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能看见多远的过去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五次临界转折第一次是技术的初始,对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从此人类在众多生物中脱颖而出;第二次是文化的开始,语言与文字的发明,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三次是农业的开始,开启了人类的定居时代,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第四次是国家的开始,新的国家塑造了我们的世界,但也带来了不平等、战争和贸易。第五次也就是今天,当前我们处在第五次开始的进程中,正迎来全球化的新时代。人类实现五次开始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根本动力:人口增殖带来的竞争加剧第一次技术的开始原始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早起期人类的双手,用来创造石器工具最早的石器化石,出现在大约 330 万年前,可以用石器来切割肉类,制造挖掘植物根茎的工具,或者用简单的石制武器来狩猎小型动物,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第二次文化的开始大约 20 万年前到 5 万年前,古人类开始大量实验语言与符号,通过共享同一套世界观,文化可以大大降低个体间的合作成本,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第三次农业的开始一万多年前,近东地区出现大麦和小麦,中国华北出现粟,华南和东南亚出现水稻,墨西哥出现玉米和南瓜,狗、牛、绵羊、山羊、猪和马等动物陆续被人类所驯化,人类社会逐渐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这意味着定居在一个地方成为了最合理的选择。第四次国家的开始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先是聚集成小的部落和酋邦,然后最富庶的地区率先出现了国家的组织形式而国家组织带来了社会分工的细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文化、交通的持续发展。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之中静态视角看待历史的方式不够宏观,眼光局限于国家诞生之后的历史,以偏概全从而忽视了历史的动态变化。因为相比于整部人类史,国家只是一种刚刚出现的新兴发明。1.5 万年前,所有人都通过狩猎采集为生 5000 年前开始,农民逐渐占据了人类的大多数。决定人类发展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人类的自我组织方式。如在第一次开始,古人类很可能采用的对偶制的组织方式,第二次开始,古人类拥有文化,学会了在有共同价值观的群体中合作与共享第三次开始,农业出现群体之间的联盟和竞争第四次开始,国家登上历史舞台,阶级社会、贫富差距、有组织的战争和贸易出现 并延续至今如何正确勾勒未来图景第五次开始殖民运动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 全球化人口增殖 1850 年全球人口突破 10 亿,现今全世界人口逼近 80 亿,联合国估算 2070 年人口将突破 100 亿。考古学的视角不同人种跨越不同地区的交流增加,考察海洋沉船,跨大陆的贸易流动全球性的战争出现人类在太空留下痕迹 卫星🛰️ 飞船 太空垃圾未来人类自我组织方式资本主义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促使技术的提升和生产链转移各国的军备竞赛军事实力呈螺旋式上升,让先进武器装备成为消耗不起的奢侈品。人类文化的全球化全球通信和贸易技术的发展使文化的跨国传播变得极其简单便捷感言对我们来说,人类的第五次开始并不遥远,它是我们每个人亲身参与的伟大历程。我们能做的是守护好、发扬好自己热爱的那份文化,一个更加包容、开放、丰富、多元的世界更值得每个人的期待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五次开始》这本《第五次开始》是凯利的重要作品,获得过美国考古研究所颁发的霍尔顿图书奖,虽然本书篇幅不长,但凯利凭借自己极其宏观的历史视角,在书中梳理清楚了人类诞生 600 万年以来的发展脉络,从中总结出了人类历史上遇到过的五次转折,并将之称为五次 “开始”,让读者不仅能看到 “树木” 这样的历史细节,更能发现 “森林” 这样的历史全貌。本书一经面世,就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高度肯定,我国的知名考古学家陈淳、许宏、杭侃等人,也都对本书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本书核心内容:自从和猿类在进化道路上分道扬镳以来,人类至少已经独立演化了 600 万年,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先后经历了技术、文化、农业和国家带来的四次 “开始”,每一次开始都让人类成为地球上更优秀的居民,而今天的我们正处在第五次开始的进程中。通过梳理这五次开始,我们能发现驱动人类不断演化的根本动力一直不曾改变,但人类的自我组织方式却在不断更新,这启示我们不能以静态的眼光看待人类发展,今天的问题在明天不一定再会是问题,全球化很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全球化能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和希望,但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比如,全球化势必意味着全球文化的相互融合,最理想的状态,是世界各地的文化都能释放出自己的光彩,交相辉映。但实际情况是,今天能走向全球的文化,大多数还是强势的西方文化,而其他很多地区的文化无形之中被湮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化和本土化该如何调和?民族的和世界的该如何取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如果以本书的宏观视角来看,不管是西方文化,还是非西方文化,本质上都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原材料,孰强孰弱并不会影响第五次开始的浩荡进程。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保护,毫无疑问,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未来,肯定会更加丰富精彩。对我们来说,人类的第五次开始并不是一件事不关己的遥远传说,而是等待我们每个人去亲身参与的伟大历程。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好、发扬好自己所热爱的那份文化,一个更加包容、开放、丰富、多元的世界,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期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第五次开始,我依然相信未来的美好和繁荣全球化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的回答是,“全球其他国家的人占美国的便宜!”
相信不少朋友在 2018 时年都有一种深刻的感受,那就是我们的世界似乎进入了一个反全球化的浪潮,贸易战成了今年的关键词,而曾经的人类大同样板工程 “欧盟” 和 “欧元区” 陷入乱局,自从次贷危机后就没有消停过,或者是经济上的割裂,或者是政治上的分歧,而难民涌入的外部刺激更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计算欧盟崩溃的时间点。
真的就这样了吗?二战后,人类整体进入虽然也有冷战的紧张,也有中东的战火,但是整体相对安宁的时代,全球贸易繁荣,全球化大分工让更多经济体得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向更富足的生活。而互联网的出现,更加快了信息的流动,让我们真正成为 “世界公民”,分享各自的文化和价值观,全球化看起来这样的美好。难道,历史真的要走向一个拐点,重新回到那民族国家严守自己 “想象的共同体”,相互提防甚至对抗的时代。很多时候,对未来的迷茫和悲观,只是由于你站的还不够高,视野还不够广,就如一些人因为局部地区的战火纷飞就感叹人类暴力爆发,而平克一本数据丰富,逻辑严密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就让他们闭嘴。同样的,关于人类未来的走向,我们有必要梳理人类发展更漫长的过程,去发掘其中的规律,就如这本《第五次开始》,在这本篇幅并不浩大但是思考深刻,文笔简练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 凯利告诉我们,在人类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后,我将迎来第五次开始,这一次,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
在本书中,作者将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的开始、文化的开始、农业的开始、国家的开始,我很喜欢这种划分方式中强调的一个很有动态感的 “开始” 这样的注解,而非习惯性的 “阶段”。“阶段” 这样的陈述视角,往往带着一种静态的总结和盘点意味,它强调的是人类历史时间线的 “线”,而 “开始” 着更有代入感,强调的是人类历史时间线的 “点”,让我们回到了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去探索人类历史动态的前进过程。用一个我们熟悉的句式,每一个历史阶段间的关键节点上,这一小步,都是人类历史前行的一大步。使用工具让我们与兽类彻底的区分开来;文化让我们得以交流,结成社群,进而形成共同的记忆和意识,开始构筑 “想象的共同体”;农业几乎是任何人类文明史著述中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阶段,从此,人类不再居无定所,得以定居,得以产生 “剩余” 产品,进而产生阶层和阶级;终于,我们熟悉的历史阶段来临,国家得以产生,它更高效的组织生产,庇护具有共同文化和记忆的国民,也制造了压迫和国家间根据毁灭性的战争。
有趣的是,如今我们回看历史,国家往往是一个基本的记忆展开单位,比如中国史,朝代更迭是我们叙事的主基调,而深入到一个朝代,帝王来去又常常是叙事的主线,无论你读的是历史巨著,还是《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会这样?在我看来,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记忆最深刻的阶段正是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史料更丰富,更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就在于,我们如今也依然处于第四次开始后的阶段,我们依然习惯性的以国家为切入点去思考历史。而本书值得琢磨的地方正在于,作者是一位考古学家,他更关注历史本身,关注的是其考古发现中的遗迹、遗体、痕迹等要素背后的故事。我们如今回头看历史,常常基于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去投射历史,从而可能存在对历史曲解的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在历史研究中,常常强调要 “理解之同情”,即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看问题。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之难,但是对于凯利这样的考古学家却有着先天的 “优势”,因为他考察的对象是客观实体,是未经前人 “加工” 的素材,让他得以以科学的方式去考察分析,当然其中一些对历史逻辑的模拟带有主观性,但是,其还原历史的概率还是大大增加。
凯利在本书的第二章 “考古学家如何思考” 中,便介绍了其工作和思考方式,这章看起来是一种个人总结,却是后续介绍人类历史的重要铺垫,增强了后面叙事的力量,因为它描述的就是考古学家剖析历史的不一样的力量。比如,他介绍了考古学家面对著名的 “奥茨” 原始人遗体的追根溯源的方式,面对一具阿尔卑斯山山顶的男性裸尸,你会如何思考?他死于 5100 年前,毫无历史文献可以借鉴,你会如何入手?凯利向我们展示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这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你要用上 X 光、DNA 技术,也要根据零星的线索去逻辑推理他的死因,他生活时代的文明特征,整个过程充满探索的乐趣。
正是考过学家独特的工作和思维方式,让凯利对人类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当然,其中也和其它历史叙事方式有交集。比如在对人类农业、国家的历史过程阐释和思考中,就与另一本历史著述《一万年的爆发》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的,历史和人类很多领域一样,不同角度的切入常常殊途同归。而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凯利提出了自己乐观预期,那就是第五次开始,国家为主体的历史运作方式加快了人类进步的效率,为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提升,但是其弊端也不断涌现,我们需要新的开始。在凯利看来,这一次,与此前我们常常被历史进程推着走不同,我们已经有了更多主动改变世界的可能。跨越国家定义的全球化将在第五次开始中扮演重要的力量,互联网提高了信息流转的速度和广度,如今一个中国青年可能和美国人一样听着阿黛尔的新歌,这只是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注解而已,其背后体现人类全球化交流和协作的力量,这将推动我们的进化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凯利的寄望在今天似乎有些让人难以信服,毕竟,全球范围正在因为贸易产生争端,区域联合的范本欧盟也显得岌岌可危。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从来不是单线的,当年欧洲发起一波全球化贸易过程的时候,伴随的是血腥的殖民化过程,而如今的全球化过程已经理性许多,利益最大化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协商的过程,而非暴力的开始。这体现的正是凯利对人类社会信心,“人类现在已经拥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我们有自我教育的历史”,前者让我们具备了沿着进化轨道继续高速发展的可能,后者让我们从伦理和道德上不会偏离轨道太远。和凯利一样,我是一个技术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人类将利用自己的技术更好的改造世界,我也是一个人类道德底线乐观主义者,我不相信人类对于诸如人工智能的技术,最终会是大面积失业,阶级对抗的 “自毁” 路径。
第五次开始,它已经开始,我对人类此前历史积淀的技术和伦理充满信心,这一次,我们将走的更远,走向人类更好的一面。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大历史的视角去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两个切入角度,不变量是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变量是组织方式。不变量是发展的动力,变量是使用和消耗能量规模的决定因素。第一次开始,是直立行走让智人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第一次开始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它引起了人类组群规模的扩大。第二次开始是文化的建构,因为种群规模的扩大要求成本更低的组织方式,那就是相同的文化,我们相信什么,我们抱有怎样的共同预期,我们如何生活,这些问题的答案指向文化。随着种群的扩大,生存问题随之而来,于是稳定的食物成了共同的目标,农业定居时代开启,这是第三次开始。农业要求定居,剩余的资源要求强有力的保护以抵御外敌的劫掠。第四次开始,国家的构建开启了。国家的形成保护了国境内的协作效率,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文化的多样性。现在,随着协作的深入,信息革命应运而生,我们来到了第五次开始的门口。更大规模的协作,更广泛的文化兼容,呼唤全球化的实现。五次开始的动力都是生存和繁衍的需求,路径都是组织方式的改变,结果都是能量调集和使用规模的扩大。从这个角度讲,也许就像万 sir 讲的,人类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为宇宙加快熵增的进程,直到热寂。我们所珍视的文化,我们守护的信念,我们构建的国家也许对于造物主来说毫无意义,而造物主的秘密我们终究无法窥探。但这又如何,就像岩中花树,我未看此花,它与与心同归于寂;我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那些弄不明白的,又跟我有一毛钱关系?我不还是好好活着。给岁月以文明,即便岁月毫不在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