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自己也很苦的
认识了一个朋友,挺善良的人,不幸罹患了 BPD(边缘型人格障碍),过得很让人心疼,还伤害了丈夫和孩子。今天拜访了爷爷奶奶的医院的精神科的 Dr. Z,想写写她讲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她曾经讲过主动型抑郁和被动型抑郁,结果人见人骂,所以我想先科普一件事,精神科不是儿科住院医的必修轮转,我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肤浅,跟精神科 attending 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因此我的理解和转述不一定百分百准确,也无法回答进一步的提问。希望大家看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就把我当个母婴或情感博主,我不是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在发表这些内容,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范围。上大学时第一次接触到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概念,我觉得它的好些特征和我身边的一些人对的上:看事物非黑即白,情绪不稳定,易怒,难以维系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空虚感…… 现在回头看,我认为是因为东亚小孩在苛刻的环境中长大,又从没接受过情感教育、没学过 coping skills,在我们生理年龄成熟的时候,情感发育还很落后。年轻人不得不自己摸索和挣扎,在这个过程中碰的头破血流。运气好的人在摔打和反思中渐渐成熟了,运气不好的人就永远停留在了什么都想要的巨婴阶段。但 Dr. Z 的解释是我完全没想过的角度,她说边缘型人格障碍是多因素导致的疾病,既和某些基因相关,也和高敏感的性格有关。高敏感的人比周围的人更能察觉到环境的变化,但她们的感受总是被周围的人否定。久而久之她们无法相信自己的感受,只能依赖别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她们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因此没有稳定的 self-image,就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也难以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我想也许不是所有人都是真正的高敏感,但在东亚文化中,任何事都是以实用和结果为导向的,相比之下人的感受是太不重要的一件事,总是被周围的人否定。大学时候遇到困难,给爸爸打电话,就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应。现在想想他没有同样的生活体验,可能确实难以理解和共情我的感受,同时家长也觉得和学习比起来,这点情绪有什么大不了。我认识的这位朋友也是这样,高兴的时候说我温暖,沉静,博学,发脾气的时候就说我活该孤身一人。她搞散了家庭,搞丢了孩子,到处认干爹叫爸爸寻求安全感,而在单位里却没有朋友。我问 Dr. Z 这位朋友应该怎么办,她说了三点:第一,区分情绪和需求。她发脾气说都是别人的错,别人活该倒霉的时候,真正的需求是想要肯定自己是被爱的。问她怎么样才能满足这个需求,也许一次单独的外出,也许十五分钟聊天的时间,就能让她的需求满足。第二,让她知道自己的局限性。她是个普通人,会累,有无数的事要做,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机会却很少,也许可以多读读书提升一下学历,哪怕 Gap 一下增长点见识也是好的。第三,鼓励她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提出要求。如果她在好好说话的时候总被周围的人忽略,只有歇斯底里发脾气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力,那么我们就是在鼓励和强化她发脾气。总结一下我今天学到的:1. 哪怕自己难以理解,也不要否认别人的感受,如果对方是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2. 区分情绪和需求。想一想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他们真正想表达的需求是什么,想一想我们愤怒的时候是因为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3. 和人相处要坦率、诚实,承认自己的局限性。4. “奖赏” 那些理智的举动,“惩罚” 那些冲动的行为,而不是相反。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因为自己爱上一个边缘人格的爱人 虽然已经分开 但关系中的种种问题都成为了我的疑惑 在感情中我从未遭受过如此挫败 我想知道为什么 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也让我重拾自信走出阴影 也多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问题。边缘人格障碍的最大问题 是自我评价的问题 因为自我价值感低 无法敞开心扉的面对自己和爱人 难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 他们内心的脆弱 安全感的缺失 让他们不得不死死守住那些仅有的自尊 不愿意低头 不愿承认自己不好 这种保护机制在保护他们自己自我意识的时候 也吧他和他想要的东西隔离开来 我的他还伴随很深的自恋人格 这种人格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但却会给家人的自尊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