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已成趋势,重要的是如何应对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体不勤,六神无主。” 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很普遍的现状。另外 “三不” 现象也很突出:不想谈恋爱、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为何会有这种普遍性的现象出现呢?在原始社会或者农耕时代,我们很难做到靠一个人生活下去,道理也很简单,我们就是没办法一个人把生活所需的一切都搞定,必须和他人,面对面地通力协作,应对外部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挑战。婚姻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就是一种团抱求生存的表现。可在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城市社会,外部世界为生活制造的种种琐碎,若不是可以交给机器代办,就是可以借助手机和各种服务平台,外包给他人解决。我们不需要认识这些帮你解决麻烦的人,不需要跟他们合作,甚至不必对他们客气地道声谢谢。更好的是,我们跟他们还基本上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坐享了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个体来说,生活的难度降低了,自然就会产生一种 “我可以靠自己搞定一切” 的虚幻感,与此同时,因交流的缺失,还容易使人感到分外孤独。再直白一点的说,“单数社会” 其实就是社会深度分工和城市高度机能化的衍生产物。这里有一件十分吊诡的事情。毫无疑问,“单数” 的人生,自然有男也有女,按照过去二十来年里中国新生儿的性别比,大概率将是男性多于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书名及其内容,就理所当然地假设这本书的读者,绝大多数会是女性。而且,这无关作者是怎么样力求用中立客观的书写方式来呈现它。这自然也是中国当今社会的 “吊诡” 之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高速奔跑着冲进了工业甚至后工业的信息社会,可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跑不了这么快,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停滞在了农业或者前工业社会。与此同时,当代女性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更容易跳出这种 “前工业社会” 的规训,形成独立的意识;相比之下,男性更容易接受既定的刻板社会塑造。反映在对应的社会现实里,不管是 “钻石王老五” 还是 “村口那不成器的老光棍儿”,都不怎么会为自己身为社会里的 “单数” 感到焦虑。回到主题。虽然单不单身,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下,还是经常会有热心长辈会对他们进行 “催婚”。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自己想清楚,其他人的建议仅供参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