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未来,我们都会成为时间穷人吗?
这是一个深度详尽的关于 “幽灵工作” 的访谈调查报告。看完,你会知道 “幽灵工作” 的由来、现状,未来可能会是什么样的。虽然作者主要讲的是美国印度 “幽灵工作”,但是对于我们认识数字化社会和数字化工作很有帮助,与最近一期 “启发俱乐部” 讲的 “我们为什么成了时间穷人” 启发的问题异曲同工。作者说:真正驱动许多手机应用程序、网站和人工智能(AI)系统运行的竟是人类的劳动力,但我们很难发现 —— 事实上,这些劳动力往往是被故意隐藏起来的。这是个不透明的雇佣世界,我们称之为 “幽灵工作”(ghost work)。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智能社会教育更重要本书观点是进入 AI 时代,工作职位不会消失但改变了形态,通过对在线外包工作的调查,在发包国美国,大量的工作在线外包,让资本方避开公会和福利,近十几年来美国当地传统全职工作在减少,工资增幅远远赶不上通胀,和金融精英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外包工作让妇女,低种姓族裔能在家工作,改变命运。穆斯林等家庭妇女也能改善自身待遇。多个实例反映教育能改变个人命运,底层平民还是要通过教育完成升迁,AI 智能化来临加大了这种分化,工业化初期基本运算和读写就行了,但智能时代,多语言能力和电脑操作成为基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到最后 拼的都是能力幽灵工作人员跟传统全日制雇工是两个极端,这种分化在所谓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分任何时段,不停地在进行。过去的产业依赖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其中人们一起工作、玩乐、生活。然而新的数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对我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不可见性使他们成了幽灵。作者格雷和苏里透过这本书,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与他们共情。通过强调人工智能如何依赖于人类的辅助劳动,以及对于提供这些劳动的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丰富描述。本书其实探讨的基本上是伦理上的问题,最后所提出的建议,都是一些为了缩小幽灵工作人员与传统雇工之间的差异的措施。整体上看,未来从事传统工作的人,在经历这次疫情的洗礼之下,开始纷纷从线下转到线上,这未尝不是向所谓的幽灵工作人员的形態靠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幽灵工作的利弊这本书是对网络上领任务,按需完成,获得报酬的所谓幽灵工作的调查和分析。幽灵工作就是网上的众包,将工作简化为发布任务,完成任务,发工资这么简单的几步。这种工作的好处是时间相对自由,能自我掌控,要求不高,为低收入人群和家庭主妇提供了收入补充。不好的地方当然是报酬低,没保障,并且相对是消耗性工作,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总结一下,老外的这种书,喜欢用各种事例来讲解观点,并且以描述性文字来让读者代入场景,无奈文化差异关系和翻译关系,很难代入。相对的,在这种类型中,中国人写的岂不怀归就让人很有感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意思,值得一看!一开始我以为讲的是零工经济,或者零工经济背后的弊端,比如平台的权限无限大,大到可以在任何情况冻结任何人的账户而不必返还。这样的操作放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如今随着互联网企业的日渐壮大,巨头们开始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掠夺性的操作日益频繁,局面正在变得失控。不过本书显然不仅局限于此,毕竟批评是很容易做的事,实际上,本书着重揭示了以幽灵员工为主体的零工经济诞生的原因及背后的发展。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依赖平台谋生的方式看起来没有想的那么糟。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选择成为幽灵员工,他们有些人收入颇丰,达到了满意的效果,而有些人则不小心落入陷阱,失去了自己数月的收入。不论结果好坏,本书无疑强调了一个事实,即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会以数字化的方式体现。随着如今国家越来越强调数字经济的发展,想来数字化工作无疑为成为一种主流。人们每天面对着冰冷的电脑为自己谋生,却忽略了电脑对面也是个活生生的人。如此看来,或许人们等不到机器人暴动的那一天就会自己把自己困在互联网里,就好像一出真正的赛博朋克。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这就是未来每日一书:《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一本关于数字游民反乌托邦之书,也是关于亚马逊 Mturk 零工平台的批评性著作。想象 Uber、美团、滴滴创造的庞大就业岗位,几乎要重新定义工人阶级。这意味着商业和就业的未来更有可能类似于今天的按需经济,而不是一部人类消失、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反乌托邦电影。它将要求人类浏览软件界面的菜单,并学会在人工智能笼罩的阴影下工作。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很久以前就指出,交易成本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但随着新的按需系统出现,这种成本似乎正在消失。平台可以与请求者、工人保持距离,从而逃避正式雇主的法律责任。消费者非常渴望新体验,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把新产品和新服务标榜为最新、最伟大的产品和服务。这意味着他们不断地把有即时需求的或投机的项目放在一起。那个时刻,每个工人都不可或缺;可一旦项目上市,他们就没用了。在这个世界里,经济压力彻底剥夺了我们不计后果追逐梦想的野心,而考虑薪水之外的事情则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力量感、掌控感和自主性。而通过社会连接和同志情谊这种最常见的方法,人们使工作中的经济需要变得有意义。开发可持续的按需工作模式将需要更多地关注 API、平台和软件的技术设计。它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如何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们参与全球经济的能力;要知道,在短期内,全球经济还不会实现完全的自动化。全民基本收入社会价值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其是民主本身的一种资产。如果有人不能满足自己的吃住需求,他们就会被迫支持暴政,从而保证自己有途径获得资源。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认为,全民基本收入可以保证公民有能力抵制那些企图利用他们经济窘境的暴君。全民基本收入的出现,是为了确保技能有限的工人不会因为技术进步而被抛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销声匿迹》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也许是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搜索引擎返回的图片和链接既不包含少儿不宜的成人内容,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结果?毕竟,所有的生意,无论是不是合法,做在线广告时都希望自己的网站在搜索中排名靠前。或者想想你最近一次浏览 Facebook、Instagram 或 Twitter。这些网站都有 “无暴力图片” 和 “无仇恨言论” 政策,这些政策是如何执行的?在互联网上,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说出各种各样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净化过的呢?答案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为你和我这样的用户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机器里的幽灵。📖书名:销声匿迹:数字化工作的真正未来✍️作者:【美】玛丽・L. 格雷;西达尔特・苏里❓为什么推荐这本书?真正驱动许多手机应用程序、网站和人工智能(AI)系统运行的竟是人类的劳动力,但我们很难发现 —— 事实上,这些劳动力往往是被故意隐藏起来的。这是个不透明的雇佣世界,我们称之为 “幽灵工作”(ghost work)。想想你最近一次在网上搜索。也许是一则热门新闻话题、最喜爱球队的最新消息,或是新鲜出炉的名人八卦。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搜索引擎返回的图片和链接既不包含少儿不宜的成人内容,也不是完全随机的结果?毕竟,所有的生意,无论是不是合法,做在线广告时都希望自己的网站在搜索中排名靠前。或者想想你最近一次浏览 Facebook、Instagram 或 Twitter。这些网站都有 “无暴力图片” 和 “无仇恨言论” 政策,这些政策是如何执行的?在互联网上,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说出各种各样的话。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内容是净化过的呢?答案是,人类和软件的协同工作为你和我这样的用户提供着看似自动化的服务。企业可以把项目交给数以千计的工人完成,并按任务付费。现在,网络连接、云计算、复杂的数据库,以及人类计算(human computation)这样的工程技术,可以把人类联结起来,完成单靠软件本身无法完成的项目。所谓 “人类计算”,就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这是代码与人类智慧的融合,它正在迅速发展。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6 年的报告《零工、在线销售和家庭共享》(Gig Work,Online Selling and Home Sharing),2015 年美国大约有 2 000 万成年人通过完成按需分配的任务来挣钱。到 2025 年,按需工作平台提供的职业白领信息服务预计增加 2.7 亿美元,约占全球 GDP 的 2%。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保持目前的增长趋势,到 21 世纪 30 年代初,仅美国就有 38% 的职业会随着科技创新而消失,或者半自动化。如果任其发展,幽灵工作不透明的雇佣行为和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陈旧观点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数亿人的劳动被隐于无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没想到随手写的书评居然得到了花姐点赞,觉得不能这么马虎,应该再把观点说清楚点。为什么觉得这书乏味呢?一方面早就知道有这种人力外包公司,专门给人工智能提供标注;另一方面,影视作品里也早就有类似的想象,例如英剧《黑镜》。这样,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对我就小多了。如果其它读者对这方面不了解,本书可以提供个参考。其次,对于劳动者面临的窘境,作者居然归咎于 API,认为是接口太通用才导致背后的人的差异性被掩盖。拜托这是阶级矛盾好不好,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史,有几个劳动人民能在自己的生产作品中留下身份的?只不过在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资料变成了数据,剥削阶级要求占有劳动者的心智输出,而非体力输出而已。同样地,作者建议的解决的解决方案居然是 —— 加强劳动者的社交活动,比如多一起踢踢球什么的。这也是很令人无语。发展的问题要用进一步发展来解决吖,这里面要做的就是对数字作品的确权和保护。详细讨论超出了评论范围了,推荐参考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第三季,77-79 三篇。—— 我是分割线 —— 一本乏味的小册子,罗列了太多材料,但缺乏明确的观点,更像是一份调查报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看到一个社会单位的背后MTurk 工人交流网络。亮圈代表美国工人,暗圈代表非美国工人。浅灰色线条代表一对一的交流,如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信或视频聊天。彩色连线代表一种线上论坛,其中粉红色连线代表 Reddit 的 HITs Worth TurkingFor,红色连线代表 MTurkgrind,橙色连线代表 TurkerNation,蓝色连线代表 Facebook,绿色连线代表 MTurkForum(Ming Yin)《销声匿迹》里的图,有些对于阶层的老生常谈似的洞察就不说了。我比较感触的是提供这部分工作输出的人们还有另一个折叠的一面 —— 家庭价值输出!这部分输出往往是被忽视的,更没有被正确量化价值的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但人们将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的齿轮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 MTuk 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 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 200 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 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 40 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未来就业形态:销声匿迹【人机边缘存在看不见的茫茫人海】我们可能会时常以为,驱动许多手机应用程序、网站和人工智能(AI)系统运行的,是一种事先预设好的 “程序”,只要按个按纽就可以自动运行。但是,机器世界的运行,除了刚开始需要人类编程,中间的数据运算是机器,最后的呈现前,也是大量的人类劳动力的成果。这些人,从事的主要是数据、图形识别标记等零碎的计件工作。这些人,就像纺织流水线后仍需要缝扣子的女工,像 NASA 发射火箭背后存在的女计算员,这些工种的性质。这些人,人数众多、遍布世界,为机器世界数以千亿计的数据服务,但往往被站在前台的光鲜故意隐藏起来,这个行业,是个不透明的雇佣世界,被称之为 “幽灵工作”。 【幽灵工作的生存状态】1. 没法全职工作的人。这些工作,都是繁琐枯燥的,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因而接收这些工作的都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或者没办法全职工作的人。这样的劳动套利,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还让欠发达地区的人有了一份之前从来不敢想象的收入。2. 在线平台自动配发。这些劳动者,是整个网络经济最边缘的雇工。他们没有雇主,雇主也并不知道他们存在,雇主把任务发给在线平台,在线平台随机派发任务,或者由他们抢答任务。他们也没有倾诉对象,他们没有上级、没有同事、没有组织,平台无端封号、认定工作无效等导致无薪现象,都是投诉无门的。这些人被接入到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协作中,但是同时又被平台给隐藏起来,以幽灵形式被接入和被访问。 【有关未来就业的畅想】1. 在家工作并不是自由。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未来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的齿轮。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会逐步瓦解,但在家工作得到的却并不是自由。2. 按需工作平台 / 市场将会成主流。对个人而言,未来稳定的工作和薪水会被一系列混乱的小项目和小额支付取代。对整体的就业市场而言,按需就业平台将在线上把购买人力和提供人力的双方匹配起来,形成一个由大量企业和匿名工人构成的双边市场。在未来,这些平台将不仅仅是一个中介市场、也不仅仅是一个软件,它将成为熙熙攘攘的、充满活力的在线劳工市场,通过系统的自动化派发、匹配,主动参与到就业分配中,把按需工人和需要人类创造力和洞察力的企业联系起来,不断形成一种新的创造性的经济。3. 平台与雇工的关系需要改善。雇主与平台的关系仍然会是挡隔化的、隐匿式的,因为一旦把这些繁琐交还给雇主,那平台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因此最需要改善的将会是平台与雇工的关系。一是平台方应该改变对工人的定位。把他们从原来的 “代码替补”,变成用户,像是对待用户一样对待工人,使工人们有倾诉的对像,有投诉的渠道。二是要促进工人们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团建活动减少单个雇工的工作成本,增强整体的工作质量,甚至可以组团去完成一些更复杂的任务。三是需要提升社会对这种工作的接受度。特别是应当保证这些雇员,拥有法律地位和社会福利政策。这样可以提升这些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人工智能会对全职蓝领工作产生影响的媒体相关报道可能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了一种正在快速增长的新工人。当人工智能触及自身天花板时,这类新兴的工人将完善或倾向于使制造系统完成自动化。《销声匿迹》揭示了这样一个世界:稳定的工作和薪水正在被一系列混乱的小项目和小额支付取代,而人类老板也正在被自动化流程取代。这些自动化流程的目的,就是监督分布广泛的由匿名独立合同工组成的劳工群体。《销声匿迹》讲述了一个日益兴起的更加复杂的未来,与人人熟知的机器人崛起的故事截然不同。这本书展示了幽灵工作平台如何培养我们对于技术奇妙前景的信念。《销声匿迹》是第一本阐明幽灵工作如何构建人工智能的书,也是第一本讲述从事幽灵工作工人生活的书,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工人,但他们是互联网运行与自动化未来的核心。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些分析家都没有考虑过,自动化可能会在短期内造成对临时劳动力的需求激增。以棉花为例,南北战争开始时,美国奴隶主需要的奴隶是当时奴隶数量的 5 倍,因为棉花需求激增,奴隶主迫切需要人类继续完成机器做不了的事。像珍妮纺纱机这样的技术并没有消除对人力的需求,甚至还将劳动力需求重新分配给了一组新的临时工。在纺织厂,孩子成为有价值的计件工人,因为他们的小手可以从移动的线轴之间伸过去,清理掉使机器慢下来的棉絮和其他杂物。但是与这些机器一同工作的能力被认为是 “非技术性的”,尽管它填补了自动化这最后一英里的差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作为 4 月我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我认为还是值得说一说的。《销声匿迹》视角比较独特,关注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由算法提供的按需工作,或者说零工,书中叫幽灵工作。这本书做了一个判断,人工智能在可遇见的未来绝不可能取代人,而是与人合作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无论你相信《未来简史》里关于生命 3.0 的预测还是本书观点。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已经是一个幽灵工作的工人或者消费者了。而无论如何,人工智能必然会不断发展。现在的传统工作模式还是后工业时代的,建立在泰勒制的基础之上。什么稳定,福利等等可能都要悄然远去或者改变形式。也许下一代人的常态工作模式就是现在我们叫做的幽灵工作。然而,教育系统准备好了吗?各种制度准备好了吗?或许永远没有准备好的一天,我只能是去拥抱不确定性,并在自己的各种零部件还能使用的时候做到终身学习。本书洞察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有前瞻性,可以读一读。本人对书中的建议并不完全同意,不符合我某些经济学知识的原理,而且观点多半是从美国的政治法治环境给出,大家自己评判。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