认为美国宪法是一部 “活的文件”,既要尊重历史和传统,也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金斯伯格的女权主张是一种 “包容性的平等主义”,即她认为性别平等不仅是女性的权利,也是男性的权利,不仅是个人的利益,也是社会的利益;金斯伯格的司法风格是一种 “理性而有力的辩证法”,她认为法律判断不应该受到情感或者偏见的影响,而应该基于事实和逻辑,同时也要考虑到后果和影响等。金斯伯格作为一个法律思想家和实践者的独特性和影响力,提出了一些对现代法律和社会有启示意义的问题和思考。作者不仅赞扬了金斯伯格在推动美国宪法和民主进步中所做出的贡献,也批判了金斯伯格在面对一些复杂和敏感的案件中所表现出的不足和困惑。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评价美国最高法院的作用和地位,如何根据不同的案件和情境选择合适的法律理论和方法,如何有效地与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如何应对和利用法律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等等。我们可以认识到金斯伯格作为一个杰出的法律人物和社会人物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和个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De Hart 对 Ginsburg 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进行了诚恳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坚韧和决心。无论是她的个人生活,如与癌症的斗争,还是职业生涯,如在一个男性主导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声音,Ginsburg 都以坚定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面对。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即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决心和对公正的执着追求。在我的理解中,《Ruth Bader Ginsburg: A Life》不仅仅是一个深入的人物传记,它也是一个关于美国历史、法律、性别政治和社会变迁的故事。它揭示了 Ginsburg 如何在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如何在面对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决心,以及她如何以她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大法官金斯伯格》。“为那些你真正关心的事情而斗争,但斗争的方法要使别人愿意加入你。”— 金斯伯格金斯伯格大法官将因为自己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一丝不苟的法律专业能力、追求性别平等的执着信念为后人缅怀,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去世导致美国联邦司法大厦陷入长期倾斜状态而让人追忆。在布拉德维尔诉伊利诺伊州一案的判决中,布拉德利大法官写道:“女性天生而又恰当的胆怯和柔弱使她们显然不适合从事各种与公共生活相关的职业。” 直到金斯伯格入读哈佛大学法学院的 1956 年,她所在年级的 500 名学生中仅有 9 名女生,而且女生需要为自己读法学院做辩解,比如当时的院长欧文・格里斯沃尔德在开学后的欢迎晚宴上专门问每一位女生:“你为什么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什么占掉一个男生的位子?” 这本书中提到,金斯伯格的回答是 “为了理解丈夫的工作”。到金斯伯格入读法学院的时候,她和马蒂的女儿刚刚一岁两个月。夫妻两人一边照顾女儿一边读书,露丝往往在哄女儿入睡后才能熬夜读完第二天的课程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仅在第一学年就名列前茅,还在第二学年进入了《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这是美国法学院最优秀学生的身份标志。一位律师也许能为当事人写出一份出色的诉状,就像金斯伯格在 1972 年的一起案子里所做的一样。诉状能帮助大法官们理解这个道理:当成见认为母亲是女性 “天生” 的角色,而这种成见又被整合进了法律时,就会伤害到女性的权利。但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这起案子违反了 “过熟原则” 而没有给出裁决。1991 年,金斯伯格本人也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和结肠癌,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和康复。2008 年,马蒂的癌症复发。2009 年,金斯伯格接受手术,切除了一小块癌变的胰腺。2010 年 6 月,两人刚过完结婚 56 周年纪念日,马蒂就死于癌症扩散。金斯伯格强忍悲痛回到联邦最高法院完成休庭前最后一天的工作,表现出强大的自律。在 1991—2010 年的艰难岁月里,她从未错过任何一次口头辩论,也写下了她职业生涯中最有力的反对意见。后来有人问金斯伯格,她是如何成为目标型律师的。她回答:“我只是刚好生逢其时。” 她这是谦虚了,就像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伍尔夫见到金斯伯格时,发现眼前是一位身材苗条、肤色健康、衣着保守的法学教授,她正在忙着备课。夏令营里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已经变得成熟而克制。这位和他对话的女士显得气质严肃、字斟句酌。几乎可以看得出她正在脑海里构思每一个词句,这种谨慎也许和她在男性主导的环境里工作是分不开的。不只是女生被金斯伯格吸引,男生杰勒德・林奇也把金斯伯格视作他的榜样,说她是 “那种一边做法律学者,一边影响世界的人”。克林顿赞扬金斯伯格开创性地推动了性别平等,并预测她能够帮助联邦最高法院构筑共识,就像她在上诉法院所做的一样。“在未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我们国家将更多地了解露丝・金斯伯格的成就、正直、人性和公正,” 他最后补充道,“她不能被归为自由派或保守派,她已经证明了,其思虑之周全是这些标签所无法涵盖的。” 一名高级官员被金斯伯格的发言打动了,他心想,这可比其他那些 “玫瑰园的垃圾讲话” 强多了。当天晚些时候,克林顿给金斯伯格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您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 —— 收看您讲话的美国民众一定和我们一样深受触动…… 我很高兴我的妻子见过您的外孙女,我要是曾有幸见过令堂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金斯伯格在另一起驱逐案中为性别平等争取到了一个重大胜利,案子是塞申斯诉莫拉莱斯 - 桑塔纳案,争论的焦点是移民法的一项规定:未婚美籍女子在境外诞下的孩子可以自动取得公民身份,但男子则需要满足额外的要求。这样的规定是否符合宪法呢?金斯伯格一直以来都反对这样基于性别的区别对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女超人金斯伯格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很少为普通人所熟知,而这其中有一位竟然成为了时下年轻人追捧的偶像。作为全民偶像的存在,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这位炙手可热的大法官就是金斯伯格,而更为人熟知的则是她姓名的简称 R.B.G。《大法官金斯伯格》讲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传奇的一生。本书虽没有覆盖到她逝世前几年的时光,但大体上还是向读者较为客观清晰地展现了她身上那些值得铭记的事件。1. 生而优秀露丝出生于纽约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裔家庭,作为母亲的二女儿,她天生好动。在父母的用心养育之下,她得到了较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她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还受到了母亲的言传身教,过早接触到了女性独立的思想。对于露丝的学生时代,你可以用优秀的乖乖女来概括,但她却不是传统认知中的书呆子。也许书中在讲述这段经历之时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她当时无疑已经展现出一些独立自主的个性。在那个年代,想做一个独立女性,尤其是高学历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在康奈尔大学结识纳博科夫等优秀的老师,也结识了后来相伴一生的伴侣马蒂。夫妻俩在决定共同从事律师行业后结伴来到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然而此时的她还不知道眼前等待着的到底有什么。高中毕业时母亲去世的阴影,姐姐早夭的经历,让她此后在面对丈夫的患病时也变得更加脆弱。这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人,不仅没有在生活的重压下退缩,反倒展现出了女超人一般的坚韧。家庭和学业两头挑,每一头都没有拉下,不过巨大的压力也让她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停不下来。2. 勇往直前我们在看到她学业上的出色表现会由衷佩服,兼顾生活的努力更是让人折服,可不幸的是其所处的那个世界对于女性并不友好,甚至带有不少的恶意。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大概要算毕业之后空有亮眼的成绩,却迟迟找不到一份可以做的工作。法学院的大门或许还可以向女性敞开,法律界却仍是男性的地盘,似乎就没有留下一点给女性生存的机会。她用尽全力的尝试付之东流,眼看前途无望之际,还是学校老师实在看不过去动用了不少关系为她找到了一个工作的机会。好在一番苦心没有白费,她的专业水平和工作劲头,让她不仅洗刷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毫不夸张地说,她在工作中的精彩表现即使是和同等职位的男性相比也一点不逊色,甚至是更胜一筹。万事开头难。在得到这份法官助理工作后,她又凭借自身的非凡表现赢得了上司的赞誉,此后的事业也相对顺利。机缘巧合之下回到学界的她不仅深入了解到法律人的世界,更让她对女权运动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学术界的研究和世界局势的变化,让她由内到外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奠定了此后作为女权抗争者的良好基础。她以法律为武器,勇往直前,一心想要消除这个世界上因为性别所带来的不公。3. 女权主义露丝拥抱女权主义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在结合个人经历和历史背景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许多意外的存在。比如她母亲早年间的教育,又比如教育界伸过来的橄榄枝。更为重要的是在她的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了更多相关的思想和实践。其实她本人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部女性抗争的历史,她一路走来的艰辛让她更容易明白成为女性意味着要付出什么样的惨重代价。尽管有一个支持她的丈夫和家庭,周围还有其他好心人的相助,但她走过的路光听书中的讲述恐怕就要劝退一大片人。大概也是曾经的遭遇让她更加坚定了其作为女权抗争者的余生。她生来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注定要成为。个人成长的轨迹和时代背景的交汇,大概率让她在现实的不断锤炼中获得了日后工作和生活所需的美好品质。温和坚定,始终如一。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她为女权运动做出的努力从未中断。处理不同案件的经历,让她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更通过此对现实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原来看似简单的性别却在生活中给人们造成了如此多根深蒂固的不公,伤害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很难不令人为之动容。作为读者,看到书中所提及的案例,我们更加意识到如今享受的一切是有多么的来之不易。多少人一生拼搏的结果,只为了那极为普通的公平与正义。4. 全民偶像成为全民偶像,是在露丝・巴德・金斯伯格成为大法官之后的事。大概是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她的一举一动更容易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更因为其所处的位置变得更加举足轻重。人们对于她的喜欢,想必更多还是来自于其在专业上的值得信赖和对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注。毕竟作为女权主义者,她眼中看到可不光是男女之间的不公,还有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她的走红可能是偶然的,但翻阅本书你会发现这也有着必然的一面。简单来说,她值得被人们所尊崇。再多的溢美之词用来形容她在现实中所作出的贡献可能都不够。借助法律的力量,在法庭内外的交锋,她以一个专业法律人的身份在时刻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承诺。个人魅力让她的所作所为更具有吸引力,也难怪收获到那么多人的关注。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伴随着赞誉而来的还有批评和攻击,书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少,想必现实中她和身边人遭遇的更多。由此而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于身心造成的影响更不容小觑。5. 活的历史本书虽说是讲述了金斯伯格的一生,但却一直将她和所处的社会融为一体。即便如此,她也是人群中闪耀的那一个,很难不让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在这目光中,读者看到的不光是她的人生故事,更是一段鲜活的美国历史。重大事件和普通人的经历交织在一起,既成为了书中的案例和素材,也书写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的一面。就像前一段时间美国推翻的堕胎法案,书中的讲述可以让读者更加轻松理解其发展脉络。当初基于隐私权而赋予女性堕胎的权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带有着取巧的味道。从问世的那一刻开始就没少受到质疑和抵抗,书中虽没有将时间线延伸到眼下,却也显露出一些不祥的预兆。太阳底下无新事。当我们回望历史,更容易理解当下的世界。不光是堕胎的争议,女权运动以及那些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如今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作者一生努力的结果也在风雨中飘摇不定。我们很希望世界是在朝前持续进步和发展,可稍微翻开历史就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翻阅美国的历史更是如此。当我们在缅怀作者这样的人物,是否也在宣泄着对当下美国的不满与愤慨?6. 写在最后同样是写人物传记,还是同样的人物,稍一细读,高下立判。我之前还曾看过一本《异见时刻》,当时应该是受到了她离世的热度影响。不过看完之后我算是再次明白了啥叫偶像常毁于粉丝。本书中没有那种狂热粉丝的不智行为,相对比较理性克制。对于第一次接触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其伟大之处,也更能感受到女权主义的魅力。哪怕是我通过本书第一次接触到她和女权主义,也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考虑到主人公所处的法律界和普通人离得比较远,本书的讲述不算枯燥乏味。以相对友好的方式进行叙述,又留下了适合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机会。当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难免会想起其留下的遗产。金斯伯格和她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往,但往事并不如烟。其激烈的后来者相信会继承遗志,继续着同样的努力。或许在看完本书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此队列中来,至少应该明白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或许只是凡人,但也可以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