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7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走窄门

    我阅读过郭建龙先生的所有著作,他是一位典型的博学多产的学者,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相较于吴思、张宏杰、谌旭彬等批评性历史作家,郭建龙在完成 “密码三部曲” 的同时,踏出书斋,走遍了非洲、南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创作了多部游记式的历史书籍。近来,我在 “得到” 等读书平台上发现,《穿越百年中东》《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三千佛塔烟云下》《骑车去元朝》《穿越非洲两百年》等 10 年前的作品已被下架,推测这可能是作者正在进行资料的重新整理。果然这一波操作带来了这本反思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之作。全书历数了非洲,阿富汗,中东,伊朗,印度和东南亚一些他旅行过国家的坎坷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非常好的集中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实例,世俗化,经济独立和避免战争是三道窄门,本书成稿于 2021 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前,世界大势还不如现在这般愈加明显,不免留下硬伤。 1969 年,国外预测了未来 50 年到 2019 年世界 GDP 前 10 的国家,将是日本、美国、西德、苏联、巴西、菲律宾、印度、韩国、印尼和法国。然而,当 2022 年真正的 GDP 排名出来时,我们可以看到前 10 名是美、中,日,德、印度,英,法,俄,加拿大和意大利(菲律宾排名 38 位)。而且 GDP 总量的预测也只有美国达到,其他国家还相距甚远,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奇迹。在经过 70 年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之后,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将 “发达国家” 的标签贴在我们身上,但很多知识精英受西方宣传的洗脑,把发展归功学习西方体制(加入 WTO),最主要是割裂前 30 年和后 40 年,包括作者也只提改革开放 40 年,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作者这本书写的这么多国家发展的曲折历史,就会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很多实例南非,阿富汗,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都因为没有对殖民者权益彻底收回,国家经济上的命脉还是在西方手里,埃及当年收回苏伊士运河后惨遭英国的金融制裁,倒向苏联后依然免不了债务问题。古巴到现在还被美国金融封锁,而中国果断废除殖民不平等条约,又因为抗美援朝彻底挺直腰杆,收回旅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之路是先辈血汗铸就的,前 30 年的土地改革公社化,反封建破四旧,妇女平等和全民教育,彻底让中国走向全民平等,解决宗教和民族问题,为工业化打下基础,70 年发展,当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民主化的进程都在摸索和实践。就是改革开放 40 年,也是汉文化稻作民族的吃苦耐劳,从下岗到离乡背井奋斗而来,近年的各种的反腐倡廉风暴(印尼,菲律宾和非洲国家的贪腐问题),这一切都是中国奇迹的密码。作者最大的硬伤是对西式普世价值的先行认定,单方面攻击发展中国家的管制,只要是管制就是 “计划经济”,反之就是 “改革开放”,但外国资本就不断用金融体系割韭菜,比如对印度的评价也是西方评价的模式,之前的管制就是错,放开就是对,但如果没有管制,印度就不可能有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虽然和中国不能比,但起码能放卫星),粮食自给自足,莫迪老仙其实越来越 “专制”,安南现在是摸着老中过河,所以全书评论部分充满矛盾。知识精英应摒弃西方的谬误和制度迷信,从伊拉克,阿富汗,乌克兰,西方并没有给当地人民带来幸福而是战争,曹县和波斯的困难,在于西方世界的全面制裁和封锁,国内先军发展,牺牲民生发展独立工业,避免叙利亚和利比亚的命运,日韩蛙岛不提汉文化影响,起码现在的繁荣是建立在傀儡挡枪的基础上的,看非洲国家被西方殖民宗主国金融的压榨和陷阱就明白 “一带一路” 多么收到新兴国家的欢迎,也完全是对殖民宗主国的釜底抽薪,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凭空的运气使然,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和因果,知识精英到了 “觉醒时刻”。

      7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眼看世界,珍惜人当下

      放眼看世界,有先进发达的文明国家,更有走在通向文明发展之路上的国家。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走在发展之路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是必然,道路却是充满着陷阱和失落,甚至有停滞和倒退。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客观的记录欧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于冲突

        每一段历史都值得铭记,特别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的侵略和屠杀,是不可原谅和饶恕的事情。值南京大屠杀周年纪念日,为了不能忘却的历史,需要人类共同铭记和反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渐次而来,美国的施压是最新和影响最大的,却不是唯一的一个。但在所有的艰难险阻中,人们最担心的反而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的骄傲自满,以及可能出现的狭隘民族情绪,这可能会触发另一轮的闭关倾向,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整体。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不足够警惕,人们的自满的确可能是致命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事实上,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里既有理想化的成分,比如人们对于人权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帮助弱者的慈善行为,也有更加复杂的一面,那就是国家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取代另一个国家原有的优势。整体上说,世界既不好也不坏,介于理想主义与钩心斗角之间。只有认清了这个现实,才能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不能将世界关系天真浪漫化,要学会避开危险的区域,但又不能将世界关系说成一团漆黑,从而完全从对立和闭关锁国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个国家真正的策略,是认清形势的复杂性,做到心里有数的同时,避开与世界强权的冲突,还要向世界靠拢,这样有利于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开启内生的现代化。中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之所以受益,恰好是认清了形势之后的自主选择,在国际上利用不与人为敌的低姿态,为国内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但是,世界上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却没有中国那么幸运,它们或者由于天生的不足,或者因为后天的选择出错,在到达那道发展的窄门之前,就已经接近于失败。那么,这些国家的教训主要有哪些呢?本书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了解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分析中国在哪些方面做对了,从而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避免陷入同样的陷阱。尽量避免与世界的冲突,特别是与主导了前一段世界秩序的大国的对抗,哪怕暂时吃点亏,也是新兴国家必须经历的。谁违背了这个原则,哪怕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依然可能受到主流秩序的制裁。阿富汗战争首先是巴基斯坦的敌视,之后是世界对于阿富汗的冷漠,不肯伸出援助之手主持公道,接着,阿富汗被迫向东方阵营寻求帮助。之后的人们不管多少次努力想把阿富汗拉出这条宿命的轨道,却都无法做到,只能看着阿富汗首先成了美苏争霸的一个棋子,然后丧失了政治自由,由于政治自由的丧失,经济繁荣也逐渐成了过去。最后在美国、伊朗、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轮流支持的保守势力控制下,连社会世俗化的成果也消失了。此时的人们已经不在乎什么改革,只希望能够和平、活下去,由此导致了塔利班这样的极端保守派上台。一个国家如何取得发展?答案不外乎是这样的:首先,这个国家内部要整合成一个整体,做到和平不打仗,并保证人员、资金和物资这三个要素的自由流通,由此民间经济就会自然发展起来;其次,这个国家还要做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也就是说,国家的政治架构必须合理,能够长期存在,而不是到了一定的时点就进入了崩溃循环。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国家,都会出现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为什么在西方地理大发现后 350 年间,中国就像没有受到西方影响一样依然在原有轨道上慢速爬行?可为什么到了 1840 年,中国又突然沦陷了?在 15 世纪晚期,葡萄牙人就发现了好望角,1498 年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就到达了印度。在 16 世纪早期,他们就已经到达了中国海岸地区,最早到达的是 1513 年的探险家阿尔瓦雷斯。此时还是明朝中期的武宗正德八年。而西方靠枪炮打开中国国门已经是将近 350 年后的 1840 年。如果 350 这个数字还令人缺乏印象,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对比:如果把时间平移,350 年意味着在清朝建立不久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世界的大事,但直到今天我们才刚刚遭受到那件大事的冲击。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之内,中国是有足够的时间对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冲击做出反应的,但不幸的是中国社会没有做任何的防范和学习,直到遭遇到 1840 年的休克。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东方开启了最早和最彻底的西化,并转型到了世界主流文化、政治、经济的体系之中,除了它地理太偏、受到西方干扰较少之外,还得益于一个善于学习西方的阶层恰好推翻了原来的保守势力掌了权,让他们可以没有历史包袱地打满舵。而这一点却是世界其他国家,比如中国、印度等都不具备的。阿富汗和波斯所处的是英国的印度和俄国的中亚之间,形成了一道夹缝,特别是阿富汗,更是直接将两大势力分开。英俄双方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国家,最后商量共同维持阿富汗的独立,用它来作为两大帝国的势力分界线。泰国在东南亚也成了英国和法国势力的分界线。此时的泰国刚刚从被缅甸灭国的惨痛中恢复,并没有太强的自尊,不以学习西方为耻。国王也善于发现夹缝中的机会,于是,这种特殊的地位,反而让这个并不算强大的国家寻找到了生存空间。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主人公皮埃尔。在小说中,其余的人或者高尚或者卑鄙,但他们的生活总是有一个目标或者精神支撑。皮埃尔却是一个困惑的人,他的行动和思想不断地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在他的思想中,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关于国家和个人的困惑,我们不妨称之为 “皮埃尔之惑”。在小说刚开始时,当沙皇宫廷里的人们咒骂拿破仑时,只有皮埃尔热情地为拿破仑辩护,他认为拿破仑代表的 “自由、平等、博爱” 精神才是人类的未来,而任何企图维持特权的阶层,都是和人权相背离的,其中就包括沙皇所代表的俄国统治阶层。然而,随着拿破仑对俄国的入侵,皮埃尔却痛苦地发现,即便他依然相信人权,却不得不和祖国站在一条战线上,与自己曾经的偶像拿破仑作战。这是因为拿破仑入侵了他的国家,而他是个俄国人,必须抵御入侵者。皮埃尔为了 “主权” 不得不暂时放弃 “人权”。一个国家在没有独立时,人们往往会强调主权。一旦获得了独立,人们感受到了主权带来的压迫感,又会慢慢地转向人权。几乎所有的新独立国家都在主权和人权之间摇摆着。而其中的根源,则是人们对于平等的渴望和特权的痛恨,他们既痛恨来自不同人种的特权,也痛恨人种和社会内部的特权。事实上,即便最提倡市场化的宗主国在对待殖民地时,也会选择一种类似于计划控制的方法,只准许殖民地发展他们允许发展的经济,避免与宗主国产生竞争,用殖民地的经济潜力为宗主国输血。这种控制就是一种变相的计划经济。可以说,人类的计划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殖民主义一同成长的。由于和前宗主国斗争的胜利,新独立国家的领袖们往往非常自信,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一切事务,只有自己才能指导经济的发展。加之独立之后,领导人往往希望尽快拿出成果来证明独立的好处,于是提出了各种各样超越西方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事实上都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阿富汗从 19 世纪末,就一直以西化和现代化为目标,历代国王进行了不少改革,并在 20 世纪上半叶终于取得了突破,让人们充满了期待。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阿富汗的女人依然可以在外面工作,穿世俗服装,抛头露面,女孩子也可以上学,在街上玩耍。女人都获得了解放,更不用说当时男人的自由度了。反过来,乌兹别克斯坦所在的中亚自从近代,就一直是最闭塞和落后的地方,这里信奉的伊斯兰教是最虔诚的。但数十年后,两个地方的状况却出现了反转,乌兹别克斯坦的世俗化已经取得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也依然坚持了下来。苏联留给乌兹别克斯坦许多拖累,却给了它一个最大的遗产。而阿富汗却倒退成了最保守的国家,世俗化成果灰飞烟灭,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历史证明,当一个传统国家开始追赶世界时,人们通常首先把精力放在经济上,但更重要的,却是首先要将国家世俗化,脱离原来的宗教或者传统社会,世俗化是可以有效保证其他的改革成果的。在这里,世俗化是第一位的,超越了其他任何改革。甚至当国家无法兼顾世俗化和民主时,那么首先要保留的应是世俗化。因为一旦失去了世俗化社会,其他的成果都会慢慢消失,不管当初作过多少努力。阿塔图尔克之后的土耳其共和国并非一帆风顺,他去世后,保守势力依然试图恢复伊斯兰传统。在土耳其 20 世纪的政治中,一直是左右两派之间不断地斗争,左派是坚定的世俗派,却在管理经济中失利,这是因为他们总是试图采取一部分计划经济的做法,用政府指导经济;右派是发展经济的能手,却总是试图恢复宗教传统。两者之间的斗争让土耳其社会和经济摇来摆去。但阿塔图尔克培养了一支以世俗化和现代化为理想的军队,这支军队平常对政治是旁观的,可是只要有一方偏离了阿塔图尔克的既定方向,军队就会将这一方利用军事政变推翻,从而保持阿塔图尔克的世俗化成果。直到 21 世纪,随着现任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执政,才将军队势力镇压下去,作为右派的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地试图将土耳其拨回到宗教轨道。但是,由于土耳其的世俗化已经存在了近百年,即便埃尔多安动了不少手脚,土耳其的世俗化依然是伊斯兰国家中最成功的。经过了三年的颠簸,埃及人推翻了独裁的穆巴拉克,又行使民主权利选择了穆尔西,最后又欢呼着欢迎另一位军人塞西推翻了民选总统,让埃及再次回归了强人统治。埃及的政局在绕了三年的大弯之后,又回到了三年前。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为什么呢?其最重要的秘密就在于埃及是一个还没有完成世俗化的社会,而强人政治虽然有独裁的一面,却又代表着世俗化的方向。在建设蒙内铁路时,为了动物的生存权,必须牺牲人类的发展权;在建设拉穆电站时,在发达国家都不肯减少碳排量时,作为碳排量小国的肯尼亚人却以环保为借口抵制这个项目。西部地区更早接触到西方文明,而东部地区相对落后,结果西部往往更想走国家控制的权贵资本主义道路,而东部则更靠近苏联的社会主义理想。结果,西部选举上台的地方政府往往是右翼的,而东部掌权的常出自左翼。这种社会理想打架的状态反映到了议会中,就很难产生出一个稳定的主流政府,总理也如同走马灯一样,在两年内换了四个。只要东部和西部的争执存在,巴基斯坦的政治就无法稳定。在政治上,西部的政治家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巴基斯坦的建国,并主导着政治、和平、战争、立法的进程,而东部从一开始就处于政治弱势地位,到底如何协调这两部分的关系,成了政治家的难题。再次强调,本书是一本教训之书,我希望读者在读完之后,能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是多么不易,今天的和平与富足不是理所应当的,而是我们共同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事实上,世界上更多的教训证明,一旦背离了融入世界的初心,那么,接踵而来的恶果是有可能将一切的成就重新毁掉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发展与改革之难

              很佩服作者的一点是,所书写的作品不完全是历史文献的搜索和整理,还有自己亲身游走的经历。这让作品本身既带有一点点旅行游记的色彩,也有历史叙述的影子,还有对于所提出的问题的真实思考。书中围绕的问题其实就是书名里提到,新兴国家如何发展,为什么有的能发展起来,有的无法发展起来。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被周围国家欺负,那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这是一个相互竞争的格局。即使是成熟的西方国家,也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相互斗争,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与制度。书中有很多新兴国家发展的案例,可以说,看了这些案例后,再回看我们中国,中国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跨过这道窄门的国家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我们今天的社会繁荣绝对是来之不易,它取决于我们的制度、文化与禀赋,但是未来的发展之路更加道阻且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失落的世界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40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44)郭建龙《失落的世界》大家好!今天阅读郭建龙的第一本作品《失落的世界》,十年行走,一部冒着生命危险深度观察世界之作。为什么说发展是一道窄门?为什么说世俗化是民主制也无法解决的难题?为什么那些新兴国家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败?本书以作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年游历见闻为基础,以世界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为主线,以观察世界、总结发展经验为归旨,通过讲述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考这些国家传统与改革、贸易全球化、世俗化与发展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境遇的原因,映照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道路探索的不容易,并从经验教训的角度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镜鉴。本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审视视角,突破一直以来向发达经济体探索学习的思维,转而关注新兴欠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新维度。2、精彩内容:①发展是窄门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来自各方的压力也渐次而来,美国的施压是最新和影响最大的,却不是唯一的一个。但在所有的艰难险阻中,人们最担心的反而不是来自外部,而是内部的骄傲自满,以及可能出现的狭隘民族情绪,这可能会触发另一轮的闭关倾向,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的整体。如果放眼更广阔的范围,回首这几十年的世界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一个发展中国家从落后到现代化,这条路看上去如此普通,但真正能够完成的国家其实少之又少。或者说,现代化不是坦途大道,反而只是一道窄门,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完成这惊人一跃,而是在寻找窄门的路途中迷失了。中国作为少数正在经过窄门的国家,由于比其他国家顺利,容易忽视其中的艰难和险恶,过于将现代化的成功当作理所当然了。中国有许多经验可以分享给世界,也需要作好吸取世界各国教训的准备。在人类历史中,教训往往比经验更加宝贵。事实上,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这里既有理想化的成分,比如人们对于人权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帮助弱者的慈善行为,也有更加复杂的一面,那就是国家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取代另一个国家原有的优势。整体上说,世界既不好也不坏,介于理想主义与钩心斗角之间。只有认清了这个现实,才能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策略,不能将世界关系天真浪漫化,要学会避开危险的区域,但又不能将世界关系说成一团漆黑,从而完全从对立和闭关锁国的角度思考问题。②自由贸易神话所谓选边难题,也并不只是存在于后来的美苏争霸时期,事实上,任何时候都有着所谓的大博弈现象,而其中又以 19 世纪英国和俄罗斯横亘欧亚的大博弈,以及英国和法国在非洲、亚洲和北美的争夺最为著名。在大博弈中,世界上大多数的传统国家都被迫作出选择,只有少数的幸运国家是例外。这些国家大都处于世界不感兴趣的偏远之地,或者两大(或者数个)势力的交界地带。总结而言,处于夹缝中的国家既不能轻易相信强权的许诺,又必须寻找到摇摆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夹缝中获得发展。即便对于中国这个曾经处于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国家,这样的策略也是成立的。哪怕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在国际关系中的惯性,在未来短时间内依然很难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者。如果发生大规模冲突,对中国来说还不存在能够完全倚赖的稳定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国的技术迭代能力也不足以单独与世界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避免在崛起过程中过多树敌,寻找空间并取得共识,依然是未来几十年继续发展的法宝。③经济自信不是计划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首先采取了计划经济的做法,中国在步履蹒跚中摸索了几十年,有成绩也有不足,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当我们为了这段曲折的历史而扼腕时,却忽视了新兴国家的一个共性:世界上很大一部分新兴国家,在独立后都立刻采取了计划经济或者半计划经济的做法,其中许多国家至今依然无法回头,在停滞的烂泥中继续挣扎。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 1949 年 10 月以后的几十年采取的计划经济,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环境的,事实也证明,中国的以 “人民为本” 的计划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其他国家的计划经济有本质不同。计划经济又是有惯性的,在任何时候,政府都有着强烈的插手经济的冲动,即便是经过了长期的自由化改革,依然有可能重新回归计划。伊朗和土耳其,都曾经受到过长期的市场培育,但随着一个有威望的领导人的崛起,在他的率领下,整个社会很容易就回归到权威经济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的和平发展不是常常发生的事

                  作者通过个人的游离,及对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分析及现在当时人的讲授为我们还原了一个个鲜生的国家及个人,为了自己国家和人民做岀的努力和牺性。及为了和平和发展所做的每一件事,及他们所要面对的问题。有的为了自己民族及国家的和平发展之路。附岀几万或几百万人民的牺性。及无奈的选择,有的变成大国之间竞争的炮灰。有在大国之间的夹缝中求一生存。有好像永远也摆不掉宗教的魔咒,在世俗和宗教中徘徊,有的为了达达成共识,搞得兄弟反目成仇,总结一句就是我们现在的发展和和平来之不易,避开发展中遇到的陷阱,和平发展不是有生俱来的东西,他需要一个国家人民和领导人大家一起的努力,和平发展是在窄门里面挤出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稳定和发展来的并不是理所当然。繁荣富强更是来之不易。

                    跟着郭建龙老师的脚步,穿越东南亚,印度次大陆,非洲。看着一个个现代国家,从诞生到发展的曲折历程,虽然有的国家摆脱了曾经的种种历史遗留问题和约束,走向发展。但大多数国家受制于自身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依旧深陷战争,动乱,疾病,贫穷的魔咒里,在原地艰难的探索。当看到别人的困难,才能更深刻理解自身的幸运。新中国成立还不到百年,曾经在国家将到哪里去的问题上,有过徘徊,有过曲折,也有过错误和退步。但老一辈政治家凭借他们自身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的革命作风,让中国这艘十三亿人的大船,最终风平浪静走向现代化,短短四十年,从人均 GDP 不到几十美元到现在的 11000 美元,放在世界发展史上,也堪称一大奇观。身为当代中国人,何其有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一般的游记。

                      很好的一本书,全书所描述的每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都有作者本人亲自走过的足迹,是游记,是旅途中带着作者怀着目的所思考的问题。有他国的教训,也有他国的刹那繁华,书中更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一一分析了政治、经济、世俗化、军事多方面的,提供给我们作者所走过的路,所思所想所分析。值得读者们去读,本书不像其他游记一般,是带领读者领略大自然神奇或者风景秀丽,本书是作者带着大家去看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千仓百孔,是去看宗教冲突过程中的弹道碎片,是去看被剥削统治的贫困人民的艰苦潦倒,是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在小地区,小国家的竭尽榨取。去读吧,朋友们,随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那些不一样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不是坦途,只是一道窄门。它们并没有完成惊人的一跃,而是在寻找窄门的路途中迷失了方向。40 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享受这个世界上少有的奇迹,但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各方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除了美国这个影响最大的外部压力,来自内部的骄傲自满,以及可能出现的狭隘民族情绪同样致命。中国作为少数正在经过窄门的国家,有许多经验可以分享给世界,也需要吸取世界各国的教训。本书就是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避免哪些陷阱。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国家真正的策略是认清形势的复杂,避开与世界强权的冲突,向世界靠拢以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开启内生的现代化。如果发生大规模冲突,中国没有能够完全倚赖的稳定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国的技术迭代能力也不足以单独与世界抗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避免在崛起过程中过多树敌,寻找空间并取得共识,依然是未来几十年继续发展的法宝。在中国发展的初期,也曾经存在着被迫或者有意的选边难题,并因此加剧了国际环境的复杂。直到 1978 年之后,才避开了阵营和意识形态之争,获得了国际社会最大程度的接纳。决定新兴国家命运的终极问题依然是发展,如何调动起社会资源来发展经济呢?由于新兴国家的资金普遍不足,于是要想加速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借债和外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借取的外债,与埃及、伊朗的外债模式,以及更多的亚非国家的模式不同。区别在于借债完成的投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借债成本,以及投资的收益能否外溢到所在国。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最糟糕的手段莫过于战争。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旦陷入了战争,就无法将资源集中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战争对于资源的挤占,将会让国家长期贫穷。尽量避免与世界的冲突,吃亏也是新兴国家必须经历的。谁违背了这个原则,哪怕在道义上占了上风,依然可能受到主流秩序的制裁。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融入世界已经实现了一大半,但国内所泛起的急功近利,或者不断地希望为百年耻辱寻求复仇的心态,却是需要警惕的。中国的发展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随此书可以真切地观察一个个发展中国家走过的路,可以知道崛起远不是必然的,或者发展或者倒退,或者和平或者战争,都是有可能的。在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一路走来,无数个岔路口,抵挡诱惑,冒着巨大风险,做对选择,终于经历发展中国家的窄门。这是多大的运气,我觉得完全可以称之为福气。对比其他国家的不幸,这样那样的原因应有尽有,迟了早了想差了,千奇百怪却也理所当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看了一小部分,已经为作者的清醒与洞见所折服,在现在这个环境下,敢于如此说真话的人已经是熊猫一般的存在了,实在是字字珠玑,真诚深刻,令人警醒。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古代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方,我们通过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腹地、西部实现连接。其实,在丝绸之路的北方还有一条宽广的 “高速公路” 和西方相连,这就是宽阔的中亚草原。 这条草原地带气势磅礴,游牧部落的马队可以从中国东北的兴安岭出发,抵达欧洲境内的南俄罗斯草原,蒙古国正处在交通要道。在这条通道上,迁徙的族群、做买卖的商队来来往往,只可惜,中国古人诗歌中的 “大漠”,不只是地理上中原与草原的界线,也是古人心中文明的尽头。在古人的认知里,大漠的这边有繁荣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安定的生活,大漠的那边是杀戮、无知与贫穷。“大漠” 不仅阻挡了中国古人共享 “草原高速公路” 的脚步,也削弱了古人了解另一个世界的意愿,因此变得封闭而保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新兴国家发展的窄门

                                  国家发展是一道窄门,那些时势中浮现的机会既隐秘又稍纵即逝;国家发展是一个狭窄的通道,即便因为睿智或侥幸把握住个别机会,窄门之后亦非坦途。对于发展之难,保有理性乐观平和积极的心态看待现实世界,“世界既不好也不坏,介于理想主义与勾心斗角之间”。没有机会甚至是没有勇气亲临苦难、遥远国度现场,却能借用作者的视角如临近处、身临其境,透过旅途中的步履维艰和惊心动魄甚至生存险境,体味所在国发展中的变迁、拉扯、无奈和悲凉。这些新兴国家不少都从被殖民的命运中蜕变而来,殖民与独立、世俗化与宗教化,保守与开放,民主与独裁、道义与利益等等,表面的对立和深层的纠缠融于蹒跚发展与倒退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学者和执政者都难厘清,只能通过切换视角试图看清哪怕一个短小的切面和角度,为阶段性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和支持。国家发展是个努力走对的试错过程,就像 “人类总是处于选择之中”,“事实上,大部分新兴国家的领导人希望能够领导国家走向富强。他们之所以失败并非是因为人的品格问题,而是他们所设计的路线不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发展不易,砥砺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发展道路上可借鉴的“教训之书”

                                    说的虽然是国家、很多教训在家庭、个人身上也是仍然适用的。主要心得内容汇总如下:1、人类历史中,教训比经验更宝贵,发展是一道窄门,需要去寻找既往的各类教训。2、世界是复杂的综合体,介于理想主义和钩心斗角之间,首先要认清现实,避开与强权冲突的同时向世界靠拢,找到足够的生存空间并内生现代化。3、自由贸易不是生来就具有优越性的,需要随着全球化带来不可避免的技术和经济外溢时,才可能成为主流。4、不能因刚独立是的过度自信就去盲目迷信计划经济,但中国的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和世界政治环境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关键是即使掉头,并找对方向。5、外债使用的最终的秘密在于:借债完成的投资收益是否能够覆盖借债成本,以及投资的收益能否外溢到所在国。6、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战争是最糟糕的手段,只有一种除外 —— 统一战争。国家统一可以带来市场的统一,才有可能保证人力、资金和物资这三种要素的自由流通。7、中国未来应坚持:经济上减少管制加强自由贸易、外交上坚持开放避免闭关锁国、避免战争。8、社会发展过程中世俗化改革(社会改革)是最重要的,它是政治、经济改革的最重要根基,很多国家在这上面走了弯路,最典型的是阿富汗。9、不管是矿产还是农产品,由于缺乏建立垄断组织的可能性,都很难帮助国家转型,反而让政府和社会都变得懒洋洋的,缺乏变革的动力。这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10、新兴国家投资着重于两方面:产生效益的工厂和能带来经济提速的基础设施;比较而言基础设施更重要。11、世界是一个道义与实际利益的混合体,现在人们已经在文明的道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距离完全理想化的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小步回头也不能质疑。12、中国改革开放不易,和平和富足来之不易,是共同选择、努力的结果,不可背离融入世界的初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不那么“科普”的历史书籍

                                      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这本书谈不上好读,但另一方面,这本书又集中了很多知识点。广度和深度都可以,适合普通人通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世界的复杂性,不向世俗低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郭健龙的这本书,主旨在前言里全部揭示了,后面的部分只是在用世界各国的历史验证而已(提供了大量亚洲和非洲例证,试图说明得到的是普遍规律)。揭示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1 、国家从落后到现代化,并不是一定顺利的,相反,很多国家始终跨越不了这个阶段。中国这几十年虽然发展迅猛,但并没有彻底完成现代化,仍有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2 、想要顺利的进入现代化,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就是谨慎处理好国际关系,正确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自己的实力并不足以撼动旧秩序,那么,即便是不合理的旧秩序,也需要尊重现实,而不是早早对抗。3 、国内首先需要完成世俗化,摆脱宗教加之于身的枷锁。有些原教旨主义,未必适合现代化的社会,不能让其阻碍经济的发展。4 、坚持走市场经济道路,市场经济是已经被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虽然有很多不足,但相比计划经济,毫无疑问要有效得多。5 、和平发展的环境太重要,战争是最糟糕的手段。​希望中国足够智慧,又足够幸运。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