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书育人先育己

    从关注的清单中发现了这个宝藏,每一句话都反应的真实的教学经验, 01 教育成功的三个层次 讲述了教学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功利主义的成功,第二个层次是育人的成功,第三个层次是独立的教育思想。确实一个孩子能力足够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到完成应试成绩又实现素质教育的优秀的,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和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去实现这个平衡,所以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如何抉择以及引导才是每个老师的责任。02 去体验一下其他劳动者的生活 讲述了现在的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容易自怨自艾,自我满足,而家长们也会 “站着说话,不腰疼”。从而提出互关职业,互相体验不同的工作内容,老师进入办公区,家长站上讲台,课间操的领队。各自体验对方工作中的不易。然后互相理解。并且提供了 4 种提高自知之明的方法:多尝试,多比较,高人指点和多读书。 其实工作以后越发明白,一个人是否能被其他人认可,以至于是否受欢迎还是收排斥,都是基于这个人有没有自知之明。因为我们不会讨厌一个低调的无能者和一个硬派作风的强者。反而会对那些不知轻重,狂妄自大或者过分谦虚的人投以轻蔑和无奈的眼神。 越是经历丰富的人,才能够体会人间百态,不会妄下评论。毕竟,悲悯心需要经历磨难才能练成。03 戳穿真相 讲述了孩子哭诉父母无法沟通,老师一句话呛回去 “你要钱的时候怎么不觉得难?”。不过王老师更加尖锐,他通过孩子的语言发现背后其实是来自父母和老师,只有在孩子忤逆大人的时候他们才会觉得沟通不顺,殊不知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和孩子沟通过哪怕一次。真正的沟通是基于交流双方的平等对话,继包含说和听,但是事实往往是处在强势地位的人说,弱势地位的人听。这里没有直接用父母、孩子,就是因为有的家庭可能孩子才是真正的强势地位。然而相要脱离出来,必须首先认清自己,然后才可能学会如何真正的非暴力沟通。06 从一般教育成长为针对性教育故事讲述了大旗老师处理一个带刺的学生的问题,并通过打压和招安两种方法让孩子有所改观,但是王晓春老师却从中发现大旗老师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就直接投医。之后也给出了新的思路就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其他老师的分享找到这种情况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的处理这个孩子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师工作的参考书

      作为一个在学校工作了两年的半吊子人士,对教师的工作环境多少有一些了解。首先就是忙(大部分科任不算,他们也很少跟学生深入接触),日常的上课备课批改不说,各种活动任务工作指标就要占用很大一部分时间,偏偏这些活动的价值不大,然后还有管理班级的各种突发情况应付家长的各种问题,可以说按照正常的时间来算,他们根本完不成这些工作量。于是乎只好选择性的简化一些工作,学校要求的硬性指标没法避免,那怎么办呢?就只好简化一些段时间内看不出结果的工作。比如对学生问题的研究,比如课前的精细准备,比如各种学习任务,比如与家长的交流。结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对学生的管理上简单粗暴一刀切,动不动就找家长,讲课只会照本宣科没有思考,作业只知道几十遍几百遍的重复抄写。天长日久之后,大部分老师也就变成这种只有初中水平的,只会 “认真负责” 的,抹杀学生未来的老师了。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教师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复杂性,让学校的领导认识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工作(其实这点才更重要,只不过我怀疑大部分领导应该懒得思考这些事情),最重要的是给各位挣扎在繁忙工作和职业良心中的教师一个可执行的思路,通过各种实际发生的案例来解答日常工作中的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研究型的教师才是长期与学生的共生之道

        教育届的自卫书!鲜活的个体,栩栩如生的案例,如今的育人确实需要老师除了共情力之外,还得有教育智慧 - 或者很巧妙机智的解决,或者很科学地深入研究解决,不过都得需要做研究型教师,也是我自己努力的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吸引我的是 100 个案例分析。虽然每个案例是我们读书那个年代的事(好久远的故事);,但感觉遇到的事和问题都差不多,而作者王老师分析得也很幽默,易懂。也让作为老师的我,提升了几点认知:①“遇事用家长和班主任当 “王牌”,是最降低科任教师威信的,学生能明白: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只好 “狐假虎威”。” 遇事找家长,找班主任,是能力不足的表现。②课堂上不要因个别同学的行为,大动干戈,批评指责,而影响了其他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孩子聊聊,表达自己的想法。“像这样的事情,教师提醒一下,学生把课外书收起来就行了,教师应该照顾大多数学生,继续讲课。但是课下要找他谈谈,像朋友一样跟他分享读课外书的快乐(只要是好书),同时提醒他学会自我控制,不要在课上看。”③在课堂上想要孩子发言,还是思考?“我国中小学课堂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学生发言不踊跃,而是学生的发言答多问少,“含金量” 低。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发言问多于答,教师答多于问,那就好了,就说明学生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了。” 作为教师,不急于让学生都要举手回答,多给孩子一些时间思考。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心中的困惑说出来,要培养质疑的能力。④“老师完全没有研究问题的欲望,他只想让学生 “照我说的做”,我们把这种老师称为 “单纯管理者”,严格地说,作为 “教育者”,这是名不副实的。” 想想自己很多时候会跟班上孩子生气或者自己孩子,主要是孩子没有按照我说的做,这并不是教育者的风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反思

            教书育人,从来都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以心换心,以情感人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

              100 个案例,有点多,五年前的自己绝对耐不下心思看进去。但这一次,就这样一下子看完了。书是十五年前写的,五年前再版,而里面的教育案例,教育情形在今天依旧在发生,而且势头越来越烈。比如厌学,比如混社会,比如老师的种种心态。当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的方法依旧那么老套,打、骂是基本思路。禁止体罚后,我们的教室一度混乱。作者说的对,国家只告诉我们禁止体罚,而忘记说没了体罚,我们该怎么教育学生。或者国家认为每个老师都有办法让学生爱上学习,自觉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怎样做教师》

                全书不算新,选用的都是零几年的案例,但是却好像又都生活在眼前,不得不出,我们的教育是缓慢的,十几年的教学案例依然可以应用至今,足以说明教育事业的进程之漫长…..    文中选用了 100 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从教师的自身素质,管理方面,个别学生的教育等等角度进行阐述,发人思考     解铃还须系铃人,归途必有出处,要把教育事业进行深入研究而不能得过且过,未来仍有很艰难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鲜活的教育案例中,看到教育的专业力量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教育案例书。起因是因为考试时的脑袋空空,对于所学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只有书本上的字句而没有实际的感受和内涵。所以才迫切地找一些实际案例的教育书籍,看看自己将所学过的理论是如何真正融入实际的情境当中的。总体来说,受益匪浅。在书中最深的一点感受是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和作者的解答,让我感受到了 “以学生为主体” 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如何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当中的。第二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 “研究” 二字。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如果真的想要一个人产生变化或者说发展,那么你就不得不去研究你所面对的这个人。第三个感受是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但是同时也要尊重自己,只有相互的尊重,这样的交互过程才能更加稳固和长远。不尊重学生固然是不对的,但是纵容学生,或者潜移默化中允许学生凌驾于老师尊严至上,也是不对的。最后,老师是人不是神,教师要避免将自己过于神圣化和救世主化;同时,老师是专业人而不是老妈子,教师要多用专业手段干工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师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也逐渐在教学中实践,反思。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00个案例

                      本书写的时间尽管离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对于现在(2022)年依然适用的,跟多话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能够站在一个很客观的角度来讲,比如点出当前大部分优秀教师只是在分享经验的时候有点可爱,其他时候在学生面前都是一副凶狠的表情。对于学生的无情压榨,来获得好的成绩,从而获得优秀教师的称号,这无疑是刽子手,似乎谁在教学上花的时间越多自然就可以获得越好的成绩。      现在的学校也一直在鼓励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教学,比如学生午休的时间就会被疯狂的老师占有,最可怜的只能是学生了,本来就是整天满满的课,休息时间还不能有简单的休息和自我支配,学生的厌倦情绪自然就会上来了。       在当前双减下,越是能够体现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压榨,哪位老师真正落实双减的精神少布置作业,其他老师就会多布置作业,反正对于学生总得写作业时间是不变的,并没有达到双减的目的。       本书中例举了中小学的种种学生行为,以及分析点评遇到这些问题的解决的有效方法,对我也是有很大帮助,本书适合反复阅读的,读一遍并不能完全消化,所有有时间就可以翻一翻,碰到类似问题就可以借鉴一下看下效果如何,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书中一个观点很受启发,大部分教师是遇到了问题就想办法简单应付一下,而不是去深入了解,彻底解决问题,并且就这个问题进行有效迁移,这种教师就谈不上研究型教师,而且这样处理问题会冒出越来越多问题,研究型教师则会发现背后的问题,以及如何避免问题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长和老师都可以读的一本好书

                        既接地气,又有理论深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也并非全能。

                          2022 年读完的第 39 本书(暑假读完的第二本)《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 100 个教育案例(中学)》。这本书里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或是品德有问题,或是心理有问题,或是习惯有问题…… 你也会知道,教育并非万能的,教师也不是全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做到仁至义尽、问心无愧即可。所谓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是扯淡,不要听那些所谓教育专家的宣讲,都是忽悠人的,当段子听听即可,不可当真更不可全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幼教工作者,100 个案例虽然没有一例来自幼儿园,但从王老师的点评中我学到了很多。每一个个别孩子和每一个教育事件背后都有深层的原因。我们对孩子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去应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教师成长的秘籍和安慰剂

                              做深度思考的教师,告别 “胡萝卜” 和 “大棒”,永无止境,探索其中、“乐” 在其中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