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下中国基层教育现实

    改革开放四十年,教育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育自身不断反思迭代的过程。现实的教育也是分层的,中国既有代表最先进教育的一线城市教育,也有拥有丰富资源的省市级教育,更有代表更广大社会的县乡教育。同时教育将迎来中国社会更大变局,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入学人数的减少,教育将如何应对势必将是一个更大的现实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县域教育相对不平等现象

      “考出一个清、北学生,掩盖了县城中学的多少瑕疵!”                                                                         作者通过本书揭示了中国县级教育生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县级教育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增强了我对教育公平和法治教育的重视。我相信,只有通过加强县级教育生态的改革和完善,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县级教育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县级教育生态的健康发展。                      作者通过这本书将县域教育这一话题置于公众面前,引起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学术精英化背景下,城市教育往往成为主流话题,对于教育公平的讨论也往往以 “以上而下” 的财政投入、师资配置等政治话语 “系统论证”(如书中提到的教育评价问题),鲜有关注县域教育这一 “边缘化”“非中心” 话题,特别是以一种田野调查的方式呈现。不同于传统学术研究范式,设置某种严谨理论框架规范研究问题,而是呈现真实现象,从县域教育不同主体、几个重要侧面场景切入县域教育,最后抽象为理性评述。作者有专门开辟一章给出政策建议,只在 “尾声” 一章对如何对基础教育事业评价给出了更整体性的改进之道 。                                                                   县域教育趋向城市化教育是否是唯一的出路?             公共教育在资本市场中是否应该有边界?                   让阅读更有趣… 得到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县城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中国城市化,像点样子的城市所辖的县已经改为区市,所以本书所指的县城学校,也就是传统的农村学校,经过 40 年的发展,中国的农村的经济和教育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硬件上来说,中国普通县城的中学已经很先进了,漂亮的教学楼,塑胶跑道的操场,电教化的教室,中午学校食堂统一就餐,学生和社会心态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最近在微博上的热帖 #在县城赢家面前城市中产开始幻灭了 #,讲的是城乡生活方式正处于迭代过程中,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向市民化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买房,拥有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市化,数字生活催动了城乡生活方式迭代,使得城乡生活方式逐渐趋同。在县城生活的,可以轻易实现 “车子里自由”、“羽绒服自由”、“买黄金自由”,时不时下馆子、去足浴 KTV,买 LV 包不眨眼的,网友还创造了一个词叫 “小县城赢家”。其实只要倒退 30 年,当年的 “北京人在纽约” 的王起明,现在如果从纽约回到北京也会失落,20 年前的 “外来妹” 去深圳买了房算是占住脚了,贵州的桂海潮更是励志榜样,但今天可不同了,北京和上海高昂的房价,拥挤的环境,小镇青年会面对当年王起明的困惑,而且现在县城的孩子也是不愁吃穿,已经没有艰苦奋斗的动力,越是商业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广州,潮汕地区,虽然广东也是高考大省,但明显的没有北方山东家长的焦虑。同意本书观点,家长的眼界给孩子的影响现在已经超过教育资源的影响。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的普及,特别是蓝领和白领就业待遇差别的缩小,中国的基础教育必然会转型,高中教育从 “精英预备教育” 向 “大众基础教育” 转变,本书调查详实,也有大量篇幅描述县级教师队伍的辛苦,这也是目前中国教育的缩影,都在高考成绩这个 KPI 指挥下内卷,待遇确实提高了不少,但如同基层公务员也面临层层考核和琐事任务,是了解中国现状很好的资料。

          2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别人的视角

          用作家,研究员的视角,看人生的一种状态,社会的一个侧面。得到的收获依然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写的书

            教育,一个宏大的话题,怎么写,能让大家不仅看到问题,还得有解决方案的思考。开篇一句 “不被期待的人”,被震撼到了,想了解多一些情况,阅读时才知晓一个政策的执行回来带多么大的影响。这本书只谈教育,但从县城出来的我,看到了教育带来的婚恋影响。比如:农村也好,县城也好,结婚必备要求是县城有房,以后孩子读书方便。没有一个完美的政策,只有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教育是目的,还是手段?

              县中学,作为基层教育单位,面临着来自属地管理和教育系统的双重管理压力。这种复杂的治理环境使得县中在日常工作中时常陷入与学校与政府、老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多重矛盾之中。一方面,县中需要响应行政部门关于维稳、安全、普法宣传、禁毒宣传等多方面的要求,确保学校内部的和谐稳定和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些行政任务繁重而琐碎,但却是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然而,这种过于注重形式的管理往往导致了对教育本质的忽视,使得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够科学,教师的工作动力难以被激发。另一方面,县中还需要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期待与压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而社会则期待县中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然而,现实中县中却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使得县中难以满足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同时,初中学生辍学、学习成绩差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县中,使得县中的教育工作更加艰巨。教师,作为有神性的职业,本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品德来影响和启迪学生。然而,在当下的教育评价系统下,教师的奉献和投入往往被机械的量化指标所衡量,使得教育事业变得世俗化和祛魅。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无法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使命感,反而导致他们开始将教育投入与收益做比较,根据投资收益比来决定投入程度。这无疑是对教育事业的扭曲和背离。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然而,当教师不再将教育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而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时,这种推动的力量就会消失殆尽。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评价系统,建立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评价机制,以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使命感。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学校与政府、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只有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县中的发展定位和资源优势,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和路径,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纪实

                读过很多教育类的图书,这一本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真实是很可贵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内容的部分,来自于一线的老师。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不过这些感受可以成为决策者的信息来源,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事情。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我们的教育系统来说值得研究

                  这本书无论是未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人才发展、战略布局还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出版都有非常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不管是改革也好,创作也好,学习学习作者脚踏实地先做调查研究的学者态度,千万别想当然拍脑袋,搞些邀功行赏的形式主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县城教育是基础

                    城市化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带着子女来到城市,希望更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县城才是广大学生的所在,而县城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县城未来的发展和创新力,所以怎么在县域扎实做好学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县域教育浅论

                      "教育事业" 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相对于当下国际教育界对 "教育" 所界定的 "虚构性" 和 "跨界性" 而言,教育事业的称谓更具实在性和确定性,同时蕴含着国家和政府对于教育的价值担当和使命。中国的教育事业扎根在本国的国体、政体和民情、民心之中,如何对其进行评价,是关涉教育体系中的各个层次、距离各有远近的利益相关者的综合问题。而来自各个层面的评价很轻松地裹挟着 "教育事业" 的走向。"五唯" 现象的出现及经久不衰,说明我们的评价逻辑简单而又好操作,是按照同质化、同一化的标准来评价不同层次范围、不同责任区间以及不同利益诉求的教育体系的参与者。这种一刀切的标准与程序正义的执行要求组合在一起,让诸多评价主体失去自主性,被错误地置于不适宜甚至不相干的情境之中去解决问题。如果不区分教育事业体系中的层级和应该遵从的话语体系,那么评价方案执行得越好,则越体现为 "有程序,没正义"。纵观全书作者还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教育野有一定见解的,但涉足广东、陕西、安徽、湖南、江西、河北等多个不同区域的省份,展现了自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县域教育碎片式的画面,无法拼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县域教育的现状图,其纵横脉络更是只能若隐若现,更无法对不同的问题开出统一的处方来。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华北、华中或东北一个区域深耕细作,可能会把想要表达的东西讲的更透彻、更有启发性。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林小英在本书序言中说的一段话,特别打动我。她是这样说的:“教育不应奉行适者生存的模式,它的结果也不应以经济逻辑来度量和验证,教育是在生命和生命的互动中完成的,教育应该给人以希望。” 归根结底,县中里的孩子,承载着我们这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他们也是我们共同的孩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关心乡镇村小、小学、中学和高中的状态,优质的学校跨区招生,导致县城内生源质量的改变。有条件的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走向大城市。留在乡镇的孩子们面临的教育环境值得深思。作者用了层层筛选之后的孩子,这些孩子是构成未来的大多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

                            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通过上学考试一步一步走出大山的人,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和下一代人的命运。实际的教育中,却有很多容易忽视或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县政府、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各方都希望孩子可以上好学谋求出路,可各方又有各自的算盘,往往事与愿违。本书虽没有给出解决办法,但提出问题,本身就是突破。向哪些田野调查的老师们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进入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北沙湾小学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领受这个校名所标定的身份时,就意味着是被筛选后剩下的。他们尽管已经入学,但一个年级的学生总共不到 10 人,老师声嘶力竭地教学,愈发显得学校的孤寂、学生的孤单 —— 同龄人中那些优等生和中等生都去了镇上、县上或城里。失去了一个正常的组群结构,这些孩子似乎用尽全力也难以理解学校是怎么回事。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同伴学习、社会交往、长辈教化等平时日用而不知的潜移默化的力量都极度缺乏,难以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到教育,作为一个高二孩子的家长,虽然在一线城市,但是也感受到颇多的无奈,这里结合读书的感悟,说说我的一些思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在过去绝对正确的话,在这个时代,多多少少有些被现实主义价值观给不断冲击,不断扭曲。现在不仅是县域的家长很多不想陪伴孩子读书,其实大城市的很多家长何尝不是如此?人人只是为了自己的忙碌的生存压力中,借机偷闲一会,电子产品不仅仅是对孩子有吸引力,反过来,对大人的吸引力也是一样强劲,大家愿意做的,就是在忙碌的生存中自我放逐一会,孩子很多时间都是丢给学校和社会,让他们去野蛮生长的,家长负责的管理好吃喝拉撒和安全,不负责的只给点钱,让他们自己生存,这是普遍的现象,在这样的环境中,何谈教育呢?其次是另外以虎爸、虎妈闻名的一群家长,一切只以利益而论,而这个利益往往又体现在孩子的分数成绩,一旦考不上去,责骂惩罚是常事,甚至自己也伤心欲绝,同时有的家长往往急功近利,自己上手亲自辅导,期望自己是孔孟之流,一旦自己出马,则马到功成。殊不知,连孔子也只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建议,剩下就是学生自己去领悟。因为此类只以成绩定输赢的纯利益行为方式,造成多少现在的教育恐怖和不良后果,也许这样的教育,还不如放手让孩子野蛮成长来得更加自然。再谈到现在教育为了做人才的选拔,不得已以能拿出成绩的科目作为评比项目,但是读书呢、运动呢还有艺术呢,这些伟大的人类宝藏难道只是让一些精英群体接触的吗?举个例子,我孩子初中,因为要体育中考,为了满分 70 分,每天回来跑步、跳绳,这个就是体育中考的附带效果,孩子去运动了,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对身体有极大帮助。但是到了高中,没有体育高考,最多只是一个合格性测试,这样高中生为了分数,长期坐着学习,这样成长起来的人才,当投入这么大的教育成本后,到底能为国家服务、为社区贡献多少年呢?身体才是一切的本钱,体育高考的设立,哪怕大家最后都拿到满分,但是这样每个人不是都在这三年去锻炼了吗?这才是考试的核心,不是去选拔人,是去通过附带效应提升整个群体的整体能力。社会是有群体组成的,不是由个别精英组成的,任何一项政策需要对整体产生帮助才会有益社会。对于教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县域,特别想提倡几点:一是尊重能读书的人,弘扬整个社会看书阅读的习惯,读书不能依靠考试的,或者只是每个假期给点推荐书目,我们要把书放到孩子的生活空间中,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中,让后给固定的时间,让大家读、让大家分享;二是尊重有手艺的人,类似职业教育,为什么人们都不去,因为工资低加上地位低,所以只能强行分流,为什么不能直接让企业开职业学院,让企业给自己培养自己的员工,华为这种企业第一需要人,第二如果自己培养的人,用起来会更加顺手,我们社会要让这些有技术的人拿高收入,这样大家愿意去学习手艺并且传承下去;三是尊重愿意运动的人,身体是一切的根本,我们的身体一直在长期的运动中进化,对于这种长期室内坐姿是无法短期进化适应的,所以才会出现各种英年早逝的事情,用中高考体育考分驱动也行,用强制运动时间驱动也行,只要让大家每天运动半个小时以上,整个国家的医疗费用也会大幅度下降,哪怕是公司,善于运动的员工也能更好的帮助到公司,应该学习胖东来,不让员工加班,给他们自己的时间,想学习学习,想运动运动。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刻意的去学习什么,而是引导大家去对系统的知识有兴趣,充满好奇心的拥抱世界,有了好奇心,剩下无非是水滴石穿的功夫。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是拥有自己的思考和求索精神,只是大家被困在这个现实大磨盘中,左看右看都是和自己一样被困住的人,认命了,但谁会甘愿任命这样的现实呢?再普通的人,也会买一张 2 元的彩票,去给自己一个获得奇迹的希望。教育要做的事,是要把火种放在大家心中,然后给社会松松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剖析县域教育现状 提供教育突围策略

                                  ​ 读完这本《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不缺乏优秀的学者,不缺乏深入基层扎实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不缺乏敢于把真实的现状(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呈现给大众的学者。另一个较深的感受是,这本书特别适合各地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读一读,当然县域的分管领导、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朋友们也可以读一读。​​ 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在教育领域内能得以解决,往往上是牵一发动全身,尤其是在中国国情下,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 教育资源由县级统筹以来。很多当下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 —— 举全县之力重点打造一所名牌高中,举全校之力重点打造某一两个实验班等,并不符合教育之要义,也与人民大众对教育的期望不相符合。​​ “大量学生接受完基础教育就是一生中正规教育的结束。”—— 多么发人深省又温暖的话语。我们这些教育行业从业者们,是否应该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处于学业成就末端层次的学生,而不要只盯着那些 “清北、985、211”?我们的教育应该为所有学生都成为合格的公民和劳动者打下必要的基础贡献力量。​​ 当我们眼中有全体学生,我们的评价机制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我们就不会为升学率所累,也就不会因此而焦虑,就可以更平和、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继而通过我们传导给家长,形成相对宽松的家校共育环境。然而现实是学校、家长、学生被 “分数至上” 的评价机制裹挟着 “奔涌向前”,内卷越来越严重,并且乐此不疲甚至引以为傲!​​ 教育是公益事业,不能完全照搬经济学 “成本 —— 收益” 那套理论。如本世纪初以来,“撤点并校”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但是也导致部分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并带来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一些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最重要的是失去了乡土味,一些低幼阶段的孩子,他们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才几年,就得投入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环境中去受教育和生活,这不但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要求,不符合伦常和常识,也容易导致家庭教育过早缺位。        …………​​ 教育,是每个现代人都很难绕过去的话题!愿本书作者的呼声能被高层听见,愿新时代教育朝着越来越健康的方向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泪目的调研

                                    虽然,我较为粗略的阅读了调研报告,但能深刻感受到县域教育种种困境,以及教师、校长为之付出与努力。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支撑起我们现在的县域教育,真是不容易。本报告也真的是有多处让人泪目,有很多观点非常赞同作者的见解,让我们感觉到教育任重而道远。有很多事情作为我们政府行政部门必须认真的思考和反省,必须减少无谓的形式主义,回归教育的本真。政府部门还是要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务实的帮助我们县域教育进一步发展壮大。    希望明天可以会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扎实的田野调查,中肯详尽的分析

                                      在人们聚焦于超级中学(深中)里的天才学生时,林教授把目光投向了县里面的中学。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在条块分割的治理体系下,县中同时要面对属地管理和教育系统的管理,日常工作中常常遇到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老师、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行政部门要求维稳、安全、普法宣传、禁毒宣传,如何激发老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教学能力?如何劝说家长把孩子留在县中?如何让初中学生不辍学?如何让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学到点有用的东西或者留下点美好的回忆?在县域教育里,我看到了找各种理由不来上课却赖着拿高级职称工资的‘‘老师’’,也看到了为学生而上下奔波、殚精竭虑的老师。教师是一种有神性的职业,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行政职级的晋升、市场报酬的提高,不能激发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激情和使命。当教育评价系统用机械的量化指标将教育事业与老师世俗化与祛魅后,奉献和投入不再纯粹,而是必须与收益做比较,根据投资收益比来决定投入程度。这是可悲的,也是书中众多访谈者的共鸣。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实的县城教育

                                        教育分化是现在最大的一个不公平!中国人对教育是格外的重视,很多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可中国经济狂奔的十年中,我们看到房价越来越高,城镇化率也越来越高!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这背后也是教育的分化!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现在回到家乡,可能很难再去见到原来的小学和中学了!因为城镇化的发展,很多学校开始了合并!很多学校被取消!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县城,这就造成了底层的学校变得越来越空心化!一边是越来越卷的教育,一边是越来越躺平的教育!县城的教育在哪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良知的接地气的专家!读了本书,非常震撼!终于有大学者把最真实的农村教育给摆在了社会公众视野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有大政方针,但是要落实路还会有很远。希望更多的决策者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乡村振兴助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基。看图 “数气球” 的本领在正常的城市学校课堂上根本无须教授,但在村小给年轻的特岗教师一个很大的冲击:原来孩子们连数数都数不清。实际上,当仔细去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时,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不会数数,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绘本或图画,更不懂什么绘画中的 “透视原理”,一个气球被遮掉一半,那自然不算一个完整的气球。但是,在这种背景知识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教师甚至绞尽脑汁都不知道为何学生们死活不懂。城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就自然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村小的孩子们那里都得等到正式入读小学以后才被当作理性知识来灌输。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完全对接不上,在年轻的刚大学毕业的老师看来,孩子们严重缺乏 “常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