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08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细节看历史

    值得一读,几年前马亲王在网上发表的丝绢案,好评如潮,因文章不长没有出书,后被和菜头极力推荐,罗辑思维单独成册,当时先睹为快,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本书集结 6 个故事合并出版,以非虚构纪实体写中国历史,从浩繁的明朝地方档案中,发掘真相,重现当时的场景。特别同意书中所言:“读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轻易把古人当白痴。我们可以看到的历史,和当时人的视角不同,获得的信息亦不同。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举动,自有其逻辑和动机。” 从这 6 个小故事,详细描绘当时明朝官场的运作和民间百态,读出历史的必然,丝绢案和龙脉,杨干院律政案三篇反映明朝政府生态基层政府到中央之间的博弈,庞大帝国的治理复杂性可见一斑,也反映官僚体系的无奈。《大明第一档案的前世今生》篇很精彩,从明黄案两百六十四年的历史感叹王朝更替,尤其是结尾煌煌黄册沦为废纸,读罢一叹,再路过南京玄武湖要去好好凭吊一番。后面 2 个胥吏的官场小故事就写的简单,只是古档案的现代翻译了,有点凑数之嫌,如果能展开自成小说就精彩了。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底层下的大明风云

      从大明底层故事入手,深刻揭示万历年间 “官不官,民不民” 的治理状态。我内心里突然有这样的想法: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普通民众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居庙堂的官员又是如何呢?大概是身体上吃的饱饱的,但是内心里是空荡荡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虽然是写大明的一些基层典型案例,实则能从这几则案例中看清楚大明的兴亡得失的原因。朱元璋是贫苦出身,深知民间百姓的疾苦,所以很仇恨贪官污吏,对待贪官污吏的刑法颇为严峻,他对官吏不信任,设计了一系列监督官员的机制,比如锦衣卫、东厂等特务组织。另一方面,贫苦农民出身的局限性又让他很小气,总想把农民绑定在土地上,免得他们赖账不交税,又想方设法的让官吏们多干活少拿薪俸,这样既想稳定增加国库收入,又尽量少开支,开源节流超过了限度,与客观现实不匹配,那就是一个守财奴的嘴脸,而且他这毛病还遗传给子孙,其后代的皇帝一个更胜一个,都只想着怎么多搜刮百姓的钱财而自己少支出甚至不支出,这种作风越演越烈,直到崇祯末年,一切土崩瓦解…… 其治国制度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这个格局之上的,所以带了先天的不足,无论是从户籍、行政、司法、徭役… 等制度都看得出来,行政效率极为底下,越往后越僵化,全国上下都被牵制、消耗在这种繁冗虚伪的制度之中。更为可怕的是,在这套制度之下,国库的收入并没有增加,国力没有增强,百姓越来越贫弱,百姓的血汗主要都是被官员胥吏们给吸食殆尽,整个国家的肌体就如那本本黄册,被攀附其上的密密麻麻的蛀虫啃噬成了齑粉… 把枯燥的案牍转化为清晰明了的故事,详实而生动地一步步揭露了为官理政确实不易,每一个政策、法规、公告的发布,都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亲身考察了解、周密推论才行。制定的任何一个制度都要求必须其带有自我纠正、自我更新的生命力,做到因地制宜的同时,还应该有适应形势变化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能力!纵观古今中外历代兴衰历程,无一不证明着那个规律,当政策制度与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和匹配时,则国兴;反之,如政策制度跟不上社会实际情况的变化而逐步成为阻碍时,则走向衰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显微镜🔬下的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是我们关注最多的王朝,一方面因为它离我们的时代较近,历史比较详实,能够看到的文献较多;另一方面因为明朝作为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王朝,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很有意思,有代表性。而这本《显微镜下的大明》就符合以上两个特点。除此之外,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在庞大的社会组织架构下的细微的社会样态。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观点:不要以为古人都特别傻(这里的 “傻” 多指的是其历史的局限性),其实生活在每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都是形形色色的人,只是我们看到的历史都是被加工过或者被概念化了的历史。在这本书中,我们透过特殊的 “显微镜” 看到了深藏在历史深处的不被我们看到的历史。马亲王的这本书类似于一部系列性报告文学,将几百年前的几段有意思的历史片段采撷下来,深度还原。真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看到这段有意思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明版的《律政风云》

            本书堪称大明版的《律政风云》。 不是野史,但比野史更有意思;不是正史,但比正史更加可信。 作者马伯庸。文笔老辣,金句频频,不禁令人捧腹;笔法纯熟,行云流水,让人手不释卷。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仍可借古喻今。 中国上下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史书大同小异。历史是官家修的,写的也都是官家眼中的历史。读来无味,也值得商榷。如果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说给当权者听的,那么哪些历史是给普通人看的呢?《显微镜下的大明》当之无愧。 窥一斑可见全豹。本书用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史料和文献,用民间发生的一桩桩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写出了明朝百姓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展现了古代百姓与百姓之间、百姓与官府之间、官府与官府之间、官府与皇帝之间、皇帝与百姓之间,在人情、利益、信仰、文化等诸多方面,或明或暗的试探、争斗和对决。在 “拿起法律的武器” 和 “拿起杀人的凶器” 之间,来回切换。写出了人性的丑与美、恶与善。今人读来,也仿佛是身边人、现代事。能帮你更清楚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生存法则。 书中剧情一浪高过一浪,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又屡次节外生枝,斗转星移。读来令人痛快至极!  为什么说 “出头的好鸟” 也会被枪打?为什么说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说群众的智慧是无敌的? 来,让作者用历史的显微镜,带你穿越回每一件小事的案发现场。 于细微处,见真历史。(据每天听本书的作者陈章鱼老师讲,马伯庸在写这本书时查阅了相当大体量的资料。写完之后,略感失落。因为查这么多资料才写一本书,太亏了。于是就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两京十五日》。连 “副产品” 都这么精彩,这就是作者的厉害之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想到了一首诗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亲王非常知名的一部作品,我自己比较少看历史类书籍,虽然很早加入了书架,但一直到这周才开始翻看这本书。差点错了这么一本好书,五星推荐给大家。这本书讲了六篇小故事,由历史保留下来的文献整理而成的。让你从微观角度看待明朝的政策变化以及小市民的生活变迁。1. 现实比小说更离奇,事物的发展往往遵循一系列规律。但在细节方面只要有人参与,你就会发现会衍生出很多奇奇怪怪的操作。2. 大明官员的执政思路:求稳为主、按闹分配、法不责众。此事,古今兼有之。3. 小人物喜欢讲道理,利益阶层喜欢讲利益。你们讲的是同一件事,但又不是同一件事。你要是看不到这一点,输了也正常。4. 中国一直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政府机构必须要” 乡贤 “的配合,才能真正对底层实行有效统治。换言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策,地方官完全可以阳奉阴违的对抗朝廷的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小县城里展示淋漓尽致。5. “乡贤” 为什么能在基层一言九鼎?一是有钱可以左右经济,二是有声望可以上达天听。这两个条件,是基层权利的来源所有。我们往往低估了第二点,控制信息传达的人能带来极大的权利寻租空间。6. 一块蛋糕,拿刀切蛋糕的人权利最大,大家都得听他的。7. 老子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 意思是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像烹小于一样小心翼翼,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一不留神就烂了。8. 大明皇上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不用额外付费的先进管理手段,不花钱把事办成了就是好政策。但你真的了解政策带来的危害吗?9. 读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轻易把古人当白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历史,和当时人的视角不同,获得的信息亦不同。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举动,自有其逻辑和动机。我们能看到的大多只是表象,要理清脉络得从更高维度来思考,以利益为抓手。你完全可以把明朝的很多问题映射到公司里。看完后你会有很大收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细微处看大势

                  听了陈章鱼解读的听书版后,才开始读此书。看了全书了解了听书版里面没有讲到的几个历史故事。从细微处看到大明历史,看似繁荣的朝代背后隐藏着泡沫破裂前的一些征兆。从倒数第二个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从户房的算手到府衙的防夫,从公堂上的皂隶到奔走乡间的快手,只要有那么一点点权力在手,他们便会挖空心思,在每一个细处寻租,从每一件政务里讹诈。更可怕的是,这几乎已成为一种不假思索的习惯。整个案子里,充满了小人物挥舞着小权力的身影。胥吏之害、之贪,在这么一件普通案子里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在此展现了“马亲王”查阅了文献的功力

                    字里行间,还能看到借古讽今的意味。如今,大明还没亡啊。无论换了多少个朝代,从手写笔录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懒政和腐败还是猛于虎,把人生吞活剥,书上明明写的都是从古到今以来的 “吃人” 二字。 看得人毛骨耸立。永远不要小看利益二字能让人泯灭多少人性。 我常因不够变态而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庆幸我生长在一个比较轻松能让我吃饱穿暖的时代和家庭里。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晴耕雨读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长久以来,鸿篇巨制记载的多是庙堂之上的恢宏大事,或者是文武精英的千古绝唱。而普通老百姓的江湖琐事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则少有关注,更甭说细致入微的刻画了。最近读了一本从基层社会治政案件入手,窥探庙堂大势的书 ——《显微镜下的大明》。作者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年 1 月出版。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银河奖获得者。该书是历史纪实作品,虽非小说却胜似小说。作者从剖析大明六个基层治政案件入手,丝丝入扣地剖析案情来龙去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六个尘封已久的明朝基层治政故事,情节曲折,语言奇特,历史再现,引人遐想。《学霸必须死 —— 徽州丝绢案始末》描写的是歙县民众遭遇不公平征税而奋起抗争的旧案。明朝徽州府统辖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祁门、绩溪。其中,歙县最大,占经济总量一半,且是徽州州府所在地。明朝朝廷苛捐杂税本来就重,国初朝廷向徽州征派 “人丁丝绢” 8780 匹,本应由六县均摊,却因基层小吏作祟,改换科目由歙县完全承担。歙县百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节衣缩食、平白无故多交了 200 年杂税。一个人的偶然发现和揭露,使得得知真相后的歙县各色人等与上级官府和其余五县之间,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周旋博弈,最终演变为暴乱。《谁动了我的祖庙 —— 杨干院律政风云》,讲述了明代徽州人如何巧妙使用司法手段进行反复较量,恶僧如何 “强行碰瓷”、巧取豪夺他人祖庙,士绅如何用司法手段维护财产权益的过程。书中通过平民视角,见证了明代司法体系在基层的奥妙运用传奇。《笔与灰的抉择 —— 婺源龙脉保卫战》婺源龙脉案讲述了婺源县一条龙脉屡被破坏,“迩来秋闱不振”,科举不振,皆因龙脉风水被破,引发了起窑烧灰与禁绝取石长达上百年的持久拉锯战。《天下透明 —— 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大明三百年,围绕皇册运作,朝廷和民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黄册全名叫赋役黄册,主要记录户口丁数,朝廷依据黄册按人头征派徭役。乡绅豪强富户操控皇册、沆瀣一气,进行利益输送,千方百计地把负担转到贫户身上,下层百姓负担越来越重、朝廷所获税负越来越少,盘踞中间的利益集团独得大利。展现了皇册从建立到毁灭的全过程,也是明代政治一步步走向灭亡的缩影。《胥吏的盛宴 —— 彭县小吏舞弊案》,刻画了因一件小的官司,却引来了无数胥吏贪婪定义,胥吏凶悍如虎、生事害人之恶展露无遗。《正统年间四条冤魂》则描写了四个无辜清白百姓,平白蒙受冤屈不说,碰到靠谱官员本可以脱罪归家,却被裹挟入朝廷斗争冤屈而死的故事。六个故事过程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每个案件峰回路转的波折,环环相扣,看得舍不得丢下。看完后,那些似曾相识的情景不断浮现,让人回味无穷。全书仿佛一张完美的速写,将大明王朝的衰落之姿刻画的惟妙惟肖。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随着大明的倒塌,案件中那些生动的人物以及他们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也都随着大明的终结落了个暗淡无光的结局。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但后人要避免前人犯过的错误也不容易。那些历朝历代普遍存在的积弊,滋生易、去除难,如果不能找到那张关键的骨牌,就难以用轻推的效应实现根本性改变。正应了那句老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冷静克制的零度叙事,替那些生于尘埃、死于无闻的蝼蚁之辈做传,转述他们堙没于宏大历史中的声音,找到了去除基层社会积弊的关键所在:“不可只注目于朝堂,亦要听到最底层的呐喊。在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中,才蕴藏着最真实的规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第306本

                        买官之制看似荒唐,其实也有它的道理。乡绅乡宦为什么能在基层一言九鼎?一是有钱可以左右经济,二是有声望可以上达天听。这两个条件,是基层权力的来源所在。释门虽然清净脱俗,可也一样要遵循这个规律。一个寂寂无闻的穷和尚,就算佛法造诣再高,坐上都纲的位子,也没法开展工作。在很多历史书里,作者讲到各朝开国君主时,往往热衷于描绘其在疆场上的血腥攻伐,沉醉于宫廷官场的钩心斗角,对于民政建设往往一笔带过。这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只要君王们得了天下,税赋钱粮、民众徭役就会自动各归其位,倾心输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马王爷的另一个视角下的大明

                          大明王朝的故事,有一些书真的写的蛮好的,马王爷这本绝对算得上。明朝虽然皇帝昏庸者多,太监专权,但有一点挺有意思,就是留下的史料很多,作者也很理性客观,才让后世有机会了解一二真相,也有了马王爷这本显微镜视角下的大明。我并不是非常纯粹的明史爱好者,多半也就看个热闹,这本书的热闹,足够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透过历史看当下

                            缘起:看到历史长河中,小人物的各种曲折;看到历史车轮下,百姓的生活的种种不容易;看到历史尘埃中,的循环往复。感受:我觉得普通人需要学习通识,比如法律通识、财务通识。过去,用文字阻碍的信息的传播,当下,用各种专业术语阻碍信息的流通。启发:终身学习是一项必备技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大明,真的太值得一看了!

                              通过每日打卡获得了一个月的电子书会员,在快要过期的时候突然想了起来。于是就在吃饭时,入睡之前看这本书,花了一星期给看完了。大晚上看到那些农民被贪官污吏给弄的生不如死,真的非常生气,也为那些冤魂感到惋惜。最令我深刻的肯定不是因为电视剧出圈的丝绢案,而是后湖黄册。刚开始我觉得黄册是国家了解人口、田地的很不错的手段,到最后黄册变成贪官们敛财的通道,不由得一阵悸痛。也很佩服张居正让疲软的明朝又续了点年岁,我倒想去更深入的认识他了。最后,不由得感慨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通过他的语言,让我深深的共情那些小人物,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酸,绝望。这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去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起死人,肉白骨”的历史纪实

                                马伯庸老师用一种不那么 “学术” 的方式,把大明朝六个生动的基层政治事件,转述给读者,让读者于细微处读懂真正的古代中国。之前在微博的时候我就看过一些内容,细节的确非常打动我~那些被史书忽略的,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第一次被仔细的照顾到了。让我觉得非常的温暖和共情。其实古代和现代,在政治上多少共通点。比如税收政策在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下发生的变化;县级官员在重大议题上平衡利害关系的方法;平民视角下的司法体系在基层的奥妙运作;冷门机构从建立到毁灭的全过程,以至于一个政权的坍塌…… 一个个故事读下来,真的感觉挺有趣的,意犹未尽的感觉。作者如果一直写,我可以一直读下去~因为太喜欢了~【精华摘录】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表现。后勤最重视的并非武勇,而是精准统筹。精准统筹的前提,则是翔实丰富的数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不论是丝绢案,婺源龙脉保卫战,还是杨干院律政风云,亦或是档案库,小吏舞弊,还是最后的 4 个平民的不白之冤。其中充斥着人性的弱点,明里都是好同志,私下里都是为自己。根源皆为人祸。所有的事最后没有赢家,个人的利益与成败裹挟在时事的浪潮中,在大时代中的每一个小我都以为自己是海浪,结果只是浪花上的一滴水。六个案例,丝绢案,龙脉保卫战,档案库的篇幅最长,描写最详细。很耐读的一本书,有趣,有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洪武十四年至弘光元年,后湖黄册库一共存在了二百六十四年,几于大明二百七十六年国祚等同。这是大明保留下来的最后记忆。在这个王朝治下的每一个人 —— 你能想象吗,几乎每一个人 —— 后湖黄册库都记得,大明都记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目字管理”,不是计量经济学问题,是制度经济学问题

                                      读完马伯庸从史料中还原出的徽州 “丝绢案”,在感叹像帅嘉谟、程任卿这样的历史小人物之命运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理解错了历史学家黄仁宇口中的 “中国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的含义。【黄仁宇的 “数目字管理 mathematical management” 一说,是他在研究明代财政史时总结而出,旨在探讨为何传统中国社会没能自发地走向现代化。】过去我一直错误地以为 “数目字管理” 就是数据库管理,或者是精细的数字化管理,传统中国没能进入现代化是因为国家规模太大,政府在技术上无法做到对社会数据的全面准确把握。但是,“丝绢案” 中的主要人物帅嘉谟,他为我们展示了在隆庆至万历年间,财税数目是可以被精细计算出来的,而且历年数据也都有存档供调阅。但自洪武之后,明代各级政府的数据库管理却进入了一种 “精细化造假” 的诡异状态。换句话说,单纯从技术上讲,明代中国是可以进行详细的数据库管理的,之所以各级政府的账目往往都是 “糊涂账”,一定不是会计 / 统计的技术原因。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黄仁宇所说的 “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 指的是什么。窃以为,用当代经济学术语来说,“数目字管理” 指的乃是制度经济学,而不是更接近于其字面意思的计量经济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明帝国的根基

                                        本书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明朝百姓生活中发生的 6 个真实事件。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历史记载大都是采用宏大叙事方式,对于处于帝国底层的百姓生活往往一笔带过,而这本书是马亲王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其他老师整理的史料还原出来几个很有代表性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大明帝国的另一面。也正是这些关于老百姓的日常经历,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帝国是如何从繁荣走向崩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空回溯时光不老

                                          开卷闭卷间,时空已然交集,时空不再交集,读正史也好,读稗史也罢,大体也都如此。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