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外国人看中国

    非虚构纪实文学外国人看中国,本书作者和何伟应该是比较 “著名” 的,本世纪初正值中国转型,社会动荡,在中国生活娶妻的外国人,他们眼中的中国还是可以当闲书看,何伟写的三部曲里《江城》写的好,本书作者两本书这本还可以,因为感情比较真挚,毕竟是和老婆家乡人。东北在本世纪初正是悲惨衰落的时候,但外国人在那片土地上还是安全和自在的,当然他们对中国和一切发展中国家总是 “俯视”,挑毛病。中国人那个年月也确实土,仰视,让他们充满优越感,类似所有英美文学对殖民地的描写,有感情写的是同情,但骨子里不认为对方在奋斗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外的东北纪实

      🍂看到以下所描述,你是不是也想到东北来一次旅游呢?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 "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还有足够吸引你的是东北人的豪放性格,还有 "俺们那疙瘩的" 的东北腔。🍂《东北游记》是一个关于历史生活在不断变迁中寻找意义的故事,提醒我们珍惜每一个转折,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荒地的村庄,还是遥远的美国,人们都在经历着生活的起伏,都在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和答案。🍂麦尔 — 一个荒地村的女婿,一个通过跑步去探索和寻找东北的历史的美国人。用中国传统的节气串起所有的调研观察。以独特的视角,感情真挚为了阐述所见所闻以及调查背后真相。东北,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麦尔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这也许就是东北这片土地的写照。🍂冬日的荒地村,阳光照耀下的雪野显得格外刺眼,而生命的轮回却在悄然进行。面临着新生命的到来,麦尔的生活的揭开了新篇章。现在,麦尔终于能把东北的列车时刻表、地图和历史书放到一边,开始书写自己的人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荒地一个小村庄,写成了一篇大文章

        荒地一个小村庄,写成了一篇大文章,从冬至起笔,然后从大雪落笔,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巧思,东北的冷已从标题上一笔带尽。文中,除了侃侃而谈的刘老板,麦尔笔下都是质朴的东北农民,刘老板关心的是自己企业的未来,虽然他讲的全部是荒地村美好的前景。而村民们则是关心的麦尔与费朗西斯什么时候会有自己的小宝宝,以及美国的太阳是不是和中国一样圆。而麦尔是他者,他的呈现更加客观,他既没有刘老板那样的功利主义,也不如荒地村的农民,所有出发点都落在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自己的日子和东福米业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时艰难地抉择。麦尔以宏大的历史观,最后回到了自己妻子意外拥有了小宝宝,生命的轮回,故事的转折与起伏。荒地村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东北的农民,能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大概是形势比人强吧!这就是麦尔在这篇文章里努力想要回答的一个命题。东北有最肥沃的黑土地,东北曾经是中原人最大的避难所,而东北也是个苦寒之地,在近代史上,这里的人又忍受了更大的战乱。这就造成了东北人的特殊的性格,他们既有传统农民乡土情节,也深深眷恋这块的土地,但同时又因为脚下的历史并没有和自己的根绑定,对太远的历史还有一种疏离感,比如对麦尔提到的柳条边是一脸的懵圈,他们甚至在潜意识中还有一种逃离的心态。对苦寒的极度恐惧,就是对温暖的极致追求,海南岛成为了东北人最愿意投资房地产的地方。海南甚至有了东北第四省之称,大概就是东北人深层次解不开的矛盾。理解了东北人的这些情节,我们就能读懂东北人各种心理。关先生坚决支持东福米业,把自己的地出租给东福米业,然后用自己的农舍换取了东福的公寓,自已再给东福打工挣一份薪水,土地在关先生心理,就是一笔资源,他算的是经济帐,不管土地最后到了谁的手里,只要他到手收入更多就行。而三姨则是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她需要的是自己的根扎在土地里的扎实感。三姨说,“菜园子没了,也没法儿养鸡。我们全靠公司,我们的家就会被拆,根本没法回去”。而三舅是处于三姨与关先生之间矛盾体,他理解这是形势使然。“每隔 30 年,中国就要来一次划时代的农业改革。” 到 2025 年机器会取代很多劳动,但这是自然进化,他说这是进步。但他也选择不和东福签三年的约。他说,这合同是和那些再也不想种地的人家签的。大米的价格一直在涨,让人家一口价给咬死了挺傻的。到时候每年涨价中能干瞪眼,三舅把希望压在了 “涨” 字上。三舅在赌未来,而麦尔则是理性地预测荒地的未来,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方向只可能从低效向高效转型,看清了这个方向,也就知道了改革的趋势,机械化农业的开端,就是土地要向集约化流转,所有权从 “集体” 转到大户的手中。         而东北的农民出路在哪?进城。就如麦尔在文末隐喻的那样,“在红旗路上往南走,刺骨的寒风令我不得不加快脚步,离开这个叫做荒地的村庄”。从网上查了一下荒地区的情况。该村从 2011 年起在全村试行新型农村土地流转。并在 2016 年成功转型为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制。每公顷土地股金 1 万元,保底分红 3500 元。配合土地流转,大荒地村建设了农民新居,共建楼宇 30 栋,可容纳 908 户村民入住,采用宅基地置换的方式安排村民入住。同时配套修建了 2 栋老年公寓楼,安排村内 65 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实行公寓式管理。村民脱离土地后,就近自主创业或到村内企业就业,成功转型为产业工人。目前,村内企业共吸收大荒地村劳动力 960 名。规划中的温泉小镇建设已经全面开工,建成后集乌拉满族文化一条街、博物馆、体育场等于一体,将实现就地就业、就地入学、就地医疗、就地养老、就地购物的新型城镇化目标。目前,东福集团已经拥有资产 11.5 亿元,下属 12 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农业、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特种养殖等多个行业。截止 2015 年底,东福集团共流转土地 3511 公顷,其中拟入股土地 (准股权) 1439 公顷,其他土地流转面积 2015 公顷,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面积 1789 公顷,共带动农户 6625 户,2015 年大荒地村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 2.4 万元。2021 年 11 月 12 日,被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纳入 2010﹣2017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监测合格公示名单; 2021 年 10 月 29 日,入选吉林省第二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拟定名单;2021 年 11 月,被民政部办公厅确认为 “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故乡回不去,当下融不进

          麦尔的这本《东北游记》读完了。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了解东北的历史,了解东北的人文地理。从一个美国人的笔下。这本书像散文,像旅行日记。能够很轻松地读完。但因为中间隔了一层语言,有些文字冗长乏味,读着读着就犯困了。东北游记讲的是东北的历史,以及东北里的一个村庄荒地村的历史。麦尔作为荒地村的一个异国女婿。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和视角记录荒地村的人情世故以及人文历史。在荒地村,变化和确定同时发生着。凋零和生机也同时上演着。出走和回归也在矛盾中和谐着。麦尔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家的安全感。这是一种让我羡慕不已的状态。在异国他乡里,语言不通,身份迥异,居然能够找到家的归宿。这是身处在自己的家乡,却像一个异乡客的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状态啊。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漂已经成为了常态。不再是已经那一种固定的故乡即归宿的生活状态。当漂成为了常态。生活状态也会发生变化。你需要去适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交际情况。你固有的家乡特色能够让你成为独特的个体,但在有些场合,你需要妥协,需要磨合。拿我自己来说。随着在外面的时间越来越长,我的口味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我发现自己是一种两不像的状态。有些接近小时候的口味,也有点接近当下的口味。但都是接近,而不是完全相同。口味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当口味是一种两不像的状态时,生活自然而然的也是两不像的状态。就像那句话说的:故乡回不去,当下融不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美国女婿眼中的东北

            我这位东北人在老外(迈克尔。麦尔)写的游记里系统地了解了家乡的历史,这样的游记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对游记的认知。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了很远的路、在妻子的老家东北乡村(荒地村)深入地生活了一年,为儿子完成了一本寻根之书。书中景致的描写细致入微,人物亲切生动,同时不得不叹服翻译的功力,可以让人忘记这是一本译作,完全如母语般写作。文字时常很幽默、时而很动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娓娓道来很亲切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外部视角去看,更真实而有趣。麦尔对东北历史的追寻给了我很多可以下一步涉猎的线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东北游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773 本)#2024 年读书主题(十一)旅游 - 国内旅游《东北游记》(317)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旅游的领域开始,选择国内旅游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东北游记》,纪实文学写作名家迈克尔麦尔的中国东北游记。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 “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2、精彩内容:①冬日无声冬日的土地,冰冻三尺,无声无息。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照在白雪覆盖的稻田上,反射着明晃晃的光,刺得人情不自禁地蒙上眼睛。刺骨的寒风中,我倾斜着身子,步履艰难地从红旗路北上,去一个叫做 “荒地” 的村庄。放眼四下,一马平川,了无生机,清冽冷峻。两车道的水泥路从稻田中横穿而过,令我想起故乡明尼苏达冰冻的湖面上凿出的小路。不过,这里可没有暂供栖身的冰屋。在这中国的东北边关,天空蓝得发白,纯粹的颜色正如天空下蔓延的土地。这里的农民只把真正的土叫土,尘是不能称之为土的。中国很多地方的土地已经被耕种、翻犁了上千年。东北则不同,他们会有意识地选择较少开垦的黑土地,用 “甜水” 去灌溉。等到气候回暖,地面解冻,抓一把黏土在手里,那湿润肥沃的感觉,还以为抓的是咖啡渣。东北真正的划分线是所谓的天下第一关,长城就在这里与茫茫渤海汇合。这里的长城翻修过,大概延伸了不到五百米,就在一个水泥砖砌成的屏障那里戛然而止。这个建筑把什么风景都挡住了。走到这里的旅行者面对的只是一道灰色的水泥墙。②去日留痕在荒地村的地上世界,我们看不到任何证据显示过去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看不到坟地,看不到历史。唯一能感知到的过去,就是灿烂阳光下红砖墙上的政治标语,油漆涂的,已经褪色了。这里所谓的历史,是属于每个人的,活生生的,每个村民的记忆有多长,历史就有多长。两千年前,这片土地曾经属于一个叫做高句丽的王国。朝鲜和中国总是就这个王国的管辖权争论不休。前者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古代文明;而后者声称那是 “华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话来自一个指示牌,背后是公元前 37 年的一个皇家坟墓。火车来到抚顺,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抚顺一过,天朗气清,能看到湛蓝的天空,一堆堆干秸秆和长满松树的连绵山丘。尽管现在没有任何地图显示柳条边的遗迹,我还是能依稀辨出它的大致走向,方法是圈出那些名字结尾是 “门” 的村子。其中一个村子在荒地东南边四百公里左右,属于清原县辖区,这是个满族自治县,顾名思义,清朝的起源。③朝圣之路我沿着松花江的大湾往北跑了将近五公里,一路上没有桥,没有轮船,没有人。连卖矿泉水的都没有。要知道,在中国,跑进深山里都能遇到卖水的。一只喜鹊陪我跑了一程,它在电线间翻飞,电线杆子是木头的,上面还有树皮。节气从芒种换到夏至,荒地的景象也变成绿油油的千里沃野。红旗路成为一片绿海中的灰色水流。白茫茫的冬天和雨水浸淫的春天之后,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又回来了。我敢发誓,我能感受到万物的光合作用,嗅到它们产生出来的叶绿素(也有可能是除草剂的味道)。田野也仿佛熠熠生辉:农民们在杆子上绑着光盘,既能反射阳光,又能吓退企图来地里偷吃的麻雀。平静的水面偶尔蹦出一只青蛙,游来一只鸭子,跃起一条鱼。三舅说,这些动物是最好的 “杀虫剂”:青蛙吃蚂蚁之类的虫子,鸭子负责蚯蚓什么的,鱼儿们则靠菌类果腹。我们旧地重游,却无从怀念。那段过去只能存在于我们的回忆中,慢慢褪去颜色,完全无法挽回,有时甚至会错觉根本没发生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认识作者,是因为他的另一本书《再见老北京》,当时他生活在北京南城的一条胡同里,与胡同里的居民们一起生活,见证了胡同的拆迁和居民们的流散,令我印象深刻,感觉他是真正融入了老北京的生活。这次他竟然来到了东北,入住了一个普通的东北农村。和村里人相处的日常,平凡,琐碎,仿佛波澜不惊。但令我震惊的,是作者在东北的旅行。似乎在追寻一个历史上的东北,掩藏在日常平淡生活下的过去,一个被我们忽视,遗忘或者因此而显得极为陌生的东北。随着他的追寻,我们对黑土地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一个熟悉的地方,随着外来者的探寻,鲜少有人了解的过去渐渐浮上水面,令人惊讶,欢喜,感慨,叹息,甚而羞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我们原来是酱婶的。

                    原本只是为了聊聊最近家乡 “尔滨” 的火爆,和自己体会了一把海外游子对待祖国时的心境。特意挑了一本聊东北的书。然而,没想到这本书却也是那么的精彩。让我忍不住在写完对家乡的一片痴念后,还想动笔写写这本书的阅读感悟。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美国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出生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同样寒冷的一个小农村。说那里的生活体验和东北是很像的。作者本身是受雇于国家地理的签约记者。属于公派出国采风写作的。只不过他娶了东北当地的一位姑娘,所以算是中国的女婿。而这个身份和对中国的热爱,使得他可以很快融入中国东北的乡村。当然,他的爱人,也就是我们那位东北姑娘是在香港任教生活的。他们属于两地分居。作者在姑娘的老家 “荒地村” 住了好几年。中间自然是有探亲假的,也就是在成书的那一年,他的爱人怀孕了,有了小宝宝,作者才结束了这次采风。然后就有了这本《东北游记》。这本书成书和出版是在 2017 年的 1 月,放现在一想已经是疫情前的时代了,那时候还是奥巴马执政期,那时候中美还没有贸易战,那时候我们还在看漫威的电影,那时候中美之间的友好远胜于现在。而那时候作者还可以在我们大地上随意的游历,观察我们的风土人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好玩。我曾经不止一次的在阅读感悟里表达过,阅读如同穿越。就好比今进入到了作者身体里,跟随着他的描述,全面体验一种在他的视角里是如何观察世界的。我曾经在一个作者的视角里看过英格兰 17 世纪时的乡村,也曾经以一个作者的视角,从新加坡开始,自广州进入内陆,游历了大半个中华民国时代的各个城市,也层伴随着一个作者走遍了非洲五十几个国家,跟随另一个作者游历中亚五国。。。太多次的穿越了,我乐在其中。然而,今天的体验是全新的。我居然穿越成一个老美的视角,来观看我出生长大的那个片家乡,体会着他用说给美国人的言语介绍着我们的孔子,我们的李白,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用词,我们的国歌,我们的爱国教育。这本书时不时就让我笑出声来,我们或无比熟悉,或引以为傲的一些事物,他都要用便于老美容易理解的话语重新说一遍。当然,以为他是在整个东北三省游历,所以到了长春他就聊聊伪满政府,到了大连,他会聊聊大连的博物馆,还是有那个不能提的名字对这个城市的建设,到了我老家黑河,他会给你讲爱辉跳跃,会讲海兰泡,会讲布拉戈维申斯克,而到了长白山,他有讲了当年美过的记者和传道士进入中国开始艰难的传教之旅,里面有一段让我特别惊奇的是,满语现在几乎已经要消亡了。我一直以为这几个大的自治区是解放以后就存在的。没想到满族的自治区是到 1983 年才确定下来。而因为大清两百年的统治,满汉融合的比满蒙都彻底。而他对满清八旗的描述更是让我笑出了声。我节选了一点,大家感受一下:“该组织是由来自蒙古的女真和汉军一起组成的,名为 “八旗”。里面包含了类似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世袭庄园制度和武装种姓制度,将疆土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划归于正红、镶红、正黄、镶黄、正蓝、镶蓝和正白、镶白这八面旗帜之下。” 我头一回听别人这样介绍我国的一些名词和历史,太有意思了。还有一个解释二十四节气中冬至的,你听听:“对了,今天这个日子,中国的农民管它叫冬至。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中国古人定下了二十四个节气,每个大概持续两周,冬至就是其中一个。冬至之前的节气叫做大雪,那一天,雪花如期而至,把整个荒地村笼罩在洁白的茫茫雪野之中。” 说实话,我还真没从他这个角度思考过二十四节气。还有一个是介绍梁思永的,你看看这么介绍你陌生不得:“他的哥哥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建筑师,父亲是创造了历史的改革家。梁思永被誉为中国的 “考古学之父”。” 能猜出他的父兄都是谁了吧。可咱们呢,一定会介绍他是梁启超的二儿子,或者说他是梁思成的弟弟。哈哈哈。这本书我推荐给大家当休闲娱乐来读,这别样的人生太有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美国人眼中的东北

                      继何伟之后,梅英东是另一位贡献了诸多中国观察作品的非虚构写作者,早期同样是来到四川支教的 “和平队” 队员,后来搬到北京工作居住,大多数读者对他的了解,就是从那部《再会,老北京》开始的,对于素材挖掘的深度也许不如何伟,但作为一部记录下老北京胡同历史的作品,意义也足够深远。


                      《东北游记》是梅英东的第二本中国观察,当时他的中国妻子在香港做律师,而他却来到妻子的老家,一个叫做荒地村的地方,租房子住下来,在所有不可理喻的眼光中,开始了解 “东北” 这片快被历史遗忘的土地。
                      他记录下的与其说是东北的历史,更是东北的现在。荒地村已经不再是那个偏远、落后的小村庄,一家名叫 “东福米业” 的企业出现,加速了村庄现代化的进程,而村里子的下一代也不再下地种田,大家都喜欢孩子们能上学、将来做个白领,就好像麦尔的妻子弗朗西斯那样,走出小村子,来到香港工作,成为一名世界人。
                      妻子的家人和三舅三姨等亲戚,成了麦尔了解东北的第一手资料,但他绝对不满足于此。他的征程涉足到哈尔滨、吉林、长春、满洲里、松花江,甚至诺门罕战役的遗址。
                      麦尔时常会用幽默的口气描述他 “东北探险之旅” 中遇到的事,“越远离大城市,拿得到钱就越像反复用过的草纸”,而在友好城市那一章节,他则表达,“葫芦岛,这个已经破旧不堪的东北港市,竟然跟美丽的拉斯维加斯攀亲,就需要无限的勇气和足够厚的脸皮了。”
                      平心而论,整本书的线索其实不够清晰,故事性也比较差,部分篇章的历史叙述过多,读起来略显枯燥,比如 “火车开往满洲站!” 这一章,就有太多历史事件的描述。但看完全书又觉得这大概是无法避免的,东北的地位太特殊了,它在近代中国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注定我们对它的认识,要从历史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東北遊記

                        真實的農民生活讓我更想讀作者的另一本書⋯接地氣⋯都是平凡的日子,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最感人最溫馨的文字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外人视角下的东北

                          一个外国人用他的认知感受的东北,既有内部视角又有外部观察,跟我这个东北人的认知高度重合。这种局外人的观察值得考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50 年末,战争似乎就要结束了。朝鲜军队被赶出了首尔,退回三八线以北;美军占领了平壤,朝鲜的空军全线崩溃。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将军在东京的指挥部宣布,他的军队可以回美国过圣诞节了。虽然战略情报局报告中国军队正在往鸭绿江边行进,麦克阿瑟却言之凿凿,中国不可能跨过鸭绿江。共产党刚刚打赢内战,全国民生凋敝,经济崩溃。共产党军队甚至不会立即打去台湾,更别说和美军作战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外国人视角下的东北

                              一个外国人能深入东北大地,捕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相对客观不带偏见的反映给世界,让世界了解变革中的东北、发展中的中国,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探东北历史和现状,一些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现状,通过他人视角有印证也有新解,其中一些描述,或有不屑,但也不会影响整体,换种角度看东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三视角下的东北

                                  从第三视角看东北,真实感受且不失自己的观点,在现在形势下能达到这个出版程度已经很成功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