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的文笔非常好,全书没有一句废话,纪实又幽默,除了本身追踪渔鸮的过程充满惊险、挫败、激动以外,作者提到的每一个人物也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作者的考察项目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考察滨海边疆区最北端的萨马尔加河流域,学习如何寻找渔鸮;第二阶段是花几个月研究渔鸮的种群,确定研究的范围;第三个阶段也是跨时最长的阶段,捕捉渔鸮,给它们装上追踪器,记录它们的 GPS 动向,中间重复捕捉下载数据,最后一年摘下追踪器永久放归。本书也是按时间和阶段顺序分为三个部分。非常值得推荐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还是比较喜欢雪鸮

      这本书前面一大部分,确实是情节推进缓慢。就像在战争中,无尽等待时间远多于真正兵戎相见的时刻,就像在旅行中,漫漫的行路时间远多于在目的地玩耍的时刻,作者乔纳森・斯拉特在远东冰原上对渔鸮的研究,也是由无穷无尽的与自然环境斗争、和各种怪人打照面、设计再改良捕捉陷阱、一次次目睹渔鸮逃脱构成的。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正是由上述情节构成,真正捕捉到渔鸮并且成功获得信息的时刻,屈指可数。似乎,人一辈子的高光时刻可能也就那么几个瞬间,余下全是作为准备的黯然。与此同时,我们的认知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斯拉特能为一个孩子打死了渔鸮而 “深恶痛绝”(孩子本身不知那是濒危动物),而他自己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濒危的哲罗鲑鱼饺,却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显然,个体的认知为总是能为其行动注入某些意义与判断。有的人研究东北虎,有的人研究远东豹,反正研究者只能说服自己,“我们替这些动物发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荒野仍在

        ️这本书是鸟类学家乔纳森・斯拉特所作,写他和团队在远东冰原,研究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 —— 毛腿渔鹗的过程。【渔鸮素来以能在艰险的荒野中顽强求生而闻名,它们的地位几乎与东北虎(也称为阿穆尔虎、西伯利亚虎)相当,都是滨海边疆区荒野的象征。】【虽然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同样的林区,并且都濒临灭绝,但人们对长着羽毛、爱吃鲑鱼的前一种生物更缺乏了解。】️作者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毛腿渔鸮的重要专家。虽然这是一本关于生物研究和自然科学的著作,但是文笔极风趣幽默,也很优美、很好读。想象一下,在茫茫的远东雪原上,空气寒冷而凛冽,森林中黑色的树杈上立着一只巨大的鸟,如同一个毛茸茸的猕猴桃。像在庄严肃穆的交响乐中,乱入了几个音符一样,很诙谐,却也很和谐。【在朦胧灰暗的冬日天空的映衬下,它显得过于庞大和滑稽,根本不像一只真鸟,仿佛有人匆忙中在一头一岁的熊崽身上粘了把羽毛,然后把这只呆兽支到了树上。】️作者讲述了很多在保护和研究毛腿渔鸮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奇遇,还有更多的极具艰辛的挑战。在这片近乎原始的土地上,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和事。【在办公室里舒舒服服地坐着讨论怎么寻找渔鸮是一码事,而现实过程中的寒冷、黑暗和寂静,完全是另外一码事。】【调查渔鸮的野外工作很多都是重复劳动:搜索再搜索】【在俄罗斯远东搞野外研究,本来就是研究人员与当地居民和雨雪风霜的不断磨合。】【野外考察通常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困难、艰辛的劳动,对同一问题孜孜不倦地探索,直到找出答案为止。】️要说和 “神性” 最接近的地方,恐怕就是大自然了。在远东的森林深处,你能感受到最万物平等的力量。这些与城市的街道、车流、写字楼的灯光和 “庸碌的日常相去万里”。“像渔鸮一样,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天地无言,但也是最有力度的 “布道书”,让人对生命的本质产生深深的思考。【我回到了树洼里,为这个地方不动声色的残忍而震惊。原始的二分对立仍是萨马尔加河上的生命法则:饥渴或餍足,冻结或流动,生存或死亡。一个微小的误差就可能让天平从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在这里,生与死之间,只隔着河冰的厚度。】渔鸮们低沉而质朴的二重唱在森林中颤动,“在嘎吱作响的林木间忽隐忽现,顺着湍急的河流蜿蜒回响。” 这古老之物发出的声音,向我们宣告 —— 荒野仍在!这多么令人欣慰。书中讲到的事情,我们应该很难亲身体会。凛冬已至,宅在家中,读着关于寒冷世界和它的造物生灵的故事,真有点 “身未动,心已远” 的快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封闭世界里的一阵凛冽的风

          ** 书籍简介 **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4463/](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84463/)#### 书摘与批注:[https://app.yinxiang.com/fx/d04750a7-8a8b-4db3-9bde-8473b67d97cd](https://app.yinxiang.com/fx/d04750a7-8a8b-4db3-9bde-8473b67d97cd)#### 读后感:- 收获  - 野外考察是艰辛的,朋友说他们考察大熊猫的描述,果然不是骗我。  - 认识了像小熊仔的毛腿渔鸮,还有长得潦草的中华秋沙鸭。  -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着如此的地方和如此的人类。- 启发  - 原来野外考察日记也可以写的如此生动,作者也说到写的生动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就会有人提供一些资助,虽然不多,但是会持续性的资助。  - 人生的挚爱之事不见得是一开始就构造出来的,就像作者选择研究毛腿渔鸮,只是各种因由综合的产物而已。但是,能看出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喜爱做的事情。  - Jonathan C. Slaght 在新京报的访谈中的回答,让我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具有说服力(当然事实上是否有效,有待商榷,毕竟人都是短视的,但是,不失为一种尝试),针对如何唤起当地人的保护意识,他是这样说的:  >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你附近的河边有渔鸮居住的话,这说明你生活在一个非常健康的生态系统中:河水很干净、有很多鱼。所以我觉得渔鸮也可以成为一种象征,成为当地人自豪的标志性物种,来证明这是一个自然生态极好的地方。- 思考  - 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写的如此灵动?这是不是有一些技巧存在?  - 做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我们感觉到人生不虚度?  - 一种类型读本的受欢迎,有时代环境背景的影响。新京报书评周刊的编辑是这样说的:  > 自然文学,因为涉及博物学知识,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在中国一直是个小众文学门类。然而过去三年,越来越多人开始接触、喜爱自然文学,在封闭受限的生活中想象远方的旷野,抚慰自己的精神。出版人们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更多自然文学作品被引进、再版:《海鸟的哭泣》《游隼》等等。在这波作品中,有一本书气质独特:《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它本是野外科考记录,却被作者写成了一部荒诞、好笑又浪漫的了真人秀剧本。#### 延伸阅读:[如何抓住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https://mp.weixin.qq.com/s/mVy1Fvijz3dViNsbF0hajQ)@vivian 感谢推荐,看完很治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猫头鹰-渔鸮

            前半部分看的文字,后半部分听的音频,濒临动物保护真不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给我内心带来了触动

              以我个人的喜爱程度来说,我其实只想给 3.5 星,对这类型的故事不太感兴趣。但是作者的文笔又是超越了一部科研笔记的水准。而且我觉得这本书有很大存在的必要,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对渔鸮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带来的破坏真的令人唏嘘且十分无助。我也很感动这个世界上存在如同作者以及他的同行这种即使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对保护这些稀有物种付出一腔热血的科研工作者。哎~愿世界和平,愿人类少一点贪婪。偶尔看看这种平时自己不太看的书还是挺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渔鸮素来以能在艰险的荒野中顽强求生而闻名,它们的地位几乎与东北虎(也称为阿穆尔虎、西伯利亚虎)相当,都是滨海边疆区荒野的象征。虽然这两个物种都生活在同样的林区,并且都濒临灭绝,但人们对长着羽毛、爱吃鲑鱼的前一种生物更缺乏了解。直到 1971 年,俄罗斯才发现了渔鸮的巢,到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认为全国的渔鸮数量不超过三四百对,它们的未来甚为堪忧。除了渔鸮似乎需要大树筑巢和鱼类丰富的河流来觅食之外,人类对它们所知甚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动人,有趣,科学,值得反复重读

                  这本书能给每一位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陪伴野保人自我怀疑的夜晚,给生物和生态学家以力量。作者完整的记述了他走上研究和保护渔鸮道路的全过程,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滨海边疆区的野生生物,人与自然的融合与矛盾,在他鲜活的笔法下都生动形象。作者敏感但坚强的心灵,渔鸮敏锐而优雅的形象,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语言幽默,长达十几年对一个物种投入时间做观察,且在那样的气候条件和环境,令人佩服。错过作者上次在上海的交流会,此书让人也想去俄罗斯滨海地区,看那世界上最大的渔鸮,听它们的二重唱。真是好酷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科学家和野外猫头鹰的生活

                      作者喜欢鸟,喜欢猫头鹰。不过他最重要的是保护它们,避免生态环境被破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个不会不战而败的物种,它们逃过了灾难性的风暴,忍受了零度以下的严寒,还应付了成群的乌鸦。我为它们的韧性感到骄傲。苏尔马赫、谢尔盖和我会继续关注它们,监控不断演进的人类威胁,在必要时施以援手。像渔鸮一样,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刷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