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时二十年采访,聚焦苏联解体后,再现转型时代普通人带血的历史。

内容简介

《二手时间》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参与者笔记
  • 第一部 启示录的慰藉
  •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 (1991—2001)
  • 红色装饰内的十个故事
  • 专政之美和水泥中的蝴蝶之谜
  • 兄弟和姐妹,刽子手、受害者和选民
  • 耳语和呐喊……还有高兴
  • 孤独的红色元帅和三天就被遗忘的革命
  • 施舍的回忆和欲望的感觉
  • 另一种圣经和另一种信徒
  • 残酷的火焰与高尚的救赎
  • 苦难中的甜味和俄罗斯精神的焦点
  • 杀人者自称替天行道的时代
  • 一面小红旗和斧头的微笑
  • 第二部 空虚的迷惑
  •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 (2002—2012)
  • 没有修饰的十个故事
  • 罗密欧与朱丽叶……玛格丽塔和阿布尔法兹
  • 后共产主义时代,他们立刻变成了另一种人
  • 与幸福很相似的孤独
  • 想要杀死他们所有人,又为这个想法而恐惧
  • 扎着辫子的老太婆和美丽的姑娘
  • 上帝把外人的不幸放在了你家门口
  • 生活就是婊子,白色小瓶中的一百克粉末
  • 难以污名的死者和寂静无声的尘土
  • 狡猾的无知和由此产生的另类生活
  • 勇气和勇气之后
  • 一个小人物的附录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幻灭还是执迷不悔

    这部作品为 2015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她以访谈记录的形式,创作了数十篇短篇小说,并将其整理成长篇小说,生动地展现了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 (1991-2012) 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对于未曾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来说,理解作者的心情或许颇为困难。我愿分享一则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助理解:我有个前同事比我大 10 岁(1952 年)生人,典型的北京部队大院子弟(家住北京台基厂),76 年清明节事件属于 “小平头” 团伙被抓,至今手腕还有背铐的疤痕。他人很聪明,头脑活跃,89 年后大家都各自争相出国,他去的苏联莫斯科,亲身经历了 91 年叶利钦红场革命,自己倒卖中国皮夹克也让他在莫斯科站住脚,和一同去的俄语女翻译组成了家庭。但叶利钦政府的汇率狂潮和地方腐败欺凌,也让中国商人不能立足,04 年铩羽而归回京,因为夫人懂俄语,拉到京旅游的俄罗斯游客去红桥采购,一来二去熟悉了,发展到 08 年合作在江苏办厂搞磷酸铁锂电池,到 12 年散伙了,润去美国洛杉矶大 house 定居,48 岁时生的儿子也已经上了美国名校,他年迈的母亲和弟弟都在北京,享受着优渥的离休待遇,他夫人良好的俄语和俄罗斯的朋友,一带一路更应该是大好商业机会,可看他的朋友圈,怨气冲天,标准的 “恨国党”,支持懂王,抗议选举不公,支持乌克兰,大帝必亡,现在转发的是加沙群众夹道欢迎以军坦克进驻。这个故事结合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写的众多案例,充分展现三观尽毁对人的打击和造成的困惑,作者和我的朋友属于 “生长在红旗下”,当年在红场为叶利钦欢呼的时候,以为终于认清了真相,找到了真理,可是现实无情,俄罗斯的寡头黑帮,呈现的是资本社会的原始残酷,但不能承认是普世价值的错,是因为坏分子,只能再次寻找灯塔,Make America Great Ageain. 美国越战时期 “垮掉的一代”,也是价值观崩塌的结果,满怀的正义情怀,被那个燃烧弹下赤身裸体奔跑的小女孩照片所摧毁。但美国人从小接受 “社会达尔文” 主义,认可就参与,不认同逃避不能强迫,从不妄想改变制度,所以美国越战后从征兵制度改为募兵制就相安无事,毕竟美国人认为不可能本土作战,再去当兵也是为了利益。可阿列克谢耶维奇前苏联一代和我的朋友,已经被教育要有高尚理想所寄托,开始是 “解放全人类”,后来是普世价值或 “民族复兴”,喜欢争论价值观和制度的对错,其实都和自己无关,但他们深陷其中走不出来。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更多角度拼凑出来的苏联

      这本《二手时间》的作者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走遍前苏联,以录音和笔记的方式记录下人们的讲述。以苏联解体为分界线,记录下改革前后前苏联人民的私人历史,受访者包括共产党员、犹太人、劳改营归来者、个体户、克里姆林宫高级官员、农妇、西方自由主义者、刽子手、亚美尼亚难民…… 由他们口中讲述的和质问的,就是过去几十年苏联的真正的历史,以及在这场疯狂的变革中,俄罗斯人所谓的民族性,到底起到何种影响。前苏联这个国家基本经历了一切,沙皇和东正教、共产主义、大清洗、二战、批判斯大林、冷战、核威慑,到苏联解体、休克疗法、完全资本主义、普京…… 及经历之复杂 这世上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可能也就是咱中国了。人民的信仰被来回扳弄,就像春运时的铁道分轨扳手,今天信仰的明天就是禁忌,昨天的英雄今天可能就被唾弃。从某种意义上讲,苏联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邻居,曾经的同志加兄弟。历史数次的巨大转弯,也都曾让人们无所适从。“我,我的儿子,我的母亲…… 我们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虽然都是俄罗斯,虽然是一家人,但我们彼此之间是一种奇怪的关系。奇怪得可怕,所有人都觉得自己被骗了……” 老共产党员,实用主义者,和更年轻一辈的完全不在乎这一切历史的年轻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书中有一段,我觉得相当的感慨。当年苏联地位最高的将军,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在政变的时候只身赶回莫斯科,政变失败后在办公室自杀。他的遗书说:“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年龄和过去的生活,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战斗到底。” 若非是西方昔日的对手将军给予了他关注,他死后,甚至没有一场葬礼。『美国《时代》倒是发表了周刊讣告文章了,文章作者是海军上将威廉・克劳福,里根时代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相当于苏联的总参谋长)。他多次在军事谈判中会见过阿赫罗梅耶夫。他尊重阿赫罗梅耶夫,是因为他的信念,虽然对于他来说,这信念完全是陌生的。敌人也向他致敬……』故事中那个匿名的克里姆林宫高层对阿赫罗梅耶夫将军的评价:“他是个具有理想主义浪漫情怀的共产党员。他相信光明的共产主义之巅,坚定不移,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这种认识,今天看来很盲目…… 如白痴一样可笑……” 无论事实如何,无论其他人如何评价,但是我始终认为,为了真正的信仰而去战斗的人们,永远比投机主义者更值得尊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诺贝尔奖作家书籍:时代变革中的人们

        先说下书名,本书书名的来历在最后一章中有介绍,原版俄文的标题 “二手” 是英文,“时间” 是俄文在俄文中时间和时代是一个词。体现出本书描写的时代变革从苏联时代进入到俄罗斯时代,而俄罗斯时代是从西方学来的二手社会形态。还有一些引申解释对书名好奇的朋友可以先看本书最后一章。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1991 苏联解体到 2001 年,第二部分从 2002 年到 2012 年,两部分是非常对称的,两部分第一章的标题都是 “街上的噪声和厨房里的谈话” 只是时间不同。全书才用的是采访的形式,以第一人称 “我” 在讲述,作者在记录,有很多作者对于讲述人的表情描写十分的有趣,但是又不是单独的采访,第一人称 “我” 在同一章中有多次转换,甚至有开会一样的多人发言。这也是作者出名的复调式写作,第一人称多次变化,虽然有时会迷惑到底是谁在说,但是完全不影响阅读体验,反而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沉浸式体验。书中的采访对象从将军到工人,仿佛作者想通过各种人物的采访,要把那个时代,那个变革的时代完整的呈现给读者。上部最后两章,解体后的人们从 “兄弟” 成了仇人。在别国的土地上,少数派总是被残忍的杀害,原来的朋友邻居变成了外国人,像《邻人》里的情节,善恶变化来的是那么突然。也有《利维坦》的意味,人的恶是没有底线的,这一点在变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又高于《邻人》一个地方的故事,又比《利维坦》贴近真实。比如解体后的亚美尼亚人和阿塞拜疆人,互相的残杀,以每个人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受各有不同,时代就是时代他的变迁不属于任何人。在时代的变革中,社会主义信仰崩塌了,坚信的人们无所适从,被人们嘲笑落后。受苦的底层人民,他们被煽动来,煽动去,昔日的朋友成为了仇人流血在持续。在苏联时代出生的人们,他们受到的就是战争教育,只会这样活着,不应指责他们。十四岁死去的热爱诗歌的孩子,苏联培训了他们,但是他们要过俄罗斯生活,从诗人去卖锅,做买卖。作者用采访的形式将两代人呈现给你。让你身临其境,又冷眼旁观。诺奖作者的文笔一如既往的让人难忘,蕴含力量的语言,犀利的文笔,稀少的形荣词,简洁而干净。本书是作者一大段题材的最后一本,整套被称为乌托邦之声。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