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已成趋势,重要的是如何应对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体不勤,六神无主。” 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很普遍的现状。另外 “三不” 现象也很突出: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为何会有这种普遍性的现象出现呢?在原始社会或者农耕时代,我们很难做到靠一个人生活下去,道理也很简单,我们就是没办法一个人把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搞定,必须和他人,面对面地通力协作,应对外部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挑战。婚姻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团抱求生存的表现。可在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城市社会,外部世界为生活制造的种种琐碎,若不是可以交给机器代办,就是可以借助手机和各种服务平台,外包给他人解决。我们不需要认识这些帮你解决麻烦的人,不需要跟他们合作,甚至不必对他们客气地道声谢谢。更好的是,我们跟他们还基本上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坐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个体来说,生活的难度降低了,自然就会产生一种 “我可以靠自己搞定一切” 的虚幻感,与此同时,因交流的缺失,还容易使人感到分外孤独。再直白一点的说,“单数社会” 其实就是社会深度分工和城市高度机能化的衍生产物。这里有一件十分吊诡的事情。毫无疑问,“单数” 的人生,自然有男也有女,按照过去二十来年里中国新生儿的性别比,大概率将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书名及其内容,就理所当然地假设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是女性。而且,这无关作者是怎么样力求用中立客观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它。这自然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 “吊诡” 之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高速奔跑着冲进了工业甚至后工业的信息社会,可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跑不了这么快,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停滞在了农业或者前工业社会。与此同时,当代女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容易跳出这种 “前工业社会” 的规训,形成独立的意识;相比之下,男性更容易接受既定的刻板社会塑造。反映在对应的社会现实里,不管是 “钻石王老五” 还是 “村口那不成器的老光棍儿”,都不怎么会为自己身为社会里的 “单数” 感到焦虑。回到主题。虽然单不单身,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还是经常会有热心长辈会对他们进行 “催婚”。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自己想清楚,其他人的建议仅供参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不会重复,但历史会重演

      独处与孤独,年青与年老,物质与精神,结婚与单身,及时享乐与延迟满足,现实与理想,女王与男士,传统与新潮,短视与长远,无奈与选择太多,局部与整体等等!祝愿在博弈过后都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平衡点!耐心点。本书比较全面,市场需求多,商业机会就更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要为单身的青年人焦虑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偶然刷到了这本书倒着翻看了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读,部分采纳即可

          前半部分很多数据统计和分析维度比较有趣,也有些启发的点,但是后半部分一些内容感觉深度稍微差一些,且前后的逻辑紧密性也不大,有时候看着看着忘记了这是本什么主题的书😂可以当做一个博客文章合集来阅读,部分采纳有用的内容即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角度不错,信息较多;但较散,故事性与文笔一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启发

              读起来有些别扭的一本书:无图无表标题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