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提及 “山寨”,我们难免会嗤之以鼻。此词施之以他人,对方也定会心生不悦,感觉受到了侮辱。“山寨” 现象大规模出现的原因极为复杂,它一开始伴随着中国卷入全球化后海量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而生,背后涌动着渴望、不满、抗拒与矛盾,也夹杂着虚荣、无奈等暧昧情愫。随着知识产权观念的逐步传播,“山寨” 便获得了今日备受戏谑的涵义。面对 “山寨” 这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德国韩裔理论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没有轻易打发,而是特地写下《山寨 —— 中国式解构》一书,试图予以同情的理解。他在山寨现象中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提高居民收入如何才能提高居民收入在 GDP 的比重?短期来看,给居民发放消费券或现金,能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消费;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期来看,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或许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考虑到不同行业的工资支出占比差异很大,有业内人士建议,应该鼓励发展工资支出占比高的行业,特别是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科技产业,以及金融、法律等现代服务业。相比纺织、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的工资支出占总支出的 10% 左右,这些现代服务业的相应数字可达 40% 左右。除了直接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让居民有钱可花外,提高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水平,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让居民无后顾之忧地愿意花钱,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中国在优质公共服务上的供给力度已经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居民收入将有序提高,也将激发居民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带来新一轮的消费提质需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23,休养生息之年大疫三年,拉锯,艰辛,不同寻常。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核酸撤离,行程码尘封,昨日世界呼啸而去。三年大疫,重启,修复,千头万绪。经历第一批感染高峰后,被赠送的退烧药,变拥挤的早高峰,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成了打工人的新式问候,明日世界扑面而来。但疫情的疤痕,或小,或大,历历在目。小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如历一场大病,如个人一般都尽其所能挨过寒冬。大至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如岁末年初多项探底的数据,需求乏力、供给收缩、预期转弱,压力重重。经济下行的挑战,前所未有。经济稳,则社会稳。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2022 年 12 月 15 日至 16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思路是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首要目标是 “稳增长”。抓机会、通堵点、释活力,摆脱干扰与束缚,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实打实的经济活动中。修复经济,既需战略指引,也需守正创新。长路有险夷。经济修复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回望历史,中国经济大船的航程,或左右摆动,或前后迂回,都是逆水行舟,极不平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忍受过增长的困顿和挫折,经历过质变的闯关与蜕变,方拨云见日,实现了过去五年,年均增长 5% 以上,优于全球平均水平;实现了过去十年,总量翻一番,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于首位。面对今日困境,我们应当坚信,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不随意低估、不盲目自信。其一,中国拥有巨大的资源禀赋优势,具有最大的劳动力市场和消费市场。伴随政策效果的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的判断,是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需求、供给、人力等多项优势,不是空谈,不是口号。其二,中国企业家的活力与创造力,劳动者的勤劳与成长性,普通人的乐观与适应性,是我们整个社会应对艰难困阻,从不束手待擒,总能化险为夷的驱动力;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始终处在战斗状态,用不了多长时间,便可整装重发的驱动力。其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被放在做好 2023 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内需是否旺盛,人是所有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目的。实现经济稳中提质,事实上,是能否向个人注入更多新的动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 “两个毫不动摇”,释放出更多政策底部信号,比如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大力鼓励自由市场,要扩大房地产、互联网和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等等。2023 年作为大疫之后的第一年,应当是经济社会休养生息之年。虽然可能有个别企业的发展信心和景气指数较难恢复如初,但必然会有一批新生的企业干劲十足。关键是让后者的发展有安全感、踏实感,不用担心不确定性。在这一点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如同疫情暂告一段,并非病毒彻底消失一样。要尽快抚平经济疤痕,只有不奢望,不幻想,首先是要清理歪曲的杂音、消除思维的病毒,重回失味已久的正常生活,重新舒展憋屈已久的呼吸,温和而执着地为微观主体开良方。这或是中国经济新一轮爆发前需要积攒的力量。重拾信心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只有大病初愈的你我才能感同身受。心越是无畏,头越能抬得高昂。相信市场,相信常识,相信自己。相信永恒春日的曙色,从不会沉没在生活低处的幽暗边缘。相信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依然会乘风破浪,从不会错过、更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春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南风窗世界性风险如果说技术是风险社会得以产生的诱因,那么日趋复杂的社会系统与组织结构,则将风险推向了现代世界的关键位置。所谓风险,其实是一种 “意图 — 目标” 链条中的意外结果,它是一种兼具物质性与观念性的概念,风险事件只有放置在 “意料之外” 的语境中才能称为 “风险” 的爆发。这也是风险区分于危险的地方,风险是潜藏的、未知的、蓄势待发的,在风险爆发成为明确的后果之前,没有人知道它藏于何处,又会形成怎样规模的破坏。风险无法独立存在,它的复杂程度与破坏力依赖于其所依附的介质。当 “意图 — 目标” 的链条越来越长、要素越来越多时,触发风险的 “多重偶发性” 便会变得更为诡谲多变。现代社会为风险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复杂环境,其中的链条变得无比错综复杂,所以风险才能发挥出如此惊人的威力。现代社会的其中一个特征是,当中的 “超客体” 变得越来越多。所谓超客体,指的是那些在时间与空间内大范围分布的,人类无从掌握的物质或非物质的事物。诸如新冠病毒、全球资本主义、因特网等,都可以列入其中。这些事物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人却无法总括性地知晓一切,因而总是处在盲人摸象的境况之中。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可以被视为是附着在这些 “超客体” 之上的 “超客体”,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变得不可叵测,成为在社会系统间游走的定时炸弹。社会学家鲍曼曾形容风险所具有的三个令人不适的特征:不确定性、不可靠性与不安全性。这些特征放到每个历史时期都适用,但是当讨论现代社会的风险问题时,这三种特征的作用对象与性质便发生了变化,风险从局部的转向了整体的,从个体的转向了系统的,从自然的转向了人为的(因而也从神秘的转向了理性的)。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的风险事件一经出现,总是会以骇人的面貌出现。在贝克看来,现代世界的风险问题,最终都会上升为世界性风险,这是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后果之一。贝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风险的一个主要效应就是它创造了一个‘共同世界’,一个我们无论如何都只能共同分享的世界,一个没有‘外部’、没有‘出口’、没有‘他者’的世界。” 这种避无可避的共存性,使世界风险成为 “公共领域和个人领域的一个核心的组织性范畴”。换言之,风险成为内嵌于现代社会结构的不可摆脱的特征,风险的边界即是人类活动的边界,人们无法通过悬置、储存风险的方式处理风险,人们注定要学会与风险共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