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高敏感的你要尽量避免过度的刺激
哈哈哈,又来写书评了。有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因为每个字似乎都和自己有关,就像是读自己写的笔记或者作文。对我而言,这本就是。收获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了,就像书中引用有人说的,自己并没有疯,那些看似疯狂的,连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其实都是源于自己的高敏感;第二,会有意识地去避免过度刺激。以前我经常挑战一些吓人的活动,比如过山车,鬼屋之类的。记得有一次,我还给同事炫耀我坐过山车的照片,说我一点都不觉得害怕,他看了以后笑着说:从你的表情看,不像是你说的那样。我记得当时的内心感受,很是不爽,有一种被羞辱的感觉。现在我大概明白了,其实总是挑战这些吓人的活动,是因为从小到大被认可的太少,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强烈的要证明自己的渴望,掩盖了自己内心的恐慌和不安,成功地骗过了自己的意识,而实际上却深深地折磨着脆弱的神经系统。觉察了这一点,强烈刺激的活动或者影视作品不再对我有那么强的吸引力了。我更加需要的是安静、平和、安全、温暖的环境,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激发我真正的潜能和创造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高敏感是种天赋》什么是高敏感?高敏感人群对于外在的周围环境有很强的感知力和洞察力,通常能够很快发现一些场合的异样,通常能够察觉到一般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这些的感知,例如衣物的质感食物的品质,音乐、交通或是人的说话声音或者大自然的色彩和气味等,都来源于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和嗅觉。高敏感的人会在做出行动的时候考虑多种可能的选择和后果,也表现得较为谨慎。—— 有时因此显得犹豫不决。对自己内在情绪的高度觉察能够使更好地应对自己的内在情绪。然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会被过多强烈的、复杂的、混乱的外在信息和情绪过度刺激,导致内心承受更多的痛苦、疲劳、压力、焦虑和其他情绪反应,高敏感的人能够更好地同理他人的情绪,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社会对于高度敏感的人是有一些误解,例如认为他们是神经过敏、不合群、不正常的,这些都给高敏感的人带来很多的社会压力。如今的社会信息是爆炸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层出不穷,都会给高度敏感的人造成压力。对一些高敏感的人,如此多的刺激,而自己经常觉得疲于应付、处理不过来。那么作为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应该如何在这样的时代里生存呢?这本书应该能够帮助到大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为什么会敏感会自卑?自卑原理缺乏对自我核心的认识,缺乏对自我综合价值的肯定。内在评估体系太弱,心理学称之为低自尊。这和自信有所区别,自信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给自己建立一套自我价值内在信任体系是你突破自卑的关键。第二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一旦你将自己定义为某一种特定类型,你就会根据该角色给自己设定界限,进而忘记自己还有改变和成长的潜能。给自己贴标签,就是为人生设限解除对自我的过高期待,但同时保持能让自己继续进步的强烈意愿,我不是不够好,我只是喜欢挑战。结果随意,在意过程。取经重点是取的过程,精就是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而不是终点的答案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可以尝试的新型人格分类#每天解读一本书我给两星 (满分五星)
这类书籍都有一个特点,提出一个新的人格分类,笼统的描述其特点,读者受到自证偏误的影响,往往会将这些特点套用在自己身上,然后得到很准的感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格分类尚未有非常客观可以参考的研究成果,因此这类书籍的内容的客观性需要谨慎,但作为一个参考,不失为行为分析的补充,而书中的相应方法如果保障尝试和改进的态度,在生活中应用也可以尝试。
本书在过程中较为客观的提到了这一点,即尚未有穷尽人类性格分类的方法,提醒读者为自己贴标签就是在为人生设限,但是本书的内容仍逃不开为人贴标签的形式。
敏感是我们生活中都会有的特定状态,这本书可以作为对这个面的一次剖析和解读,但是敏感很少会是一个人的全部,将本书作为某些时刻我们过度反应时的自我解读和应对手册有一定的意义。
一、高敏感的优势和劣势
书中定义的高敏感概括起来就是更在意外界的反馈,对环境变化、人员变化非常敏感,为此在社交生活中体现出精力消耗快,对自己期待过高,同时自信心又较弱的情况。
这造成的好处是高敏感型的人能感知到更多的信息,因此更能体恤别人,与别人共情,也有着更强的责任感,这也造就了这类人更容易洞察事物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这也让这类人在独处以外的情况下极易感动疲劳,除了深度交流外的社交生活对它们都是消耗,也让他们往往会因为外界的反馈修正自己的行为,导致自卑、焦虑回避、抑郁等情况发生。
二、如何控制高敏感
书中提到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四类,学会拒绝、找到社交控制点、认知情绪和自我对话。
高敏感型人群要让生活回到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首要的是学会和生活中的刺激划清边界,并非所有的刺激都是指向自己,也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满足,学会拒绝正是我们找到自己生活范围的第一步,通过合理的拒绝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情绪,而不是让情绪积累引发冲突。
第二步是找到社交控制点,在明白拒绝的基础上,知道自己在社交过程中有停止的权力,而不是因为别人过度消耗。
第三是学会认知情绪,过于关注情绪的场景会让我们被情绪控制,这个时候要学会利用自我对话,问问自己 “我在为什么焦虑、为什么愤怒”,通过这种一问一答占用认知资源,让情绪平复,这其实也符合认知行为疗法的内容。
当然,自我对话的内容不止于此,通过为自己写信,在状态好的时候为将来的自己留下一些鼓励,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谈谈自己的情况,让将来的自己看到进步,都是有效的办法。
三、人格分类的看法
人类对的知识分为两类,向外的探寻和向内的求索,人格分类的研究是后者,只是它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前者的一些模式,然而自然科学那种追求确定行的研究方法在面对复杂系统时总是碰壁,而人格正是一个复杂系统,就像《数字的欺骗》中提到的那样,人格的度量有太多的尺度,因此单纯的某类人格分类并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看清自己,但如果我们可以跳出某本书单一的维度,将他们的描述看成不同侧面的反应,那么它们的知识就可以为我们所用。
这本书也正是如此,独处的需求,某些时刻过度的焦虑和敏感都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情,学会如何去应对它们是成长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将自己归类成了高敏感人群,那么就失去了阅读这类书籍少有的好处,从一个舒适区到另一个舒适区当然是一种人生选择,只是突破自我,往往才有更美的风景。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