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1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时代仿佛陷入了一种怪圈,如果你不与他人说自己很忙,就好像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仔细想想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忙什么。脑子里有很多挥之不去的闪念在提醒自己: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我下午需要做什么,我明天需要做什么,甚至一个月后的某一天,我需要做什么。在这样的 “心魔” 驱动下,就很容易造成自己很忙的幻觉,我每天都很忙,我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些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想法,就成了我们压力的源头。就好像手机后台运行了很多程序,虽然看不到,但是却实实在在存在着,打开的程序越多,系统就会变得越慢。禅宗中讲 “禅,是一种有序的思维。” 充斥着压力的我们,无论是大脑还是内心都是散乱无序的,脑子里闪现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要做的事情,思维无序,把自己搞得疲惫。饿了不吃,或者猛吃,困了睡不着,胡思乱想,该起床却起不来,精神很疲惫,身体也很糟糕。而我们向往的,是一种有序的境界,专注当下,享受当下的美好,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修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印象笔记》

      管理资料就是为了管理自己,我们要明白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根据省力法则(定义来自于《懒惰脑科学》)尽量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记下来。所以,放弃 “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 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让笔记成为你的第二个大脑。个人喜好:喜欢 flomo 和印象笔记结合,flomo 充当了便利贴的作用,印象笔记则是定期整理的个人资料系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杂事、各类灵感和想法、海量的信息 P3 人类是从过去漫长的数十万年进化而来,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只经过短短的两百多年,到现在进入信息社会,科技发展的进程越来越快,以至于人类大脑还不能自然进化出面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筛选过滤机制。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后天掌握工具和方法来形成,而目前而言云笔记就好最好的作为大脑延伸的一种工具,云端保存不怕丢失,快速搜索你想要的,以及多端同步在任何地方你在外部记忆都跟着你走。> 抛弃 RSS 的博客订阅使用印象笔记订阅博客 P49 用云笔记来订阅博客这种行为不可取地方在于云笔记是作为所有信息的收集平台,还是经过你选择还筛选的?而云笔记本身的关键词就是「笔记」,其中缘由不需要多说,就如你上课做笔记不会把教科书直接抄在你的笔记本上面那样。而作者认为「传统的订阅知识更新网站,就会进行内容推送。虽然你对某个网站或作者感兴趣,但也不意味着对所有文章都感兴趣。这种推送有时候也会给你造成压力。」然后作者认为解决方案是「上到具体网站用悦读这个插件来保存文章并用云笔记来查看」,而这样一来又回到过去的年代,凡是你需要获取信息你都要定期去到那一个网站看看有没有新的内容,那么如果你需要同时关注 50 或者 100 个网站呢?很多时候一旦信息过载到你不能处理的时候,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工具不好,然后选择不关注,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订阅微信公众号过多而不再去阅读。而目前确实的解决方法应该是使用 RSS 设定有效的过滤机制,譬如在 Inoreader 或者 Feed 设置具体的筛选,以及你减少要持续关注的主题。而认为好的文章或者部分信息再提取到云笔记里面去。> 存储不等于掌握 P62 把存储当成掌握,把记住的当成学会,都是人类大脑的偏误。> 两级分类有点少?P66 确实少,认知科学家已经研究发现人的大脑认知结果是树形结构,而单纯的两类结果并不能形成有效或者全面的知识树结构。然而这会在长期使用会产生一个什么问题?由于你的笔记越来越多,那么笔记本也就越来越多,笔记本组也会随时增加,即使是按照规律的命名法则来命名,都会出现一级目录过程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会导致人的大脑认知过载,就不再想使用,或者从目录去找相关信息。所以为弥补这点,Evernote 就用各种横向搜索的方式来辅助和加强。(当然,这也是它们的定位)个人推测 Evernote 之所以这样设计产品,可能跟过去网民寻找网站的历程有关,在互联网初期网站还不是是否之多的时候,Yahoo 通过目录和分类的方式给网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因为这样 Yahoo 崛起,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站越来越多,单靠一个页面已经越来越难整理分类,同时 Yahoo 这种基于人工的整理分类推荐人工也非常之高。在这个时候 Google 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搜索的方式你就能查找到整个互联网上你想要和相关的信息。>FSR 分类逻辑 P66Flow 工作流,Stock 经验库,知识体系 Reference。还真的第一次知道这种分类逻辑,不过发现自己一直也在使用,似乎也把自己的定位概况了。基于 FSR 分类逻辑应该是基于项目层面,工作流是当前的文件夹 / 笔记本,经验库是过去项目文件的归档,甚至可以提供模板清单来支持前者,除此之外其他相关的信息就是知识体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你已经熟悉了印象笔记的基础操作,那么这本关于使用经历和心得分享的书会给你一些很有序的启发,包括使用逻辑、包括笔记本和标签的职能、包括自己该如何有序的成长。如果你对系统一无所知甚至还无从选择,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我们为何要用印象笔记而不单单是如何使用印象笔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8)整理的笔记多了,就变成了一本书

            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看,电子书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整理的电子笔记多了,就变成了一本或者多本电子书。美国海军上将演讲时说过,如果你想改变世界,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好自己的床单。中国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环境的收拾打扫里拥有巨大的魔力,通过行动来改变环境,自己亲自动手把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会创造一种积极的氛围,从而改变人,让人变得自信、充满动力。将我们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只要你能想到的,就全都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会比较长,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清空大脑,所以先不用考虑写下来这些事情如何实现,只是先写下来。其实我们的记忆片段存在大脑里,有时候闪现出来,有时候又被我们遗忘,那种无序的状态是我们无法把控的,当我们的大脑中有这些无序的信息时,它们就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干扰我们的思绪,让我们没有办法专注于眼前的事情,但是当我们把大脑中的记忆碎片拿出来,再进行整理后,就多了一种掌控感,脑子就像也被梳理清楚了一样。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把平时碎片化的胡思乱想都记下来,我把它叫作闪念,意思是闪过的念头。这是连岳推荐的方法。为了更好地捕捉我们的心事,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 “未完成事情清单”,来梳理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情,也就是主动进行 “需要做的事情” 和 “想做的事情” 的收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彻底清空自己的大脑。这些任务,我们最容易抓住,先不要考虑这些事情什么时候实现,如何实现,能不能实现,先把它们列下来。在以责任和关注点清空大脑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忧,有些事情还没有发生,有些事情你还没有想好如何开始第一步,甚至没有想好要如何去做,但是没有关系,只要它存在于你的大脑中,就先把它写下来,这并不冲突,其实这是我们站在未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正所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可以以一年为期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好的计划往往是从一个好的点子开始的,我们大脑中的灵感就好比作曲家一闪而过的灵感,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当我们有好的想法时,一定要随时地捕捉下来,任何好的想法都是从碎片开始的。本书作者是从事培训工作的,课堂中会用到很多的案例和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平时不断积累的,当看到好的点子,第一个想法就是把它记录下来。例如在看 TVB 电视剧《冲上云霄 II》中飞机降落的情节时,就想到,如果把这个视频放到课堂上,能够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清单及标准化流程,我就会在便利贴上写 “《冲上云霄 II》第 3 集清单和标准化流程”,写一些简单的提示,好的想法就这样被捕捉下来了。平时积累得多了,自然不怕没有案例。公司附近有一家肯德基,一个周日的晚上,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在明天早晨改变一下自己的作息时间,到公司对面的肯德基去吃早餐,然后思考一下这一周的计划。于是我坐上了最早的一班公交车,由于早晨的交通状况很好,我很快就到达了公司附近,吃完早餐,我拿出了自己的本子,在本子上开始对自己过去这几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想未来的计划。那天早晨的感觉是奇妙的,因为没有人打扰,我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脑子里想了很多关于过去、关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而那一天也成为了我转折性的一天。信息看起来是无序的,但也并不是毫无规律可言,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处理它们,管理起来也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困难。保存在印象笔记里的文件,可以通过高级搜索功能搜索到任意文件中的文字,这给搜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都是将文件存储在电脑或网盘中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些集中存储的信息在经过加工处理后,将变成我们知识经验库的一部分,在未来你需要用到的时候,它们会出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所用。台湾创意文案天后李欣频在谈到如何迅速出书时,也提到了十分类似的方法。她写几本书,就会准备几个大盒子。平时会随手携带记事本,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欣赏艺术表演,只要脑子里有相应的想法,就会随时记录下来,等回到家的时候,她会把记下来的纸放在相对应的盒子中,大脑里的各种想法就会从脑袋里转移到了纸上,当盒子满的时候,也就是开始着手整理书籍的时候了。她会把盒子里所有的纸条取出来,然后进行整理,再根据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所以写书的过程也就变得非常容易。你羡慕那些高产的作家,羡慕他们脑子里有那么多 “货”,羡慕他们一本接着一本地出书,羡慕他们每一本书都很畅销,其实这些高产的作家,只是用了自己独到的管理信息和知识的方法来高效地完成写作,仅此而已。这些方法,我们通过印象笔记同样可以实现,而且更为高效。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可以随时进行笔记的加工。只有加工过的笔记才有意义,才有被利用的价值。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如果只是读书,而没有摘要和写作输出的部分,只能说完成一部分而已。书评,是对一本书的总结,摘要。有一部分书,当你想要重读时,读一下书评就够了。其实写书评也没有那么难,只要一边读,一边写书评,读完了,归纳整理,一篇书评就完成了。不要读完了,再专门去写书评,这样阻力太大,想想就觉得费劲。当我们把一本书读到了极致,也是这样的情况。不仅反反复复读这本书、做书摘、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写人物性格分析、延伸阅读,还会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我还建立了出差准备清单,把这些内容制作成了思维导图,每次收拾东西的时候打印出来,每一项逐一核对,将清单上的内容全部完成,大脑就不会有 “再想想还有什么东西没带” 这样的想法,一方面防止漏掉东西,另一方面节约了脑力,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时间的流逝往往是无意识的,你可能会有这种体会,一天过去了,感觉自己很忙,但是做了什么却又不记得了。时间日志是培养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增强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时间日志会清晰地告诉我们,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时间日志也可以告诉我们,一天 24 小时,我们的成果在哪里。你把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果就在哪里,所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番茄工作法”(注:利用一个定时器,设定 25 分钟,在这 25 分钟内专注于手头做的事情,在这结束后休息 5 分钟,反复循环。关于番茄工作法,可以阅读《番茄工作法图解》了解更多,通过专注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工作任务为单位记录时间的消耗,核心关注点在任务完成的时间而不是每个小时做了什么。相对每小时的记录,更关注一天做了什么,有什么成果。这种记录方式会有一些 “未被记录的时间”,这些时间做了什么往往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可能是日常的生活起居,也有可能是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所以如果采用这种时间日志的记录方法,也需要多关注没被记录的时间,因为这往往是时间黑洞,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浪费掉,而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感觉。愿你能更好的利用时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功的第一级台阶:构筑信息的秩序

              成功的第一级台阶:构筑信息的秩序不久前,我因为工作上保存资料的需求,下载了印象笔记。因为免费版有登陆设备两台的限制,而我需要手机 /iPad/ 公司电脑 / 家庭电脑办公,于是充值了最便宜 12 元 / 月的标准版会员。其后我浏览了一下印象笔记的页面,我发现其实它的使用比想象中的复杂。于是本着学习的态度,上得到搜了搜有没有相关的 “秘籍心法”。于是顺理成章看到了这本书《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 伴你成长》。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我就觉得是营销号鸡汤文章荟萃。但会员都买了,我上下班也无事,就点开看了看。结果发现了很多让我收获颇丰的观点和材料。关于此书,我的评分是四颗星。其实它的内容和材料的组织方式在我心中只值三颗星,但它的观点深刻震撼了我。我还是给四星评价。总体而言,本书不是一本印象笔记软件的实操手册,尽管它的许多篇幅就是在写如何使用它。它最核心与锋利的观点就是,人要主动构建信息的秩序。我们现在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数的咨询漫天飞舞,在屏幕上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同时,无数碎片的奇思妙想,如潮水一般涌出又消退。过载的信息摧毁着人的思考能力并引发了极大的焦虑。许多人就像一台开着几十个后台程序的手机,卡,慢得不行。那如何破局呢?就是去掉后台程序 —— 人为的构建信息的秩序。通过分门别类的方法,把自己的所有信息重新搜集构建。比如灵感想法,就归入灵感想法的文件里;比如工作杂项,就归入工作杂项的文件里;读书笔记,就归入读书笔记的文件里;以此类推。把所有碰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存放,而这个工具,就是印象笔记。汇总信息后,人为的加工提炼。在有准确目标的情况下,比如成为一个资深的数码设备使用者,一个高级的机械工程师,一个卓越的文案策划等等,进行信息的加工提纯。因为没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随后把加工后的信息挂载到我们关注目标的知识结构体系上。那么这就会为我们的工作提升很大的助力。而且,这种方式也可以极大的解放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恢复它的本性 —— 思考。大脑是用来思考而不是用来记忆的。当然,最开始这样做很困难。作者的建议是,找个安静的地方放空自己,找出大脑中所有飞舞的碎片,一一记录下来,然后自己把它们逐一整合。在自我内心的审视中,有些终极的东西便会自动成型。就像日本剑圣,宫本武藏在《五轮书・空之卷》中说的一样:“内心澄澈空明,排弃一切迷惘”。此外,本书还提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处理方式。很有价值。第一就是给所有信息贴上标签。 比如历史,比如人文,比如高等数学,比如人际关系,比如读书笔记 — 情感描写等等。然后日后需要什么信息,通过标签很容易的检索出来。将自己提炼,纯化的信息为自己所用,派上更大的用场。第二就是建立工作 / 日常生活常用模板。做事最忌讳的便是临阵磨枪。书中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通过工作的记录和复盘,形成一个标准的工作流程。那么以后碰到同类或者相似的问题,打开印象笔记,根据工作经验的流程做就好了。这样做既效果好,而且也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并且通过对工作步骤的详细拆解,会加深我们对工作的理解,也会让我们处理细节的时候格外游刃有余。这也是李笑来老师在《做时间的朋友》里提到的记录工作法。以上就是我提炼出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仅有 10 万余字,听起来好像很少。但并不,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更严谨的概括它应该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操作手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反而更难读。我读这本书两遍,并且详细写了思维导图,一共花了我十个小时的专注时间,相当于 24 个番茄钟了。说实话,不值得。因为精华内容就是我上面写的东西,其中的细枝末节,在工作学习中慢慢摸索比较好。比如印象笔记怎么拍照,怎么保存语音,怎么做思维导图。最后总结一下本书的核心内容。1. 建立信息的秩序。通过外挂软件的方式,比如印象笔记。2. 给搜集的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加工并且贴上标签。这样便于检索,为我所用。3. 给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建立标准的 SOP 流程。提升效率,提高效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马上注册【印象笔记】

                这本书不是【印象笔记】的使用说明书,而是如何使用【印象笔记】。作者使用【印象笔记】软件做记录、信息分类、管理人脉,收集资料、加工资料、晨间日记、每周回顾等等,本质是建立思考和连接,是生活更有秩序,内心更加平静,创造出更多想象空间。我看完以后立即注册【印象笔记】,仿照书中使用方法。使用效果,拭目以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距离我理想中的印象笔记入门书还有距离

                  全书看下来,应该承认作者在个人管理或管理培训等方面颇有造诣,但是这不代表看完全书能给那些有志于深度运用印象笔记的人体系化的入门指引。总体而言,全书的落脚点更多在个人管理(信息处理、知识体系搭建等)方面,而非在印象笔记上面,那些看书名买书阅读的人(比如我)并没有太满意。书中偶有令我豁然开朗或茅塞顿开的地方,但距离我理想中的印象笔记入门书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另外,成书时间在 2016 年,5 年间印象笔记很多软硬件功能已经有很大变化,生态已经完全不同,因此书中一部分已然过时,后面的阅读者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系统的学习印象笔记架构

                    印象笔记用了五年了,没有发挥最大价值,书上给了我很多灵感,之前的九宫格晨间奇迹日记没有持续坚持,今天准备重新捡起来。1、捡起晨间日记;2、持续每个工作日写 TDL;3、做专业知识框架并梳理总结案例;4、做读书笔记;5、持续写每日行动计划表(五分钟即可)。6、可考虑延续到生活、工作、学习、成长、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等方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实践出真知

                      看到这本书正式开始建立我的第二大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印象笔记知识体系已经搭建好了,并且把之前的笔记进行了归类汇总。还需要以后继续往里面添加知识,让自己的知识系统越来越丰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像笔记就给你的空间

                        带着需求和期待去看的一本书,回应了我的部分期盼,也学到了一些方法和启发。眼前的工具很多,有一件是自己应手的就好。印象笔记从问世就被我看好,但一直用的不够好。这本书让我再次看好它,再去用好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个人知识,信息的记录和管理方式

                          清晰明了的介绍了如何对信息进行分类,记录,管理。这个过程是个人知识系统建立的过程,也是个人经验累积的过程。我,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也能建立一些类似的东西,但我也在努力,哈哈,我现在正积累心理咨询相关的东西,期待未来我的知识系统,经验系统,以及自己的人生意义,都能有更清晰的呈现,感谢作者的分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首先这本书不完全是印象笔记的使用指南,具体可见官网介绍。书中的思想可以为我们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提供指导,碎片化 + 海量信息 + 零碎记录,应该让我们平时注重收集,分类,做标签,久而久之可以形成较多的关于某个主题某个领域的多条想法,可便于我们输入!大脑不擅长记忆,而善于思考。我们可以选印象笔记作为第二大脑,存储我们关注的信息,定期整理汇总!纸质资料电子化很有必要!比如我们的病历本、发票等,若有电子版,查找起来方便快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体会到刷书的乐趣

                              1. 这本书是关于印象笔记使用理念、个人知识和时间管理的经验,他山之石,总有启发 2. 书的体系清晰、而且是一个 "知识闭环",特别适合刷~3. 知识点有案例,如果掌握了,可以刷过去印象笔记分类逻辑:收集箱 —— 工作流 —— 经验库整理分类、知识输出、写下灵感清单的作用,在于减少无谓的重复思考,从而为创造性工作留出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印象笔记做个人成长管理的同学值得一读

                                作者李参写本书教我们怎么用印象笔记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个人管理系统的书籍。 探讨如何使用 Evernote 帮助我们 提高个人效能,帮助自我成长, 将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提上日程。最近在用印象笔记,对我启发特别大,大概建立了点运用印象笔记的框架,运用印象笔记有困难时再来翻翻书和笔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印象笔记做好个人管理

                                  印象笔记如今应该没人不知道了,不论有没有在使用它。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如何用好印象笔记,个人觉得更像是如何利用印象毕竟做好个人的时间管理、工作管理。自己用过有道云笔记,onenote,印象笔记,甚至手机的笔记本。不论是什么软件,其实当个人习惯性进行归纳,管理之后,任何软件其实都是辅助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印象笔记

                                    全本浏览完感觉虽然印象笔记确实在记录,资料搜集,整合方面功能比较强大。但是如果真的把每天的时间安排,花销,晨间日记,日程,清单,网络上的可能有用文章,名片,说明书啥的全部放进印象笔记,那整理笔记估计会是个很大工程,把东西扔进去的时候觉得很爽,整理时候就该头痛了。这本书更像是作者自己对印象笔记的使用心得,算是提供笔记使用的一种思路吧。不过印象笔记确实是个不错的工具,是可以好好利用,如果打开运行可以更流畅的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管理,印象笔记

                                      是一本尚可一读的书,对于自我管理毫无头绪的人而想要去做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指引办法。但是太多的赘述,所以精读大可不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印象笔记的书评

                                        这本书值得我们品鉴的,我认为有几方面,一方面它的内容比较落地,会一一去教我们如何更好的去使用印象笔记这个 APP,因为我一直是印象笔记 APP 的用户,但是我很少把这些功能去总结出来,甚至有的功能我还不清楚,但是读完这本书以后,他的功能我已经很清晰了,第二个他会从我们功能方面去教我们很多落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如何去写晨间日记,比如说我们怎么去记录时间日志,也比如说我们怎么去在工作中生活中以及我们的健康当中去使用印象比去去更好的去把我们的人生去可视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本书,它的方法也非常的落地,最最最重要的一点呢是给了我很多灵感,让我知道怎么去在工作中,生活中去更好的利用印象笔记这个软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无论有多强的记忆能力,也逃不过时间的摧残。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记录吧!作者推荐的的这个软件确实不错,里面的功能应有尽有,确实能满足我们的日常记录。当然作者也不全是要要求每一个人都去用她推荐的产品,而是要我们学会记录的方法。只有记录了日常细节,我们才有反思自己的依据。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