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次失败的接触,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它已经给出了最后的、近乎鄙夷的证据,证明它对这个被它大为惊扰的世界毫无兴趣。”“罗摩人把太阳系当成加油站 —— 补给站 —— 随你怎么称呼,然后弃之如敝屣,继续上路,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他们甚至有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人类的存在。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 人类好尴尬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谁对太阳系进行了神秘洗礼?

      谁对太阳系进行了神秘洗礼?是外星飞船罗摩。罗摩进入太阳系,牛顿船长和他的奋进号探索飞船被派去调查,解决了一个核弹危机后,各自飞走,皆大欢喜。
      在故事背景中,人类已经成功移民到太阳系的其他星球生存,建立了太阳系文明,从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到最远的海王星卫星,组建了含 7 个成员的联合行星政体。
      这是一个空前伟大的星际时代。然而,一艘外来飞船的不期而至,还是对整个人类星际社会形成了极为激烈的社会震动,从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再到宇航员及普通人…… 这是一次高能量、高纬度、高性灵的意识震荡。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罗摩飞船内部的精彩描写,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拉着我们的思绪,仿佛引领我们身临其境,揭开了一幕幕神秘的面纱。
      整个飞船是个旋转的圆柱体,人类探险家们小心翼翼地迈出历史性的步伐,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外星世界,从感观到理性都经受了巨大的颠覆性震撼。
      最为揪心的是,不知何故整个飞船系统启动后,两天之内从毫无生命的一锅有机汤进化出微生物、藻类,生产出占大气 50%+ 的氧气,以及不断出现的、自我重组和进化的一代代生物机器人。
      我以为,外星飞船罗摩其实也是一个高级生物体,或者说是外星生命的某种形态,能够完成这种几百万光年的、跨越星系的探索,其智慧生命的文明将远超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
      人类的反应是有些过度,甚至是歇斯底里。水星人类认为罗摩有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它有可能会变轨成为太阳行星,继而图谋控制整个太阳系,奴役人类。为此,水星人类发射了一颗核弹,准备在罗摩变轨前摧毁它。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牛顿船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同意了手下罗德里格的计划,销毁了飞向罗摩的核弹,作者对船长的心理描写也牵动着我们的心。
      作为船长,他无法判定罗摩是善是恶,而由此导致他采取何种行动 —— 这是问题所在。无论他选择哪一方,善与恶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他面对着道德上最困难的决定。如果他选择错了,很快就能知道;但如果是对的,他却可能永远也证明不了。
      没有必要再继续进行逻辑的辩论,无休止地猜想将来会是这样或是那样的结局了。这样做将使一个人永远在原地打圈圈,还是听听自己的心声吧。
      从道德或者逻辑上,对这种只有未来的人才能判断的事,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偏向一方的答案,然后选择背后的压力又让人难以承受,牛顿船长经历了灵魂撕裂般的阵痛。他认为罗摩上的生物并没有恶意,他毅然决然地阻止了水星人类对罗摩的摧毁行动。
      船长的认定,是由于之前罗摩的生物机器人所表露出的态度和其本身的研究价值,使得他偏向了保护外星飞船的立场,而水星人类无视行星联盟,私下发射核弹的行动,使这位伟大的船长产生了空前的厌恶感。
      船长的态度很明确,面对可能的外星智慧生物,需要和平、公正的进行接触,颇有 “已所不欲勿施与人” 的意义,然而这种哲理很难被现在的人所领会并以此为行为准绳。
      表面上看,罗摩从太阳中汲取了能源之后,毫不留恋的离开了太阳系 —— 而实际上这是对人类心灵和精神的一次神秘洗礼,它绝对是为人类而来,又为人类而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空间想象困难者的禁区

        此书是一次人类近距离接触地外文明(人类起名 “罗摩”)飞行器的探索过程。绝大部分笔墨多为在罗摩飞行器内的所见所闻,作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知外的空间,毕竟构建一个世界远比在一个已知的世界里想象困难的多。但也正因为如此,此书对空间想象力有限者并不友好,更偏向科普读物纪录片,更大的意义在于书外:对现实人类选择的影响(如太空卫士计划)以及部分猜测若干年后的应验,因此对绝大部分普通读者而言,视觉图像的缺失会严重削弱空间架构带来的震撼,只剩下索然无味,而且疑问是伴随罗摩内的种种现象越读越多。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中明确的上帝视角,比如外星人的态度、反物理学现象的解释、飞行器内部构造的缘由等等,这本书就像这座地外文明的方舟一样,不知道为什么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最后的回答落脚点也更接近于真实世界:人类被地外文明的漠视和人类的无知,没有想象中的对立、互动、甚至没有掀起一丝涟漪,自始至终都只是人类单方面的一厢情愿。非 “硬科幻” 痴迷者,不推荐阅读,如果实在想读,可以先看一下抖音上关于这本书 1 万字的配图简介是否有兴趣。很抱歉,在这本被称为伟大的天花板作品中,我折戟成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怎么看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罗摩,好事成三。

            从未被一个世界如此 “无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没太看懂,全书更多笔墨在描述摩罗的一些奇怪形态,包括生机人,快速进化,柱状海,封闭的纽约。可惜对最起码的动力方式都没有作解释,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罗摩人把太阳系当成加油站 —— 补给站 —— 随你怎么称呼,然后弃之如敝屣,继续上路,去完成更加重要的事情了。他们甚至有可能压根儿不知道人类的存在。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73 看文明的未来状态

                  刘慈欣曾说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对阿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若果真如此,那么流浪地球就是在向本书致敬。罗摩就是阿瑟版的流浪地球:一个高阶文明在宇宙中漫游,将太阳作为能量与物质的补给站,对低等的人类文明不屑一顾,就像我们不会理会偶尔闯入的飞蛾。    阅读这本书是对我想象力的极大考验,虽然克拉克已通过诺顿船长将罗摩世界的细节一一展现,但我读了一半却依然云里雾里,直到上网查看相关视频,再将脑中模糊的景象用画笔勾勒出来,才建立起对罗摩的空间认识。向克拉克深深膜拜的同时,感叹人类彼此理解的困难。如果没有实体,仅靠文字是很难准确描绘自己脑中所思所想的,进而理解了艺术的必要和必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理念。    关于文明的高阶形态,阿瑟克拉克在太空漫游系列中给出了答案:物质世界的人类代表鲍曼与计算机代表 HAL 一同归于信息与能量。罗摩世界则描绘了文明在宇宙中行进的一种可能:文明的主体以信息形式存在、存储,罗摩螃蟹和蜘蛛都是按需制造的生物机器人,在完成任务后作为物质被回收。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不违反光速制约的前提下,实现文明的迁徙。    对未来太空世界的幻想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极端推理和思考。也许未来只有诺顿船长代表的精英和退化成猴子的仆人这 2 类人,人类从猴子来,再回归猴子,真是莫大的讽刺,而这讽刺正在现实世界上演。   看到罗摩世界的唯一花朵被吉米摘下,我突然想起了机器人总动员里 E.T 依芙对植物的执着。水星人发射导弹本意是保护全人类,虽因诺顿的干预未对罗摩造成伤害,但这么强大的武器会永久地躺在仓库中吗?尤其在太阳系如此竞争的环境下。拥有足以保护全人类的力量在面对外敌时是幸事,在外部危险化解后,则必将诞生强权。不禁想到,“岁月静好” 从大尺度上来看是不可能的,除非热寂。也许,对 “岁月静好” 追求本身就是虚妄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罗摩相会

                    令人震撼的科幻小说。宇宙,生命,有多少的未来需要探索。人类究竟能前行到何种程度?可以尽情想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已经好久没有如此酣畅地读完一本书了

                      【6 级,131k】这可能是这三年来最快看完的一本书(2 天)。它只有 13w 字出头,也仅仅花了我 6 个小时的时间,阅读它的过程就像看完了一部精彩的美剧,让人回味无穷。简单来说,《与罗摩相遇》讲了一个第三类接触的故事。人类在近未来已经将足迹散播在太阳系的各个角落,但当一艘外星飞船闯入太阳系的时候,却还会像前太空时代一样激动、好奇、迷惑、恐惧。这艘外星飞船叫罗摩,是一个直径 20 公里,长度 50 公里的金属圆柱体,内部空间就像一个胶囊。为了模拟重力,它沿着轴线以四分钟为一圈的速度旋转。全书聚焦在 “奋进号” 代表人类来探索这个奇妙的外星世界。这里有冷冰冰的外星建筑、神秘的生机人工厂、金属离子构成的毒海、含氧的空气、会放电的巨大针刺…… 奋进号的所有人都试图以自己的视角去理解这里看到的一切,可最后留下的谜团比解开的更多。罗摩就像一座冬眠飞船,接近太阳之前一片死寂,像一座坟墓,而随着吸收太阳的能量,它内部机械生命开始构建、工作、消亡、再构建。最终罗摩吸收了部分太阳物质作为补充,飞往更深的太空,而内部的生命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再次化为零件,等待下一次被唤醒,并重复短暂的一生。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神作,是因为它不同于《银河帝国》那种宫斗剧内核的科幻,也不同于《三体》那种宏大世界观的科幻,更不同于《异形》那种深空恐惧型的科幻。一方面它没有从上帝视角,而是以推理和探索的方式推进了一个科幻故事;另一方面它的设定充满谜团,又给人一种冥冥中自有意义的感觉。这个故事本身就好像走入异世界的迷宫,作者已经尽可能帮你解开一点点谜题了,剩下的部分可以用你最疯狂的想象去填满。可最后你被甩出了迷宫的时候,你发现任何的想象都是狭小的,这个迷宫是你不可理解的存在。你会带着回味、遗憾、失望、满足回望这个迷宫世界,久久不能释怀,就像我们面对眼前这个复杂而神秘的现实世界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后,人类输得一败涂地

                        “如此彻底的漠视,比任何蓄意侵犯还要恶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了个寂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怅然若失的结局

                            这就结束了?没有得到一个 “噢,原来如此” 的结局,倒是使得这个第三类接触的故事异常真实,也许真实情况也该如此。同时也让读者和主人公一同感受了怅然若失的感受。总是说要重过程轻结局,显然自己境界还没到,一个 5 星的过程,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局而给了 4 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