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令人称道的现当代艺术史
每当一些看不懂的现代艺术拍出天价,总会引起诸多热议,疯狂的价格与远离生活的艺术形成了难以言说的悖论。 比起有着明确评价标准的古典绘画,现当代艺术就像被层出不穷的思想观念和剑走偏锋的奇特创新推动着的资本盛宴,从精神和金钱两个纬度挑战着人们的底线。自然而然人们会生出一些疑问: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是艺术,谁来定义艺术?艺术品的价值只由价格决定吗?艺术在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之后将走向何方? 带着许多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现代艺术 150 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问题的答案。作者威尔。贡培兹只是艺术圈中人,而非专业艺术家,曾在博物馆、画廊等贴近艺术品的地方工作,他的经历和天分让他成了谜一样的现代艺术的专家。同时他深谙大众的需求,把现代艺术的流派和演变讲得既专业又有趣。 当然,读完这本书并不会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至少会获得一些不同的视角,仅仅感受到现当代艺术对我们审美的冒犯还不够,更进一步,你会发现人类终究在创造 —— 像上帝一样创造,不管是反叛、混乱还是颠覆。不论大众是否接受,有一个规律一直存在:艺术通过挑战大众的审美,改变既有的审美,建立新的艺术权威,然后开始新一轮的颠覆。这一切从杜尚把小便池送到博物馆展出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开始了。 作者其实也不知道艺术将走向何方,他提到的街头涂鸦艺术,是我认为可能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艺术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总能给观者带来惊喜、温暖和治愈。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们,用画笔将艺术重新带入了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拯救了我心目中的艺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多么新鲜啊,才150年丹青先生说多么陈旧啊,150 年过去了。在中国,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最大的敌人是 “懂”(小 tips:怎么区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就这?” 当代艺术:“我 X,就 TM 这?”)。出于很复杂的历史原因,大部人对艺术的理解仍是看不看的 “懂”,而且是在懂的初级阶段,也就是 “像啥?” 这是匹马,那是只猴儿,它是条狗。很多年前,在一个毕业展上,碰巧看到一对年长的夫妇问创作者(= 艺术家),“你这个用的是什么材质?” 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完成了对于作者表达的思考,没有谈论 “表达” 本身,而是回到了实在的材质。大部分人欠缺的,正是这样思考的过程。这本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当成说明书,变成谈资也好,变成艺术品观察手册也好,都是在发光发热(我是认真的)。一种是带着思考,去看后世我们这些无聊的人们划出来的各种主义,去想那些没有结论的 why(这种方式,不一定比说明书更有趣)。2019 年,在北京看过的最好的展览是马修・巴尼的 “堡垒”(大胆推测可能是近三年最佳,毕竟后两年因为疫情,一切变得沧桑),作者用了五件巨型雕塑、五十余件电镀作品,还有一个两个小时的无声电影进行表达,且不说观众的个人知识储备,就单三小时 + 的参观时间都是巨大的工作量,大家都那么忙,那来那么多闲工夫... 艺术的责任是表达,且仅是表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现当代艺术的发展逻辑本书作者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段子如云,写出了一本可读性很强的通俗现代艺术史,对理解艺术如何发展为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大作用。我也结合自己已有知识,梳理一下现代艺术的发展逻辑。影响艺术发展的三个重要外部因素,分别是商业模式、话语权、科学技术。一、商业模式变了为谁而画、如何卖画,是艺术品制作的最重要逻辑。在西方绝大多数年代,艺术品的出资方是教会或者皇室贵族,艺术品承担着 “画以载道” 的任务。由于总是先有订单,再有创作,合同里把艺术品需要表现的内容甚至是使用的颜料都做了规定,因而艺术品最终的样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艺术家决定的,而是由甲方爸爸决定的。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西方逐步进入现代社会,传统以订单 —— 制作为基础的熟人商业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制作 —— 销售为基础的生人商业模式,甲方爸爸也逐渐变成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变为画廊、博览会。由于制作先于销售,艺术家就可以摆脱合同的束缚,为艺术而艺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而丢朗・吕厄等经纪人的出现,让艺术家不再为生计担忧,可以更加自由地创作。二、话语权变了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艺术家们看起来可以自由自在地搞创作了,但是艺术家终究是要吃饭的,客户喜欢什么就成了难题。以报纸为代表的媒体就提供了解决思路。在报纸时代,图像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文字,文人学者的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要大得多。紧跟文化人,就相当于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自然可以引导大众的艺术品味。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催生了以表现眼睛瞬间所见真实的印象派;以马拉美为代表的象征主义文学则促进了将主观客观化、寻找象征视觉符号的象征主义绘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促使艺术家思考多维空间,催生了立体主义;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对潜意识的阐述是对人们观念的极大冲击,导致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影响至今不减。而在布雷顿森林协议瓦解以后,艺术品变成了资本保值增值的硬通货。既然是资本家的玩物,对艺术品的品位就需要和大众品位区隔开,艺术品变得越来越难看懂了。艺术品这么难懂,甲方爸爸也不一定能看明白,那么同行评议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只要顶层的艺术共同体认可,那么甲方爸爸就认。所以现在话语权在顶级艺博会、美术馆、策展人、学术期刊手里。在这个艺术共同体和资本的相互作用下,艺术品产生了自己的逻辑,艺术家不再对美负责,也无意取悦大众,作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三、科技背景变了十九世纪初,尼埃普斯、达盖尔等人分别发明了摄影术。在营造视觉的幻象方面,绘画的效率和效果均不及摄影,这就使呈现眼睛所见的真实不再是画家的重要任务。同时,新技术、新发明的陆续出现,如管状颜料、折叠画架等提高了传统绘画的效率,还催生了新的艺术门类,比如摄影、电影、新媒体装置,甚至游戏也被许多人认可为第九艺术。电视、互联网则深刻改变了传媒,可以说许多艺术品制作之初就需要考虑如何在电视、互联网上传播。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被谩骂、被攻击,远远好于没有人讨论你,这也导致了大量当代艺术事实上是媚俗或者是刻奇的产物。说了这么多,感觉都是在说现当代艺术的坏话,其实我没这个意思。至于到底现当代艺术相对于古典艺术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坏了,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当代艺术是反程式的,更加多样化,更加多姿多彩,爱或者不爱,都可以在当代艺术中找到。大浪淘沙,精品的总会留下。参考:《现代艺术史》H. H. 阿纳森;《杜尚访谈录》 皮埃尔・卡巴纳。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进“深水区”前先套上个这个救生圈吧!一直在追着顾师的课听:好书榜让我一次次顿悟,西方美术让我一次次迷茫。从未没关注过这个领域的我,要不是顾师的解读,是真真不敢触碰美术的。前半段的课,在他一如既往的诙谐和打比方下,听得我是津津有味、收获颇丰。同时,也对很多从前一知半解的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但,课程进入了下半段,就像顾师所说,进入了艺术的 “深水区”。我是听也听不懂了,笔记也没动力记了,满脑子浆糊,天天早晨的课听得我仿佛回到了中学时代。就在我犹豫要不要放弃时,忽然发现了一本早早就放进书架的书。依稀记得是顾师分享的,便抱着最后的执念翻开打算和它决一死战。庆幸的是,这本书就像 “深水区” 的救生圈,拯救了我。就像书名所示,它分条缕析地罗列了现代艺术的细枝末节和各个门派,而且语言风格也颇有顾师的影子。现在读完了,要回去二刷下半截的课了,祝我成功!另:要说美中不足,配图太少了。也不知道是排版问题还是书里就没配图,为了对文中提到的作品一探究竟,不同软件间的切换是必不可少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此就能听懂周杰伦的《最伟大的作品》很早就听书过此书,但是总觉的是学术专注,必然晦涩难懂。虽然我本科也初步上过艺术史论的课程,也有大致了解。但是也紧紧是能够应付考试而以的稀疏片段。然后因 “得到” 的每天听本书的讲解,才决定通读全本。本书从《泉》开始介入,讲了 19 世纪初到当代的艺术流派、风格的发展,和代表艺术家的故事。不似其他艺术史论书籍讲解的分离,单调,而是相互关联轻松有趣。一下子把我那稀疏片段,如线穿珠子一般整理了起来。解决了我对当代设计 (我是做品牌平面的) 和这些 150 多年艺术发展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的疑惑。恰巧周杰伦最新发了新专辑 —— 最伟大的作品,里面提到的这些艺术家在书中都有详细生动的介绍。他的专辑视频和他本身的经历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歌手了。作者最后说到” 企业家艺术”,我想周也可以算的上一个艺术家。网上反对他的声音也很多,但是读了此书,你就会明白好的艺术作品在它所处的时空也不全是赞美之词,往往需要时间才能看明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艺术理念第一,媒介第二作为一个艺术门外汉,原始主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后现代主义等等词汇,完全不能理解。这本书用时间顺序、人物之间的成长与纠葛,将各种主义串讲了一遍,说实话,我还是没记住什么… 但有一点认知上的收获,传统上认为,只有有了油画、雕塑、素描这些方式、工具,即媒介,艺术家才可以把他或她的理念表达出来。而现代艺术认为,最首要和最重要的是理念。只有在艺术家确定并发展了一种理念之后,他或她才可以选择媒介,而这一媒介则应该是最能成功表现这一理念的。这意味着,如果最佳媒介是瓷质小便器,那就得用它。如果最佳媒介是一张破烂的床,那就用它。如果最佳媒介是艺术家本人,那就用它… 本质上,艺术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艺术家这么认为就行。这提醒我们,看艺术品时,最重要的是理解它背后传达的理念。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描述是它的天职。一件没有隐喻的绘画或雕塑就像一本没有故事的书,或一部没有情节的戏剧。即使是康定斯基和德劳内的抽象艺术,也给观众提供了叙述的某些方面,要么是以音乐象征和圣经寓言的形式(康定斯基),要么是某个像色轮一样实在的出发点(德劳内)。要想纯粹专注于一件艺术品的技巧性和材料性,以及它与生活、宇宙和任何事物的关系,就有必要对艺术的角色和观众的期待重新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判。这意味着要与艺术的那种可以追溯到史前岩画的隐喻传统决裂。而这一决裂要在一系列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观念,观念,观念现在艺术 150 年讲述了从前印象、印象派、后印象、立体主义、抽象派、达达、未来主义到当代艺术的这 150 年,这是个大范畴,一些流派之间相互穿插交融,很难说清楚。但这本书讲的很全面,让读者很清晰的了解其脉络和发展,逐步了解从架上绘画到观念艺术的转变过程,艺术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的表达,而是融入了物理化学科学商业等各种元素。留下的思考题依旧是:在大艺术的环境中,艺术家,艺术收藏家,策展人等该如何在浪潮中走在时代前沿,反映时代特色,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鲜活的艺术史之前系统的听过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史,但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古典主义,到文艺复兴这一大段。。尤其后来去了法国和意大利,仿佛对着课程走了一遍。。但去了蓬皮杜,实在是一头雾水,包括上海的当代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常常有现当代艺术展,每每去看,都总有个感觉,似乎隐隐感觉到艺术家在表达什么,但具体在表达什么,也确实是真的没明白。。。也尝试读过相关的书,也确实是没读进去。。直到拿到这本书,鲜活的故事仿佛作者就站在艺术家的身边,看着他们争吵,兴奋,创作。。而对我这个理科生而言,一步步推进的演化,转变,也让我更好的理解艺术家们的心境,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改变,以及有时候不得不做的选择。。同时,对于表现手法,也有了更容易理解的角度,比如这一段:“总体而言,色彩是一种直接影响灵魂的力量。颜色是钢琴键盘,眼睛是音锤;灵魂是有着许多琴弦的钢琴。艺术家是那演奏的手,触碰一个或另一个键,引起灵魂的震动。” 再重新看立体主义,康定斯基,蒙特里安的网格等等,我也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的演奏所带给我的心中的激荡。。书读的很慢,里面提到的艺术作品一一搜来对照,大概这是唯一要吐槽的点,插图有点不够多,也有不少黑白的,这让颜色如何表现😂读到达达主义,让自己暂停一下,前面的章节相对离我熟悉的印象派,后印象派比较近,后面的部分还真要深吸一口气,希望自己能够经过这段时间的熏陶,悟性更高一点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最好的现代艺术入门书这可能是最好的现代艺术入门书。当然,这也许是我阅读量太少带来的幻觉,但这至少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以小说家的笔法书写现代艺术,从印象派一路来到今日,娓娓道来,思路清晰,看完后你也许依然不能理解曼佐尼的大便罐头,但你至少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毕加索为什么会走向立体派(前路已尽)小野洋子为什么要切片,波洛克六个月一事无成最后一夜挥洒出的壁画,超现实主义与梦和性的密切关联,齐马蓝的来源…… 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这依然是我所知道的最好的现代艺术入门书。当然,别忘了对照着豆瓣长评里网友总结出的图片集合,有了它,这本书的魅力会更上一层楼,毕竟它本身的配图实在太少、太少了,远远不够,就好像饿了三天结果只有一个瓜子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锦毛鼠(来自豆瓣)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381046/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现代艺术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梳理了现代艺术 150 年的发展历程,包括三十多个艺术运动和艺术流派以及上百位代表艺术家。第二部分,解答了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普遍疑问,即那些看上去怪异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现代重要的旷世之作,在于其背后的艺术理念和艺术主张。 虽然作者不是专门研究艺术的学者或者教授,但是他对艺术长期观察,钻研很深,他在英国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在 BBC 的邀请下,担任 BBC 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在英国艺术批评网站担任总编辑,还给很多艺术机构担任专业顾问。作者写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艺术观察和学习,帮助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史,提高对现代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认知水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