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有温度的历史
金雁和秦晖夫妻是国内知名学者,本书是金雁的回忆录(文章看来是多年散文积累,总体不是很连贯,否则就是 5 星推荐了)秦晖说的对 “搞史学的人,应该有个人口述史和民间记录的自觉性”,作者 50 后,正赶上共和国最难的一代,童年赶上饥饿,少年文革不上学,青年插队,返乡后社会动荡,独生子女政策,企业下岗,该赶上的坎坷都遇到了,反差太大,他们年龄应该是现在大多数 “得到” 用户的父母辈,应该回家多和父母聊聊,家家都能有一本口述历史。中国过去 60 年发展天翻地覆,作者从小有记日记的习惯,记录详实,推荐阅读,算是 “忆苦思甜”。两点随感:那一辈人(尤其是北方人)很强的饥饿记忆,面临现在物质丰富的社会,应该戒碳水,这是对他们健康最大的威胁,普遍偏胖,不吃主食不舒服,吃了就犯困,虽然是广场舞的主力,但碳水还是让他们心血管病高发。看那一辈人青少年的自然野蛮生长,现在的孩子就太像温室的花朵,青少年总是要经风雨见世面,每一次磨砺都是宝贵的财富。那一代人少年没人管也该读书读书,该经商经商,作者 30 年前东欧剧变的时候在波兰,有留下来的条件,幸亏秦晖坚定留在国内,目标高远坚定是关键,现在的父母不要在意孩子的一时成绩,一代更比一代强是定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看的第二本女学者的回忆录当我意识到这是一本回忆录时我回忆了一下我看过的学者的回忆录,巴金,季羡林,邓晓芒,林耀华,王赓武…… 述者的职业有差但都是男性。似乎也有一些女性述说着,但很多都是女儿回忆父辈的居多,甚至赵俪生先生的女儿也回忆自己的父亲写下《孤灯下》这样的作品。但这部作品不一样,她是一个女性写下的自己作为当事人的回忆录,而且这里面的女性是乐观的,富有创造力,充满生命力,不停和周围的人互动的一个女学者。我看过的上一部类似的女学者的回忆录是杨绛的《我们仨》。这里面秦老爹生活上的低能很容易想起杨绛笔下的让人哭笑不得的默存。另外和《秋园》里以自我为中心,以家庭为圆周的个人回忆录不同,这本书里的女性活动半径要大得多,可以说一点不亚于作者身边的知识分子男性的。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视角,当然值得一读,更不用说,书里面的语言是节制的,幽默的,书里看起来可能稚嫩的插图是作者亲绘的,而且作为秦晖的妻子,她的观察,记录和叙述可以大大满足大家对学者秦晖的好奇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