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文字的力量
三王小说短小精悍,很轻松就读完了,但每读完一篇,又会让人深思良久,大概这就是阿城文字的力量。阿城认为《史记》是中国小说的最初典范,他的小说就不自觉的深受《史记》影响。每篇小说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有很强烈的 “劝喻” 意识。小说中的王一生、肖疙瘩、王福…… 这些人名是虚构的,但那个时代,你又知道他们真实存在,亦或每个人身上聚合强化了他代表的那一类人物的形象。阿城用这些小人物记录那段已逝的荒谬历史,这大概就是传统的 “士” 所肩负的使命吧!阿城的文字,行文简洁,生动有趣,细读又诗韵盎然。就像一块美玉,没有繁复的花纹修饰,随形琢磨就这样温润美好!摘选书中一二,留待慢慢咀嚼:《棋王》🔆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王一生笑着对我说:“怎么样,学棋吧?咱们现在吃喝不愁了,顶多是照你说的,不够好,又活不出个大意思来。书你哪儿找去?下棋吧,有忧下棋解。”🔆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就拥了幕布,沉沉睡去。《树王》🌀肖疙瘩仍垂着眼睛:“可这棵树要留下来,一个世界都砍光了,也要留下一棵,有个证明。” 李立问:“证明什么?” 肖疙瘩说:“证明老天爷干过的事。” 李立哈哈笑了:“人定胜天。老天爷开过田吗?没有,人开出来了,养活自己。老天爷炼过铁吗?没有,人炼出来了,造成工具,改造自然,当然包括你的老天爷。”🌀肖疙瘩的骨殖仍埋在原来的葬处。这地方渐渐就长出一片草,生白花。有懂得的人说:这草是药,极是医得刀伤。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孩子王》⭕️不识字,大约是文字盲,读不懂,大约是文化盲。⭕️我那个班上的学生,写作文,社论上的话来得个熟,不用教。你出个庆祝国庆的作文题,他能把去年的十一社论抄来,你还觉得一点儿不过时。⭕️天色正是将晚,却有红红的一条云在天上傍近山尖。林子中一条土路有些模糊,心想这几天正是无月,十里路赶回去,黑了怕有些踌躇,便加快脚步疾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真实的生活总是一地鸡毛,也可以充满着浓密的烟火气最近了解到一个词:现代阿 Q 精神。为此我去百度搜索了一下定义。能够感觉到,其中对于这样一种状态充斥着负面的情绪和评价。而我个人觉得,这种 “评价的方式” 本身是不该被提倡的。正如阿城在书中说得那样,我和大家一样。大家活过,我也活过。大家活着,我也活着。而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是一地鸡毛。我们几乎都过着苦的生活,然后想尽办法苦中作乐。如果按照上面那种对于精神的解释,那大多数人对生活的努力,就都变得不值一提了。而这种放大 “大主”,无限 “打击”“小主” 的想法和价值观,是危险的。生活本就该各美其美,而不是沦为社会达尔文主义。那会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悲哀,更是我们个人的悲哀。就像最近大火的《狂飙》,我看到有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大火的剧中人是高启强?而安欣却和我们渐行渐远?抛开其他层面不谈。我看到一个解释,说得是,因为我们都在经历高启强的苦难,却不曾经历安欣的完满。事实上,影视剧是删除了安欣真实又血淋淋的人物背景,才导致了这样的 “人物割裂”。所以,真实,可能千疮百孔,而又那样耐人寻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朴实无华的背后是含蓄深沉的忧伤阿城,原名钟阿城,是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短小精悍而不失思想的深度。这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王” 系列汇编 ——《棋王》《树王》《孩子王》。从语言上来看,阿城的语句简洁明快有力量,善用短句。他经常用多个剪辑的小镜头来建构小说的背景画面。文言书面语和单音节词的大量使用,使得语言富有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文白相间中表现出小说语言原始的感染力,雅俗共赏、收放自如。文字虽朴实无华,但背后透露出深沉的感伤情怀。不过阿城的作品不多,取材相对狭窄,创作背景多为知青时期。随着他后期转型编剧,更鲜有作品问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也仅限于寻根文学时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下棋的乐趣棋类运动,虽然没有电子游戏里面丰富的场景变换,华丽的颜色,多样的道具、装备。不过,下棋是要发现变化,无论象棋还是围棋都需要计算,每一局都不会完全重复,这就是下棋发现的新世界,是任何娱乐活动不能替代的。围棋难,但是有趣,无论输赢都可以感受到快乐,感受对弈过程的焦灼,甚至感受到小小棋盘上十万兵马厮杀的宏大。《棋王》,象棋棋痴的传奇故事,侧重描写棋痴如何沉浸于棋盘而无法自拔的形象,情节。那个草莽的年代,能认真地下几盘棋确实难得,毕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下棋,对普通人来说,一是社交,二是提高智力,三是打发时间,不过棋呆子王一生把兴趣表现到了极致,只有吃饭能和下棋一样重要,记录了一个时代生动的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生如棋盘《棋王》这本书三个故事,《棋王》、《树王》、《孩子王》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情节联系,但它们共同传递了阿城对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体味到深刻的情感和哲理。这部小说展现了阿城的文学才华和深度思考,是值得品味和回味的作品。每个故事都展现了阿城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思考。阿城过:“知青上山下乡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扭曲现象,它使有的人狂妄,有的人消沉,有的人投机,有的人安静。” 经历大涛大浪的知青,活下来就已是幸运,要懂得知足, 王一生就属于这类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了解人这本书,我之前就看到。我以为我没有,我忘记了,这次再看的时候,感触很深,是因为作者走进了我的心里吗?我想:是因为我有了更多的体会吧。对于《棋王》我看到的是人对爱好的坚持与付出。现在的人,能坚守住的东西还有多少?在利益面前,我们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我们可以回答自己吗?可以让自己问心无愧吗?对于《树王》那是一份守护,对于生命的体会,对于自然的感恩。人处在一个时代,不免会有各种不能作为的事。但总有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总有自己可以坚持的信念。对于《孩子王》我想到的是教育。教书育人,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有多久没有想起过你的老师了,你有几个对你影响至深的老师?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才能发现孩子的需要,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忽然发现,我是一个不那么愿意守规矩的人。因为总会发生对抗,是因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从对抗开始的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会一看再看的书受限于无文学功底,写不出动人的评语,只想说,这本书我好喜欢,看不腻,尤其喜欢《棋王》和《孩子王》,《树王》不太喜欢,字里行间有种别别扭扭的感觉,不够坦然。⭐️《棋王》中那场棋王大战,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对 “棋呆子” 吃饭的描述,更是精彩到让人头皮发麻。⭐️《孩子王》中 “我” 没能继续当老师,让人看了胸口很堵,忍不住破口大骂 “呸,什么玩意”。我也很想知道,“来娣” 后面有没有跟 “我” 在一起呢?她那么有音乐才华,性格又大气泼辣,不去教音乐,真是屈才了。不过屈才的又何止她一个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那个现在看来荒谬的年代,发生着如今日一般魔幻的故事。好几年前就看到很多文艺青年推荐阿诚的《棋王》,最近在贾行家的文化参考中再次提到说阿诚的文字是中文小说界不可错过的。在上海开始疫情封控时准备阅读,但因为疫情的各种繁杂,毫无心思。用了 3 天,但间隔有一个月。现在已然看到曙光,想着还是要重拾阅读这件事。在前传中阿诚提到,按作品成熟度应该是《树王》,《棋王》,《孩子王》的顺序,也代表了他不同创作成熟阶段的风格。阿诚的年纪和我的父亲相当,借他的作品也可看到父辈们生活过的那个青葱岁月。《棋王》主角是个知青文科生,文革期间,父母已经不在了,在插队落户上山下乡的火车上,遇到了文科生棋呆子王一生。王一生痴迷象棋,此外就只对吃有兴趣,似乎曾经经历过吃不饱的惨痛人生,特别清楚什么是饥饿。书摘 #好上加好,固然是馋,其实饿时更馋。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曹操《短歌行》王一生的象棋走得好,源于一个捡垃圾的世外高人的传授。在农场的艰苦岁月,有工资,有粮,没有油,于是钱都变成了烟。但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书摘 #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的什么东西。王一生与农场的上海人倪斌赛棋。下棋前做蛇肉喝蛇汤的细节颇有些苦中作乐的趣味。经此一别,倪斌被迫参加篮球比赛,王一生却没被允许报名参加比赛。但幸运的是认识一个愿意收留的画家,以及愿意托关系送礼给书记帮忙的倪斌。但王一生的人生观却让他无法接受人情的交换。书摘 #太阳垂在两山之间,江面便金子一般滚动,岸边石头也如热铁般红起来。王一生从棋呆子变成棋王,转折是一场一对 9 的大对决。书摘 #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看似对吃这个物质要求很看重王一生,其实真正看重的是那与具体生活无关的理想和爱好。《树王》爱磨刀的叙述者,我,知青。知青,爱读书的李立。农民,力气大的肖疙瘩。生产队的第一顿饭把城里来的知青都辣着了。哪怕是生火这样的简单寻常,对城里来的知青而言也没那么容易。知青们下乡的劳动就是砍树,他们都相信这是对自身成长有益,对国家有益的事。(你笃信的真理,未必是真理)书摘 #我忽然觉得这山像人脑的沟回,只不知其中思想着什么。山上的大树成精,砍不得。但知青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第一次去看大树,遇到了肖疙瘩的儿子肖六爪。李立挑战大树,我负责磨刀。肖疙瘩磨刀比我还专业,间接帮了一把知青小将砍树。大树终究还是倒了,肖疙瘩在最后一刻出手避免了大树倒下时伤人。这晚,李立给了我糖,去兑现白天答应六爪的承诺,还给他讲连环画的故事。书摘 #这样一个古老的杀人故事竟如缓缓的歌谣,令人从头到脚松懈下来。书摘 #目力所及的山上,树都已翻倒,如同尸体,再没有初来时的神秘。肖疙瘩的故事,就是一个耿直汉子被错怪的一生。然而,在那个年代,对于农村出生的军人,经历这些又似乎很正常。我又给六爪买了糖,一来一去也熟络了。李立要砍树王,我还是帮忙磨刀。不意外,肖疙瘩以性命阻拦。树王是砍树最厉害的肖疙瘩,但他却不允许砍这颗大树。但是如同站在历史的大潮前无能为力。砍完树还要放火烧山。书摘 #山下的火越大,山头便愈黑。树都静静地躺着,让人替他们着急。书摘 #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不久,肖疙瘩交代完遗愿就去世了。书摘 #一座山秃秃的,尚有未烧完的大树残枝,黑黑的立着,如同宇宙有箭飞来,深深射入山的裸体,只留黑羽箭尾在外面。如同命运的羁绊,树王的归宿与那颗大树一模一样。《孩子王》已经在生产队待了 7 年的知青 "老杆儿",因为上过高中,被派去学校做老师,教初三的学生。成为了所谓的孩子王。书摘 #不要乱说,大批判放松不得,是国家大事。课本印不够,总是国家有困难,我们抄一抄,克服一下。书摘 #牛是极犟的东西,而且有气度,任打任骂。牛馋咸,尿咸,凡是给牛喂过尿的,牛便死心塌地地听你吆喝。学生比牛好管多了。(这段对于牛和孩子的描写,对于正处于疫情封控中的上海人而言,特别的有感触)教的一个学生王福是曾经认识的老实人哑巴王七桶的儿子。生产队的女知青来娣很想去学校做音乐老师,要和老杆儿一起写一首歌,愿意送老杆儿一本字典。当时知青已经可以收听广播,逐渐了解外面的世界。书摘 #中央台说了上句,我就能对出下句,那都是套路。老杆儿开始踏踏实实地教孩子认字写作文,字典成了班级里的圣物。一次集体劳动前,王福用自己可以预先知道劳动那天发生的事来赌这本字典。其实他的打算就是和王七桶事先把活干完,这样劳动那天的事就是不劳动。此后王福开始抄字典。一次学校放电影,伙伴们在学校相聚,来娣和老杆儿完成了歌曲。但老杆儿教孩子们实实在在的学写作文的事似乎有着很大的风险。还好,降临的惩罚只是回生产队不再教书。在短短一个月,对于教给孩子们的这些知识已觉欣慰。书摘 #我慢慢看外面,地面热得有些颤动。我忽然觉得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的东西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