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793年

    九三年就是 1793 年。(这让我想到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1789 年,巴黎发生了革命,巴士底狱被攻陷。1793 年,巴黎的革命党人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这加剧了共和的法国和欧洲各君主国的对立。这部小说就是这一年发生在法国的革命党和保王党的战争。战争双方的指挥官,郭万和朗德纳克的背后不只是蓝白军(共和军和保王军)。西穆尔丹和郭万的对话(真理的两极,地牢),郭万和朗德纳克的对话(祖先),以及郭万的内心独白值得我们仔细体会。1793 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大转折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

      5.2《九三年》:如何理解复杂的人性练习题请针对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主人公,写一篇 500 字的评论短文,分析一下他的人性。  我读完《九三年》,分析神父西穆尔丹神父的人性。  九三年其实是 1793 年,这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有革命就有反革命,西穆尔丹神父是革命这一方,他本身来自于贫穷的低下阶层,不过他做过革命领袖郭万的家庭教师,郭万是贵族,是子爵。反革命首领是朗特纳克侯爵,也是郭万家族的,与郭万是叔侄关系。在最后的城堡决战地点,朗特纳克侯爵没什么印象,因为他早早到了凡尔赛。而郭万从小生长在这个城堡里,不清楚哪个角落里,满是灰尘的放着他当年的摇篮。   西穆尔丹神父没有结婚,书中说国家就是他的家,他爱人类,所以人类就是他的妻子。他做郭万的家庭教师,这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依赖神父。家里的亲人几乎都离开他了。唯一剩下的叔祖朗特纳克也常常不在身边。神父可以说是郭万的亲人超过老师。神父对郭万也是把他当成自己的 “精神之子”。在郭万长大后,成了出色的革命人物,而神父成了革命的 “监军”。  神父在郭万身上一直看到两种人性,神父希望的是严格遵守革命纪律的郭万,不喜欢那个人道主义的郭万,在郭万指挥攻取城堡的布局上,神父就看到了郭万柔情的那一面,神父不喜欢。神父在城堡里也渡过了几年的家庭教师时光。但城堡对于神父来讲没什么情感,只是他作为家庭教师获得收入的一个地方。  神父的阶层,神父所受的教育,神父自身的未成家的经历,造成了他身上只有法律,情和理在他身上被压制了,不被允许出现。最后他的那一票至关重要️造成了郭万上了断头台,在郭万的头掉下来那一刻,他开枪自杀了。  如果说神父没有人性,只按照法律办事,他确实送郭万到断头台,那为什么他要自杀?如果神父有人性,为什么要严格执行法律?    如果神父考虑整体的革命,那应该想好处死郭万之后,怎么继续追捕朗特纳克,并且迅速选好革命的新领袖,直到革命胜利为止。难道郭万死了,革命就要终止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原本都是有人性的,但是一旦被权利、阶级、民族利益所左右,人性就会被淹没或者掩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开始喜欢名著了

          这是在吴军老师阅读与写作课里知道的书名,就开始买了实体读,越读越喜欢,情绪完全被雨果抓住,通过文学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的波澜起伏,开始还在为亲王担心,后面发现他屠杀时,讨厌他,慢慢的又喜欢上郭文,结果他…… 很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他的创作道路经历了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始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早年他受夏多布里昂的影响,最初的作品歌颂君主制度和天主教。后来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改变立场,抛弃了保王主义,成为共和派人士。他的《〈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故事展开有点杂乱、无序。想描写大时代下的人性,但在时代的描写上感觉不够深刻。人性的描写通过很多对话和语言,总觉得没有必要,同时人性的转变不够合理,比如为何宽容的教士变成死亡的帮凶、母亲绝望的呐喊就能让铁石心肠变成绕指柔?。但无论如何,书中传达的理念值得我们深思,比如说:在革命的绝对真理之上,存在着人道的绝对真理。大革命之所以最后失败,可能一方面他的组织性不够,并没有向下层更好的发出革命的理念,以及对公民平等权利的捍卫;另一方面在与妄图用恐惧来获得革命的胜利。最终,这些做法只能让革命的基础不够牢固,胜利的天平逐渐倾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唉,革命,这结局真是令人心痛的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旧制度冲突下人性的光辉与复杂

                  值得好好看看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开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性造就伟大作品

                    故事本身充满了各种矛盾,在那个热血沸腾的时代,所有的事情都集中在了 1793 年,如同革命一样,所有的冲突都集中在一本书里,看得人仿佛都要跟着炸裂。雨果对人性的描写丝丝入扣,对高尚人格的赞扬毫无保留,在理性之上,是人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